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 -21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3.结合注释及译文把握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4.积累中国经典诗文,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内涵。
2.感受朋友间的珍贵友谊和明白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
子期: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杜处士——好书画——有戴嵩《牛》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牧童——拊掌大笑——指出画中错误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的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何翻译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是个问题,也是他们畏难所在,所以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多讲授些文言字词,让学生积累学习,更好学习文言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XXX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研究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1.把握文言实词,可以准确的翻译课文。
2.熟读成诵,可以当堂背诵课文。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音难觅的感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1、解题导入:1.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XXX咨善射”,谁还记得“善”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来研究《伯牙善鼓琴》(板书课题)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
(明确:先秦时期的有名乐师XXX擅长弹琴)XXX、读文识字:1.请同学们自在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
在初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力踌躇,应当是有些字音在作怪,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并且知道甚么意义吗?谁会谁上黑板写出来。
①辄穷其趣②卒逢暴雨③善哉④援琴而鼓⑤霖雨之操⑥更造2.解决了“拦路虎”,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
3.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看来字词没问题了,那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谁来读读,你想读到哪里停就停,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书戴嵩画牛》是《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
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艺术之旅”,语文要素为“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这篇课文应当将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能合理想象,讲故事、深刻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作为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疏通字词,读出节奏、韵味。
结合注释、插图理解文本意思,把故事讲完整。
2.发挥想象,补充细节,把故事讲生动。
3.讲出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疏通字词,读出节奏、韵味。
结合注释、插图理解文本意思,把故事讲完整。
2.发挥想象,补充细节,把故事讲生动,围绕观点展开思辨,讲出故事中的哲理【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谈话简介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哲理性的文言文。
2.引出课题《书戴嵩画牛》,师生齐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导入,既让学生知道了本节课的内容体裁,又让学生知道了本文的基本结构特点。
齐书写、齐读课题为接下来的学习预热。
】二、走进人物1.指名生说说你了解的苏轼;2.师补充关于苏轼的介绍评论,认识不一样的苏轼: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个求真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会配药的郎中,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师......3.师:听完老师的介绍,你们一定对苏轼有了新的认识,你觉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人?(预设:博学多才、不所不能、多才多艺……)4.师简介戴嵩及其《斗牛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声。
……)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二、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戴嵩《牛》)出示课文大意:【课件8】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
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1.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了很多。
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杜处士好锦囊玉轴)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这幅画上是什么? 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
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
谁这么大胆?一位牧童!戴嵩的画错在哪儿?“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

《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哉、魏”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与平常所见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预设:文言文。
用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写的文章。
2.展示: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发现。
出示句子:酒逢知已千杯少。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士为知己者死。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
——巴金预设:友谊难得,友谊珍贵。
3.人生不易,知己难求。
春秋时期的伯牙和锺子期结为知己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佳话。
4.一起走进课文《伯牙鼓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读文章,解决生字问题,规范断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课本上的读音和注释,自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把课文读两遍。
(2)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3.听老师范读。
预设: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读一遍朗读,分别对同学的断句提出评价。
注意:读古文语速要慢,把握好停顿和语调,把文章读熟。
三、感知课文,研读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呢?预设:(1)借助课后注释。
(2)联系上下文理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包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了解京剧的特色,学习表达的条理性,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口语交际要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了解,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
本单元的习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紧扣单元目标: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将句子写通顺,把重点部分写清楚。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学会修改“说明书”;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不同类型的成语。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琴声入文,揭题释题(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在优美的古琴乐曲中指导学生理解课题,引人入境,舒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
抓住课题的易错字与难理解的词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片)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
“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学习任务二初读感知,了解知音故事(设计意图:文言文简洁凝练。
读好语气词和停顿,不仅能体验到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意的初步感悟。
)1.(出示学习提示)(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这是一篇古文,先自己大声读一读,读准字音,努力把句子读通。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文言文非同一般,还要读出停顿、节奏,请你试着借助下面的注解,想想意思再读读,看怎么停顿较合适。
(3)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提示:“少选”的“少”读shǎo,不要读成shào;“汤汤乎”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以为”的“为”读wéi;“复为”的“为”读wèi。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指名朗读,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中的“乎”。
(4)全班齐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学习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准确的翻译课文。
2.熟读成诵,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知音难觅的感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解题导入:1.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谁还记得“善”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来学习《伯牙善鼓琴》(板书课题)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
(明确:先秦时期的著名乐师伯牙擅长弹琴)二、读文识字: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
在初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较迟疑,应该是有些字音在作怪,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并且知道什么意思吗?谁会谁上黑板写出来。
①辄穷其趣②卒逢暴雨③善哉④援琴而鼓⑤霖雨之操⑥更造2.解决了“拦路虎”,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
3.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看来字词没问题了,那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谁来读读,你想读到哪里停就停,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
大家集中注意力,看会不会点到你的名字。
4.谁愿意单独来朗读一下课文?三、赏文识句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过几遍文章之后,想必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同学们认为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明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谁来翻译这句话的意思?2.那我们首先来看看文章是如何表现“伯牙善鼓琴”的?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现“善鼓”的句子。
(明确:志在登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请三位同学翻译这三个句子。
“霖雨之操”和“崩山之音”是在什么情况下所作?(明确:“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谁来翻译?3.大家注意这两句,“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是什么样的景色?给同学们看张图,直观的感受一下。
这样的美景用音乐来表达,琴技果然高超,那这个“善哉”所包含的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赞赏、欣赏)能不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师读“志在高山”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生读“志在流水”师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莫道文字简,情深意也真!”4.伯牙的志趣应该不止“高山、流水、霖雨、崩山”,那如果是“青松、杨柳、湖光、明月”呢?(大屏幕播放景色照片)请同学们仿照这两句话,也来写写。
志在青松,善哉,志在杨柳,善哉,志在湖光,善哉,志在明月,善哉,评语:风光如画,五班才子,又见今朝!5.口说无凭,我们再来听听到底琴声如何!(播放《高山流水》)这首鼓琴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现在也作为成语使用,谁知道什么意思?(明确: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6.这样高妙的乐曲在当时只有钟子期听懂了,我们来看看文中又是如何表现“子期善听”的。
(要求学生说原文)(答一句,译一句)(概括:志在高山、得之泰山/志在流水、得之江河/初为淋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所念必得/辄穷其趣/吾于何逃生哉)7.伯牙的话是从什么角度来证明“子期善听”?(明确:侧面描写)四、续文入情1.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这两人什么关系?(明确:知音、知己)2.谁知道这个故事最终结局?(用自己的话讲)3.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圆满,但是足以震撼人心,千古流芳。
看完这个故事后你能说说你对“知音”“知己”的认识了吗?如:①千金易得,知己难求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③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④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⑦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评语:老师不禁感慨!四十分钟何其短,人生大悟何其多!亭亭少女、束发少年,胸有成竹藏丘壑,腹有诗书气自华!五、背文积累文章已然通晓,我们来试着背一背。
(播放屏幕)六、课堂总结同学们,伯牙子期的友谊可敬可叹!老师更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善听者”,“听”人情冷暖,“听”大美自然!这是我们的课后作业(展示作业内容)同学们,下课!七、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用楷体默写文章。
2.倾听班得瑞的《春野》,将你听到的声音、乐器、感受写下来,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伯高山-泰山钟牙流水-江河子善所念霖雨之操必得期鼓崩山之音善琴辄穷其趣听“吾于何逃声哉”【教学反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课堂中时间尽量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学生自学后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学一点教一点,恰当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阅读有关这个故事的其他资料,并在后面也增加了与此有关的内容,做到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这篇课文,对于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还让学生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了记忆。
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翻译课文使用时间过长,以至于后面的“赏文识句”环节时间压缩了,个别学生难点可能没有突破。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
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
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
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通过教学反思找准我在教学中的不足,积累经验,学习提升,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学习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点】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课件出示:鼓琴哉若巍巍汤汤绝弦终身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依次出示: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
)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3)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3. 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同学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5.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
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1.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以第一句为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词义现在已经消失了。
“琴”指的是古琴。
教师小结:你看,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几乎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大。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这句话的理解为例,使学生明白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要理解文言文就要理解到每一个字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重点字词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
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