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经典语录心得感悟句子

合集下载

于丹论语心得(优秀5篇)

于丹论语心得(优秀5篇)

于丹论语心得(优秀5篇)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就非常有必需要心得体会,从而不绝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应当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共享的于丹论语心得(优秀5篇),希望能够予以您一些参考与帮忙。

于丹论语心得篇一我们今日已经阔别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是不是在今日这样一种人人公平、法律公正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闲谈。

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本身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裳、车马这些好东西,与伙伴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埋怨。

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常常夸耀本身,也不。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篇二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校长推举给我们的《于丹心得》这本书,简单的一百多页字却足以让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的心灵都有所触动。

我也不例外,读完这本书,我对生活中的许多人许多事都有了重新的定义,并试着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这本书重要叙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梦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告知我们很多的人生哲理和做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书给我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天地人之道中的“读《论语》我们会发觉,孔夫子教育同学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缓和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

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这一段。

说实话,作为老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教一年的我面对这个称号真觉得惭愧,想想我对同学的态度,往往是以一副严厉的面孔显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做错了事犯了错误,要么责备要么批判教育,很少用一种平和的、从容不迫的心态来和同学平心静气的谈论,然后把道理给他们一一讲清晰。

我知道我的这种教学态度就像书中所说的“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常常责备他的同学不该如何如何。

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同学商议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6篇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6篇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2)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2)精选6篇(一)《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总结,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著作。

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体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先,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是治理国家和平天下的基础。

只有一个人先修身养性,做到言行一致,守法道德,才能更好地管理家庭和治理国家;而一个家庭和睦、亲密无间,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个思想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是成就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基础。

其次,孔子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才能的有效途径。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有道德和智慧的人,而不仅仅是培养一些技能和知识。

他提倡学习而不虚心学习,强调了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比如要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善于总结等等。

这使我深刻地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仅要追求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中庸之道和礼仪之讲究。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外的和谐,既要遵循天理,又要尊重人伦关系。

中庸之道是平衡的,是避免极端和偏激的思维和行为。

而礼仪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做事应该量力而行,不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要以大局为重;同时,更要学会与人相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最后,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体会,我认识到孔子思想是深刻的,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孔子思想中的优秀品质,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教育、追求中庸之道和礼仪之讲究等,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体会使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孔子思想的智慧和其对人生的思考,这些都对我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于丹论语心得(精选6篇)

阅读于丹论语心得(精选6篇)

阅读于丹论语心得(精选6篇)阅读于丹论语心得精选篇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那就是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我这书让我读的费饮忘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我觉得孔子说的实在是太对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平时学的知识通常过了一到两个月就会不记得,让我想起了学完之后要复习。

如果不复习,获得了再多的知识也没用,到了毕业后,就差不多忘光了。

有一次,我考试时忘记了复习,结果考出来的成绩不太理想,这件事不就是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吗?学习贵在坚持,“温故而知新”不可半途而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通过“温故”学到新的知识。

论语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让我们后代的影响非常大。

阅读于丹论语心得精选篇2“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十则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则。

是说:“教导你的话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

”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闲杂人员整日靠骗人过日子。

就那算命来说,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涂装明白,愣要给你的一生说出个所以然来,可笑至极。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于丹论语感悟摘录

于丹论语感悟摘录

于丹《论语》感悟摘录孝敬之道1.百善孝为先。

2.孝为行,敬为心。

3.父母付出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对子女的提携。

4.在为一个道理而争吵的过程中,道理本身是什么,不重要;但是表达方式,很重要。

5.其实,往往就是自己最亲的人,就成了自己情绪的垃圾桶,有的时候还会受伤。

6.你最亲的人是最伤不得的。

7.孝顺,孝顺,顺者为孝。

8.真正的爱父母,就要包容和尊敬他所有的习惯。

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0.真正的孝敬,更重要的是弘扬父母之志。

1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2.这世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智慧之道1.真正的智慧,是你拥有对人心的判断力。

2.其实,大智慧跟小聪明的区别,有时候是彰显在一种态度上。

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智慧最大的境界,在于自己心中通彻的透悟,而最终成就生命的欢欣。

学习之道1.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2.选择知识的标准:只有真实的、善意的、重要的信息,才是值得我们耗费生命去学习的;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对我们的生命有所提升。

3.一个人,如果张开耳目,会发现处处皆是学问。

4.不耻下问。

5.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体学习生命中最匮乏的经验。

6.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朝张载)7.学以致用8.真正的学以致用,就是把知识落在实处。

9.美好的品德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定位与制衡。

诚信之道1.以诚待人,言而有信。

2.信誉是你行走于世最基础的保障。

3.信誉对于每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

4.债务有凭,良知无价。

5.人品的高下,诚信是一块试金石。

6.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口有信语,身则必有慎行。

7.恒常之心,是对自己的诚意,也是对别人的信誉。

8.守信,就是完成一份诚意的建立。

9.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

10.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于丹讲座论语心得3篇

于丹讲座论语心得3篇

于丹讲座论语心得3篇
“于丹《论语》心得”以现代人的视角,实践了一次成功的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体现了传媒与传统文化的积极互动。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于丹讲座论语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于丹讲座论语心得范文1
国人都在学习《论语》,今年年未过完月未尽,医院就组织全院职工,从正月初八开始,集体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电视录像,长达一周之久。

说实话,沉醉在春节乐乎气氛中尚未全醒的人,心里还是有些怨言,医院为了收心,为了赶时髦,把我们从酣假中拖到医院。

中学时候学习《论语》八句,什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什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对这些谈话也没有什么特别感触,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不经意的。

于丹在《论语心得》讲座中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

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论语》讲座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有感心得(通用6篇)

于丹论语有感心得(通用6篇)

于丹论语有感心得(通用6篇)于丹论语有感心得(通用6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于丹论语有感心得(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于丹论语有感心得篇1非常感谢机关团委能够提供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人生如书,书伴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书籍,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嗜书如命,有的人读书为消遣,愉悦精神。

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现代文人林语堂则认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

”因此,每个人对读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

借此机会,就我个人的一点读书心得,向大家作个简单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现在的社会,面临着竞争、就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焦虑、不安、彷徨像影子一样始终围绕在现代人的身边。

如何在这个全面加速度的社会里,合理释放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认为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可以让自己浮燥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

古人云:开卷有益。

英国学者科利尔曾说:书籍,在青年时代是引路人,成人之后就是娱乐。

这句话,可以说将书籍的两重身份说的十分透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每一本好书都是我们良师益友,它不但可以给人以愉悦,还能给人以启发,让人受益良多。

因此,我们应该把读书当作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就是这样一个良师益友。

对于(论语),学生时代曾学习过一些,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章句也曾背诵过,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却很肤浅。

作者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用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

通过读(论语心得),不仅让我重温了那些经典语句,而且了解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更对如何运用(论语)面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篇一于丹的“《论语》心得”是本学期我校规定的必读书目之一,全文是用七大部分来解读《论语》的,分别是“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

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

同时为她的这种崇高的境界而感动。

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

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书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

“每个人一生中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好。

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个敞亮的心怀。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饱满、充盈,让自己有一种大欢欣,让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自己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于丹教授同时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

于丹的经典语录、于丹论语心得语录

于丹的经典语录、于丹论语心得语录

精心整理
于丹的经典语录、于丹论语心得语录
★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

★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

★“无为而无不为”才是大境界。

★把恩恩怨怨看小了去,把自主的灵魂放到无限大。

★感到心理失衡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同样的道理,感悟却有高下之分。

★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

★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去善待他人。

★不要因为世俗的标准而远离了自己的赤子之心。

★在生命之中每个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

★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对生命的解读要问问自己——我要怎么样的决断。

★在生死的态度上,儒道殊途同归的那就是,让生命获得价值。

★还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事情。

★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论语经典语录心得感悟句子
于丹对于论语的学习,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有自己的感悟。

下面给大家分享的于丹论语经典语录,希望能帮到你!
1、《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2、"神于天,圣于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3、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

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

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4、真正的和-谐: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5、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不同的声音和-谐融入到在的集体的声音当中。

真正的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的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6、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7、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8、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9、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10、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于信仰。

11、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12、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13、“吮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

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

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14、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15、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16、最快乐的方法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18、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19、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你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20、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21、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

22、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23、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24、长期困扰于人生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有所损害的。

25、既然生活中的遗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

心态不同,也许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26、一个人的自信于他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27、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

28、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29、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遗憾。

30、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勇敢有时是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力量。

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31、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32、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是让它过去,这样你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33、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34、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35、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36、技巧不是最得要的,而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

37、如果你的心灵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有可能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38、你想要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最关键是的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3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40、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41、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42、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43、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越成功。

44、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无论父子母女之间,还是多年夫妻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到了《论语》中说
的“数”这个阶段,彼此已经不独立了,就产生了隐患,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

45、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花未全开,月未圆。

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

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46、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朋友,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47、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48、如何谋其政,首先是做事的原则,要讲究道义,其次是做事的方式,要少言多行;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

49、“多闻阙疑”就是要先带着耳朵去多听,有疑问的地方要先放一放;“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时也要小心;“多见阙殆”就是要多看,有疑问的地方也先放一放。

50、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的少一点后悔。

我们在做一件事这前要先想后果,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之后的悔恨。

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

51、“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修身”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是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

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1.于丹经典语录100句
2.于丹经典励志语录
3.于丹论语语录名言
4.于丹论语经典语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