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阅读答案木兰花慢翻译

合集下载

木兰花慢冰译文

木兰花慢冰译文

《木兰花慢》是一首描述春天景色的词,表达了作者对春
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下是该词的译文:
原文:
任凭杨花全部飘零完毕,有谁懂得把杨花当花来看待?
暮春时节,重帘阻隔狂风,深幕挡住骤雨,护花幡遮掩白云。

杨花要寻找这一春的伴侣,只有在夕阳残照里飘零的落花。

杨花不忍默默无声地掉在地上,将坠落地时,又挣扎着重飞
了起来。

杨花的本性是疏狂、不愿受拘束的,它过着孤独凄
凉的日子,大概要坚持到春残,和月光地里的梅花和漫天飞
舞的雪花合在一起,称得上冰清瘦寒。

春天归去了,杨花把
对春归的怨恨全部收拢起来,化作满天飞舞的愁影围绕、撒
满云山。

你看,那碧绿的池塘畔、东一堆西一块的浮萍,那
是点点泪水所凝成的啊!
译文:
杨花在暮春的狂风骤雨中飘零殆尽,无人将其看作花朵欣赏。

它们在夕阳残照中寻找伴侣,却又在坠地之前挣扎着重
新飞起。

杨花的本性疏狂不羁,孤独凄凉。

它们在春残之际
依然坚持,与月光下的梅花和漫天飞舞的雪花共同展现出冰
清玉洁的姿态。

春天离去后,杨花将所有对春归的怨恨凝聚
成满天飞舞的愁影,环绕在云山之间。

你看那碧绿的池塘畔、东一堆西一块的浮萍,那是它们滴落的点点泪水所凝成的啊!。

木兰花慢题上饶郡圃翠微楼译文

木兰花慢题上饶郡圃翠微楼译文

木兰花慢题上饶郡圃翠微楼译文原文:《木兰花慢(题上饶郡圃翠微楼)》宋代辛弃疾旧时楼上客,爱把酒、向南山。

笑白发如今,天教放浪,来往其间。

登楼更谁念我,却回头、西北望层栏。

云雨珠帘画栋,笙歌雾鬓云鬟。

近来堪入画图看。

父老愿公欢。

甚拄笏悠然,朝来爽气,正尔相关。

难忘使君后日,便一花一草报平安。

与客携壶且醉,雁飞秋影江寒。

译文:诗人回忆起过去在楼上款待客人的时光,喜欢在楼上品酒,眺望南山。

如今他笑着白发已然年老,天命让他放浪自由地往来于世间。

登上楼顶,他回首望向远方的西北,却无人记念他。

楼内装修华丽,云雨如珠,帘幕装点着画栋,笙歌声与云鬟雾鬓交织。

近来的景象美得如画,老年人们都希望他能开心。

辛弃疾悠然自得地拄着拐杖,朝气蓬勃地迎接每一天,与使君的日子令人难以忘怀,他愿以一花一草的形式报告平安。

他与客人一起携带酒壶,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雁飞秋影和江水的寒冷。

赏析:这首诗词以辛弃疾独特的笔触和情感表达,描绘了他晚年的心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人通过描述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表达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回忆。

他的白发和放浪自由的态度显示出他对生命的豁达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而美丽,展现了辛弃疾对自然美和人文风景的赞美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平安的祝福,同时也表现出他与朋友共享美酒和自然景色的愉悦心情。

整首诗以辛弃疾独特的意象和语言,表达了他晚年随遇而安、豁达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友情、自然的珍视。

这首诗词展示了辛弃疾优美的词风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情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辛弃疾《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

悴,副职。

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

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1.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

(5分)【参考答案】: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

(2分)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3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赏析】:《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首词作于干道八年(1172)滁州(今属安徽)任上,是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

上片写惜别之情和流光虚度之叹。

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

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寄托情怀,从“怯”开始,到“况”一进,再“只管”一恨;到下片“便好”到“问我”到“醉来”,层层相催,逼人欷献叹惋。

抒发离情中透露着豪放。

本篇为送别词。

上片写送别情景,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和祝愿,也抒写了老大无成迟暮之悲。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三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深沉悲慨的基调。

面对眼前离别的酒宴,词人思绪万千,觉得兴致趣味消减,开始担心害怕匆匆飞逝的流年。

古诗木兰花慢·几临流送远翻译赏析

古诗木兰花慢·几临流送远翻译赏析

古诗木兰花慢·几临流送远翻译赏析《木兰花慢·几临流送远》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

其古诗全文如下:几临流送远,渐荒落、旧邮亭。

念西子初来,当时望眼,啼雨难晴。

娉婷。

素红共载,到越吟、翻调倚吴声。

得意东风去桌,怎怜会重离轻。

云零。

梦绕浮觞,流水畔、叙幽情。

恨赋笔分携,江山委秀,桃李荒荆。

经行。

问春在否,过汀洲、暗忆百花名。

莺缕争堪细折,御黄堤上重盟。

【赏析】“施芸隐”,即施枢,字芸隐,江湖派诗人,与吴文英同为人幕客。

这次他是去浙东转运使作幕,时在端平三年(6)。

见《扫花游·赠芸隐》。

“绣节”,即绣使,刑部侍郎的别称。

从《声声慢·饯魏绣使泊吴江》词可知,此绣节是指魏峻。

而施枢是随魏峻去浙东的。

“留别”,即赋词赠给饯行之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里是指施芸隐写了一首“留别词”,吴文英再用其韵和了一首词饯行。

“用韵”见前第二十五首《水龙吟》词注释。

“几临流”二句。

言词人已有多次在水边送别友人离去,你看甚至连旧时的新驿亭,现在也逐渐荒芜败落了。

“念西子”六句,以西子居吴比拟芸隐。

想当初西施从越地刚到吴国姑苏之时,时常面向南方故土,望眼欲穿,并因不见故乡而泪落如雨。

但后来她在馆娃宫中穿红着素,婀娜多姿,享尽荣华富贵,所以如果她再返越地故乡,在吟唱时反而会不由自主地露出吴音来。

因此说你芸隐也是一样,居住吴地多年,应当已把这姑苏城当成第二故乡了。

梦窗已把苏州看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所以他希望老友施枢也与自己一样有共同的想法。

“得意”两句。

言今天你(指芸隐)凭借权贵的帮忙,乘船离开这儿到浙乐做事,你是否能体验得到与友情的聚散相比,孰重孰轻?上片以西子设喻说明故土难离,第二故乡亦难轻别。

可见词人是在苏州饯别施枢的。

“云零”三句,写己之重视与施的友情。

“浮觞”,即流觞。

此言白云飘零,各自东西,好象我俩此时此刻的分离一样,若再要相聚,且待梦中。

梦境中我们似乎又在溪水畔摆起流觞宴,畅叙别后的离愁别恨。

木兰花慢断虹收霁雨译文

木兰花慢断虹收霁雨译文

木兰花慢断虹收霁雨译文
“木兰花慢·断虹收霁雨”的译文如下:
雨后新晴,天边出现一道彩虹,万里秋空一片澄明。

如秀眉的山峦经过雨水的冲刷,仿佛披上了新绿的衣服。

月中的桂树还很茂密,怎么能说今夜的月色不明亮呢?万里的晴天,嫦娥在何处?她驾驶着这一轮圆月,在夜空驰骋。

月光寒冷,为谁照射在这坛美酒上?一群年轻人伴我左右,在微凉的晚风中踏着幽寂的小径,走进长满林木的张家小园,畅饮欢谈。

让我们斟满手中的金荷叶杯,虽然离家万里,可是把酒畅饮的欢聚时刻实在难得。

老夫我一生漂泊,走遍大江南北,最喜欢听临风的霜笛。

孙郎听后,微微一笑,吹出了更加悠扬的笛声。

此文以壮丽恢弘的气势和情感来描述作者眼中的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

请注意,诗词的译文因人而异,可能存在差异。

建议阅读多版本译文和鉴赏文章,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韵味。

古诗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翻译赏析

古诗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翻译赏析

古诗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翻译赏析《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作者为清朝诗人张惠言。

其古诗全文如下: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化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

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

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

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栏。

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

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

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前言】《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这是张惠言《茗柯词》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名作,人们对它有不少的评价。

严迪昌先生《清词史》分析说:“《木兰花慢·杨花》表现的游转无定、托身无着的形象,可说是精彩的‘寒士’写照,当然也就是词人的自我刻画”【注释】⑴木兰花慢:《木兰花》,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⑵杨花:或叫柳花,又称飞絮,杨花雌雄异株,花苞边缘常有剪碎状裂片,质轻,易飞扬。

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⑶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第一个“尽”,尽管,即使之意,连词。

第二个“尽”,完结,彻底之义。

解,懂得,知道。

⑷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幙,云护轻幡:正,恰好,副词。

避,避开,躲避。

重帘,厚实或一道又一道、层层挂着的帘子,一般指将自已的生活圈子封闭起来的人所居住的居室。

回,回避,避开。

深幙,幙同幕,房屋深处的帷幕。

护,保护,护卫。

轻幡,轻盈的保护花枝的旗旃。

幡,护卫花枝的旗旃。

⑸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一春,一个春天,整个春天。

断红,与“落红”同义,指落花。

相识,认出,看到。

⑹未忍,不甘心,委地,落在地下。

⑺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算,①数来。

北宋苏轼《满庭芳》(三十三年):“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②料想。

南宋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这里当解为第二义。

耐,忍受得住,经得起。

春阑,春意阑珊,春光尽头。

阑,阑珊,将尽。

⑻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月地,晚唐杜牧《七夕》:“云阶月地一相过。

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

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

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木兰花慢辛弃疾阅读答案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

悴,副职。

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

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1. 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

(5分)参考答案: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

(2分)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3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2.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赏析:《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首词作于干道八年(1172)滁州(今属安徽)任上,是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

上片写惜别之情和流光虚度之叹。

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

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寄托情怀,从怯开始,到况一进,再只管一恨;到下片便好到问我到醉来,层层相催,逼人欷献叹惋。

抒发离情中透露着豪放。

本篇为送别词。

上片写送别情景,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和祝愿,也抒写了老大无成迟暮之悲。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三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深沉悲慨的基调。

面对眼前离别的酒宴,词人思绪万千,觉得兴致趣味消减,开始担心害怕匆匆飞逝的流年。

词中并未点破词人所忧闷的事情,但从老来二字,可见端倪。

古诗木兰花慢·断桥残雪翻译赏析

古诗木兰花慢·断桥残雪翻译赏析

古诗木兰花慢·断桥残雪翻译赏析《木兰花慢·断桥残雪》作者为宋朝诗人周密。

其古诗全文如下: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

自放鹤人归,月香水影,诗冷孤山。

等闲。

泮寒睍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间。

瓦陇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

琅玕。

半倚云湾。

孤桌晚、载诗还。

是醉魂醒处,画桥第二,奁月初三。

东阑。

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湿锦鹓斑。

还见晴波涨绿,谢池梦草相关。

【前言】《木兰花慢·断桥残雪》是宋元间文学家周密的词作。

词的上片写作者效仿林逋,踏雪寻梅的风雅举动,词中将诗、雪、梅融为一体,以突出孤山这一地域性特点。

下片前几句写词人留连风景的情致。

至“是醉魂”以下三句,暗讽奸相贾似道大造园林,荒淫误国。

“东阑”后几句,写其所见所闻,表达了词人对残雪的赏爱。

全篇语丽音协,充满诗情画意。

题为“断桥残雪”,而词中未见一“雪”字,又无处不在写雪,构思巧妙,针线细密。

【注释】1、断桥残雪:西湖十景之一。

断桥在西湖孤山的侧面,里湖与外湖之间。

2、觅梅花信息:梁简文帝有《雪里觅梅花》诗:“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3、拥:合拢一起。

4、吟袖:词人的衣袖。

5、自放鹤人归:北宋林逋结庐孤山,梅妻鹤子,终身不仕,纵情山水。

6、等闲:不留意,转眼间。

7、泮(p àn):冰雪融化。

8、晛(xiàn):阳气浮动。

9、瓦陇:屋顶以瓦敷成的行列。

10、竹根:篱边。

11、琅玕(án ān):美玉,这里指翠竹。

12、奁(ián)月:玲珑的月亮。

奁,妇女用的镜匣。

13、东阑(án):犹言东园。

阑,通“栏”。

14、步玉:踏雪。

15、锦鹓(yuān):饰有鸟的锦制女鞋。

鹓,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

16、谢池: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故称“谢池”。

17、梦草:《南史·谢惠连传》称,谢灵运梦见他弟弟谢连惠,文思大畅,故称“梦草”。

【翻译】为了把梅花的信息寻觅追赶,我低声吟哦,双袖紧掩,暮色苍茫,连马鞭都浸透了冬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花慢阅读答案木兰花慢翻译
木兰花慢原文:
木兰花慢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

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木兰花慢字词解释:
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

悴,副职。

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

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木兰花慢翻译:无
木兰花慢阅读答案:
试题:
1. 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

(5分)
2.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 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

(2分)
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3分)
(意思对即可,共5分。

)
2.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
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木兰花慢创作背景:无
木兰花慢赏析: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首词作于干道八年(1172)滁州(今属安徽)任上,是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

上片写惜别之情和流光虚度之叹。

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

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寄托情怀,从“怯”开始,到“况”一进,再“只管”一恨;到下片“便好”到“问我”到“醉来”,层层相催,逼人欷献叹惋。

抒发离情中透露着豪放。

本篇为送别词。

上片写送别情景,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和祝愿,也抒写了老大无成迟暮之悲。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三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深沉悲慨的基调。

面对眼前离别的酒宴,词人思绪万千,觉得兴致趣味消减,开始担心害怕匆匆飞逝的流年。

词中并未点破词人所忧
闷的事情,但从“老来”二字,可见端倪。

辛弃疾写本词时,正值壮年,却以老迈自居,为何?联系当时的局势,就可理解。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本是大材小用,而当时南宋朝廷苟且偷生,眼看北伐遥遥无期,词人担心自己老了,再也没有报国的机会,于是直言“老来”,而又“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此时已到了中秋之日,而友人又要离去,再加上自己身处政治逆境中,怎能不觉悲凉愁闷?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流水也无情全不顾人感受,和西风一道只管送你的归船。

“都不管”和“只管”二词,一语双关,既是责怪流水与西风的无情,又暗示范倅离任是因朝中恶势力当道。

末二句笔锋陡转,转为温馨平和的场面,好在你回去便可吃莼菜鲈鱼,中秋夜和儿女一同欢聚灯前。

此句为词人对范倅离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伦之乐的想象。

下片写别后情景,以浪漫的想象,设想友人将有美好前程,也抒写了词人愁肠病酒、报国无门的苦闷。

全篇章法起伏跌宕,风格沉郁顿挫。

个人资料: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任司
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

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