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定义及描述
法律的定义广义和狭义

法律的定义广义和狭义一、广义定义法律在广义上是指一套规则和原则,通过这些规则和原则,社会可以维持秩序和公正,并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导和保护。
在这个意义上,法律包括一系列法律规定、法院判决、法律原则和习惯法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法律体系。
1.1 法律规定法律规定是法律体系的基础,它是由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来确立的。
法律规定给予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基本行为标准,同时也规定了各种行为的法律后果。
法律规定的制定需要参照社会的发展需求、公共利益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考虑。
1.2 法院判决法院判决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涉及到法律争议时,法院会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做出判决,以解决争议并给予当事人法律上的依据和救济。
法院判决通常可以被作为先例被引用,对今后类似案件的判决产生指导作用。
1.3 法律原则法律原则基于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考量,它是更高级别的指导原则,能够影响法律规定和法律判决的制定。
法律原则包括公正、平等、自由、尊重人权等,它们为司法解释和法律制定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取向。
1.4 习惯法习惯法是一种基于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法律规则。
它来源于人们的行为惯例和社会共同认可,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文书,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
习惯法在很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商业领域的惯例和行业规范。
二、狭义定义在狭义上,法律是指国家通过特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和准则。
这些规则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明确的法律文本,通过正式的立法程序予以制定。
狭义上的法律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违反法律将面临相应的法律后果。
2.1 法律的立法程序狭义的法律具有严格的立法程序。
在民主国家中,法律的立法由选民选出的立法机关来负责,例如议会或国会。
立法过程包括法案的提出、讨论、公众听证以及最终的表决通过。
法律的制定需要考虑公众的意愿、社会的需要以及各种利益的平衡。
2.2 法律的强制力狭义的法律具有强制力,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法律的强制力意味着,违反法律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可能面临罚款、刑事处罚、民事赔偿或其他制裁措施。
法律的含义是

法律的含义是什么?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一种制度。
它是一套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法则和准则,是社会共同行为的基石。
法律的含义涉及到多方面的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首先,法律是权力的体现。
法律赋予政府、法官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和人士相应的权力和义务,让他们能够执法、行使公正的裁判,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以及保护合法权益。
其次,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社会秩序的建立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约束。
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定义了权利和义务的界限,并为处理争议和纠纷提供了法律程序和审判程序。
只有依法行事,社会才能维持秩序,保持正常的运转。
第三,法律是公正和正义的保障。
法律以公正、公平和正义为核心原则,确保社会各类人群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法律根据案件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规定作出公正决策,为弱势群体提供保护和支持。
第四,法律是社会发展的引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也在不断完善和变革。
法律与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联系,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推动社会进步。
第五,法律是公民行为的约束。
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公民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公民必须遵守法律,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对于公民具有引导、规范和保护作用,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和有序。
综上所述,法律的含义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以及约束公民行为的一套规范和准则。
法律对于社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确保了社会的正常运作和人们的合法权益。
只有依法行事,社会才能有序发展,人民才能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法律,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并为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共同努力。
法律课件ppt

学生提问与互动环节
总结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详细描述
在法律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 与他们进行互动交流。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法 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在互动环节中,教师应 该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其他学生发表自 己的看法和观点,促进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
法律援助与辩护
01
法律援助的定义和范围
法律援助是指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 法律服务,包括律师代理、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法律 援助的范围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有所不同。
02 03
法律援助的申请条件
申请法律援助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经济困难或特殊案 件等。申请人应当向当地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 相关证明材料。
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02
内容
刑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刑法包含一切形式的刑法,如刑法典、单
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在我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
03
目的
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民法
定义
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 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律课件
目录
• 法律体系概述 • 法律的核心概念 • 法律流程与司法系统 • 法律案例分析 • 法律实务与就业 • 法律知识问答与互动环节
01
法律体系概述
法律的定义与特点
01
02
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 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 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 范的总和。它规定了公 民的权利与义务,并对 违法行为进行制裁。
。
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标准的区别

标准
总结词
标准是对特定事项或产品作出规定的文 件,通常由专业机构或行业协会制定。
VS
详细描述
标准通常涉及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的 规定,旨在促进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Part
03
效力层级与适用范围
法律
总结词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全国范围内适用
详细描述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适 用于全国范围。它是其他各类法律文件的制定依据,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规
总结词
效力仅次于法律,适用于特定地区或领域
详细描述
法规是由国务院、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民族自治机关等制定的 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仅次于法律。法规适用于特定地区或特定领域,对特定对象 具有约束力。
规章
定义
规章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或地方政 府制定的,用于规范特定行业或 领域的管理和运作的各种规范性
文件。
特点
规章具有行政约束力,是特定行 业或领域的管理和执法的依据。
制定主体
特定行业或领域的行政机关或地 方政府可以制定规章。
规范性文件
定义
规范性文件是由国家机关 或其授权的机构制定,用 于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 组织的各种行为规范。
法律、法规、规章、规 范性文件和标准的区别
• 定义与概述 • 制定主体与程序 • 效力层级与适用范围 • 内容与形式
目录
Part
01
定义与概述
法律
定义
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具有普 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用于规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
义务。
特点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是维护社会 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法的概念PPT课件

3.外延
马克思主义法的定义的外延是“国法”, 即国家的法律,包括: (1)国家专门机关制定“法”(成文法); (2)法院或法官在判决中创制的规则(判 例法); (3)国家通过一定方式认可的习惯(习惯 法); (4)其他执行国法职能的法(如教会法)。 此外,有国际法和超国家法(例如欧盟法)。
第三节 法的基本特征
(3)阐明了法的基本目的和功能:从目的和功 能上说,法要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 (或人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二)法的概念的创新定义
法(律)是特定生活场域的具有合法统 治和治理权力的权威性正式组织或者机构通 过合法程序以全社会名义制定或者认可并有 其强制力保证的最终通过司法诉讼实施的社 会行为规范体系,它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 务,对该社会的成员和组织具有普遍约束 力。——见姚建宗主编科学版法理学教材第 17页。
道德规范通过思想引导和舆论压力调整社会 关系,
组织规范通过组织和思想控制 来调整社会关 系。
法通过行为调整社会关系. 马克思:——对 于法律来讲,除了我的行为,我是根本不存 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 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
3.法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规范性和概括性。 (1)法的规范性指法为人的行为提供了一般的模
(二)法的国家创制性
从形成方式上看,法是一种由统治机关以国家的名 义制定和颁行的社会规范,它代表了国家对人行为的要 求,它具有国家创制性:
1.法出于国家:法与国家有必然的联系,均由国家以 “社会代表”的名义创设。其他社会规范出自社会或特 定社会组织。
2.国家创设法有两种基本方式:制定与认可。 3.由此引申出法的统一性与普遍性:◆法的统一性指 各种各样的法在原则上是一致的,在内容上是协调的, 由此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法的◆普遍性指法作为 一个整体在国家主权管辖的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任何机关、组织、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what is law

1. What Is Law 什么是法律对于法律,有很多不同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一种行为的准则。
柏拉图认为法律是社会制约的一种。
西塞罗主张法律是理性与天性的契约,是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
英国法官威廉姆布莱克斯通将法律描述为“被一个地域至高无上的权力所确定的该区域内公民行为的准则,指挥人们分辨出什么是正确的,并禁止其做出错误的行为。
”在美国,大名鼎鼎的法官奥立佛温戴尔郝莫斯主张法律乃是指导一个人预测法院将如何解决特殊争论的一整套规则:“是对法院将如何认定事实所作的毫无夸大的预言,这就是我认为的法律。
”Although these definitions vary in their particulars, all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general observation: law consists of enforceable rules governing relationships among individuals and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ir society. This very broad definitionof law implies the following:(1) To have law, there must be established rules such as constitutions, statutes, administrative agencyregulations, and judicial decisions.(2) These rules must be capable of enforcement; that is , law and order must prevail with resolutionin a judicial system.(3) The rules must establish approved conduct by which individuals deal with each other and participatein society.尽管这些定义在细节上各有其不同之处,但是,却大体上全都基于以下几方面:法律是政府为调整个体与个体及其社会关系而制定的强制性规范的总和。
《法概念和特征》课件

法律原则具有填补法律漏洞、指导司法裁判、为法律规则提供基础 和本源、协调法律体系内冲突等功能。
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
在适用法律原则时,需要充分考虑其与具体法律规则的关系,以及 个案中的具体情况和社会价值取向。
法律概念
01
02
03
法律概念的定义
法律概念是对法律事实和 法律关系的理性概括和科 学分类,是理解和适用法 律规则和原则的基础。
法律概念的特征
法律概念具有明确性、客 观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能 够准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属 性和内在规律。
法律概念的作用
在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 和运用法律概念对于准确 适用法律、保障公正裁判 具有重要意义。
04
CATALOGUE
法的效力
对人效力
属人原则
法律适用于具有本国国籍的所有人,不论其居住在国内还 是国外。
《法概念和特征 》ppt课件
目录
• 法的基本概念 • 法的分类 • 法的要素 • 法的效力 • 法的实施 • 法的价值
01
CATALOGUE
法的基本概念
法的定义
总结词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 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社会规范。
详细描述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具有普遍约束力,并由国家强制力保 证实施。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工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法的本质
总结词
法的本质是阶级性和国家性的统一,即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也是国家权 力运行的规范。
详细描述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制定的行为规范。 同时,法也是国家权力运行的规范,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法律_法规_规章_区别

法律_法规_规章_区别标题:法律、法规、规章的区别引言概述:在社会生活中,法律、法规、规章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名词,它们都是对行为规范的一种体现。
然而,很多人对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清楚。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规章的定义、性质、制定机构、适用范围和效力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法律的特点:1.1 定义: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是国家行为的基本准则。
1.2 性质:法律是最高的法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具有普遍适用性。
1.3 制定机构:法律由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制定,如国家人大及其常委会。
二、法规的特点:2.1 定义:法规是由国务院及其部门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2.2 性质:法规是在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次级法规,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2.3 制定机构:法规由国务院及其部门制定,具有一定的行政性质。
三、规章的特点:3.1 定义:规章是由地方各级政府或者部门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3.2 性质:规章是在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的地方性规范,适用范围更为具体。
3.3 制定机构:规章由地方各级政府或者部门制定,具有地方性的特点。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4.1 法律、法规、规章之间存在着层级关系,法律是最高法规,法规是次级法规,规章是地方性法规。
4.2 法律是法规和规章的依据和基础,法规是对法律的具体化和细化,规章是对法规的具体落实。
4.3 三者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五、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法律、法规、规章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各自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但又相互联系、互为依存。
了解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法律规范、维护自身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注重法律法规的遵守,做一个守法良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定义及描述都兼有“公平”、“正义”的含义。
从“法”的词源看,都喻意公平和正义,简述: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
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
法一般限于宪法、法律。
法属于上层基础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
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法律将随着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古时指律令或刑法。
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
现在指----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
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力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的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基本的法律:一般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实际作用与宪法实际上相同。
「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并权宜之针,在没有实施宪法下达到有法维持宪政秩序之效果。
这里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法律,内容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问题。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属于“基本法律”的层次。
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的“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宪法》第67条)。
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出的决议和决定,如果其内容属于规范性规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类的文件,也视为狭义的法律。
它一般包括--宪法,民事法,行政法,经济法等。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由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仅对该行政机关之公务员有拘束力,除法规命令外,原则上行政机关所制订之行政规则对于人民均不发生拘束力。
而限制人民自由权利之法律必须由人民所选举之立法机关制定之(即后者)。
法律体系通常,法律体系可以分成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
另外还有第三种法律体系(依然存在于某些国家的部份或整个地区)-宗教法,是一种以经籍和其解译为基本的法律。
一个国家所使用的体系通常和其历史、其和外国间的关连、以及其对国际标准的依附等有关。
司法体系认同应遵行的法源为其法律体系的明确特征。
所以不同体系的差别多在于模式的不同,而不在于其内容,且每个司法体系通常都可以找到相类似的法条。
法律制度在发达国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独立的法院、代议议会、责任内阁、军警系统、官僚系统、法律专业和公民社会本身。
约翰·洛克在其《政府论》里,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种权力,其后的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对其进行了完善,主张将国家权力划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种权力必须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约。
他们的原则是不应该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国家的所有权力,和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内的独裁理论相对。
更近代,有马克斯·韦伯等人重塑有关在行政控制下的国家的模型。
现代军事、政治与官僚的力量对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显现出了许多特别的问题,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鸩等作家所不可预见的。
法律专业的惯例和实例是让人民接触公平正义的重要部份;而公民社会则是一个用来指形成法律的政治基础的社会组织、社群和团伙等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法律首先是指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
规范性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
法律同时还具有概括性,它是人们从大量实际、具体的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复适用多次的。
法律还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为标准是按照法律规定所有公民一概适用的,不允许有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规范不同于其他规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严谨性。
它有特殊的逻辑构成。
构成一个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
每一个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
行为模式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所提供的标准和方向。
其中行为模式一般有三种情况:(1)可以这样行为,称为授权性规范;(2)必须这样行为,称为命令性规范;(3)不许这样行为,称为禁止性规范。
其中(2)和(3)又称为义务性规范。
法律后果是指行为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在法律上所应承受的结果。
法律后果分为两种:一个是肯定性法律后果,指行为人按照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的要求行为,从而导致的一种积极的结果,包括国家承认行为合法、有效、应予保护甚至奖励。
另一个是否定性法律后果,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的规定而行为,从而导致的一种消极的结果,包括国家不承认行为合法、行为无效或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这是法律来源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指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
国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国家认可形成的通常是习惯法。
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权利和义务,它是由国家确认或认可和保障的一种关系,这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
4,法律是以国家强制为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它的实施就由国家来保障。
法律的两个基本关系(一)法律与道德道德是生活于一定物质条件的人们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标准来评价人们的言行、并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理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二者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了解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法的概念有助益,同时,对我们制定良好的、符合民心、民意的法律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与道德相同之处是:第一,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第二,它们的内容是互相渗透的。
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要求常常明文规定在法律里。
例如我国宪法第24条、第46条、第51条等条款中,就明确规定了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内容的“五爱”以及社会公德的要求。
在宪法的其他条款和一系列法律中,也直接规定或隐含了道德的要求。
第三,二者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在经济基础基本不变而经济体制有了变化、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的情况下,法律和道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宪法作了修改,法律、法规正在进行大量的立、改、废,道德也发生了变化。
第四,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它们追求的都是社会秩序安定,人际关系和谐,生产力发展,人们生活幸福。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是:第一,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
道德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有的。
第二,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不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道德的内容则主要存在于人们的道德意识中,表现于人们的言行上。
第三,体系结构不同。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一体现,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有不同的位阶和效力。
道德虽然有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样的严谨的结构体系。
第四,推行的力量不同。
法律当然主要是靠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守法来推行,但也要靠国家强制力来推行;道德则主要靠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来维护。
第五,制裁的方式不同。
违法犯罪的后果有明确规定,是一种“硬约束”;不道德行为的后果,是自我谴责和舆论压力,是一种“软约束”。
(二)法律与政策政策有党的政策、国家政策之分,有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之别。
党的政策是执政党在政治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作出的政治决策。
这里主要讲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区别:第一,意志属性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党的政策是党的意志的体现。
虽然我们党没有自己任何的私利,党的意志反映和代表了人民的意志,但党的政策在没有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之前,不具有法律的属性。
第二,规范形式不同。
法律具有规范的明确性,政策则比较原则,常常只规定行为的方向而不规定具体的行为规则。
第三,实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和政策都要靠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和自觉执行,但在执行中遇到障碍时,法律有民事、行政、刑事制裁手段;违犯政策则由党的纪律来处理。
第四,稳定程度不同,法律有较高的稳定性,党的总政策和基本政策也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一点邓小平同志讲得很清楚,他说:“究竟什么是党的政策的连续性呢?这里当然包括独立自主、民主法制、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等内外政策,这些政策我们是不会改变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6页)但具体政策,就必须随形势的发展变化而随时加以调整。
在这一点上,同时体现了政策与法律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现代国家,没有法律不行,没有政策也不行。
在我国,党的领导是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二卷,第273页)现在,我国正在稳步推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因此,处理好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
第一,法的制定和实施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党的领导作用实现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制定和实施政策,以指导国家的活动;而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制定和执行各项法律,以实现国家职能。
所以,制定和实施法律就必须以党的政策为指导,这也是在国家活动中坚持党的领导的体现。
我们现在制定的法律,都体现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其他有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或者说是经过法定程序把党的政策条文化、具体化。
第二,政策和法律的实施相互促进。
政策上升为法律之后,就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而得到有力地推行;法律以政策为指导,就能从政策对实践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对广大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中获得力量,从而使法律得到人民衷心的拥护。
第三,政策和法律互相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民主与法制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页)的指示,逐步改变了过去主要靠政策办事的作法;确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提出了“党领导国家事务的基本方式是: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把重大决策与立法结合起来”;党中央和全国人大都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认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