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1.盐酸
反映胃的分泌能力(与壁细胞的数量及功 能状态有关)
正常人空腹 0-5 mmol/h
最大排酸量
20-25 mmol/h
作用: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⑤抑制和杀死细菌。
胃酸分泌机制:质子泵
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意义: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和能量
消化的方式有:
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 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形变)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 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质
变)
消化腺的分泌 • 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等; • 总量每天分泌相互液6~8L; • 作用 – 稀释食物降低渗透压,以利吸收 – 调节pH 为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pH 环境 – 分解食物成分; – 润滑保护消化道粘膜防止理化损伤
━━━━━━━━━━━━━━━━━━━━━━━━━ 促 进 抑 制 ───────────────────────── 食物 蛋白质 糖 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 ────────────────────────激素 胃泌素 糖皮质激素 胰泌素 胰高血糖素 ACTH 胰岛素 生长抑素 抑胃肽 PG 缩胆囊素 肠泌酸素 肠抑胃素 球抑胃素 ────────────────────────药物 ACh 组胺 阿托品 甲氰咪呱 咖啡因 乙醇 奥美拉唑(洛赛克) Ca2+ 毛果云香碱 ────────────────────────神经 迷走N+ 壁内N丛反射 交感N+ 肠-胃反射 迷走-迷走反射 情绪 应激状态 恶劣情绪 ━━━━━━━━━━━━━━━━━━━━━━━━━

动物生理学课件:7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动物生理学课件:7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2、与碳酸氢盐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中和胃酸和防御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消化作用。
消化与吸收
内因子
分泌:由壁细胞分泌。
特性:分子量约6万的糖蛋白。
作用:与食糜中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B12 的吸收。(与红细胞生成有关)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消化与吸收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
头期(cephalic stage) 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
蛋白质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HCl
最适pH1.8-3.5; pH>5,失


凝乳酶:使乳中酪蛋白凝固,有利乳汁消化;
(幼畜)
胃脂肪酶:肉食动物。
消化与吸收
胃 蛋 白 酶
消化与吸收
黏液
分泌: 糖蛋白
表面上皮细胞(不溶性黏液) 黏液细胞(可溶性黏液)
特性: 粘滞性高,能形成凝胶层(500µm)
作用: 1、润湿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

微生物消化 大肠
消化与吸收
二、采食(prehension)及其调控
动物通过采食器官捕捉食物,并将食物送入 口腔的过程称为采食(prehension)。
采食活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 也是动物消化代谢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不同动物其采食方式不同。但唇、舌、齿是 各种动物采食的主要器官。
消化与吸收
化学性消化
是指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植物饲料本身 的酶将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分解成为小分 子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生物性)消化
是指由栖居在畜禽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对饲料进行 发酵的过程。
采食
唾液
口腔
咀嚼


咽、食管
学 性

生理学课程ch6 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课程ch6  消化与吸收

乙酰胆碱
组胺
胃泌素
腺苷酸
磷脂酰 环化酶
肌醇
cAMP
Ca2+
磷脂酰 肌醇 Ca2+
H+
第四节 小 肠 内 消 化
Digestion in small intestine
一、小肠的机械消化
小肠运动的形式:
(一)分节运动
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主要作用:利消化: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利吸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 助血循: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推食糜:推进肠腔内容物下行 (二)蠕动 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蠕动速慢,蠕动波弱,传播距离近 蠕动冲: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可由于进食时 的吞咽动作、食糜进入十二指肠或由于泻药的作用而引起。
物 机械扩张及蛋 胃窦 胃
紧张性↑肠内压 空
白质分解产物 →G.C →秘素
②十二 高渗溶液 肠-胃反射 胃蠕动↓ 胃内压 胃排空
指肠 ────→

→∧ →
食糜 盐酸、脂肪 肠抑胃素 紧张性↓ 十二指肠压 暂 停
抑制因素解除 胃蠕动↑ 胃内压 再次
③食糜在肠内吸收──────→
→∨→
紧张性↑ 十二指肠压 胃排空
抑胃液分泌
抑胃、肠运动
G细胞
蛋白质分解产物 迷走神经兴奋 组织胺 ACh
S细胞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肪酸钠 迷走神经兴奋
I细胞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 迷走神经兴奋
K细胞
脂肪及分解产物 糖 氨基酸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与食管的功能 Digestion in the oral cavity and function of
分泌量: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约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组织胺试验)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第6 页
消化腺包括广泛存在于消化管黏膜的许多腺体和附属于消化管的唾液腺、胰腺和肝等。成人 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为6~8 mL,主要由水、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盐组成。消化液 的主要功能为:

使结构复杂的食物水解为结构简单的物质,有利于吸收;

改变消化管内pH,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第二节 消 化
二、胃内消化
(一)胃的运动 3.呕吐 呕吐是将胃及小肠上段内容物经口腔驱出的一种反射动作。
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作用于舌根、咽部、胃、大小肠、胆总管、 腹膜、泌尿生殖器官等处的感受器或视觉、内耳前庭的位置觉 感受器受到某种刺激,都会引起呕吐反射。颅内压增高时可直 接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喷射性呕吐。呕吐可将胃内有害的物质 排出,因此,它是一种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射。
的消化期,胃的运动才变得明显起来。
(1) 容受性舒张
进食后,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后,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 胃体的平滑肌舒张,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
(2) 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某种程度的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
第二节 消 化
二、胃内消化
(一)胃的运动 1.胃的运动形式
(3) 蠕动
食物入胃后约5 min,胃即开始蠕动。胃的蠕动起自胃的中部, 逐渐向幽门方向进行,每分钟约3次,每个蠕动波约需1 min到达 幽门。因此,进食后胃的蠕动通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胃蠕动的生理意义在于:① 磨碎进入胃内的食团,使其与胃 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有利于化学性消化;② 将食糜逐步地推 进到幽门部,并以一定速度送入十二指肠。

清洁和保护口腔,唾液能冲洗、清除食物残渣和进入口腔中的异物。

生理学课件ppt第6章篇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课件ppt第6章篇消化与吸收

吸收代谢研究
通过人体实验,研究食物 成分的吸收代谢过程和机 制,以及营养物质在体内 的利用和转化。
消化系统疾病研究
通过人体实验,研究消化 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 疗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 依据。
体外实验
消化酶活性测定
通过体外实验,测定消化酶的活 性,了解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和调节机制。
细胞培养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研究消化器 官细胞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消化腺的自身调节
消化道血管的自身调节
消化道血管能够根据消化道的需要, 自主调节血流量,维持消化道的正常 生理功能。
消化腺能够根据消化道的需要,自主 调节分泌的量和成分。
05
消化与吸收的疾病与异常
消化不良
总结词
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等症 状。
详细描述
消化不良的病因多样,可能与饮食不当、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炎症等因素有关 。患者常常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等症状,影响食欲和营养吸收。治疗消 化不良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将消化道内的刺激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相 应的反射活动;传出神经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到消 化道,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分泌。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通过影响 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消化腺的分泌以及消化道血管的舒 缩来调节消化与吸收。
激素调节
促胃液素
以及外界因素对细胞的影响。
组织切片研究
通过组织切片技术,观察消化器 官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分布,了解
器官的功能和机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其他消化与吸收相关疾病

生理学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生理学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概述在人和高等动物,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主要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胰和散在分布于消化道壁内的腺体。

消化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为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以及水和电解质。

此外,消化器官还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

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如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都以结构复杂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须在消化道内经消化而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和葡萄糖等,才能被机体吸收和利用。

而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则不需要分解就可直接被吸收利用。

消化(dkigestion)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有机械性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和化学性消化(chemical digestion)两种方式。

前者是指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后者则为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糖、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两种方式的作用是紧密配合、互相促进、同时进行的,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过程。

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

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和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等在进入大肠后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过程。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在消化道中,除口腔、咽、食管上端的肌肉和肛门外括约肌是骨骼肌外,其余部分都由平滑肌组成。

在平滑肌细胞之间存在缝隙连接。

平滑肌的舒缩活动与食物的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以及吸收过程是密切相关的,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可使电信号在细胞间传递。

生理学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A.胃内食糜
B.十二指肠酸性食糜
C.胃的扩张
D.迷走神经兴奋
思考题
5.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
A.胃
B.小肠
C.结肠
D.回肠
6.在所有消化液中,含有 3 种主要营养物质消化酶,对食物消化最为重
要的是 ( )
A.胰液
B.唾液
C.胃液
D.小肠液
7.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结合后,在消化道吸收的部位是( )
吸收 食物经过消化,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概述
1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2 吸收
3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口腔内消化
唾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性质 近中性 量 1~1.5L/D 成分:水、粘蛋白、球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无机物 唾液的作用: 润、化、洁、泄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蠕动--始于胃中部,节律3次/分钟,每一蠕动波需1min达幽 门,并在前进过程中逐渐增强。磨碎食物并与胃液充分混合; 推进胃内容物入十二指肠。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胃的排空 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排空的动力 胃运动造成的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食物的排空速度 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
三大营养物质的排空时间 脂肪 > 蛋白质 > 糖类
便秘
吸收部位和途径
口腔 无吸收 胃 酒精、少量水分和某些药物 小肠 十二指肠和空肠:
糖、蛋白质、 脂肪的分解产物 回肠: 胆盐、维生素B12 大肠 水分、无机盐
吸收部位和途径
①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②绒毛运动可加速血液和淋巴液 的流动,促进吸收。 ③含有多种消化酶,使食物被充 分消化成小分子的物质; ④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长;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胃 体:位于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部分 幽门部:为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 左侧管腔扩大,称幽门窦;右侧管
腔狭窄,称幽门管
胃壁的结构
粘膜层:在胃小弯处有 4~5 条纵行皱襞 在幽门处,粘膜覆盖幽 门括约肌形成环行皱襞,叫幽门瓣
由内向外分 4 层 粘膜下层: 肌层:为外纵、中环、内斜三层平滑肌 在幽门处,环层肌发达, 形成幽门括约肌 浆膜层:即脏腹膜
迷走-迷走反射
胃 机械扩张
壁内N丛局部反射

食 物
蛋白质 分解产物
胃窦 G.C
胃 泌 素
胃蠕动↑ 紧张性↑
胃内压 ∨
十二指
胃 排 空
肠内压
胃内压 胃
十二 高渗溶液 指肠 食糜 盐酸、脂肪
肠-胃反射 胃蠕动↓ 肠抑胃素 紧张性↓
∧ 十二指 肠内压
排 空 暂 停
胃内压 再
食糜在肠内吸收
抑制因素解除
胃蠕动↑ 紧张性↑
食物和促进胃排空;保持胃的正常形状 和位置,不出现胃下垂。
2.容受性舒张:进食时引起胃壁平滑肌的舒张。
作用:增加胃容纳和贮存食物,防食糜过早排入十二指肠。
3.蠕动:蠕动波起自胃体中部,逐步向幽门部推进。
迷走神经、胃泌素、胃动素使其频率和强度增加; 交感神经、胰泌素、抑胃肽作用则相反。
作用: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和研磨。
(2)胆固醇:若胆固醇↑→胆石症。 (3)胆色素: 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
肝门与肝蒂
肝可分为左、右两半:左外叶、左内叶; 右前叶、右后叶、尾状叶
胆盐进入小 肠后,90%以上 被回肠吸收,通 过门V又回到肝 脏,再成为合成 胆汁的原料。这 一过程称为胆盐 的肠肝循环。
返回肝脏的胆 盐有刺激肝分泌 胆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胃液的分泌
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无色酸性(pH 0.9~1.5)液体,正常成人每日 分泌1.5~2.5升。 成分:水,HCl,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 HCO3-
二、胃内消化
(二)胃液的分泌
HCl的生理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适宜环境 使蛋白变性,易于消化 杀菌 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排入小肠后,可促进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的释 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一)胃的运动
食糜由胃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入胃后5min开始
胃排空的动力:胃运动。
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 稀的流体、颗粒小、等渗——排空快 稠的、固体、大块的、非等渗——排空慢 糖类>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通常需4~6h) 胃内食物量增加胃排空加快(由于胃运动增强)
二、胃内消化
一、口腔内消化
(二)唾液的分泌
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散在的小唾液腺 唾液的性质:无色、无味、近中性低渗液体
唾液的成分 :
水(99%) 无机盐 有机物(唾液淀粉酶,溶菌酶,
黏蛋白,免疫球蛋白等)
一、口腔内消化
(二)唾液的分泌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均刺激唾液分泌 交感神经引起分泌黏稠的唾液
四、大肠内消化 大肠的主要功能: 吸收水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 平衡的调节; 吸收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B和K; 形成并暂时贮存粪便,最终将其排出体外。
第三节
吸收
一、吸收部位及途径
口腔、食管:基本无吸收(一些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
油可经口腔黏膜入血)。 胃:少量水、酒精及某些药物(没有绒毛,食物大多尚 未被消化) 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营养物 质;回肠主要吸收维生素 B12和胆盐并作为吸收功能的 贮备)。
三、小肠内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肝细胞分泌胆汁,经肝
管、胆总管直接排入十 二指肠(肝胆汁),或 由肝管转入胆囊管而贮 存于胆囊(胆囊胆汁)
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
易化作用
排泄作用
三、小肠内消化 1.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苦味,金黄色,pH约为7.4。
胆囊胆汁因在胆囊中被浓缩,颜色变深(深棕色), 成弱酸性(pH约为6.8) 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胆盐、胆色素、胆固醇、 卵磷脂等,不含消化酶。
胃容积增大,胃内压无明显升高。
生理意义:更好地容纳和贮存食物。
二、胃内消化
(一)胃的运动
蠕动(peristalsis):
食物入胃后约5分钟开始,每分钟约为3次。 每次可推送1~2ml食糜入十二指肠。 生理意义:磨碎;混合,有利化学性消化;推进,促排空。
二、胃内消化 2.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生理学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张志鹏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消化
吸收
第三节
第一节
概述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到肛门的肌性管道。 (口、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骨骼肌:口、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 平滑肌:其余的肌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等。
二、胃内消化
(二)胃液的分泌
2.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
黏液-HCO3-屏障
黏膜屏障
二、胃内消化 3.消化期胃液的分泌
(二)胃液的分泌
三、小肠内消化 机械性消化:
小肠的运动
化学性消化:
胰液
胆汁
小肠液
三、小肠内消化 1.小肠运动的形式 紧张性收缩 分节运动:
(一)小肠的运动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对脂溶性维生素A、D、E、 K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利胆作用
胆盐利胆(胆盐的肠肝循
环)
三、小肠内消化
(四)小肠液的分泌
性质: 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的混合液。 呈弱碱性( pH为 7.6),分泌量大,成人每日分 泌量为1.0~3.0L,渗透压接近血浆。 成分:水分、无机盐、黏蛋白和肠激酶。
第一节
概述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吸收: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
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第二节


一、口腔内消化
(一)咀嚼与吞咽
(一)咀嚼:咀嚼肌的有序收缩,反射活动 –研磨食物 –混合食物,促进淀粉酶的化学消化 –反射性引起后续消化器官的活动 (二)吞咽: 食物由口腔经咽、食管进入胃 的过程,是反射性动作 。
一、吸收部位及途径
吸收途径: 跨细胞途径 细胞旁途径 吸收机制: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二、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的吸收 小肠黏膜通常只吸收单糖,及少量的二糖。 单糖的吸收速率: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
葡萄糖的吸收:继发性主
动转运
糖消化吸收的任何环节
发生障碍都会引起渗透
副交感神经引起分泌稀薄的唾液
二、胃内消化
机械性消化:胃的运动 化学性消化:胃液
二、胃内消化 1.胃的运动形式
(一)胃的运动
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
生理意义: a) 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 b) 维持一定的胃内压,有利于胃液渗入食团。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
大肠:水和无机盐。
一、吸收部位及途径 为何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吸收面积大:长约4~5m,有环状皱褶,绒毛,微 绒毛。表面积200m2以上;

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 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
③ ④
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适合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长:约3~8h。
性腹泻
二、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

蛋白质需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和寡肽后才能吸收。 氨基酸的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
三、小肠内消化 胆盐: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肝细胞利用胆固醇合成胆汁酸,胆汁酸经逐级 转换,最终与 Na+ , K+ 结合形成胆盐,生成胆 汁酸是人体清除胆固醇的主要途径。 胆盐是胆汁中参与脂肪消化、吸收的主要成分。
三、小肠内消化 2.胆汁的作用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生理意义: 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化学性消化; ②增加小肠黏膜与食糜的接触,并挤压肠壁以 促进血液与淋巴液的回流,有利吸收; ③由于频率梯度,对食糜有弱的推进作用。
蠕动
三、小肠内消化
(一)小肠的运动
三、小肠内消化 1.胰液的性质、成分
(二)胰液的分泌
性质: 无色、无味、碱性液体(pH 7.8~8.4) 渗透压约与血浆相等 成人日分泌量1.0~2.0L 成分: 无机物:水分、HCO3-、Na+、K+、Cl-等 有机物:多种消化酶 各种消化液中胰液的消化力最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