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说》中考试题集

合集下载

《马说》—中考真题阅读试题含答案

《马说》—中考真题阅读试题含答案

《马说》2003—2011年中考真题阅读试题1(安徽省·2011)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2)才美不外见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4)安求其能千里安:(5)执策而临之执: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3分)1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分)答案:15. (5分)(1)或:有时 (2)见:显现(3)等:等同 (4)安:怎么,怎能(5)执:拿着,举着16. (4分)(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1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分)18.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3分)2(内蒙古呼伦贝尔市·20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13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景公问晏子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题)

《马说》《景公问晏子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题)

《马说》《景公问晏子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题)(二)阅读选文,完成8-11题。

(17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景公问晏子曰:“莅①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②以敕民,则其道也。

”公曰:“虽有贤能,吾庸③知乎?”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吾君亦不务④乎是,故不知也。

”公曰:“请问求贤?”对曰“观之以其游⑤,说⑥之以其行。

君无以靡曼⑦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

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⑧,不掩欲以荣⑨君。

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夫上士难进而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

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释】①莅:治理,下文的“临”“敕”与此同义。

②官能: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职。

③庸:怎么,哪里。

④务:致力,专カ从事。

⑤游:交游,交结的朋友。

⑥说:评说,评论。

⑦靡曼:指言辞华丽。

⑧声:名声,声誉。

⑨荣:通“营”,迷惑。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食不饱,力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B.策之不以其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C.善为国家者何如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D.夫上土难进而易退也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3分)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1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2)题。

《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

《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

《马说》中考复习题1、填空。

①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3.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4.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5.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真不知马也。

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6、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7、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8、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8、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9.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

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的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

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

《马说》中考语文典型对比阅读(含答案)

《马说》中考语文典型对比阅读(含答案)
⑵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
甲文句子:
乙文句子:
5.甲文表明观点的句子是“”;甲文提示马“才美不外见”的
原因的句子是“ ”;乙文中直接描写马“才美” “外见”的 句子是 。(2分)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其实都是在议论如何对待人才。两文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2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26、理解填空。(3分) 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根本原因是“
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 的心理。
27、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 效应”的利或弊。(3分)
A.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不饱,力不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其.真无马邪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 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
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故常 奇.之()⑵ 比.行百余里()
⑶ 安.求其能千里也() ⑷一食 或.尽粟一石()
《马说》对比阅读
(一)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韩愈《马说 杂说》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韩愈《马说 杂说》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韩愈《马说/杂说》对比阅读五篇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

将军宜枉驾③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

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

枉,委屈。

驾,车马。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3)徐庶见先主见:(4)将军宜枉驾顾之之: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由是先主遂诣亮。

3.【甲】【乙】两文段中统治者和刘备对于人才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1)犹,尚且(2)才能、才干(3)拜见、叩见(4)代词,代指诸葛亮2.(1)(千里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3.【甲】文段中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文中的统治者对于“千里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埋没、摧残人才;【乙】文段中的刘备听从徐庶的话,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而且一连去了三次,表现了刘备的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当时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马说》要点知识及中考题(附答案)

《马说》要点知识及中考题(附答案)

《马说》要点知识及中考题(附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3)其真无马邪(通“耶”,吗)(4)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词类活用】(1)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5)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一词多义】(1)策:A.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B.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C. 策勋十二转(记载)(《木兰诗》)(2)食:A.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B.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喂养)C. 主人日再食(提供伙食)(《送东阳马生序》)(3)其:A. 其真无马邪(“岂”,难道,表反诘)B.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C.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的)(《岳阳楼记》)D.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它的)(《岳阳楼记》)E. 不能名其一处也(其中的,与数词连用)(《口技》)(4)意:A.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B.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醉翁亭记》)C.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内容)(《伤仲永》)D. 宾客意少舒(心情)(《口技》)(5)道:A.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B. 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陈涉世家》)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今异义】(1)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2)执策而临之(古义: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重要句式】马之千里者。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一)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二)“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全,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全,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涓人:官中主管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注音。

(2分)))(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4?《马),。

【乙】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以章示异。

异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思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精心整理精心整理功。

玺书请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今人成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

②章:秦章。

③谢:谢罪。

④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

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⑥诮qiào: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解释。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食不饱,力不足( )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才美不外见( ) (3)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执策而临之( )3.各组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是表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中考试题《马说》及答案

中考试题《马说》及答案

中考试题《马说》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千里马”这一形象,比喻了什么?A. 有才能的人B.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C. 有才能的人和善于发现人才的人D. 马匹答案:A2. 下列关于《马说》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散文B. 文章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C. 作者认为只有伯乐才能识别千里马D. 文章强调了人才的自我展示的重要性答案:D二、填空题3. 《马说》中,作者用“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来说明即使是千里马,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对待,也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才能。

答案:千里马常有4. 文中“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无奈和惋惜。

答案:策之不以其道三、简答题5. 《马说》中,韩愈是如何通过“马”来比喻人才的?答案:在《马说》中,韩愈通过“马”来比喻人才,特别是那些有才能但未被发掘的人。

他指出,即使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和伯乐的赏识,也无法展现其才能。

这比喻了有才能的人在没有得到适当机会和认可的情况下,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6. 根据《马说》的内容,你认为作者对人才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作者对人才的态度是重视和尊重的。

他通过《马说》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认为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适当的培养和使用。

同时,他也对那些被埋没的人才表示了同情和惋惜,强调了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的排版和格式,我们可以看出《马说》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秦州(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3)才美不外见( ) (4)策之不以其道(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1)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不效则治臣之罪B.(1)乡为身死而不受(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C.(1)马之千里者(2)渔人甚异之D.(1)策之不以其道(2)以中有足乐者10.请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食之不能尽其材。

11.在(甲)文中,作者认为人应该有宁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的傲骨。

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联系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千,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介:披上战甲。

○2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14、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安求其能千里也?(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成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6~8 题。

( 共 6 分 , 每小题 2 分 )马说韩愈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天下无马 !”呜呼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6.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以千里称.也称 : 扬名B. 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 有时C. 才美不外见.见 : 通“现”D. 策.之不以其道策 : 鞭子7.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而.伯乐不常有{广起,夺而.杀之B. 虽有千里之.能{以君之.力C. 策之不以.其道{成 , 将以.攻宋D. 骈死于.槽枥之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 1 段先以“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

B. 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 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云南(一)(10~13小题,共12分)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大庆【古文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

”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

②介:备上鞍甲。

③褫(chǐ):脱去,卸下。

④秣:喂食。

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 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人不知.而不愠(《论语》)C. 初不甚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 帝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10.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骈死于.槽枥之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 策之不以.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C. 驽纯之.材也怅恨久之.(《陈涉世家》)D. 此其.寡取易盈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1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13.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3分)读一读,背一背Unit 1 How are you? 你好吗?glad高兴的see看见again再次fine好的too也now现在evening晚上night晚上课文:Good morning, Peter. I’m glad to see you again. 早上好,皮特。

我很高兴再次见到你。

Good morning, Lingling. 早上好,玲玲。

How are you? 你好吗?I’m fine. And you? 我很好。

你呢?I’m fine, too. 我也很好。

Good morning, Miss Li! 早上好,李老师!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早上好,同学们。

I’m glad to see you again. Now, class begins! 我很高兴再次见到你。

现在,开始上课!Unit 2 Are you Lingling? 你是玲玲吗?Here you are.给你boy男孩girl女孩baby婴儿man男人woman女人课文:Oh! A schoolbag! 哦!有一个书包!Are you Lingling? 你是玲玲吗?No, I’m not. 不,我不是。

Are you Lingling? 你是玲玲吗?Yes, I am. 是的,我是。

Here you are. 给你。

Oh, thank you! 哦,谢谢你。

Unit 3 What colour is this balloon? 这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colour颜色balloon气球red红色blue蓝色yellow黄色white白色green绿色black黑色课文:What colour is this balloon? 这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It’s red. 它是红色的。

What colour is this balloon? 这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It’s yellow. 它是黄色的。

What colour…这个气球……Ha! Ha! 哈哈哈!Unit 4 Look at the T-shirts. 看那些T恤衫。

look看at在T-shirt T恤衫they他(她,它)们but但是too 太big大的shorts短裤nice好的trousers长裤dress连衣裙coat大衣shirt衬衫and和课文:Look at the T-shirts. They are beautiful. 看这些T恤衫。

它们很漂亮!Yes. I like the red one. 是的。

我喜欢那件红色的。

I like the green one, but it’s too big. 我喜欢那件绿色的,但是它太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