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辩证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

高中语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
你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与人自身面临“无用”(下岗)之间的关系?请写 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引路
无可取代的“无用” 无人超市的亮相,打破了传统模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超市中导购 员、收银员这些岗位将逐渐消失。尤瓦尔·赫拉利的话,更让人无奈与惶恐, 我们是否真的都会沦为“无用群体”?我认为,人工智能并不能说明人自身 面临“无用”,而看似“无用”的人类,却是无可取代的。
片段3:张爱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没有人能 生活得如行云流水。但我相信,那些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的人,会活得更 加生动而干净。”小刘正是如此,他走过蒹葭苍苍,伊人在水一方的平湖;走 过小桥流水,婉转朦胧的江南烟雨;走过古道苍茫;走过昏鸦老树。他行走在 岁月与山河之间,捕捉世间美景,品味大千世界,留住美丽乡愁。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
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年全国卷2
设置情境型
材料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上下一心,齐力抗疫。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 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然而有个别人隐瞒 到过疫区的事实,其不自觉隔离的行为给疫情防控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片段1:学海无涯,科学的脚步是永不停息的。科学技术是人类最先 进的生产力,现代生活的各种便利都是靠前人坚持不懈的科技创新取得的。 因此,我觉得大李能带领团队不断地创新取得成功,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是最具风采的。

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辩证分析(课堂PPT)

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辩证分析(课堂PPT)
关于“执着与不执着”,你有怎样的思考?
15
1、差异点: 执 着:永不放弃(理想信念) 不执着:顺应变通(策略智慧)
16
2、 合理点: 理想信念是实现梦想的动力保障 策略智慧是梦想实现的方式方法
各有所重,各有所补,具体分析
17
3、通融点: 通——成就个人追求、人生价值 融——执着与不执着都可以成就人生之美,只 是因情而异,有的需要执着,有的不能执着。
13
包容性思考不仅能弥合分歧 还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各取其优 产生“创造性重构” 从而实现认知创新的最高目标
14
我们常常称颂执着的追求者,然而大 自然往往是不执着的。天空里的水汽 积聚多,云便成形;风吹过来了,云 便飘动 ;风大了,云便消散无踪,一 切变化都顺应自然,毫不坚持某一种 形态。因为不坚持,天空的云才能展 现万般风貌;因为不留恋,树木才有 春天的新生。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 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可以远离,或者 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23
1、差异点: A.接受 B.拒绝 C.保持距离
24
2、合理点: A.接受——必要性考虑(利处) B.拒绝——有害性考虑(弊处) C.保持距离——综合性考虑
(利弊)
郑:读书多而无用,读书后的思考致用
7
2、合理点: 杜:强调积累之于写作的必要 郑:突出读书的思考致用重要 各有所指,各有所重,各有所补
8
3、 通融点 通——读书与思考,学与用 融——要A(广泛阅读),要B(认真思考) AB优势互补出新: 1)多读与精思活用同行 2)在阅读中磨砺思考的犁锄 3)带着思考汲取阅读的滋养
9
规则:
论说文观点要明确,考生必须选择一种明确立场, 不可模棱两可。这就决定了,包容性思辨的包容 不是简单的平分中庸,而是周密的有所侧重。侧 重的选择,在于最有现实针对性最需解决的问题。

浅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

浅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

浅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指在写作过程中,根据给定的任务要求,完成对应的写作任务。

审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重要环节,正确的审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要求,定位写作方向,从而顺利完成作文任务。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浅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

审读题目要求。

在写作之前,我们应该仔细阅读题目要求,理解题目的意思和要求。

包括关键词、具体任务、写作形式、字数要求等。

通过仔细研读,我们可以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从而避免偏离题目。

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

题目中的关键词往往对于我们理解题目要求和写作方向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题目要求我们写一篇“观后感”,那么我们就需要理解“观后感”的概念和写作特点;如果题目要求我们进行“比较分析”,那么我们就需要理解“比较分析”的意义和写作方法。

通过理解关键词,我们可以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完成作文任务。

然后,确定文章的主题和立意。

在审题过程中,我们需要确定文章的主题和立意。

主题是作文的中心思想,立意是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目的和意义。

准确把握主题和立意有助于我们在写作中围绕中心思想展开,避免偏离主题。

在确定主题和立意时,我们可以利用题目中的关键词和要求,思考自己对于该主题的认识和观点,从而确定自己的观点和表达目的。

整理写作思路。

在审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整理写作思路,明确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通过审题,我们可以确定文章的框架和各个部分的重点内容。

通过审题我们可以判断是以叙述为主还是以说明为主,是以论证为主还是以议论为主等等。

通过整理写作思路,我们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写作,避免过多扩展和偏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是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审题,我们可以准确理解题目要求,明确写作方向,确立主题和立意,整理写作思路,从而顺利完成作文任务。

只有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题目要求,才能够在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核心论证段落如何进行具体思辨

任务驱动型作文核心论证段落如何进行具体思辨

语文揭秘任务驱动型作文核心论证段落如何进行具体思辨■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郭春曦语文高考发展至2018年,全国各地除了极少几个省市外,都使用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高考卷,任务驱动型作文几乎一统天下。

这些作文十分关注社会,强烈体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尤其注重考查“具体思辨”的能力,任务驱动意识越来越强,作文题目更像一道规定明确任务的论述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写好核心论证段落非常考验教师教学与学生写作的智慧。

笔者在近年的高考备考指导中,不断摸索、探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实用的方法。

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特点,我将高考作文分为两种:素材丰富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和基本依赖纯粹说理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二者核心论证段落的写法有较大差别,难度也大不一样,一般而言,纯粹的道理论证难度要大很多。

下面举例对这两种段落写法进行阐述。

第一类素材丰富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核心论证段落如何具体思辨这类作文以2018年全国卷一(世纪宝宝中国梦)、2017年全国卷一(用两三个关键词展现中国)、为代表。

2018年作文提供了“汶川大地震”、“天宫一号”、“互联网普及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多则材料,2017年则提供了“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等十二个关键词。

这类作文实际上有丰富的素材可以选用也必须用,这些作文题目要么本身提供了一批素材,要求考生在此素材范围之内进行选材,如2017年全国卷一;要么也提供了一批素材,不过考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另外还可以发挥联想,选择一些逻辑相近的素材,如2018年全国卷一。

这样的作文,一定要深入研究所提供的几则素材,看到其丰富的内涵和本质,辨析其内在的联系,从而做到针对任务要求进行“具体思辨”。

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决定如何取舍所给的素材,原则上,这些素材一定要合理在作文中用到,至于能不能减少和增加,则根据题目指令而定。

体现在具体的核心段落写作上,就是充分运用好素材,使用点例或群例的方法,综合运用扩展、因果、假设、比较、归纳、意义分析、辩证分析等方法,从而体现考生的思辨能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及结构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及结构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及结构一、如何辨认是传统的新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呢?第一点看作文材料,所给写作材料——提供一个争议性大,具有真实性、对立性、现场感和层级发展的叙事体事件。

如取材于新闻事件的甲卷,由女儿小陈迫于无奈举报父亲开车接电话,到警方查实并依法教育和处罚老陈,再到警方官方微博引众多网友点赞与质疑,最后到媒体报道激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事件一波三折,提供了极具现场感的真实语境下颇具争议性甚至是对立性的讨论空间。

第二点是“给驱动任务”——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带“谁”“怎么”“哪一个”等疑问词,或者“元芳,你怎么看?”这样语意的问句。

它往往指向“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是作文的范围,考生写作时不能离开此项要求,否则属离题;明确给定写作内容及有限的写作角度。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常见结构任务驱动型作文多为新闻材料,可以按照时评的思路构建文章框架,也就是针对现实生活比较敏感的问题,揭示其本质特征和它包含的意义,以达到澄清是非,支持和赞扬先进思想,反对鞭挞落后意识,帮助人教育人的目的。

任务驱动型作文必须以所给予的材料为评价对象,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作出恰当的评价,并能以原材料为论据,作出合理的分析,以证明自己评价的正确性。

文章可以联系实际,但主要目的不是用材料中蕴涵的道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在于用相关的事实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评论是正确的,需要“就事说理”。

(一)、如果针对的对象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或错误的做法,可采用以下的结构:①列表现、提观点:即要简练地列出这类错误做法的表现形式,列表现的就是引述所给的材料。

②析原因:从多角度分析出现这种错误的做法的原因,析原因的基本要求是挖掘要深,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泛泛而谈。

③谈危害:分析这种错误的做法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思想的混乱和危害。

④找方法:针对产生错误做法的思想原因和危害,寻找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⑤看结果:阐发纠正这种错误做法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任务驱动型”作文论证分析三法

“任务驱动型”作文论证分析三法

周刊
任务驱动型 作文论证分析三法
陈亚平
过程的逻辑关系 , 本文介绍三种增强 任务驱动型 作文逻辑严密性的论证方法 . 关键词 : 任务驱动型 ; 逻辑严密 ; 论证方法 摘㊀要: 凡是议论文 , 理性逻辑论证与思辨是其根基 , 因此 , 任务驱动型作文也需 要 严 密 的 逻 辑 , 透彻的分析, 需要的是论证
������������������������������������������������������������������������������������������������������������������������������������������������������������������������������������������������������������������������������������������������������������������������������������������������������������ ������
例子出发 , 继而回归到文章所要表达的 未 成 年 人 的 三 观 培 养上 , 最后扣问人们 的 社 会 责 任 意 识 , 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与逻辑力量 . 二 ㊁运用论证法 由于学生在刚接触 任务驱动型 作 文 时 , 总是害怕离开 材料主题太远 , 或者 是 思 维 不 够 严 谨 , 于是在运用一些语言 时显得比较呆板或者是不停地重复 . 为 此 , 应教会学生使用 多种句式形式来增强语言的逻辑性 , 如可 以 使 用 话 题 作 文 中 的因果 ㊁ 假设 ㊁ 对比 ㊁ 反问 ㊁ 比喻论证等 方 法 , 通过语言的表述 将道理阐述清楚 . 如: 小王与长辈间存在矛盾 , 存在 种 种 无 奈 和 苦 恼 , 但事 情难道不能解决吗 ? 并非如此 , 小王完 全 可 以 用 一 种 更 加 平 和的方式与长辈们沟通 , 不喜欢聚会的方 式 亦 可 以 变 成 另 一 种让小辈们觉得轻松惬意的方式 . 只 要 二 者 能 和 睦 共 处 , 共 享天伦之 乐 , 寻 找 一 种 适 合 的 方 式 又 有 何 不 可? 多 一 点 沟 通, 多一点理解 , 让长辈不自伤 , 让晚辈不自恼 . 如此抗拒 , 只会 让 长 辈 们 寒 心 ㊁ 难 过, 不 如 笑 脸 相 迎, 迎 合长辈们的希望 , 让 长 辈 们 开 心, 不 是 一 件 好 事 么? 古 人 可 以为了长辈 , 在冷洌 的 寒 风 中 卧 冰 求 鲤 , 难道作为一文明富 足社会中的青年连出席一些聚会都做不到么 ? 解析 : 本文段运用了设问 ㊁ 反问句 式 , 很好地表达了对小 王的劝慰 , 娓娓道来 , 将道理蕴含在句 式 中 , 特别是最后一句 与古人的对比和反问更增加了对小王的劝抚效果 . 三 ㊁就事论事法 围绕 中 心 事 件 抽 丝 剥 茧㊁ 层 层 深 入, 始终围绕任务进行 分析 , 从一而终 , 不可要求论证过程面 面 俱 到 , 能从本质上分 析问题 存 在 的 纠 结 点 在 哪 里 , 进而明确自己的任务展开 论证 . 如: 家 族 聚 会 是 当 下 人 们 联 络 亲 情㊁ 维系亲人关系的重 要纽带 . 你出生在一个大家族 , 一定 会 有 很 多 的 亲 戚 . 亲 戚 们聚在一起 , 能谈谈天 , 聊聊生活琐事 , 不也是一种很愉快很 轻松的放松方式吗 ? 如今社会 , 已不再 像 古 老 的 原 始 社 会 或 者古代的传统家庭 关 系 那 样 , 而 是 各 自 分 散, 呈现家族关系 分散的模式 . 亲戚们因为分散在各地 , 平常很少有时间聚在 一起 , 时间一长 , 亲 戚 间 的 关 系 自 然 就 愈 发 生 疏 了.而 这 样 的家族聚会 , 正能把 聚 少 的 亲 戚 们 联 络 起 来 , 哪怕是一起坐 下来喝一杯茶 , 也是 对 亲 情 的 一 种 维 护 , 是促进亲情的一种 好方法 . 而且 , 它也是长辈们的期盼 , 是长辈们对晚辈㊁ 家族 之情维系的一种体 现 , 你 经 常 借 故 缺 席, 自然是拂了长辈们 的好意 , 也难怪长 辈 们 不 高 兴 了 . 还 有 , 家族聚会大多在节 假日举行的 , 也不会 占 用 你 太 多 的 时 间 , 用一点时间换来亲 人之间的热络 , 不也是一种让人温暖的行为吗 ? 解析 : 本段中能紧 紧 围 绕 家 族 聚 会 层 层 分 析 , 从古代 讲到现代 , 从分散讲 到 相 聚 , 从 原 因 讲 到 方 法, 始终围绕 是 否应该参加家族聚会 这个任务来论证 , 分析透彻 . 在 任务驱动型 作 文 的 写 作 中 , 当 然, 以上所概括的这 三种论证方法 , 如果仅仅使用一种 , 可能会使论述过于单薄. 为增强议论的说服力 , 都会兼用多种论证方法 . 作者简介 : 陈亚平 , 福建省宁德市 , 周宁县第一中学 .

任务驱动型作文特点及写作策略

任务驱动型作文特点及写作策略

任务驱动型作文特点及写作策略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制约语文成绩乃至总成绩的重要因素。

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是提升学生总成绩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2015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为新的题型,进一步加大了作文难度。

与以往的作文类型不同,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对学生的阅读、写作和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因此,加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训练,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作文成绩。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概述与其他类型的作文相比,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5个显著特点,集中体现在:(1)指令性。

主要是指作文的写作任务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引导学生就一个具体要求写作。

可以说,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例如,在“谁更有风采”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具有明显的指令性,即:文体指令、内容指令、思维指令和对象指令等。

(2)矛盾性:主要是指在作文材料中,已经给出了一个情境,并且出现了矛盾或者对立的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围绕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并对其中的矛盾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思维的难度。

(3)权衡性。

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中,权衡性是审题的关键。

这主要是因为所给的文题材料比较多,且材料本身并未进行价值判断,且材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认真思考,权衡,才能做出最为正确的选择。

(4)思辨性。

思辨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行文中,主要是对关键概念、是非、因果、本质等进行辨析。

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

学生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时,只有具有思辨能力,才能更好地对作文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进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布局谋篇。

(5)比较性。

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明显的比较性。

例如在“谁更有风采”的作文中,就呈现出明显的比较性,在写作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比较、辨析,并利用多维度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策略分析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学生把握不准,以至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导致作文成绩较低。

任务驱动型作文备考必须考虑的20种思辨关系

任务驱动型作文备考必须考虑的20种思辨关系

1.过程与结果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

“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

如诗人总感叹人生过程的渺小、短暂,李青莲感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苏东坡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这一过程,相对天地、长江来说,当然太渺小,太短暂。

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为客观规律而悲伤,这不是上帝的意思。

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们当更加珍惜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些。

我们应当选择积极的界定,而积极的界定体现在三点:一是爱,一是快乐,一是奉献。

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得充实,快乐得充实,奉献得充实。

思想3: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

思想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

但终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阐释: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伴随痛苦、失败、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苏轼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温室里培植不出栋梁之材,梦想“风正一帆悬”,则更是一厢情愿。

思想5: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

没有一成不变的。

阐释:“刻舟求剑”中那个“可爱”的古人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眼睁睁地丢了自己的剑。

《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谁要做守常者,谁就是失败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