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知识点内容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知识点内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知识点内容
《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两位音乐家的
故事。

以下是这个故事的一些知识点内容:
1. 故事背景:《伯牙绝弦》是战国时期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国。

2. 主要人物:
- 伯牙:古代著名琴师,擅长古琴演奏。

- 钟子期:伯牙的好友,也是一位优秀的琴师。

3. 故事情节:
- 伯牙和钟子期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二人彼此欣赏对方的琴艺,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共同演奏音乐。

- 后来,秦国发生动乱,伯牙失去了家园,流落到了他乡。

- 伯牙因为思念钟子期,决定用琴音寻找他。

- 他到处演奏琴音,希望能够唤起钟子期的回忆,但是没有成功。

- 最终,伯牙绝望地摔断了自己的琴弦,表示再也不会弹奏古琴了。

4. 故事含义:
-《伯牙绝弦》是一则描写友情和艺术的故事。

它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
对艺术的苦苦追求。

- 故事中伯牙的绝弦表达了对友情的致敬,同时也是对逝去时光和美好回忆的追忆。

- 故事中也体现了对音乐艺术的深情赞美,音乐可以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能够打动人的心灵。

上述是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的一些知识点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1页/共1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伯牙绝弦及点评 1一、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自制课件五、说教学方法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课件伯牙绝弦课件2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课件伯牙绝弦课件2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一天,楚王 宴请大臣,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 他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等 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楚王君臣却喝得酩酊 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去。伯牙 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 竟遭如此践踏。于是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 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 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却如此 懂得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最想 对子期说什么?
千 金 义 ; 三 尺 瑶 琴 为 君 死 , 此 曲 终 兮 不
何 苦 , 江 畔 起 愁 云 。 子 期 子 期 兮 , 你 我
伤 心 伤 心 复 伤 心 , 不 忍 泪 珠 纷 。 来 欢 去
不 见 知 音 人 。 但 见 一 抔 土 , 惨 然 伤 我 心 !
忆 昔 去 年 春 , 江 边 曾 会 君 。 今 日 重 来 访 ,
伯 牙 善 鼓 琴 ,
钟 子 期 善 听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看注释 2.联系上下文理解 3.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变通)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 洋兮若江河!”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伯牙鼓琴,志在柳 丝,钟子期曰:“善哉,依依 兮若 杨柳 !” 炎炎夏日,熏风南来。伯牙鼓琴,志在微 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 兮若 清风 !” 秋高气爽,皓月千里。伯牙鼓琴,志在朗 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 兮若 明月!” 秋去冬来,天寒地冻。伯牙鼓琴,志在飞 雪,钟子期曰:“善哉,,钟子期 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25《伯牙绝弦》教学课件.

25《伯牙绝弦》教学课件.
炊烟袅袅 雨雪霏霏 春雨绵绵 白雪皑皑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擅长,善于。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好
子期去世,伯牙做出了什么样的举 动?(原文)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子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 一抔(póu) 土,惨然伤我心!伤 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 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 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鼓:弹 善:擅长,善于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善哉, 兮若明月!”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小语六年级上册
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查字典 看注释 看插图 联系上下文理解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一 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 成名大作《水仙操》。他的琴声把红日、云霞、山林、 海浪,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 样一首绝妙的乐曲,楚王听后却连连摇头说:“太嘈 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这时, 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 昏昏入睡了。伯牙又气又悲,他想,在这所谓的上流 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天底下究竟有没 有我的知音?自此,他经常独自一人在山间排遣内心 的孤愤与寂寞。
人生短暂,真情无价, 懂得理解,珍视友情!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__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__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__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__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__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5伯牙绝弦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5伯牙绝弦

25 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人教版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

这是一篇文言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钟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个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勃勃。

教学文本,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感受朋友间相互欣赏,理解纯真友情。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重点】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朋友间相互欣赏,理解纯真友情。

3.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难点】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音乐或视频;PPT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伯牙、子期相关资料及伯牙绝弦的故事。

搜集写景的ABCC式词语及描写高山、江水的词语或诗歌。

2课时第课时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重点】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意味。

【难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课前欣赏风景图片导入:同学欣赏图片中都画了些什么呢?如果给这幅图命名你会叫它什么?(引出高山流水图,这不仅是一幅画的名字,也是一首乐曲的名字),播放音乐《高山流水》这首动人的曲子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伯牙绝弦》。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课后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课后习题含答案

第25课《伯牙绝弦》课后习题含答案一、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弦()兮()哉()谓()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峨()弦()谓()泰()娥()眩()渭()秦()蛾()舷()猬()奏()三、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善:①擅长,长于②好,表示赞同③言行、品质好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⑥熟悉1.伯牙善鼓琴。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这个叔叔很面善。

()4.心怀不善。

()5.他这个人狡猾善变。

()6.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

()四、字词解释(解释加点的词)。

1.洋洋兮若江河。

()2.峨峨兮若泰山。

()3.伯牙所念。

()4.乃破琴绝弦。

()5.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6.志在高山。

()五、一一对应(古字与今义连线)。

曰好像绝再,重新鼓于是,就复断若弹乃说,道六、古句今译。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择优录取(选出停顿正确的项,打“√”)。

1.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峨峨兮∕若泰山!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八、佳句赏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从上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牙琴技__________,钟子期欣赏水平__________。

《伯牙绝弦》说课稿15篇_2

《伯牙绝弦》说课稿15篇_2

《伯牙绝弦》说课稿15篇《伯牙绝弦》说课稿1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对《伯牙绝弦》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文言文。

__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二人是知音。

当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

__虽然短小简洁,却用寥寥数语写出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

学习本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从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谊的道理。

二、说学情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我所教授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__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了解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认识主人公的交往过程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通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角色扮演。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从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三个维度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现在,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一一“看图片,取名字”:来出示“白雪皑皑”画面:多
美的画面!老师给它取个名字:白雪皑皑!不错吧?(停顿一下)你瞧,老师用上了ABCC 式的词语,画面的意境就更美了!你能像老师这样,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吗?(炊烟袅袅)评价:很好!真不错!真美啊!就是这个味!有点味道!
下面,咱们能不能换一个形式.,用AABC式的词语来说说?
看得出,你们真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让我们在这样的美景中,开始上课吧!
一、教学预设
(一)揭题导入,读懂题意
1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
2.揭题读题
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故事。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
评:“弦”字读得很准
3.理解题意:知道绝弦是什么意思吗?(挑断琴弦,不再弹琴)课题连起来的意思就
是一一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乐师,这位名满天下的乐师怎么会“绝弦”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读出品味
(1)读出停顿
课前,我们已经在预学单上反复朗读了这篇文言文,现在谁能够借助停顿线读出恰当的
停顿(指2生)课件出示课文
评:读得字正腔圆,不错!谁也愿意来试试。

有了恰当的停顿,读来就有古文的味道了。

(2)读出韵味
指导重点:一一读好语气词“哉”、“兮”
如果这两位同学能够关注句子中的“哉”和“兮”字,一定能读得更好!你看,这个句子中的“哉”和“兮”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借助注释(利用注释来理解古文,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哉”和“兮”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像这样的词在古文里很常见,我
们读的时候声音可以适当地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听老师来读读(师范读)自己试试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2个。

(评价:真不错,你读出了古文声断意不断的味道来!;读得既有节奏,又有韵味,真棒;)一起来读一读。

(3 )总结方法
指导重点:一一理解“谓”、“乃”“不复鼓”的意思
最后一个句子很长,有点儿难度,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几个字词不好理解?(谓、乃、不复鼓)能大胆地提出不懂的地方,很棒!谁来帮他释疑?整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谁会说一一根据句意,所以我们做这样的停顿
(指读、齐读)
古文中恰当的停顿其实是根据句意来划分的。

我们读的时候不能把它们生硬的割裂开
来,而是要有一种声断意不断的味道。

带着这样一种韵味,谁来完整地读读课文。

评: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让我们也找找自己的感觉,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提提建议。

(4)诵出兴趣
大家读得津津有味,看来古文真是越读越有趣,越读越有味道!齐读给老师们听
花时10分钟
(三)斟字酌句,感悟“知音”
1 •聚焦“善”
(1)我们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遍一遍地读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文的含义。

这篇文言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
读了古文,你对.伯牙、.子期这两个人有什么了解?
预设:一一是知音。

师:是的,你注意到了他们俩的关系。

关于他们个人的你有什么了解的吗?
预设一一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课文哪句写出了擅长弹琴?
(2)解读第一句(出示)
交流:
――伯牙善鼓琴这个“鼓”的意思是一一弹
――而这里“善”的意思是?可以说是(擅长、善于)
2•理解“善”
弓I:伯牙善一一鼓,子期善一一听。

(板书:善鼓、善听)
再读文章,你从课文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交流理解】
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
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是的,就是这些句子!)师:首先让我们细读第一句,(出示第一句)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找到文句,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
(1)伯牙弹琴的技艺很高超,他心里想到高山,他的曲子中就能够透露出高山来。

(聚焦“志”——这里的“志”的意思是——想到,想要表现。

)你的意思是——伯牙想到高山,
就能用琴声来表现,可见伯牙琴技高超,真是善鼓啊!
(2)伯牙的琴声表现的是高山,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

(所以,钟子期曰:一一)
这里的“善”跟伯牙善鼓琴里的“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谁来说说?
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边很常见,古人在称赞时会用上“善哉”,例如:称
赞栩栩如生的一幅画,会说“善哉”;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时会说“善哉”;在夸奖你聪明时会说“善哉”,当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时称赞道:“善哉……”!
(3)此时此刻,子期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巍峨、峻拔、险峻的泰山。

)指导朗读:请你读出泰山的()来!(还有谁想说?)评价:你不仅读出了高山的险峻,还读出了
子期由衷的赞叹。

――那么,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广阔、浩瀚、奔腾不息的江河)你能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吗?(评价:你的朗读仿佛让我感受到了江河的一一)出示两个句子:而那么多丰富的意象课文仅用一个“峨峨兮”、“洋洋兮”表达了出来,这古
人写话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4)(分男女生读)现在,请男生读高山的句子,女生读流水的句子。

此时,我们仿佛
也身临其境,来到了高山流水间,走进了伯牙的琴声中。

合起来再读一遍---
(5)伯牙能够用琴声表现山的巍峨、水的浩瀚,这真是伯牙善鼓(手指板书);而子期又能从琴声中听出山之高,水之远,这就是子期一一善听。

花时20分钟
3.补白“善”
同学们,当时俞伯牙已经是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我想他的琴声不止表现过高山流水,也
许还表现过一一(课件渐出)
清风徐徐沧海茫茫芳草萋萋杨柳依依
也一定表现过一一(课件渐出)
皎皎明月隆隆惊雷盈盈秋水蒙蒙细雨
当伯牙想到这一些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吗?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式来写一写。

清风——春风沧海——东海芳草——春草树木——杨柳
明月——秋月惊雷——春雷流水——秋水细雨——春雨
指名4个。

【点评】你瞧,文言文并不难,你一下子就会了!
子期真是懂琴之人啊!
你能把子期由衷的赞叹融进去读吗?(引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
4 •回扣“善”
不论是高山流水,还是清风明月,不论是蒙蒙细雨,还是隆隆惊雷,只要伯牙心中所念,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

这就是一一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哪个字最能看出伯牙善鼓,子期善听?(必)一个“必”字,道出了伯牙和子期的情
投意合!子期听懂的难道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一一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心声、胸怀、志向)
同学们,像高山一样的志向,像流水一般的情怀,只有谁能懂?只有谁最懂?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分明是一对一一知音!(板书)花时28分钟
四、破琴绝弦,再悟知音
1•切己体察,感受结识知音的喜
(1)同学们,其实,伯牙和子期并非结交多时的故友,他们也只是萍水相逢,读读屏幕上的这段文字。

(配乐,出示资料)
(2)配乐朗读
此刻,得遇知音的伯牙心中那份欣喜,真是难以言表啊!他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得遇知音,足以慰平生!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
然回首那人却在乡间山野处!
花时33分钟
2•前后比照,感受失去知音的悲
先音乐起,师叙述:伯牙和子期多么希望两个人能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依。

他们约定
第二年在老时间、老地方再次相见,第二年月圆之夜,伯牙乘一叶扁舟顺江而下如约而至,可等待他的却是子期一一冰冷的坟墓。

原来子期已经抱病而去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一
定要把他葬在江边,好在相会时,再听到伯牙的琴声。

我们可以想象,此时伯牙的心情肯定是一一(请生回答)伤心、痛苦、悲痛欲绝
——读句子,(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
理解:
(1)是的,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赞叹一一
志在流水时,再也没有人赞叹一一
(2)再也没有人能知我心,知我意了,读一一
伯牙“破”的仅仅是琴?“断”的仅仅是弦吗?(他的心破碎了,断的是对知音的期许)
再齐读句子。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颂着它:
于是,就在这个故事发生在三百多年后,《列子》中铭刻下这对知音的名字:读一一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时光流逝,五百多年后的古书《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一幕: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古诗中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也在一次次地重温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琴声,再次吟诵吧!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齐读课文。

五、背诵积累
千古绝唱,荡气回肠,让我们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背诵下来愿同学们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觅到知音,珍惜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