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中国古代信用及其机构分析
古代的货币和信用

第二章古代的货币和信用——唐至元代唐代的货币是一种铜钱和布帛并行制度,除国外贸易收支用金银外,布帛在国内使用上占相当大的比重。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币制大毁,流通混乱,五铢钱多被熔销制造器皿或私铸恶钱。
到了唐代缺铜乏钱的情况更加严重,故不得不以布帛充当货币之用。
这种缺钱现象,五代和宋时也未有根本解除,所以宋代以后铜铁钱两者并行,且发行纸币以适应增长的货币需要,同时唐宋以来,紧急扩展,商业发达,自然需要一种价值较高的金属充作货币,所以白银的作用也渐渐推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信用事业也渐趋发达,并出现了信用机构。
这些情况下面分节叙述之。
第一节铜铸币(铁钱锡铅等钱附)一.唐朝时期唐代的铜币在名称和衡法上有很大的变革。
在唐以前,差不多都以重量为名称,钱面上铸“五铢”字样,尽管实际分量不够,甚至相差很多,而仍以“五铢”为名。
自唐朝起,钱币不再以重量为名而改称“宝”,或“通宝”、“元宝”等等,并常冠以当时年号。
标准唐钱(开元钱)重二铢四絫,称为一“钱”,每十枚重一两,千枚重六斤四两。
后来的衡法特别是宋朝后即改用两、钱、分厘十进位法(十六两为斤),不再以铢絫计量了。
唐高祖李渊初入长安时,因民间行使线环钱,极轻小,于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开始铸造“开元钱”。
这种钱的正面铸“开元通宝”四字,面文分篆、隶、八分三种字体版样。
“开元”非唐高祖年号,而是开始新纪元的意思,“通宝”指通行的宝货。
钱重大小适中,合乎当时流通支付的要求。
当时设监造钱炉于洛、并、幽、益等州,对秦王世民、齐王元吉各赐三炉,裴寂赐一炉,准予分别铸钱,其余严令禁铸,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
开元钱是唐代二百多年的主要货币,唐以后还流通很久,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钱币制度的革新及衡法上有深远意义,为后世制钱的楷模。
开元钱顺畅流通,价值稳定,这是形成“贞观之治”的重要条件之一。
加以那些年间更有几次农业丰收,长安斗米才值三四钱。
但历史的上的好年头总是延续不长的,到高宗时私铸的恶钱渐渐增加,官方以好钱(开元钱)一换恶钱五的比例收买之。
春秋战国的货币与信用

春秋战国的货币与信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发展的时代。
货币与信用作为经济交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形式和信用机制,并分析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货币形式的进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逐渐发展起来。
最初,羊、牛等生活用品被用作一般等价物,充当了相对固定的货币形式。
这种交换方式称为实物货币,即以一种具体物品的价值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交流的增加,人们逐渐发现实物货币的局限性。
于是,一些国家开始使用青铜贝壳作为货币。
这种贝壳货币具有相对稀缺性和易于携带的特点,成为了更便捷的交换媒介。
然而,贝壳货币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容易磨损、难以分割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商代晚期出现了铜质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大量铸造铜钱,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这些铜钱通常采用方孔的形式,方便人们将其串在绳子上携带,也方便商品的买卖和流通。
二、信用机制的建立除了货币形式的进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各种信用机制,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商业需求。
一种重要的信用形式是典当,即通过将贵重物品交给当铺借贷现金或其他物品。
在商业交易中,信用的建立十分关键。
商人会根据对方的信誉和声誉来判断是否与其交易。
一些富有的商人或贵族家族以自己的信用担保,并提供资金或贷款给其他人。
这种信用系统的建立促进了商业的扩大和经济的繁荣。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些类似于现代票据的信用工具出现。
比如,一些商人会使用纸张写下交易的详细内容和承诺,并在上面签字作为证明,这样可以在交易发生争议时提供证据。
三、货币与信用的经济影响货币和信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货币的使用加速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不再依赖实物货币的固定价值,人们可以更灵活地进行商业交易。
货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商品的多元化。
其次,信用的建立促进了商人和商业家的发展。
中国古代信用观与当代企业管理之借鉴

摘要:作者对比分析了儒家思想中孔子以“道德”为核心的对称信用结构、孟子以仁义为“核心”的对称信用结构、法家韩非子以“刑德”为核心的非对称信用结构。
在此基础上,作者透过中国当代企业信用危机的现象,分析了其中信用结构失衡的本质,并借鉴古代信用思想,提出重建当代企业信用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无论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信用都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
所谓的“三角债”问题、银行的巨额坏帐问题、法院判决执行难问题、假冒伪劣泛滥成灾问题等社会痼疾,在某种程度上讲,都是一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信用”问题。
一、儒家、法家思想中的信用结构 1.孔子以“道德”为核心的对称信用结构。
孔子及其弟子认为,大到治国,小到处事,都要讲究信用。
从治国来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从为徒来说,“弟子人则孝,出则梯,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从为友来说,要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并以此时时警醒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取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无信乎?传无习乎?”。
因此,信用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孔子譬之于“”和“”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以论语?为政》)也就是说作人也好,处世也好,为政也好,言而有信,是关键所在,而且是很重要的关键。
有如大车的横杆,小车的挂钩,如果没有了它们,车子是绝对走不动的。
”社会这部“车子”缺少了“信用”这一关键的支撑是寸步难行的。
为此,孔子为他所推崇的礼治社会设计了以“道德”为核心的对称性信用结构。
下面,就让我们从孔子及其弟子的典籍、言行中来寻绎这一结构的脉络。
孔子的信用结构分为人伦和政事两极。
从人伦信用来看,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也就是为君要仁,为臣要忠,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人要恕。
而“恕”,则是人伦信用的根本。
先秦的货币和信用培训资料

◎世界货币形态演变过程图
实物货币(自然物、劳动产品) 商品货币
金属货币(铜、银、金等)
货币
纸制货币(可兑现、不可兑现纸币)
信用货币 存款货币(主要是活期存款) 电子货币(银行卡对应的存款)
▽我国货币材料(货币本位)与货币 形态的变迁,与世界货币形态演变 的趋向也大体一致(见下图示)。
实物货币:贝币
☆这些出土文物表明夏代已经出现了 私有制、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工,具 备了商品交换的条件,物物交换的 矛盾也必然存在,贝币等实物货币 产生的条件也已经具备。
▽我国先秦以后的诸多史籍,也提到夏代有了 货币:
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纪录 整理而成《盐铁论》。《盐铁论.错币》说 “弊(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 石,后世或金钱刀布”为币。汉代司马迁的 《史记.平准书》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 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虞夏之币……或 龟贝” 。
南宋的信用货币: 纸质的“会子”
不兑现信用货币;中央银行法币10元
第五套人民币
电子货币的载体:民生借记卡
▽当然,我国货币材料(货币本位)与货币形 态的变迁,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例如: ☆虽然中国最早出现了金属铸币和信用货币, 但是中国金属货币完全取代实物货币、信用货 币完全取代金属货币的过程较为漫长; ☆铜币在中国金属货币流通史上具有突出的地 位,因而国内学者有“慕铜说” 。 中国的货币从远古到现在,已有较大的变 化,那么它是如何、因何变化的呢?
▽我国先秦以后的诸多史籍,也 提到夏代有了货币:
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召开的 盐铁会议纪录整理而成《盐铁 论》。《盐铁论.错币》说“弊 (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 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 为币。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平 准书》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 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虞夏之币……或龟贝” 。
第七讲 中国古代信用及其机构

先秦至隋的信用及其机构
• (三)晋至隋的信用及其信用机构 • 基本情况如上,无质的差别。 • 南北朝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质库。它由 寺庙经营。 • 东晋南朝的邸店是经营堆货、住宿、商业和高利贷的 机构。 • 隋时,用官款放债成为了合法的行为,朝廷曾经发放 一笔公廨钱,让官员放款或者其他经营,用利息或利 润作为行政费用。
先秦至隋的信用及其机构
(二)秦汉的信用 • 秦汉的信用与先秦相比,只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差 别。 • 汉朝时,国家对贫民的救济性贷放已成为一种经常性 的制度。国家放贷并不能解决下生产者的全部困难, 而且借贷的也不全是小生产者。早在西汉初年,在西 安地区就形成一个放贷市场,资本被称之为“子钱”, 放高利贷者被称之为“子钱家”。《史记。货殖列传》 就有专门的记载来反映借贷的事情。
第七讲
中国古代信用及其机构
一、先秦至隋的信用及其机构
• (一)先秦的信用 • 关于信用产生的背景,大抵在货币产生之后。当然这 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货币本身就隐含着信用。 (借贷、信用、信贷的区别) • 先秦的借贷,大体有两种,一种就是高利贷;例外一 种就是国家借贷,就是农业信贷。当然,也有国家信 贷以取利为目的,这就是国家高利贷。 • 先秦的信用,较早出现在《周礼》中,春秋的史书也 有借贷的记载。如《国语》。 • 战国时期的放贷是很普遍的。如孟尝君放债取息以养 宾客,一年的利息收入就超过10万钱。贵族也有借贷 的事。周折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之所役逼,与 家人无异。多负债于民,无以得归,乃上台避之,故 周人名其台曰逃债台”,债台高筑一词源于此。
• (一)高利贷一般 • 明处的吴县沈万三的故事:洪武通宝1文/536870912/ 每天复利一次/一月,太祖决定利息只以三分为率。 • (二)当铺,明清质库继续发展,质库的名称除上面提 到的,还有质铺、解铺、典铺、解当铺、当铺、典当、 当店等。清代还有政府直接开的当铺。 • (三)钱铺、钱庄和帐局 • 明中叶以后,适应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产生 一些新的信用机构。 • 最主要的信用机构是钱铺,在钱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则 产生钱庄、银号等名称。钱铺的原始业务是货币兑换、 包括金和银、银和钱、金和钱之间的兑换。
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结构分析以及政策建议

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结构分析以及政策建议近年来,在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国货币信用体系逐渐成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
这个系统由许多不同的机构和部门组成,它们相互关联,整合了不同的经济因素,不断变化。
本文将分析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结构,总结其优缺点,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结构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由多层次的机构和部门构成。
其中,中央银行是货币信用体系的核心,负责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等重要职能。
此外,还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它们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承担了信贷、融资、投资等重要职能。
除此之外,还有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部门等也是整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优缺点1. 优点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它拥有广泛的参与者,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
这种参与者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有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在中国的货币信用体系中,商业银行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使得人民币的汇率稳定,对于国内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货币传导机制的建立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是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优点。
在中央银行的主导下,货币传导机制的设计可以实现货币的流通和调节,有效促进了经济运行。
2. 缺点由于参与者的多样性,某些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可能出现问题。
在一些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内部,存在等级制度和利益冲突等问题。
例如,银行创造了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理财和投资服务的渠道,但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违规操纵汇率、欺诈性行为、虚假广告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金融市场信心受损,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风险。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和盈利导向也是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一个缺点。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银行通常会在风险控制、投资回报等方面存在偏差,进而对经济产生潜在影响。
第七讲 中国古代信用及其机构

• • 唐代的国内外贸易都较前朝有了发展,高利贷资本的 积累规模也更为增大,放款人还有“蕃客”(外国商 人)、贵族、官僚经营高利贷也普遍。 • 唐及五代的信用放款叫出举、举放、举债、放债、责 息钱等。抵押放款则称质、收质、纳质等。经营抵押 放款的有个人和专门的机构。产生于南朝的寺庙质库 已发展为独立的机构。高利贷的发展,使政府不能不 对它作出有关的法律规定,包括是否复利,包括抵押 品的处理,等等。 • (二)官营高利贷 • 唐代官营放款成为一种经常制度,政府的许多开支, 几乎无一不以放款利息收入为其一部或全部的来源。 官营放款的资本成为公廨本钱、食利钱、捉钱。
四、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信 用及其信用机构
• (一)高利贷一般 • 明处的吴县沈万三的故事:洪武通宝1文/536870912/ 每天复利一次/一月,太祖决定利息只以三分为率。 • (二)当铺,明清质库继续发展,质库的名称除上面提 到的,还有质铺、解铺、典铺、解当铺、当铺、典当、 当店等。清代还有政府直接开的当铺。 • (三)钱铺、钱庄和帐局 • 明中叶以后,适应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产生 一些新的信用机构。 • 最主要的信用机构是钱铺,在钱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则 产生钱庄、银号等名称。钱铺的原始业务是货币兑换、 包括金和银、银和钱、金和钱之间的兑换。
三。大多以取息一倍为限。 但是违背的现象时有发生。 • 经营抵押放款的信用机构仍是质库,亦称质肆、解库、 质典库、解典库等。南宋时,江北叫解库,江南叫质库。 寺庙经营的质库叫“长生库”。 • 宋代还有金银铺、银铺、金银交引铺、金银钞引交易 铺、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等。交引、钞引、盐引都是一个 意思,就是买卖这些东西的凭证 • 唐代的飞钱在宋代继续得到发展,又费钱、便换、变 迁、兑便等名称。宋太祖在两京设便钱务,作为便钱的 机构。后改为榷货务办理。南宋初年的官营便钱,发行 的汇票称为“关子”,民间变迁发行的汇票称为“会 子”。会子很快成为国家纸币。
唐宋时期信用业的发展

唐宋时期信用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中国的信用业起源于何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是信用产生的基础是借贷。
借贷最初只是为了维持生计,但随着生产和分化的发展,借贷越来越频繁,后来甚至发展成为借贷双方都为了谋取利益,(一)信用业发展的原因唐朝是一个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十分辉煌的朝代,有开唐盛世之称。
唐朝的经济结束了魏晋时期的低谷,迎来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
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社会中产生了许多信用业务。
从形式来看,主要有高利贷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等。
宋代,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生产的专业化逐渐提高,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得到前所未有有的增加。
商品交易的进一步扩大,贸易的增加也促使信用业的发展。
(二)信用机构的发展唐代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在这个经济繁荣昌盛的时期,金融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信用金融机构,如典当、质库、柜坊等,信用金融业也得到极大的发展。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信用金融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宋代首次出现纸币——交子。
1.唐代信用机构唐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流通领域产生了一种用于款项汇兑的飞钱。
飞钱是唐代进行款项汇兑业务的凭证。
唐代款项汇兑,尽管有不同的称呼,但其基本的运行方式却是一致的。
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该机构所属的道,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
接收汇兑的机构主要是各道的进奏院、诸军、诸使以及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等机构,要求汇兑的主要是商人。
飞钱这种汇兑业务产生后,曾一度遭到禁止。
但是,这种禁令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带来了诸多弊病,唐政府又不得不恢复飞钱这种方法。
先是取消了平价汇兑,汇兑机构要求商人汇兑款项时要交纳一定的汇费,结果商人都不愿意接受。
唐政府只有取消手续费。
有学者认为飞钱的产生只是一种偶然现像,但其实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飞钱的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
随着商品交易的范围扩大,交易的数额增加,铜钱携带不便,商人外出卖出货物后,现钱不易携带,并且携带大数额的铜钱在回去途中也有较大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高利贷一般 • 明处的吴县沈万三的故事:洪武通宝1文/536870912/ 每天复利一次/一月,太祖决定利息只以三分为率。 • (二)当铺,明清质库继续发展,质库的名称除上面提 到的,还有质铺、解铺、典铺、解当铺、当铺、典当、 当店等。清代还有政府直接开的当铺。 • (三)钱铺、钱庄和帐局 • 明中叶以后,适应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产生 一些新的信用机构。 • 最主要的信用机构是钱铺,在钱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则 产生钱庄、银号等名称。钱铺的原始业务是货币兑换、 包括金和银、银和钱、金和钱之间的兑换。
二、唐和五代的信用及其信用机 构 (一)私人高利贷
唐和五代的信用及其信用机构
• • • • • 公廨本钱大多为信用放款,有时也进行抵押放款。 五代十国时期也有官营高利贷信用。 (三)汇兑 唐代产生了汇兑。唐代的汇兑叫“飞钱”或“便换”。 唐代实行两税法后,钱币数量不足,各地有禁钱出境 的措施。当时各岛的地方政府在京师设有办事机构进 奏院。各道在京师的商人卖出商品后,将钱交给进奏 院,拿到取钱凭证,回乡后合券取钱,称为飞钱。飞 钱对减少钱币外流既节省运输费用都有好处。但是由 于中央政府掌握不了这些钱,下令禁止,后中央政府 设立机构办理飞钱。 • 唐代还产生柜坊的机构,是经营保险业务的店铺。
先秦至隋的信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其机构
(二)秦汉的信用 • 秦汉的信用与先秦相比,只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差 别。 • 汉朝时,国家对贫民的救济性贷放已成为一种经常性 的制度。国家放贷并不能解决下生产者的全部困难, 而且借贷的也不全是小生产者。早在西汉初年,在西 安地区就形成一个放贷市场,资本被称之为“子钱”, 放高利贷者被称之为“子钱家”。《史记。货殖列传》 就有专门的记载来反映借贷的事情。
四、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信 用及其信用机构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信用及 其信用机构
• 明末的钱铺已开始经营存款、放款、汇兑及发行 兑换券等业务。 • 钱庄始于明末。 • 银号至迟产生于乾隆初年。,他和钱庄只是名称 不同,性质一样,有时名称通用。 • 清代还有官营的钱铺。
第七讲
中国古代信用及其机构
一、先秦至隋的信用及其机构
• (一)先秦的信用 • 关于信用产生的背景,大抵在货币产生之后。当然这 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货币本身就隐含着信用。 (借贷、信用、信贷的区别) • 先秦的借贷,大体有两种,一种就是高利贷;例外一 种就是国家借贷,就是农业信贷。当然,也有国家信 贷以取利为目的,这就是国家高利贷。 • 先秦的信用,较早出现在《周礼》中,春秋的史书也 有借贷的记载。如《国语》。 • 战国时期的放贷是很普遍的。如孟尝君放债取息以养 宾客,一年的利息收入就超过10万钱。贵族也有借贷 的事。周折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之所役逼,与 家人无异。多负债于民,无以得归,乃上台避之,故 周人名其台曰逃债台”,债台高筑一词源于此。
先秦至隋的信用及其机构
• (三)晋至隋的信用及其信用机构 • 基本情况如上,无质的差别。 • 南北朝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质库。它由 寺庙经营。 • 东晋南朝的邸店是经营堆货、住宿、商业和高利贷的 机构。 • 隋时,用官款放债成为了合法的行为,朝廷曾经发放 一笔公廨钱,让官员放款或者其他经营,用利息或利 润作为行政费用。
• • 唐代的国内外贸易都较前朝有了发展,高利贷资本的 积累规模也更为增大,放款人还有“蕃客”(外国商 人)、贵族、官僚经营高利贷也普遍。 • 唐及五代的信用放款叫出举、举放、举债、放债、责 息钱等。抵押放款则称质、收质、纳质等。经营抵押 放款的有个人和专门的机构。产生于南朝的寺庙质库 已发展为独立的机构。高利贷的发展,使政府不能不 对它作出有关的法律规定,包括是否复利,包括抵押 品的处理,等等。 • (二)官营高利贷 • 唐代官营放款成为一种经常制度,政府的许多开支, 几乎无一不以放款利息收入为其一部或全部的来源。 官营放款的资本成为公廨本钱、食利钱、捉钱。
三、辽宋金元的信用及其机构
• 宋、金、元都有限制利息的法令。大多以取息一倍为限。 但是违背的现象时有发生。 • 经营抵押放款的信用机构仍是质库,亦称质肆、解库、 质典库、解典库等。南宋时,江北叫解库,江南叫质库。 寺庙经营的质库叫“长生库”。 • 宋代还有金银铺、银铺、金银交引铺、金银钞引交易 铺、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等。交引、钞引、盐引都是一个 意思,就是买卖这些东西的凭证 • 唐代的飞钱在宋代继续得到发展,又费钱、便换、变 迁、兑便等名称。宋太祖在两京设便钱务,作为便钱的 机构。后改为榷货务办理。南宋初年的官营便钱,发行 的汇票称为“关子”,民间变迁发行的汇票称为“会 子”。会子很快成为国家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