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2课文注释:改革开放

合集下载

历史 必修二 改革开放ppt课件

历史 必修二  改革开放ppt课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世纪90年代初。这不能反映
A.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 B.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束 C.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D.建立了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38
10.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 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 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 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万买一万斤斤不 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反映了
A.农业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B.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C.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D.农民对人民公社体制不满
34
6.由于文革时期的土地制度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安 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 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下面对这 一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30
2.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 的一项
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开放的伟大决策
3.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 正确的
20世纪80年代前的三大件
20世纪80年代后的三大件
如今的三大件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 调整。并不完全否定现存制度,而是 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 不断变化的时代。

本质: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
快速浏览课本,四人为一组讨论,
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对现存 制度做出了哪些改良?
A.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主动权 B.企业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 C.有利于节约资源 D.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3课文注释: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3课文注释: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课文注释: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1)多层次全方位性。

从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已逐步扩大到包括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3个三角地带、2个半岛、3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个沿江城市、13个边境城市、52个国家的高薪技术开发区、13个保税区、1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初步开放了900多个市、县。

这样,一个由沿海—沿江—沿边—内陆,梯次推进的多层次全方位格局基本形成。

(2)宽领域性。

90年代后,我国政府鼓励扩展外商投资领域,使对外开放扩展到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

并允许外商外资进入第三产业,进入仓储、运输、贸易、房地产等部门,金融、商业、保险等领域的开放也在积极有步骤的进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课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1.是共和国的一次重大转折。
2.是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巨变
第 一 次 第 二 次 第 三 次
结 果
Hale Waihona Puke 产生的历史巨人辛亥革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 命 统治,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 新中国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 的成立 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十一届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三中全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 会召开 期
农村改革 伟 大 的 历 史 转 折 经济体制改革 改 革 开 放 对外开放 城市改革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建 立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标志:
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特点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配置
资源配 置方式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 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 市场经济体制: 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⑴建立: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 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 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 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⑶积极作用: 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 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 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 ⑷消极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 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 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2知识拓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2知识拓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析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由来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资源,人类将长期继续在土地上生存和发展。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曾经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土地有保障功能、发展功能,尤其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一是土地改革,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民既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也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这次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改革是以国家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推行的,造成了贫富差距拉大,不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

二是1955年的土地集体化,变土地的农民个人私有为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经营,按劳分配,取消土地报酬。

农民既失去了土地所有权,也失去了经营权。

这种所有制的经营方式,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生产力也遭到破坏。

三是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将土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变更为人民公社所有制,并由1962年9月27日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将这种土地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下来。

农民完全丧失了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

在实行这种土地制度期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高度集中,土地不能出租、买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其显著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讲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

为保障农民的土地经营权,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1986年6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使这一制度更加明确,它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照法律规定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Word版含解析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4单元-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材整理1 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2.召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易错提醒] “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消除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但是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依然“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延续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

“左”倾错误并未完全消除。

教材整理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措施①经营方式: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政权形式: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2)意义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③促进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改革(1)措施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结果: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55“学思之窗”,思考: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提示】小岗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直接原因是在安徽省政府的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2课文注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2课文注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课文注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已经完全打破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国家经济管理机构改革等方面正在不断建设与完善。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确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为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在90年代以来,加强了各类企业法规的建设,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对1994年实施的《公司法》的修定。

中国的企业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中国的财政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两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方面是国家财政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国家财政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变化反映原来“统收统支”和财政单纯“出纳”角色的改变,国家70年代末开始推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80年代进行了利改税改革和承包经营责任制。

进入90年代,决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政府不再直接敢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依法照章纳税。

随着国家与国有企业关系发生变化以及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的税制进行了两次较大改革。

1983-1984年的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建立和完善其他税种(如开征土地增值税)。

高中语文 4.12《我有一个梦想》美国黑人历史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4.12《我有一个梦想》美国黑人历史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美国黑人历史在美国历史上,各族裔集团在移民美国之初,往往是聚族而居,但一旦站稳脚跟,这种居住上的界线就会被打破。

而黑人却不同,从他们大批进入城市起,聚居的方式保持至今。

据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表明,60%以上的黑人生活在大城市,而且是高度聚居,他们生活的社区内五分之三的人是黑人,社区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众所周知,黑人聚居区在当今美国城市里是所谓的"问题街区",普遍存在着贫穷、失业、犯罪、单亲家庭等社会问题。

本文拟通过对黑人聚居区形成和现状的分析,阐述其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治理的出路,黑人聚居区的治理也是美国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黑人聚居区的形成黑人聚居区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3)1970年至今:聚居区的恶化。

在1900年前,无论在北方的城市,还是在南方的城市,黑人与白人居住上的种族隔离不是很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绝大部分的黑人生活在南方边远地区,1870年时这个数字是80%,当时城市化率是极低的。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北方劳动力奇缺,南方农业经济的衰弱,这两方面产生的"拉力"和"推力",使得大批黑人离开南方故土,前往北方寻求更好的生活,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第一次大迁徙。

这次大迁徙的结果是,1910年至1920年间,57.2万黑人离开南方,1920年代是87.7万人,1930年代因大萧条的缘故,人数略有下降,但也保持了47.3万人的势头。

大批黑人涌入北方大城市,除了寻求工作外,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居住,黑人聚居区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在探讨黑人聚居区形成的原因上,美国学者尖锐地指出,黑人聚居区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黑人人数增加而造成的,而是能够接纳黑人的居住区越来越少的缘故。

换言之,就是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直接导致地均出现过种族骚乱,那些生活在非黑人区的黑人家庭的房屋被毁,贸然进入白人区的黑人被打或枪击,甚至遭私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2知识拓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必然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2知识拓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必然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必然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农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

即“集体所有、分户经营”,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

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十八户农民,在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的带领下,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率先突破旧体制,立下字据,实行包干到户,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1979年10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会产生?从制度上讲,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从制度的产生上讲:制度产生的途径有人为设计和自认演进两种。

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新制度的产生就是自然演进的结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公有化,它严重脱离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一般规律。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不能独立地使用土地进行生产、不能根据自己的劳动投入和实现的产量获得相应劳动回报,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抑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这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注释:改革开放
改革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改革”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改革是指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水平和要求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或多或少地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

狭义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邓小平理论中的“改革”主要是指狭义的改革。

对外开放,就是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政策,是对我国长期闭关自守造成经济社会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变化敏锐观察、正确把握的结果。

(1)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开放的世界,就其经济内容而言,客观基础在于国际分工和生产的国际化。

而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则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关系更加密切,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商品交换发展到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交流,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体系。

各国都已程度不同地卷入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体系之中,都在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

今天,脱离国际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任何国家要发展经济都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世界。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2)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节约社会劳动;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益;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起步,加快现代化建设;可以有力地推进改革的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已成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项基本国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