谈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谈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谈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谈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创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总的能量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简称能量守恒定律。

作者从教已经有27年了,每次讲完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内容后,总感到有很多缺憾,一直想对其中的内容实行一些研究,但始终无从下手。通过对物理学年谱的分析,并仔细阅读了郭奕玲、沈慧君所著的《物理学史》一书中相关内容,同时,分析了同一时期西方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以及部分哲学家的思想,颇有收益,现整理成文后,供大家参考,其中多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这篇文章中,作者想尝试说明五点内容:1、定律的形成过程;2、影响定律描述的因素;

3、定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定律与“低碳”;

5、定律与解决物理问题的新方法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

19 世纪40 年代以前,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奠定了基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准备。

1.力学方面的准备

早在力学初步形成时就已有了能量守恒思想的萌芽。例如,1590年,伽利略研究斜面问题和摆的运动中,理解到物体自由降落所达到的速度能够使它回到原高度。斯梯芬(Stevin,1548—1620)研究杠杆原理,惠更斯研究完全弹性碰撞等都涉及能量守恒问题。17 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已经明确提出了运动不灭的思想。以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1646—1716)引进活力(Visviva)的概念,首先提出活力守恒原理,他认为用mv2 度量的活力在力学过程中是守恒的,宇宙间的“活力”的总和是守恒的。D.伯努利(DanielBernoulli,1700—1782)的流体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流体运动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历史教训,从反面提供了能量守恒的例证,成为导致建立能量守恒原理的重要线索。

至19 世纪20 年代,力学的理论著作强调“功”的概念,把它定义成力对距离的积分,

并澄清了它和“活力”概念之间的数学关系,提供了一种机械“能”的度量,这为能量转换建立了定量基础。1835 年哈密顿(W.R.Hamilton,1805—1865)发表了《论动力学的普遍方法》一文,提出了哈密顿原理。至此,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已经成为力学中的基本内容。

2.化学、生物学方面的准备

法国的拉瓦锡(https://www.360docs.net/doc/1615821783.html,voisier,1743—1794)和拉普拉斯(https://www.360docs.net/doc/1615821783.html,place,1749—1827)以前研究过一个重要的生理现象,他们证明豚鼠吃过食物后发出动物热与等量的食物直接经化学过程燃烧所发的热接近相等。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Liebig,1803—1873)的学生莫尔(F.Mohr,1806—1879)则进一步认为不同形式的“力”(即能量)都是机械“力”的表现,他写道:“除了54 种化学元素外,自然界还有一种动因,叫做力。力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表现为运动、化学亲和力、凝聚、电、光、热和磁,从这些运动形式中的每一种能够得出一切其余形式。”他明确地表述了运动不同形式的统一性和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3.热学方面的准备

伦福德伯爵(CountRumford,原名本杰明·汤普森BenjaminThompson,1753—1814)在18 世纪末,做了一系列摩擦生热的实验攻击热质说。他仔细观察了大炮膛孔时的现象,1798 年1 月25 日在皇家学会宣读他的文章:“最近我应约去慕尼黑兵工厂领导钻制大炮的工作。我发现,铜炮在钻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大量的热;而被钻头从大炮上钻下来的铜屑更热(象我用实验所证实的,发现它们比沸水还要热)。”伦福德分析这些热是因为摩擦产生的,他说:“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在这些实验中,由摩擦所生的热的来源似乎是无穷无尽的。”伦福德的实验引起不小的反响。在他的影响下,有一位英国化学家戴维(HumphryDavy,1778—1829),曾在1799 年发表了《论热、光及光的复合》一文,介绍了他所做的冰块摩擦实验,这个实验为热功相当性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实例,激励更多的人去探讨这个问题。4.电磁学方面的准备

19 世纪二、三十年代,电磁学的基本规律陆续发现,人们自然对电与磁、电与热、电与化学等关系密切注视。法拉第(MichaelFaraday, 1791—1867)尤其强调各种“自然力”的统一和转化,他认为“自然力”的转变,是其不灭性的结果。“自然力”不能从无生有,一种“力”的产生是另一种“力”消耗的结果。法拉第的很多工作都涉及转化现象,如电磁感应、电化学和光的磁效应等。他在1845 年发表一篇讨论磁对光的作用的论文,表述了他对“力”的统一性和等价性的基本概念,他写道:“物质的力所处的不同形式很明显有一个共同的起源,换句话说,是如此直接地联系着和互相依赖着,以至于能够互相转换,并在其

行动中,力具有守恒性。”“力”的转化这个概念使他做出重要的发现。在电与热的关系上,1821 年塞贝克(Seebeck)发现的温差电现象是“自然力”互相转化的又一重要例证。后面还将提到焦耳(J.P.Joule,1818—1889)在1840 年研究了电流的热效应,发现i2R 定律,这是能量转化的一个定量关系,对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建立有重要意义。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建立,经历了两个主要过程:

1、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初步形成

19 世纪初,因为蒸汽机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热和功的关系,对蒸汽机“出力”作出理论上的分析。所以热与机械功的相互转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埃瓦特(PeterEwart,1767—1842)对煤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和由此提供的“机械动力”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建立了定量联系。丹麦工程师和物理学家柯尔丁(L.Colding,1815—1888)从事了摩擦生热的实验。俄国的赫斯(G.H.Hess,1802—1850)在更早就从化学的研究得到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思想。1836 年赫斯向彼得堡科学院报告:“经过连续的研究,我确信,不管用什么方式完成化合,由此发出的热总是恒定的,这个原理是如此之明显,以至于如果我不认为已经被证明,也能够不加思索就认为它是一条公理。”至此,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已初步形成。其实法国工程师萨迪·卡诺(SadiCarnot,1796—1832)早在1830 年就已确立了功热相当的思想,他在笔记中写道:“热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动力,或者能够说,它是改变了形式的运动,它是(物体中粒子的)一种运动(的形式)。当物体的粒子的动力消失时,必定同时有热产生,其量与粒子消失的动力精确地成正比。相反地,如果热损失了,必定有动力产生。”“所以人们能够得出一个普遍命题:在自然界中存有的动力,在量上是不变的。准确地说,它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实际上,它只改变了它的形式。”

2、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确立

1807年,英国的托·杨首次把活力叫做能量。对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作出明确叙述有重大贡献的,首先要提到三位科学家。他们是德国的迈尔(RobertMayer,1814—1878)、赫姆霍兹(Hermann vonHelmholtz,1821—1894)和英国的焦耳。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规律之一。恩格斯对这个规律的发现给予崇高的评价,把它和达尔文进化论及细胞学说并列为三大自然发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这个全面的名称就是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完整的数学形式则是德国的克劳修斯(Rudoff Julius EmanuelClausius,1822—1888)在1850 年首先提出的。W.汤姆生(William Thomson,即开尔文,LordKelvin,1824—1907)在1851 年更明确地把函数u 称为物体所需要的机械能(mechanicalenergy),他把上式看成热功相当性的表示式,这样就全面阐明了能、功和热量之间的关系。1852 年,W.汤姆生进一步用动

态能和静态能来表示运动的能量和潜在的能量。1853 年兰金(W.J.M.Rankine,1820—1872)将其改为实际能和势能,他这样表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宇宙中所有能量,实际能和势能,它们的总和恒定不变。”1867 年在W.汤姆生和泰特(Tait)的《自然哲学论文》中将上述实际能改为动能,一直沿用至今。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不是一个科学家的成果,而是几个世纪中几乎所有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它指导和激励着人们持续地实行各项新的研究,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影响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描述的因素

影响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描述的因素,必须分析德国的迈尔(RobertMayer,1814—1878)、赫姆霍兹(Hermann vonHelmholtz,1821—1894)和英国的焦耳这三位科学家当时的思想与状况。对能量守恒定律最具有影响的是赫姆霍兹,原因是,焦耳注重与实验验证,对定律的具体描述更多注重的是其中的规律。迈尔虽然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了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但是在他的著作发表的几年内,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反而受到了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反对。因为他的思想不合当时流行的观点,还受到人们的诽谤和讥笑,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曾一度关进精神病院,倍受折磨。因而,对定律的描述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能量守恒定律的描述,主要看赫姆霍兹当时的思想。赫姆霍兹曾在著名的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üller)的实验室里工作过多年,研究过“动物热”。他深信所有的生命现象都必得服从物理与化学规律。他早年在数学上有过良好的训练,同时又很熟悉力学的成就,读过牛顿、达朗贝尔、拉格朗日等人的著作,对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有深刻印象。他的父亲是一位哲学教授,和著名哲学家费赫特(Fichte)是好朋友。海曼·赫姆霍兹接受了前辈的影响,成了康德哲学的信徒,把自然界大统一当作自己的信条。

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主张在人的意识之外有“自在之物”,是不可理解的“本体”,人所理解的仅仅现象。即告诉人们,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类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人的理解有三个阶阶段:感性、知性、理性。认为各种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既反对绝对的因果关系,也推翻了休谟因果律并不存有的观点。正是因为这些影响,使得赫姆霍兹在具体描写中抛开了对研究对象的叙述,抛开了对各种条件的叙述,使定律完全开放和完全包容。

1847 年,26 岁的赫姆霍兹写成了著名论文《力的守恒》,充分论述了这个命题。这篇论文是1847 年7 月23 日在柏林物理学会会议上的报告,因为被认为是思辨性、缺乏实验研究成果的一般论文,没有在当时有国际声望的《物理学年鉴》上发表,而是以小册子的形式单独印行的。但是历史证明,这篇论文在热力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赫姆霍兹总结

了很多人的工作,一举把能量概念从机械运动推广到了所有变化过程,并证明了普遍的能量守恒原理。这是一个十分有力的理论武器,从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界的统一性。

他的论文共分六节,前两节主要是回顾力学的发展,强调了活力守恒(即动能守恒),进而分析了“力”的守恒原理(即机械能守恒原理);第三节涉及守恒原理的各种应用;第四节题为“热的力当量性,”他明确地摒弃了热质说,把热看成粒子(分子或原子)运动能量的一种形式。第五节“电过程的力相当性”和第六节“磁和电磁现象的力相当性”讨论各种电磁现象和电化学过程,特别是电池中的热现象对能量转化关系实行了详细研究。文章最后提到能量概念也有可能应用于有机体的生命过程,他的论点和迈尔接近。

赫姆霍兹在结束语中写道:“通过上面的叙述已经证明了我们所讨论的定律没有和任何一个迄今所知的自然科学事实相矛盾,反而却引人注目地为绝大部分事实所证实。??这定律的完全验证,也许必须看成是物理学最近将来的主要课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定律在建立时有着把自然界大统一思想,也使得定律完全开放与包容,同时,也使得定律具有比较浓厚的哲学味道。

三、定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把科学从哲学的范畴中逐步分离出来

从西方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更注重于未来,而科学更注重于现实。哲学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实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科学是哲学的基础,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是通过精确的实验使自己逐渐从哲学的范畴中分离出来。那么,在历史上,它是怎样分离出来的呢?

实验科学为先导: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文艺复兴之后思想大解放的时期,人们的思想非常活跃。达·芬奇(Leonard da Vinci,1452—1519)不但是艺术家和工程师,还做过很多物理实验,主张在科学工作中多实行实验观察;波兰人哥白尼(Copernicus,1473—1543)主张日心说,公开向亚里士多德的信仰者挑战;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始祖。主张用世界本来面目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大力宣传实验的重要性,极力反对经院哲学,为伽利略的工作鸣锣开道,能够说,他们是伽利略工作的前驱。

科学研究方法是基础:伽利略(1564—1642)出生在意大利一个贵族家庭里,从小爱好

文艺和科学。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文艺复兴之后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受培根思想的影响,广泛地实行实验研究,并建立了科学研究方法,其步骤为: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设——使用逻辑(包括数学)得出推论——通过实验对推论实行假设——对假设实行修正和推广。这个方法影响着着一代一代科学家,使科学逐渐从哲学的范畴中分来出来。到1704年,随着天文学、力学和光学的出现,物理学在十八世纪开始成为科学,为此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就是英国的牛顿。从此以后,科学成为与哲学并列的独立学科,自身也逐步繁衍出多个学科分支。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与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并没有多大关系,更多是从运动现象、天体现象、光现象的研究中逐步独立出来的。但是,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研究,为科学家开启了更加广泛的实验途径。实验数量的大大增加和精确度要求的大大提升,使物理学成为越来越严谨,不同于哲学,有自己特色的学科。所以,我们能够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研究,确保了实验学科自身独特学科性质,即确保了科学与哲学的永固分离。

2、促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研究结果,它直接能够转化为技术,有的研究是直接从技术改革中得到的。所以,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研究过程,就是促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对照《物理学年谱》、《西方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伴随着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研究过程,其中的科学实验与研究结果,持续地促动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使这些国家快步进入了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和电气化时代,成为世界上领先发展的国家。同时,也促动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向先进的社会制度发展,促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具有代表性的如: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1900年12月27日,中德《辛丑条约》。其表面反映了因为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导致生产力的落后,从而使国家逐渐衰落,受人欺凌。其本质是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严重防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历史对照分析中可知,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研究,直接促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制度决定着社会生产力能否发展,反之,生产力的发展也促动着社会的进步,甚至社会制度的变革。而生产力的发展渴求科技力量,首创的科技需要科学研究,因而,科学研究是促动生产力领先发展的首要因素。

3、遏止了有神论是发展

无形的能源承载在有形的物体上,既不能创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总的能量始终保持不变。那么,人们

就不难想象,无形的灵魂承载在有形的肉体上也可能,既不能创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总的灵魂始终保持不变。这似乎为各种教派的生存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确实能量守恒定律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其涵盖了各个方面,但是,其实验性却十分有效地阻止了有神论的发展,因为,到当前为止,所有的有神论都无法完成确切有效的实验研究。

更何况,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后续研究发现,所有的能量经过各种转化后,最后都将成为内能(热能),而弥散在空中。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来看,自发实行的分子运动(看不见的)总从有序向无序发展(不会逆向发展的)。假如灵魂存有,那一定是比分子更小的东西,所以它自发实行的过程也将是从有序向无序的发展过程,因而,只能散去,不可能在集合。除非有外界的力量,将它们再聚集起来,并恢复原状态。所以,任何有神论的学说,都一定存有一个像上帝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人物。而这个任务是否存有,都不能得到实验的证实。所以,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建立,较好地遏止了有神论的发展,有神论相关的学说已经逐渐被知识化的人们所抛弃。

这里也告诉人们,只有尊重科学,才能辨别真伪。但是,在这当中也存有着一定缺陷,要用科学实验来证明,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这也是有神论在一定的时间内,甚至较长的时间内能够生存的原因。

综观我国宗教的发展,自从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天主教大规模、有组织地传入我国,这是帝国主义伴随侵略的一种文化介入。在当前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清楚的理解到,在辨别与接受各种教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崇尚科学,仔细辨别其中的善与恶,真与伪。一个民族,如果不崇尚科学,就会使愚昧孳生,愚昧就如一种传染病,会持续自动蔓延。如果崇尚科学,虽然接受与辨别的过程可能比较长,但是,他用永远不会让愚昧孳生,从而不会被人愚弄。

四、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与“低碳”

1、为什么要“低碳”?

讲到“低碳”,有人就立即寻找英语词汇,其实,中华民族应该具有自己的发言权,勤俭节约一直是我国的传统,“低碳”仅仅将节约赋予了更新更深刻的含义。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并没有要求人们节约能量,因为各种能量之间是能够转化的,而这种转化似乎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条件。那么,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与“低碳”有什么关系呢?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后续研究告诉我们,所以的能量最后都将成为内能,凡是涉及到

分子运动的能量(相对应的能量转化中一定有内能)转化,自发地实行是有方向性的(不可逆性)。因而,如果地球上的内能不能即时释放,地球上的内能(热能)将越来越多,从而地球越来越热。而热能的增加当今主要是通过碳C 的燃烧。所以,要控制地球温度的升高,就得控制碳的燃烧,从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那么,为什么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呢?

这是因为,世界大气层和地表这个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个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能够让太阳短波(紫外线)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红外线)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世界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联想到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很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世界变暖的基本原因。最更本的原因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必须保持基本平衡。作者觉得,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所先,我们来分析地球上内能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的变化因素。地球上内能的主要来源无疑是太阳,地球与任何物体一样,具有反射外来辐射和向外辐射内能的本领,并且,自身温度高,向外辐射多,温度低向外辐射少,同时,地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内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各种动物又把各种能量转化为维持生命的能量(储存)和内能(释放)。

太阳对地球辐射的能量,我们能够通过理想黑体的模型来估算。已知,太阳的半径为R 0=6.96m 810?,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d=m 11105.1?,地球的半径为R E =6.4m 6

10?,假设太阳表面的温度为T S =6000K 。则

由40T M σ= 太阳的辐射总功率为

地球接受到的功率为

)

(1047.4)1096.6(460001067.544262

84820420W R T R M P S S S ?=?????===-ππσπ

)(1000.2)10

496.11037.6(1047.4)(4172116

26222W d R P R d

P P E S E S E ?=???====

ππ 这个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呢,我们能够实行下列检验:把地球看作黑体,则

24244E E E E E R T R M P πσπ==,则,地球达到热平衡时的温度

)(290)

1037.6(41067.51000.24426817

42K R P T E E E =?????==-ππσ (说明:为什么地球辐射功率中不考虑地球内部自己产生的热功率,原因是,地球内部自己产生的热功率与太阳的辐射相比,几乎能够忽略)。这个估算的结果与现实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地球受太阳辐射的功率大约为2W 1710?,是能够接受的,它相当于地球上60亿人口平均每人消耗3万千瓦,这是非常大的数据,不是人类能够实现的。

我们再来实行一项估算:即使不考虑地球对外辐射,让太阳的辐射功率全部使地球加热,已知地球的质量为6Kg 2410?,地球上物质的平均比热容取4.2C kg J ???/103,则根据简单计算能够得出地球每升高1oC,也需要大约5000年时间。

这说明世界在短期内转暖,并不是整个地球的升温,而是局部的温度升高,整个地球的温度基本是稳定的,它主要决定于太阳。而太阳对地球的辐射作用与地球对外的辐射,在人类研究地球变化的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地球上局部升温的因素主要在地球自身。地球自身的因素也很多,其中,很多自然现象是人类无法控制的,我们只能从人为制造热量的角度去思考,并理解主要是哪部分在升温呢。

当前,世界能源消耗按照石油来计,已经达到近100亿吨/年,石油的燃烧值约

4.5×107J/kg 。这些能源都在地球表面被消耗,热量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大气,我们来估算大气升温的情况,地球表面大气的总质量约为

5.2kg 1810?,大气在常温下的比热容约为1.0×103J/kg ·oC 。根据上述数据,我们能够估算出,每年消耗这些能源,能够使地球的大气温度约升高0.087 oC/年左右,这比专家们估测的地球平均气温上升速度要大的多。专家们测出:1981~1990年世界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约0.0048℃/年),到2100年为止,世界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

这说明地球对外的辐射能量的本领是比较强的,绝绝大部分能量能够即时向外辐射,从

而使大气温度上升的速度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地球气温的升高,并不是能源消耗直接加热空气所至。

如果在当前能量消耗的情况下,地球表面所维持的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则说明温室气体并没有防碍地球对外的辐射;如果是在当前能量消耗的情况下,地球表面的气温持续增加的结果,则可能是温室气体对地球表面温度的调节已经有微弱的变化。如果仅仅一种偶尔的变化,那必定是其它原因所造成的结果。

如果是温室气体造成的结果,温室气体的作用,不是使整个大气层同步升温,而是让地表的大气升温,地球表面的气体占了绝大部分地球上的气体,按照0.0048oC/年的速度同步升温,那么,为什么近年来会出现世界性的冷冬呢?

主要原因是,世界地表气温升高,并不是同步的,而是局部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匡耀求认为,当前所有气候模型都存有着两大缺陷:一是忽略了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反馈机制,即温室效应对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影响;二是地热对海洋环流的影响。“总的趋势还是世界在变暖,只不过,最低温度还在下降,而最高温度还在升高,平均温度还是在升高的。”匡耀求解释,夏季太阳照射北半球,温室效应在北半球的表现就明显比南半球要强烈,北半球升温必然加热北半球的大气,导致大气膨胀。而地球的大气是环绕整个地球表面自由活动的,北半球大气的膨胀必然导致南半球大气的压缩,气体受到压缩的结果是密度增大,密度增大的结果是受到地球的引力更大,所以就会产生下沉气流。高层大气的下沉就是高空寒冷空气的下降,从而导致当地气温的下降,人的感觉就是变冷。他预测,温室效应将会带来更多极端天气,冬天更冷,夏天更热。寒冬过后,今年北半球即将面临的是酷暑。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并不可能造成世界同步升温,温室气体只有在有太阳光照射的区域才有可能产生升温效应。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大气环流将发生明显的改变:太阳照射区域温室效应增强而导致的气温升高,必然导致其上空大气的膨胀上升,结果必然导致没有太阳照射区域大气的压缩下沉,大气压缩下沉的结果就是天气变冷。所以,他不认可“世界将有更多暖冬”的说法。相反,他认为,温室效应会导致气候变得极端化,也就是夏天更热,冬天更冷,冷冬只会越来越多。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今后就没有暖冬了呢?匡耀求说,不是。因为影响气候变化的还有其他因素。(2010年03月22日08:28 来源:《广州日报》)。

有的科学家表示,近20年地球处于冷周期。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我国西南五省旱情持续加重,而与旱情对应的是东北暴雪。气象专家指出,2010年~2030年地球处于冷周期。气候变冷与强震频发密切相关,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世界低温冻害和暴雪

灾害频繁发生。我国科学家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他分析了我国南旱北涝的原因……(教育文摘周报2010年4月21日)

根据专家的估测,通过能量转化、辐射等分析,作者相信,世界变化并不是整个地球变暖,也不是地球的气温整体同步变暖,主要是局部的能量转化对整个大气环流的影响。作者认为,对于世界气候变暖的问题,我们需要猜测,需要政治,更需要科学。因为,人为消耗石油产生的热量,在地球整个热量传输中只占有极小部分(1.4×1013W,约为太阳对地球辐射功率的万分之一)。我们必须在考虑地球接受辐射与对外辐射的前提下,来研究其中的小问题,所以,各种数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当前,我们还不能把地球上近期发生的自然现象,一股脑地归罪到世界气候变暖的问题上。有人把地震灾害的频发现象,也认为是世界转暖造成的,这不准确。我们应该清楚,温室气体造成的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带来的是气候灾害。

对于“低碳”,当前,已经成为文人的一种时尚,已经成为上层的政治,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相互挤压的手段,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其中的含义。我们应该清楚地理解到,“低碳”的科学价值在于降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促动各个国家的能源策略改革,促动各种能源的有效利用。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理解到,温室气体的增加是几十年上百年的逐渐积累的过程,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其中的主要责任应该由发达经济国家承担,不应该由发展中国家来承担。

对于“低碳”,我们要以环境保护为基础,注重健康为目标,个体行为要从自身的健康出发,减少耗能的环节来确定吃、住、行。集体行为要从注重周遍人们的身体健康出发,来制订自己的行为。对于惟利是图,不顾他人健康的集体,必须给予几倍于利益的惩罚。低碳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与意识,我们必须警惕在环保外衣掩盖下的不良企图。如:亚洲几个国家的城市在同一时间停电1小时,首先,这个短期行为对于“低碳”基本没有作用;其次,各国的情报机构完全能够根据用电情况的删选,来获取其他国家的机密。

五、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开创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新方法——综合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研究的对象都是系统,我们经常所讲的物体机械能守恒是为了描述简单而将地球在系统中省略说明了,其实,物体离开了地球,就不存有机械能守恒了,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物体来说不成存有能量转化与守恒,同时也说明,在能量转化与守恒所研究的各种力中,重力一定是系统的内力。而牛顿定律,运动研究,动能定

理在应用中,强调了是针对一个物体。所以,用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解决问题与物理中其它方法解决问题方法正好相对,前者强调综合,必须将物体有机地组成系统来研究,后者强调分析,必须把有联系的物体分成一个个独立的物体。我们就用一个物理题目的解答来举例说明。

甲、乙两个容器形状不同,如图所示,现有两块完全相同的金属块用细线系着分别浸没入同样深度,这时两容器的水面平齐,如果将金属块匀速提升一段位移,到金属块提出水面达到同样的高度,不计水的阻力。两种情况中细线做的功(甲或乙)大。

我们先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理来解答,在具体应用中,我们必须把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转化为机械能守恒与不守恒(即转化)两中情况来分析。我们知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一个系统,外力对它做的功为零,除重力和弹力以外,其他的内力(一定是成对的)做的合功也为零。机械能不守恒必定具有:一个系统,除内部的重力和弹力以外,其他力做的合功不为零,做功的多少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变化。

解答中,我们把物体、水和地球有机地组成系统,各种外力中,细线的拉力做正功,大气压对系统做功为零。各种内力中,除重力和弹力以外,其它没有力做功,所以,细线的拉力做正功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增加。在具体上提物体的过程中,甲的液面下降少,造成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多(上提的高度大),水的重力势能减少少,动能没有变化,故总体机械能增加比乙多,所以,细线的拉力做功是甲情况大。

这个问题,很多情况下,学生能够直接回答,但是,他不能够说明为什么,原因是,这些同学他已经具有自发的综合思维方法,仅仅自己不了解罢了。

下面,我们用分析的方法来说明解答中存有的困难。首先,必须将物体从水中分离出来,分析物体受到细线的拉力,重力,还有浮力,这时物体所受的力都为外力。然后,分析甲、乙两种情况下把物体刚拉到液面的过程,因为上升的距离相同,力都相同,故细线的拉力做功相同。所以,题目的关键在于将物体拉出水面过程中,细线拉力做功的情况。

因为甲液面下降少,往往能够使学生根据直觉来判断,细线拉甲需要做的功多。但是,要把原因分析清楚,必须将浮力做功分析清楚。其中,1、处理大气压力与浮力的关系2、因为此过程浮力为变力,因而,必须处理变力做功。正是这两方面的问题,造成了只会用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解答中的失误。所以,用分析的方法,虽然能够较清楚地了解其中的原因,但必须解决其中更多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只把综合当作难度的代词,或者是几种结果的汇总,并没有真正把它当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认为综合是一种方法,是你面对问题中的对

象实行有机组合的方法,对于问题的具体解答,必须用具体的物理知识和数学方法。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综合能够更快捷地解决问题,虽然不是任何情况都能够用综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任何情况我们都能够用综合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分析能够更好搞清楚各种原因,但是,其所分析的往往仅仅主要矛盾,随着问题的深入,当次要矛盾逐渐变成主要矛盾时,分析的方法要搞清楚原因,将越来越困难,直到一团糟。

面对各种问题,我们应该让学生熟练掌握综合与分析两种处理问题研究对象的方法,以便能够积极地适合社会。因为,社会问题涉及的对象大多是人,每个人的情况又各不相同,用统计规律只能分析一些表面的问题,而我又不可能逐个地对对象实行分析,所以,往往需要用综合的方法,将对象有机地组合,然后系统地去解决问题。对待问题中的对象处理,我们国家的传统方法是分析,凡是都要一分为二,我们应该清楚地理解到,其主要的作用在于分清原因。对于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所得到结果,两千多年前所创立的《易经》中已经很明确地告诉大家,亦好亦坏,亦错亦对……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随着问题的深入,往往越来越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华罗庚先生创立的统筹学,较好地补充了我国的传统方法的缺陷。

总结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它既揭示了自然规律,也揭示了人们对待自然的心态,告诉人们能够用实验的方法辨别事件的真伪,也告诉人们能够通过研究对象的有机组合,综合地解决具体问题。提醒人们,各种自然现象都反映了能量转化,新的自然现象可能是一种新的能量转化现象,对于新的自然现象,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这样,新的规律就能表现在你的眼前,要坚决抵制愚昧的感染。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评课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评课 董剑2018-06-22 10:52 本人听了冯培娟老师执教的《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受益匪浅。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功和能章节的重难点,涉及能量在转化和转移中的守恒以及方向性这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性、抽象性和推理性的特征。冯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在课上,老师、学生、听课教师都能快乐的学习和参与,尤其是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冯老师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和探究知识,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和能举出生活中能量转化和转移守恒的例子;2、初步形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的意识,了解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由此展开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合理,环环相扣 冯老师依据新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教学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设计层次分明、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三、教学过程,跌宕起伏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情境是连接学生与书本知识的桥梁,它可以缩短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以帮助教师把学生带入其境,探寻其理。冯老师抓住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否使用永动车解决雾霾的天气?学生由此展开讨论,但大部分的学生不明白永动车的工作原理。并以此设置悬念,引入课题,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二)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本节课的设计是在合理考虑学生对能量转化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开展,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回顾压缩气体、气体对外做功、电视机、采用冷敷降体温的生活现象,说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普遍意义。通过学生比较分析这些生活实例在内容上的共同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样的事实: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这不仅加深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拓展思维的深广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实践能力,而且发展综合疏理与归纳能力等的目标,促进学生学能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探究,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冯老师能针对学生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知识结合点、思维汇聚点等作为设问设计的主要依据;通过设问,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一走向综合、由显见走向灵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让学生进行猜测“矿泉水瓶的速度为什么会越来越快?”。有交流合作学习和互相补充,如“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依据又是什么?”。有学生参与体验,如

高中物理必修2能量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例题解析

能量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例题解析 与前面学习的机械能守恒受条件限制不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无条件的.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的自然规律之一.任何形式的能量相互之间都可以转化,但转化过程并不减少它们的总量. 我们在分析物理过程、求解实际问题时,对减少的某种能量,要能追踪它的去向;对增加的能量,要能查寻它的来源.可以按照“总的减少量等于总的增加量”列出数学方程. 能源利用实际就是不同形式能量间的转换,把不便于人们利用的能量形式转变成便于利用的形式.(比如把水的机械能转变成电能) 【例1】 一质量为2 kg 的物块从离地80 m 高处自由落下,测得落地速度为30 m/s ,求下落过程中产生的内能.(g =10 m/s 2 ) 思路:下落过程中减少的机械能变成了内能.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产生的内能为: E =mgh - 21mv 2=(2×10×80-2 1 ×2×302) J=700 J. 【例2】 如图4-28,一固定的楔形木块,其斜面的倾角为θ=30°,另一边与地面垂直,顶上有一定滑轮,一柔软的细线跨过定滑轮,两端分别与物块A 和B 连接,A 的质量为4m ,B 的质量为m .开始时将B 按在地上不动,然后放开手,让A 沿斜面下滑而B 上升.物块A 与斜面间无摩擦.设当A 沿斜面下滑s 距离后,细线突然断了.求物块B 上升的最大高度. A B 图4-28 思路:本题是恒力作用的情形,可以采用隔离法,用牛顿定律求解,也可以利用机械能守恒求解.现在 我们直接根据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求解. 物块A 下滑时,减少的重力势能有三个去处:使自己的动能增加,使物块B 的动能、重力势能都增加. 细线断后,物体B 做竖直上抛运动. 解析:细线断时,A 、B 的速度大小相同,设为v ,B 上升的高度为h 1=s ,由能量守恒得: 4mgs sin θ= 21×4m ×v 2+2 1mv 2 +mgs 设物体B 在细线断后还能再上升h 2,单独对物体B 上升h 2的这一段用能量守恒得: 2 1mv 2 =mgh 2 联立以上两式可得:h 2= 5 1s 所以,物体B 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h 1+h 2= 5 6s . 点评:当我们直接用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求解时,发现根本不需要再去考虑零势能面、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了. 【例3】 “和平号”空间站已于2001年3月23日成功地坠落在南太平洋海域,坠落过程可简化为从一个近圆轨道(可近似看作圆轨道)开始,经过与大气摩擦,空间站的绝大部分经过升温、熔化,最后汽化而销毁,剩下的残片坠入大海.此过程中,空间站原来的机械能中,除一部分用于销毁和一部分被残片带走外,还有一部分能量E ′通过其他方式散失(不考虑坠落过程中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1)试导出用下列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散失能量E ′的公式.(2)算出E ′的数值(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坠落开始时空间站的质量M =1.17×105 kg ;轨道离地面的高度为h =146 km ;地球半径R 地=6.4×106 m ;坠落

初中物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以能量为线索,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能量的转移和转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后突出能量守恒定律及应用的重要性。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习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本节内容由两部分内容组成,“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本节重点,能量的转化和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是本节难点。 三、教学策略 先从学生熟悉的能量入手,比如内能、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在扩展到光能、电能、化学能等,同时结合图片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量转化过程示意图需要在学生们充分讨论后再填写,答案不要求统一,合理就行。在学生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做好探究实验,讲解能量守恒定律时,要突出定律的物理意义,即“转化”和“守恒”。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塑料袋、水、温度计、太阳能电池、小电扇、钢笔杆、碎纸屑、乒乓球、小球撞击演示器。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谈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创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总的能量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简称能量守恒定律。 作者从教已经有27年了,每次讲完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内容后,总感到有很多缺憾,一直想对其中的内容实行一些研究,但始终无从下手。通过对物理学年谱的分析,并仔细阅读了郭奕玲、沈慧君所著的《物理学史》一书中相关内容,同时,分析了同一时期西方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以及部分哲学家的思想,颇有收益,现整理成文后,供大家参考,其中多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这篇文章中,作者想尝试说明五点内容:1、定律的形成过程;2、影响定律描述的因素; 3、定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定律与“低碳”; 5、定律与解决物理问题的新方法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 19 世纪40 年代以前,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奠定了基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准备。 1.力学方面的准备 早在力学初步形成时就已有了能量守恒思想的萌芽。例如,1590年,伽利略研究斜面问题和摆的运动中,理解到物体自由降落所达到的速度能够使它回到原高度。斯梯芬(Stevin,1548—1620)研究杠杆原理,惠更斯研究完全弹性碰撞等都涉及能量守恒问题。17 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已经明确提出了运动不灭的思想。以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1646—1716)引进活力(Visviva)的概念,首先提出活力守恒原理,他认为用mv2 度量的活力在力学过程中是守恒的,宇宙间的“活力”的总和是守恒的。D.伯努利(DanielBernoulli,1700—1782)的流体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流体运动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历史教训,从反面提供了能量守恒的例证,成为导致建立能量守恒原理的重要线索。 至19 世纪20 年代,力学的理论著作强调“功”的概念,把它定义成力对距离的积分,

能量的守恒与转化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2.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3. 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二、教学重点 1. 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 2. 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区别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 2.能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应用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电能、机械能、光能、内能、化学能等常规能源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常见能量转化与转移进行粗略的分析与总结,学生很容易把转化的方向弄反;容易把能量守恒理解为局部的 四、教学过程 (一)能量的转化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 演示1:划火柴 演示2:用铁锤敲打铁丝 方法点拨:在判断能量是如何转化时,可先找出是哪一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了,哪一种形式的能量增加了,增加的那一种形式的能量就是由减少的那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的。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子分析: 1. 小朋友滑滑梯; 2. 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 3. 在水力发电中; 4. 在火力发电厂; 5. 电流通过电热器时; 6. 电流通过电动机。有关能量转化的事例同学们一定能举出许多,请同学分析课件中的图片的能量转化… (二)能量的转移 演示3:把铁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运动的甲钢球撞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三)能量守恒定律 演示3:滚摆实验 问:滚摆越滚越低的过程中,机械能发生了什么变化?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呢? 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 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直到19世纪,才确立了这个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讲解:尽管有的时候,物体某种形式的能量,可能转移到几个物体或转化成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导学案 课前预习 读课本,解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有哪些能量?它们分别对应于哪些运动形式? 2、各种能量之间都可以直接转化吗? 3、能量既不会,它只会从一种形式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而在和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课堂导学 教学目标 ☆与技能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3.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学习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 学习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器材:黑色的塑料袋,温度计,小电机,太阳能电池,碎纸屑,乒乓球等 新课导学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刀具在砂轮上磨削时,刀具发热是因为通过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暖气片上放有一瓶冷水,过一段时间后水变热,这是通过热量传递使这瓶水内能增加。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内能为什么增加了?是凭空产生的还是由其他形式能转化来的?在学生讨论 的基础上,引出本课的课题 二、能的转化 1、想想做做:按照书中的操作,观察发生的现象,说一说发生了那些能量的转化。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习题含答案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高山上滚下的石块越来越快,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B. 酒精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C. 发电机发电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 人们对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说明能量可以凭空产生 2、一个人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方向的力拉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水平地面 前进相同的距离.关于拉力所做的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粗糙地面上做功较多 B.在光滑地面上做功较多 C.物体运动快的,做功较多 D.两次做功一样多 3、关于功和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器做功少,功率一定小 B、功率小的机器做功不一定慢。 C、功率大的机器做功一定快 D、功率大的机器一定比功率小的机器做功多 4、甲物体的比热大于乙物体的比热,若() A.甲、乙质量相等,则甲吸收的热量一定多 B.甲、乙吸收的热量相等,则乙升高的温度一定多 C.甲、乙质量相等,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则甲吸收的热量一定多 D.甲、乙质量相等,它们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则甲降低的温度一定多 5.能量转化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洗衣机甩干衣服时,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电池放电的过程,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炉灶中烘焙燃烧时,将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D.用电热水器烧水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6、质量较小的鸽子与质量较大的大雁在空中飞行,如果它们的动能相等,那么 () A.大雁比鸽子飞得快 B.鸽子比大雁飞得快 C.大雁比鸽子飞得高 D.鸽子比大雁飞得高 7.“神六”升空和飞行员安全返回,意味着我国航天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火 箭发射时能量的转化情况主要是() A.太阳能转化为机械能 B.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C.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D.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B.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机械效率高的机械一定省力 D.做有用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9.下列各项中,其中没有做功的是() A.叉车举起货物 B.直升机吊起架电线的铁塔 C.马拉动原木 D.李刚用力推但没有推动大石块 10.下列情况中能量转化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木柴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练习题(含答案)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练习题(含答案) 1、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木块,一支枪以水平方向连发两颗子弹均穿过了木块.设子弹离开枪口 时的速度相同,子弹两次穿过木块所受的阻力大小相同,木板仅做平动,质量恒定,那么两颗子 弹先后穿过木块的过程中( ). (A)两颗子弹损失的动能相同 (B)木块每次增加的动能相同 (C)每次产生的热量相同 (D)木块每次移动的距离相同 2、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与速度同方向的推力,物体的温度与环境的温度相同,在这过程中以物体为研究对象( ). (A)与热传递等效的功是正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B)与热传递等效的功是零,内能不变 (C)动能定理中的功是正功,动能增加 (D)动能定理中的功是零,动能不变 3、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下列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过程是( ). (A)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升高 (B)气体吸热,温度降低 (C)气体放热,压强增大 (D)气体放热,温度不变 4、在“冲击摆”实验中,下列有关能的转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子弹的动能转变成摆和子弹的内能 (B) 子弹的动能转变成子弹和摆的动能 (C) 子弹的动能转变成子弹和摆的势能 (D)子弹的动能一部分转变成子弹和摆的内能,另一部分转变成子弹和摆的机械能 5、质量为2kg 的木块置于光滑水平的桌面上, 质量为10g 的铅弹从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 与 木块一起向前运动, 落地点与桌子边缘的水平距离是0.4m. 在入射的过程中内能增量的 60%被铅弹吸收, 使铅弹的温度升高了92.6℃. 已知铅的比热容是130.2J/kg ·K, g=10m/s 2, 求桌面的高度? 6、把质量是300g 的金属容器置于绝热装置中,在金属容器内盛有800g15℃的水,水中装有50Ω的电阻丝,当接上电压是220V 的电源达2min 后,水温上升到47℃,求制作容器的那种金属的比热容. 7、质量m=20g 的子弹以v=100m/s 的水平速度射向一个质量M=480g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 上的木块, 子弹陷入木块的深度l =10.0cm 后, 二者以同一速度向前运动. 在这过程中子弹 的动能改变多少? 子弹和木块系统的内能改变多少? 从子弹与木块接触, 到子弹陷入木块 以至二者以同一速度共同运动之前的这段短暂时间内, 木块向前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8、若铅弹打在墙壁上时, 铅弹的动能有50%转换为铅弹的内能, 铅弹的温度升高了130℃, 求铅弹打到墙壁时的速度. (铅的比热容为130.2J/kg ·K) 9、一台四缸四冲程的内燃机, 活塞面积是3002 cm , 活塞冲程是300mm. 在第三冲程, 活塞 所受平均压强是 4.4510 帕, 在这个冲程中, 燃气所做的功是多少? 如果飞轮转速是 300r/min , 这台内燃机燃气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10、一质量为0.14kg 的铜制物块放置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一粒质量10g 的铜制

§4.6能量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4.6能量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3、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4、通过永动机研制的失败,体会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注意自然界中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体会自然界能量形式的多样性. 2、关注自然界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知道能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了解人类创造和发明的许多技术设备都是为人类服务的能量转化器. 3、列举自然界中能量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的例子,体会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自然界中各种不同形式能量及其转化,体会自然界能量的多样性. 2、通过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学习重点】 1、能量守恒定律 2、能量和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 【知识要点】 各种各样的能量 一、对能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能量简称为能.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二、能量形式的多样性 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都对应着一种形式的能量.与物体的机械运动对应的能量称机械能.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热运动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对应的能量称内能,与电磁运动对应的能量称电磁能,与物质的化学运动对应的能量称化学能. 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自然界中,能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机械能外,还有内能、电能、光能、化学能等,这些能量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总的能量不变,即遵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一、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1.定律的内容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总能量守恒.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定律的表达式 E初=E终;ΔE增=ΔE减 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一定和增加量相等. 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 3.用能量守恒解题的基本步骤 (1)分清有多少种形式的能(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在变化. (2)分别列出减少的能量ΔE减和增加的能量ΔE增的表达式.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天津市汇森中学李宁 一、学情分析: 我校的九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学习热情高,求知欲望强。 学生在本册教材前面已经学过一些能的形式,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换及机械能的守恒;内能的改变。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能量转化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学习作了较为全面的铺垫。 另外,在生产生活中到处都有能的形式与转化,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 二、学习内容分析: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是新课程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前面分别学习了机械能和内能,本章共有三节:热机、热机的效率、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材从自然界中的各种能量形式的描述,能量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出发,从而引出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因此本节内容是全章的理论基础,也是前面分别阐明能量现象的总结。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各种形式的能量。 2.能列举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及同种能量之间的转移。 3.知道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4.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通过合作、交流、编故事、小实验和成果展示等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让学生认识能量转化的普遍性,体会科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归纳能力。 3.培养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4.初步形成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的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能量在转化与转移中守恒。

能量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物理·必修2(粤教版) 第六节能量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1.(双选)关于功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B.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转移或消失 C.力对物体做多少功,物体就具有多少能;物体具有多少能,就一定能做多少功 D.水推动水轮机做了3×108J的功,表示水的能量减少了3×108 J 答案:AD 2.关于能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某种形式能量的减少,一定有其他形式能量的增加 B.某个物体能量的减少,一定有其他物体能量的增加 C.不需消耗能量而能持续对外做功的机械——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D.绳子吊着物体在空中摆动最终停下,足球滚动一段距离后停下,说明能量消失了 答案:D 3.汽车沿一段坡面向下行驶,通过刹车使速度逐渐减小,在刹车过程中() A.重力势能增加B.动能增加 C.重力做负功D.机械能不守恒

解析:向下运动,高度在降低,重力势能在减小,选项A 错误.向下运动,重力做正功,选项C 错误.已知刹车时速度在减小,所以动能减小,选项B 错误.刹车过程,摩擦力做负功,发热了,所以机械能减小,选项D 正确. 答案:D 4.(双选)短跑比赛时,运动员采用蹲踞式起跑,如图所示,发令枪响后,左脚迅速蹬离起跑器,在向前加速的同时提升身体重心.假设质量为m 的运动员,在起跑时前进距离s 内,重心升高了h ,获得的速度为v ,空气阻力做功为W 阻,则在此过程中( ) A .运动员的机械能增加了12m v 2 B .运动员的机械能增加了12 m v 2+mgh C .运动员的重力做功为W 重=mgh D .运动员自身做功W 人=12 m v 2+mgh -W 阻 解析: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故选项B 正确,A 错误;重心升高h ,运动员的重力做功为W 重=-mgh ,选项C 错误;由功能关系 可得,运动员自身做功W 人=12 m v 2+mgh +W ,而W =-W 阻,即人克服阻力做的功,故选项D 正确. 答案:BD 5.小明同学在家锻炼身体,做杠铃练习.他将杠铃由静止开始举高H ,并获得速度v .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第8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日期周次课时 / 课题 3.8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教材解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 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 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规律有一个感 性的认识。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 定律。 难点 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 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 学情 能量是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一条主线,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 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本节内容是对本章及以前所学的物理知 识从能量的观点进行了一次综合、深化和再熟悉。教材首先分析自然 界中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分析一系列 熟知的能量转化的事例,指出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教学 准备 板书和PPT 环节师生活动占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 1、复习:你能说出哪些形式的能量? 2、思考: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孤立的,还是有联系的? 二、讲述: 1、能量的相互转化 1.同一形式的能量可以在两个物体之间转移。 读图: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能量?物体的能量发生怎样变化?

你能列举出几个能量转移的实例吗? 2.不同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化。 读图: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能量?物体的能量发生怎样变化? 你能列举出几个能量转化的实例吗? 3.太阳能可以转化为各种形式的能量。 (1)转变为植物的化学能 阅读:光合作用——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转化过程 (2)转变为空气的动能。 太阳光照射到大气层中,使大气产生对流,将电磁能转变为空气的动能。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列举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及同种能量之间的转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通过小组讨论体会能量守恒定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认识能量转化的普遍性,体会科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守恒。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提问:①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式的本质是什么?②热机中压缩和做功冲程的对应的能量变化? 【学生】本质是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压缩冲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教师】发散思维:指出机械能内能可以相互转化,其他形式的能量是否也可以相互转化?转化中遵循什么规律?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教师】设置抢答活动:分组列举一种自然界常见能量形式,不重复,看谁列举的多。记录学生的回答。 【学生】活动:列举出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光能等。 【教师】提问:这些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演示几个小实验,分别回答能量的变化。 1.来回迅速摩擦双手。 2.黑塑料袋内盛水,插入温度计后系好袋口,放在阳光下。 3.将太阳电池连在小电扇上,并使它对着阳光。 4.将钢笔杆在头发或毛衣上摩擦后靠近细碎的纸片。 【学生】回答1.机械能转化为内能;2.太阳能转化为内能;3.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机械能;4.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教师】指出生活中还有非常多能量转化的例子,总结这些例子中反映了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师】继续发问:转化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规律?演示实验:单摆的摆动;热铁块放入水中。提问如果忽略摩擦,单摆会停下来吗;如果忽略热散失,铁块减少的能量都去哪了? 【学生】不会停下来;铁块减少的能量转移给水了,水的温度上升。 【教师】指出单摆摆动时如果忽略摩擦,单摆将会往复运动下去,势能、动能相互转化,能量不减少;热铁块放入水中,忽略热散失的话,铁减少的能量会全部传递给水,能量也没有减少。 设置小组讨论,总结能量守恒定律。 【学生】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三)巩固提高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14.3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一、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3.5.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5.2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3.5.3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下册中学习了机械能,对机械能及其所包含的能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对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有和了解。对生活中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好机械能守恒定律,深入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及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三节。能量是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一条主线,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本节内容是对本章及以前所学物理知识从能量的观点进行了一次综合、深化和再熟悉。教材首先分析自然界中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分析一系列熟知的能量转化的事例,指出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最后阐述了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四、学习目标 1.通过列举、交流生活实例,准确识别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并能解释一些常见现象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2.借助实例分析,熟练记忆能量守恒定律,能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3.经历实例分析、讨论,大致了解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 【学习目标的叙写说明】 1.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三方面的分析。 2.核心目标的分解 第一步:分析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陈述方式:认知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条件(学习环境)+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条件是“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行为动词为“知道”;核心概念(关键词)为:“能量守恒定律”,属于概念性知识。 2.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陈述方式:认知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条件(学习环境)+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九年级物理教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目标:14.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已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教学重点: 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 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1)来回迅速摩擦双手。(2)黑塑料袋内盛水,插入温度计后系好,放在阳光下。(3)将连在小电扇上的太阳电池对着阳光。(4)用钢笔杆在头发或毛衣上摩擦后再靠近细小的纸片。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自然界有各种形式的能,如化学能、电能、光能、机械能、内能、原子能等。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

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2.教学互动 互动1:讨论四个小实验中发生了哪些能量转化。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①来回迅速摩擦双手,手会感觉到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②黑塑料袋内盛水,插入温度计后系好,放在阳光下,过一会儿,可观察到温度升高,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光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机械能。 ④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教师总结:说明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各种现象间常常存在着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反映这种联系。 互动2:学生填教科书中图.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后填写,不要强调答案的统一,只要学生认真思考,合理就行。 互动3:学生思考乒乓球弹起后为什么最终静止。 明确教师实验:乒乓球在地上弹起来,最终会静止。通过讨论小球的运动过程,提示学生机械能减少了,是不是能量丢失了?实际上是通过摩擦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从而引出能量守恒定律。 互动4:能量守恒定律。 明确讲解守恒定律的内容时,要突出定律的物理意义,即突出“转化”和“守恒”。在教科书中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说明人的一切活动(包括生活和生产活动)都含有能的转化问题,自然界的任何实际变化也都含有能的转化问题。因此有关能在转化中守恒的规律,就成为最重要的自然科学规律。 课堂练习: (1)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且在这一过程中,一定遵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2)下列现象中,只有能的转移而不发生能的转化的过程是( D )。 A.子弹从枪膛射出 B.用火焰烧开水时,水温升高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案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3.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学习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 教学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刀具在砂轮上磨削时,刀具发热是因为通过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暖气片上放有一瓶冷水,过一段时间后水变热,这是通过热量传递使这瓶水内能增加。

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内能为什么增加了?是凭空产生的还是由其他形式能转化来的?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1.能的转化 想想做做:按照书中的操作,观察发生的现象,说一说发生了那些能量的转化。 (1)摩擦手,手发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黑塑料袋盛水,阳光下,温度升高:光能转化为内能。 (3)连在太阳电池的小电扇对着阳光,转动起来:光能转化为机械能。 (4)钢笔杆摩擦后会吸引小纸片: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看来各种形式的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仔细观察下面的能量相互转化的图示,你能不能找到更多的实例? (1)运动的汽车紧急刹车,汽车最终停下来。这过程中汽车的动能(机械能)转化为轮胎和路面的内能。 (2)把一铁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内水,直至水沸腾。在这一过程中,铁块从周围水中吸收了热量使它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过程中水的一部分内能通过热量传递使铁块内能增加。 其他形式的能也可以和内能相互转化。 (1)介绍其他形式能:我们学习过机械运动有机械能,热运动有内能,实际上自然界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的运动,每种运动都有一种对应的能量,如电能、磁能、光能、化学能、原子能等。 (2)不仅机械能和内能可以相互转化,其他形式能也可以和内能相互转化,举例说明:(同时放映幻灯片)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重难点突破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重难点突破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由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两部分组成,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在学习了物体的内能等知识后,对能的概念以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做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一条普遍定律,它不仅是本章的学习重点,也是整个中学物理的重点。能量守恒的思想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后续各章的学习,将不断加深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和应用能力。能的转化和守恒不仅是物理学的法则,而且是一个跨越各门自然学科的统一法则。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动能、势能、机械能、内能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为基础,通过实验、自主活动等,使学生明确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从能量角度猜想“永动机”永动的秘密,加深对能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和理解,领略在科学发明与创新活动中,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的重要性。能量守恒定律是本节重点,能量的转化和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是本节难点。 二、重难点突破 1.能量的转化 突破建议: 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实验的器材,上课时先要学生完成这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所发生的现象,找出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这些实验中发生了哪些能量转化。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各种现象变化常常存在着能量的转化。展示能量转化过程示意图(如图),通过此图对能量转化有一个具体的理解。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填写,不要强调答案统一,只要学生认真思考,合理就行。 2.能量守恒定律

突破建议: 在学生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基础上,讲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要突出定律的物理意义,即突出“转化”和“守恒”。通过让学生讨论发生在地球上的许多的能量的转化现象,以及分析乒乓球落地不断反弹等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能量守恒是指自然界所有能量总和守恒,而一种能量或几种能量在转移和转化时一般是不守恒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说明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区别,同时要向学生强调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