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材解读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分子模型,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这也是本章的重点。

由于分子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抽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少,因此要学生真正建立起清晰的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入物质的结构;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形成探究微观世界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对教材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形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理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能够用其解释相关现象。

3.理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1.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微观结构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及方法。

2.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的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处理重点: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建议教师从固体、液体、气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表现出的宏观现象入手,说明物质内的每一个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比如以“分割糖”为例,引入分子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由此引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解题点拨俗话说“破镜不能重圆”,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而用胶水却能够把两张纸粘到一起,这是为什么?[答案] “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在玻璃破裂以后玻璃两个断层处的大多数分子之间的距离太大而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微弱,所以不能再把两块玻璃结合在一起,除非有一个非常大的力使得断层处的大多数分子之间的距离足够小。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7.1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作用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分子模型、磁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分子模型、磁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蒸发、扩散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分子模型,了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观察,讨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5.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 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很小,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七、作业设计1. 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个现象。

答案:例如,解释为什么茶叶水会变凉。

答案:茶叶水中的分子不断运动,随着温度的降低,分子运动速度减慢,导致茶叶水变凉。

2. 题目:简述分子的基本性质。

答案: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很小,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具体为第7章第1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运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理解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性质;2. 掌握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3. 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分子间的作用力;2.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能力;(2)分子的性质: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3)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4)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分子运动与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进行解答。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世界1. 分子概念——物质最小粒子——保持化学性质2. 分子性质——不断运动——存在引力和斥力3. 分子运动与温度——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4. 分子间作用力——引力和斥力——作用力与距离有关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并说明理由。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温度升高,分子间的引力减小;(3)分子间的斥力随距离增大而减小。

2. 答案:(1)正确;(2)错误,温度升高,分子间的引力增大;(3)正确。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的热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的热运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的热运动。

难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以及分子间热运动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导学案、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物的香味、湿衣服的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的热运动。

3. 课堂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的热运动。

通过实例和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一些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以及分子间热运动的规律。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动理论1. 基本观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分子间的吸引力斥力:分子间的排斥力3. 分子间的热运动热运动的规律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 导学案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 导学案设计

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学习任务】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学习过程】任务(一):分子的模型(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现象:笔迹是由许多不连续的炭粒组成的。

猜想:看起来连续的物体是由组成的(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现象: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都变成紫色了。

猜想:(1)组成物质的微粒在;(2)这些微粒间存在(活动3)酒精和水充分混合现象:水与酒精混合后的体积混合前的总体积猜想: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根据上述活动,我们选择的模型是:物质是由组成的,微粒之间存在。

一、分子1、定义:能保持物质的微粒。

2、特点:分子很,(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3、结论:物质是由大量构成,分子间有。

任务(二):分子的运动观察现象:1、糖块放在水里,水会变怎么样?2、湿衣服晒在太阳下会怎么样?3、只要有一个人吸烟,一会儿房间里就会怎样?二. 分子的运动1、大量实验证明:分子处在的做运动中。

观察现象:红墨水分子在冷水和热水里运动的情况,说明了什么?2.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有关、,分子运动越剧烈。

思考:是不是气体、液体分子会运动,固体分子会运动吗?3、扩散现象: 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的现象。

任务(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问题1: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问题2:既然分子之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三. 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不仅存在,而且还存在。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存在的。

四、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是由大量的组成的,分子间有。

2、分子处在的做运动中。

3、分子间存在力和力。

阅读课本P26-27,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距分子间作用力分子运动情况有无固定形状有无固定体积任务(四):阅读纳米材料:1nm= m 1m= nm〈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课堂达标练习班级姓名时间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质是由大量组成;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7.1 走进分子世界学案今天,我们走进分子世界,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吗?那就是分子。

分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不断地运动、相互吸引和排斥,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物质。

那么,分子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分子世界,揭开分子的神秘面纱。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的方式,旨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出分子这一概念。

2.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讲解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3. 实验观察: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加深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4. 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原因,讨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同学们可以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7.1 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阶段是孩子们认知世界、培养兴趣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在设计《走进分子世界》这节课时,希望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能够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探索。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认识分子,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初步认识分子,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运动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实物道具、PPT等。

2. 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观察与思考:让孩子们观察分子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分子的基本特征。

3.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道具,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4. 动手实践: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分子运动的现象,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初步认识分子,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运动的原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这节课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孩子们是否掌握了分子的基本概念。

同时,我还会设计一些拓展延伸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分子的奥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对分子有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我的孩子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神秘而有趣的世界——分子世界。

你们可能会好奇,分子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呢?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一、设计意图我采用了情境导入和实验探究的方式,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感受分子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能够观察和分析分子运动的实验现象。

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分子运动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我拿出一个气球,吹起来后,气球变大了。

我问孩子们:“为什么气球会变大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因为气体分子多了!”我接着问:“那气体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我通过课件,向孩子们介绍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它们不断地运动,碰撞,从而产生各种现象。

3. 实验探究:我带领孩子们进行“分子运动”的实验。

我们将水和酒精混合,观察混合后的现象。

孩子们发现,混合后的液体体积减小了,颜色变浅了。

我解释道,这是因为水和酒精分子相互进入了对方的空间,从而导致体积减小,颜色变浅。

4. 课堂讨论:我邀请孩子们谈谈他们对分子运动的看法。

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就像人走路一样。

”有的说:“分子运动的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分子运动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这节课结束后,我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思考它们是由哪些分子组成的,分子是如何运动的。

这样既能巩固课堂所学,又能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情境导入和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 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苏科

7、1 走进分子世界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和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二、预习思考
1、科学家发现,物质是的,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用物质的模型来解释、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性质会发生变化,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活动
7、1选择一种模型:
2、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

3、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

3、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

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总体积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

如不相等,发生了什么变化。

科学家们根据上述的现象,设想了三种物理模型。

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去。

4、分子的大小。

科学家们发现分子是分小的,小到什么程度。

用肉眼肯定无法看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无法看到,要用放大几千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依稀可见。

如果把2500万个水分子排成一行,只有一厘米;若把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和地球相比。

如果把1cm3气体装在一个容器中,每秒钟从容器中跑出1亿个气体分子,要跑9000年才能跑完。

5、介绍分子直径数量级。

如果将分子看作是一个个的小球的话,这个小球的直径只能用10-10m来衡量。

人们常将10-10m称为1埃。

如水分子的直径为4个埃,氢气分子的直径为
2、3个埃。

6、结论: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

活动
7、2: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
7、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①烧好的菜一端上桌,香气扑鼻。

说明
②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
③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
④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
根据大量事实得出如下结论
8、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活动
7、3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9、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表面都光滑,且要用力挤压。

)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

这一现象说明了
道理。

讨论后回答如下①一根钢条要将其拉伸是分困难的,这说明钢的分子间存在。

②两滴小水珠遇到一起就会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

说明
10、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物体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是为什么一般的物体都很难压缩呢?如铁块。

通过这两个活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
和。

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完成如下填写。

物质状态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运动情况宏观特性例:固态很小只能围绕某一点做振动即有一定的体积,也有一定的形状。

液态
气态
11、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

①纳米是
物理量的单位。

1nm=
m②纳米金属有超塑延展性。

纳米陶瓷硬度

而且有一定的塑性。

12、“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将破镜合起来时,镜子断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的作用
三、课堂练习1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的是( )
A、打扫除时,教室里有灰尘飞扬
B、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一段时间生锈了
D、在一杯白开水中放入白糖,整杯水都有甜味了2 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把截面积相同,高度分别为10cm的
酒精和水都倒入到横截面积均与原来相同的另一只量筒中其结果是( )
A、混合后液体高度为20cm
B、混合后液体高度小于20cm
C、混合后液体高度大于20cm
D、以上均不正确
3、打足气的氢气球,即使用细线将口扎紧,气球也会逐渐变小,这是因为
4 下列关于组成物质的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物质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总是同时存在
B、所有物质的分子都是规则排列的
C、在0℃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停止了运动
D、固体分子间只有吸引力没有排斥力5 同学们做作业时,常会用透明胶带把错处揭去,但操作时往往要把胶带用力抹一下,使之与纸紧贴,才能揭得干净,是因为。

6、物质是由大量构成的,分子间有,分子一直处在。

7、分子是非常小的,它的直径大约是()
A、106m
C、1010m
8、将煤堆放在墙角处一段时间,发现涂在墙角处的白石灰变黑了,这说明了固体物质的分子也是。

9、向装有清水的杯子里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淡红色,这是因为()
A、红墨水在清水中流动
B、红墨水遇到清水会褪色
C、水的无规则运动
D、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很小的
C、一粒灰尘就是一个分子
D、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
1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运动的是()
A、箱子里放几颗樟脑丸,过几天整个箱子里都充满樟脑味
B、刚走近饭堂,就能闻到学校食堂饭菜的香味
C、晒衣服时,水蒸发,衣服变干了
D、汽车驶过,公路上扬起灰尘
12、液体和固体中的分子不会飞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的缘故,压缩液体和固体很困难,这是因为分子之间还存在着的缘故。

13、春天,人们站在槐树旁能闻到槐花香,这一现象说明了()
A、分子的体积变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分裂成原子
D、分子的质量很大
14、下列事例中,能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扫地时,灰尘四起
B、花开时,花香满园
C、下雪时,雪花飘飘
D、刮风时,黄沙扑面
15、“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将破镜合起来时,镜子断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

16、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A、分子间没有间隙
B、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C、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7、两滴水银靠近能自动结合成一大滴水银,说明,水银很难被压缩,说明;鸭蛋放入盐水中变咸,说明。

18、纳米技术是指纳米尺度内的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1nm= m。

一张纸的厚度大约只有0、1mm,就合 nm。

[拓展提高]
19、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A、固体、液体、气体
B、气体、液体、固体
C、固体、气体、液体
D、液体、固体、气体
20、在公共场所,一个人抽烟,其他人都会“被动抽烟”,这是因为()
A、烟雾密度大向下沉
B、烟雾密度小向上升
C、一个人抽烟,其余人羡慕也会跟着抽烟
D、这个人抽烟,烟雾扩散在空间,空气中含有烟分子,其余人呼吸受到了伤害
21、一根纱线容易拉断,一根铜丝不容易拉断,这一现象说明()
A、纱线分子间不存在引力,铜丝分子间有引力
B、纱线分子间的引力比铜丝分子间的引力小
C、纱线分子间有斥力,铜丝分子间不存在斥力
D、纱线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铜丝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
2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A、“SARS”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染
B、向一杯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红了
C、把磨得很光的铅板和金板长久紧压在一起,金板中渗有铅,铅板中渗有金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实验探究题
22、现有两只烧杯,水、红墨水、砂糖、酒精灯等,请你运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方案进行探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