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包裹体

合集下载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1.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及区分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明显的相边界的那一部分物质。

1.1流体包裹体的分类流体包裹体成分复杂且成因多样,其分类研究多年来一直是随着测试手段的改进和研究内容的深化而变化。

早期的分类研究主要是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流体包裹体研究水平额度不断发展,出现了以成因、成分、相态和不同包裹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依据的各种分类。

具有代表性的包括:(1)1953-1976年:最有代表性的是1969年Ermakov提出的分类方案,他根据包裹体的成分和成因,建立了21个类型,并且根据相的相对比例,建立了一种应用很广的分类。

另外一些人也建立了不同的分类方案,例如,许多分类方案是根据仍宜选用的气液比而划分的,然而气液比由于其连续变化而不易精确测定,限定了其广泛应用。

(2)1985-2003年:最有代表的芮宗瑶的分类方案,他根据捕获时的流体特征将包裹体分为由均一体系形成的和由非均一体系形成的。

其中,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又分为原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和出溶包裹体;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包括液相+固相、液体+气体或液体+蒸气、两种不混溶流体3类。

(3)2003年至今:有些学者在著作及文献中阐述了一些流体包裹体类型的划分方案,多以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状态、成因、形成期次等指标为划分依据。

其中,卢焕章等根据包裹体相数的不同,将流体包裹体分为纯液体包裹体、纯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含液体CO2包裹体、含有机质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等8类。

1.2流体包裹体的区分在流体包裹体的诸多分类中,按捕获时间与主晶矿物形成时间的关系可分为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

原生包裹体是矿物形成时包裹周围的流体而形成的,而次生包裹体的形成晚于主晶矿物,一般与后期主晶矿物的改造事件有关。

二者由于形成时间和方式不同而携带了不同的信息。

流体包裹体测温的原理

流体包裹体测温的原理

流体包裹体测温的原理
流体包裹体温测量是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方法,在测量过程中利用流体对物体进行包裹来获取物体的表面温度。

这种测温方法主要基于流体传热和热辐射传热的原理,包括热对流换热和辐射传热。

在下面的回答中,我将详细解释流体包裹体测温的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流体的包裹过程。

当流体接触到物体的表面时,它会沿表面流动形成一层薄薄的流体膜,这层薄膜能够有效地与物体表面进行热交换。

流体通过对物体表面进行冷却或加热,可以获取物体的表面温度信息。

其次,我们来看热对流换热的原理。

在流体包裹体测温中,流体的温度将受到物体表面的影响,因为物体表面与流体之间会发生热对流传热。

流体在与物体表面接触时,会受到物体表面的热量辐射和传导的影响,从而产生温度变化。

通过诸如红外热像仪等测温设备可以获取这个温度变化的信息。

流体的温度变化将与物体表面温度成正相关,通过测量流体的温度变化,可以得到物体表面的温度信息。

此外,在流体包裹体测温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热辐射传热的影响。

热辐射是指物体由于其温度而发出的电磁辐射。

当流体与物体表面接触时,流体膜可以吸收部分物体表面的热辐射能量,并通过对流传递到流体中。

通过测量流体的辐射能量变化,可以确定物体表面的温度。

综上所述,流体包裹体测温的原理主要基于热对流换热和辐射传热。

流体与物体
表面接触时,通过测量流体的温度变化和辐射能量变化,可以获取物体表面的温度信息。

这种测温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况下,如医学领域的体温测量、工业领域的热工测量等。

它具有非接触、快速、准确等优点,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一、本文概述流体包裹体,作为地球内部流体活动的重要记录者,一直以来都是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它们以微小包裹体的形式被固定在矿物晶体中,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地球内部流体性质、活动历史以及成矿作用的关键信息。

本文旨在综述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形成机制、分析方法以及地质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梳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流体系统的运作机制,为资源勘探、环境评价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流体包裹体的形成与演化流体包裹体,作为地质作用中重要的记录者,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对于理解地壳内流体活动、物质迁移以及成矿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包裹体的形成通常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活动等地质过程密切相关。

在岩浆活动中,随着岩浆冷却和结晶,其中的挥发分和溶解物被捕获在矿物晶格中,形成原生包裹体。

而在变质作用中,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原有岩石中的矿物发生重结晶,其中的流体被包裹在新的矿物中,形成次生包裹体。

包裹体的演化过程则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随着地质环境的变化,包裹体中的流体可能发生相变、溶解-沉淀、氧化还原等反应,导致其成分、形态、大小等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记录了地质历史中的流体活动信息,也为研究地壳内流体性质、运移路径和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微区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对流体包裹体进行更加精细的研究成为可能。

例如,通过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探针等手段,可以对包裹体中的流体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通过显微测温、压力计算等方法,则可以揭示包裹体的形成温度和压力条件。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研究流体包裹体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工具。

未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我们对流体包裹体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通过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地质背景分析,有望揭示更多关于地壳内流体活动、物质迁移和成矿作用的细节信息。

流体包裹体

流体包裹体

流体包裹体在地学中的应用一.概述流体包裹体在矿物晶体中出现是普遍的,它几乎是和主矿物同时并由相同物质形成的。

流体充填在晶体缺陷中后,立即为继续生长的主矿物所封闭,基本没有物质的渗漏,体积基本不变。

因此,流体包裹体是原始成矿,成岩溶液或岩浆熔融体的代表。

流体包裹体作为成矿流体样品是矿物最重要的标型特征之一,通过研究流体包裹体,可为解决一些地质问题提供可靠资料[1]。

二.流体包裹体的基本概念流体是一个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流动, 并且与周围介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下的物体。

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 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那一部分物质。

根据成因, 包裹体可分为原生、假次生和次生等。

矿物流体包裹体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起初主要被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

目前, 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演化、地壳尺度上的流体迁移石油勘探以及岩浆岩系统的演化过程等地学领域。

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 即是尽可能地提供准确详细的有关古流体组成的物理化学信息, 以便于建立古流体作用过程的地球化学模型[2]。

三.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流体包裹体研究是地质流体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体包裹体研究有重大进展,尤其在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方面。

随着激光拉曼显微探针(LRM)、扫描质子微探针( PIXE)、同步加速X—射线荧光分析(SXRF)及一些质谱测定法的应用与发展,我们巳经能够较精确的测定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并且己有可能对流体包裹体中最重要的参数一重金属元素进行较精确的测定。

相对而言,流体包裹体镜下观察和均一温度的研究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为测温分析与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而成分分析研究方法则多样化。

成分测试主要向微区方向发展,可分为显微测温(对包裹体盐度的测试)及包裹体成分的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又可分为三类,即非破坏性单个包裹体的成分分析(如红外光谱法),破坏性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如激光等离子光谱质谱法)和破坏性群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如色谱—质谱法)。

矿床成因研究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

矿床成因研究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

矿床成因研究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矿床成因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其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作为研究矿床成因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等领域。

本文将围绕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展开讨论,以期加深对矿床形成机制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1. 流体包裹体的定义和类型流体包裹体是指在矿物或岩石中由固体、液体或气体组成的微小空腔。

根据包裹体形成时的环境和过程,流体包裹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熔融包裹体、气液包裹体和固相包裹体。

熔融包裹体主要存在于岩浆矿床中,记录了岩浆的生成和演化过程;气液包裹体主要存在于热液矿床中,记录了流体的成分和温度压力变化;固相包裹体主要存在于变质矿床中,记录了岩石的变质过程和成分变化。

2. 流体包裹体的提取和研究方法为了研究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的指示作用,研究人员通常需要提取和分析其中的包裹体。

提取包裹体的常用方法包括显微镜下手动或机械切割、高温高压流体爆裂和离子切割等。

提取后的包裹体可以进行各种物理和化学分析,如显微镜观察、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通过对这些分析结果的综合研究,可以了解到包裹体中流体的成分、密度、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而推断矿床形成的环境和过程。

3. 流体包裹体特征的解读和示意研究过程中,根据流体包裹体内部的特征和组成,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关键信息,有助于揭示矿床的成因和形成机制。

比如,通过测量流体包裹体中的真密度和盐度,可以初步判断矿床形成的温度范围和成因类型。

此外,通过固相包裹体中的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分析,可以推测矿床形成过程中的热力学条件和物质交换机制。

而气液包裹体中的气体组分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则可以揭示矿床的流体来源和演化路径。

4. 流体包裹体在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案例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方法在矿床成因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例如,通过对矿物中包裹体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型金属矿床形成的机制,即“岩浆–热液-岩浆”相互作用过程。

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

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

原生、次生、假次生包裹体的可能分布
石 英
萤 石
成因类型包裹体的判别标志:
原生成因的标志:①包裹体平行于生长带或晶面;
②包裹体在三维空间中随机分布;③包裹体是孤
立存在的,相邻包裹体间的距离大于5倍包裹体直 径(Shepherd,1985);④形态简单,个体相对较大。 次生成因的标志:①包裹体呈面群状沿愈合裂隙的 轮廓发育,具有明显定向排列,直抵矿物边缘;
②呈薄的、扁平的及不规则的形态。
假次生包裹体与次生包裹)状态和成分分类
包裹体类型 代号 基本相比例
流 体 包 裹 体
熔 融 包 裹 体
纯液相包裹体 纯气相包裹体 富液相包裹体 富气相包裹体 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 含液体CO2多相包裹体 含有机质多相包裹体 玻璃质熔融包裹体 结晶质熔融包裹体 流体熔融包裹体
2、不混溶
是指冷却收缩过程中,均一相流体转为气/液两相, 或固/气/液3相的过程。 如果包裹体流体是100℃的纯水,气泡将是一种低密 度(0.0006g/cm3)的蒸气,如果温度是379℃,则蒸 气的密度约为0.2g/cm3。 在富含CO2的气相中,当温度低于纯CO2的临界温 度(31.1℃)时,会出现液相CO2和气相CO2两种流 体。 岩浆包裹体可因不混溶作用形成几种流体相。饱和 了的铁硫化物的硅酸盐熔体,除产生气体不混溶 外,还产生硫化物熔体的不混溶,形成硫化物小 球。富水的硅酸盐熔体在降温过程中可因不混溶 作用分离出盐水溶液。
第二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及其初步应用
第一节 流体包裹体概述
一、一般特征 1、流体包裹体的概念 1)流体包裹体指矿物生长过程中,因晶体发 生缺陷而捕获的至今尚在矿物中存在并处 于封闭系统的成矿介质,是成岩成矿流体 或熔体的样品。 2)流体包裹体是指矿物晶体中捕获的显微级 液态/气态的封闭流体体系。

流体包裹体及应用

流体包裹体及应用

流体包裹体在其 他领域的应用
宝石鉴定与优化处理
添加标题
宝石鉴定:流体包裹体 可以作为宝石真伪的鉴 别依据通过观察包裹体 的形态、大小、颜色等 特征来判断宝石是否经
过人工处理或合成。
添加标题
优化处理:在宝石的优化 处理中流体包裹体也被广 泛应用。通过加热、加压 等方式改变流体包裹体的 状态可以使宝石的颜色、 透明度等外观特征得到改 善提高宝石的美观度和价
地球科学研究
流体包裹体在地球 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流体包裹体在石油 和天然气勘探中的 应用
流体包裹体在矿床 学研究中的应用
流体包裹体在地质 年代学研究中的应 用
地质灾害预警
监测地壳活动预测地震
识别地下水污染保护水资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监测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流体包裹体是地质 过程中岩石或矿物 中包含的流体相物 质
形成机理包括成岩 期、变质期和成矿 期等不同地质时期
流体包裹体的形成 与地下水、油气、 地热等流体活动密 切相关
形成机理的研究有 助于了解地质历史 和矿产资源形成过 程
流体包裹体的研 究方法
显微观察技术
显微观察技术: 通过显微镜观察 流体包裹体的形 态、大小、数量 和分布特征确定 其类型和成因。
农业地质调查: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土壤和地下水形成历史 农业环境监测: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状况 农业资源利用: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状况 农业气候变化研究: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添加 标题
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具有封闭性、原生性和不 可再生性是地质历史中流体活动的记录和证据。

流体包裹体课件ppt

流体包裹体课件ppt

1、熔融包裹体(melt inclusion)
熔融包裹体也称为硅酸盐包裹体
(silicate inclusion),可以分为:晶质熔融 包裹体(crystalline melt inclusion)和非晶 质熔融包裹体(amorphous melt inclusion)。
非晶质熔融(硅酸盐)包裹体也可以
⑵ VCO2与LCO2的均一化温度(ThCO2)一般<31.
第二章流体包裹体(Fluid inclusion)
(三)、物相分类(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phase)
分类依据:在成因分类基础上,根据现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所见到的包裹体中所 出现物理相态及组合来进行的分类。
Na2CO3: -3℃;
④ 溶解的先后: 先溶解,
后溶解;
P136—137 图9-3,图9-4。
镜下的鉴定工作是我们研究流体包裹体的基础。
非晶质熔融(硅酸盐)包裹体也可以称为玻璃质包裹体(glass inclusion)。
4、子矿物(D— daughter mineral)
2)气+液→加温→气体变大,液体变小→液体消失→均一为气相(等容线下部)。
有机酸的脱酸反应会涉及CO2、CH4等气体,直接影响到成矿体系的Eh条件。
主要研究成岩成矿的年龄。
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我们的工作,找出成 富气相(vapor-rich)的(气液)包裹体和富液相(liquid-rich)的(气液)包裹体。
会形成水石盐(NaCl·2H2O),据其熔点,求盐度。
矿的规律性(根本原因的外部表现的集 1℃(纯二氧化碳的均一温度为31.
• 一个矿床的形成,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方
面的控制条件:地质条件(地层、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类包裹体中仅出现气相一个相。低密度。 (只有freezing条件下,在包裹体的边缘出现 液相) 只有在高温 或 低压和高温低压条件下, 才 能形成这类低密度的包裹体。

4、纯液相包裹体(liquid inclusion)
• 这类包裹体中只出现液体相一个相。密度比 较高(freezing识别,出现冰、气泡)。
• 由二氧化碳气和二氧化碳液相组成
• 只要稍加温,气相(VCO2)与液相(LCO2) 就会均一(≤31.1℃)。
• 常见于深变质岩、金矿之中。
8、含子矿物(daughter mineral)的 多相包裹体
• 此类包裹体:气、液、固共存。 ↓ ↓ ↓ V L D(daughter mineral) • 说明流体中溶质含量较高 • 伟晶岩、矽卡岩、斑岩型矿床较为常见
只有在低温 或 高压和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 , 密度较高。

5、气-液包裹体 或 气液包裹体 (vapor-liquid inclusion)
此类包裹体最为常见,包裹体中气相与液相共存。 • 由于它们的气体、液体与包裹体体积的比例变 化大,我们可以把它们进一步划分成两类: • 富气相(vapor-rich)的(气液)包裹体和富液相 (liquid-rich)的(气液)包裹体。 • 富气相包裹体:气液比=气体体积╱气体体积+ 液体体积×100% >50% • 富液相包裹体:气液比=气体体积∕气体体积+液 体体积×100% <50%
1、异常包裹体(non-normal inclusion) ——在形成过程中捕获的是多相流体的包裹体。
2、正常包裹体(normal inclusion) ——在形成过程中捕获的是单相流体(均匀流 体)的包裹体。
(二)、成因分类(genetic classification):
分类依据:据正常的流体包裹体与主矿物的形 成或生长关系,可以把包裹体分为:P17
3、普遍性:
地壳中没有缺陷的矿物是不存在的。在月岩、陨石、人工合成的 晶体中也是如此。所以说流体包裹体是普遍存在的。
4、微观性:
一般情况下,流体包裹体很小,我们现在能看清的只能是5—10微 米(μm)的包裹体(由于设备条件所限,再小就看不清其中的相态)。
三、所能提供的主要信息:
1、成岩成矿温度(diagenetic and ore-forming temperatures)-------F.I地质温度计 (geologic thermometer of F.I)
• 一个矿床的形成,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 的控制条件:地质条件(地层、构造、岩浆岩、 成矿元素的丰度等等) 和物理化学条件 (温度、 压力、 pH 、 Eh 、逸度、元素的活度等等) ,以及 两者间的配合。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我们 的工作,找出成矿的规律性(根本原因的外 部表现的集合)。用此规律性,结合具体主 要控制因素来指导我们的找矿、评价工作。
V L
L
V
V
L
6、含液态二氧化碳的三相包裹体
• 这类包裹体由:Vco2+Lco2+L H2O 组成。 • 说明原始流体中较富含二氧化碳 • 此种包裹体在伟晶岩、深变质岩、金矿中常 见。
LH2O
LCO2 VCO2
VCO2 LCO2 LH2O
7、二氧化碳(CO2 )包裹体或纯二氧 化碳包裹体 (carbon dioxide inclusion)
(三)、物相分类(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phase)
分类依据:在成因分类基础上,根据现在 常温、常压条件下所见到的包裹体中所出现 物理相态及组合来进行的分类。
1、熔融包裹体(melt inclusion)
熔融包裹体也称为硅酸盐包裹体(silicate inclusion),可以分为:晶质熔融包裹体 (crystalline melt inclusion)和非晶质熔融包 裹体(amorphous melt inclusion)。 非晶质熔融(硅酸盐)包裹体也可以称 为玻璃质包裹体(glass inclusion)。 这类包裹体是一类气固相组合的包裹 体——气相(vapor)+硅酸盐固体相。

• 硅酸盐小晶体+气体(气孔) • 硅酸盐小晶体+气体(气孔)+子矿物(D)
⑴晶质熔融包裹体(crystalline melt inclusion):
大家想一想在什么样的地质条件下才能出现 这样的包裹体?
只有当温度、压力较缓慢下降,岩浆较缓 慢结晶,才能形成这样的包裹体。所以,这 类包裹体在侵入岩中常见。
1、原生包裹体(primary inclusion P型) ——在矿物原始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包裹体。 2、次生包裹体(secondary inclusion S型) ——在矿物形成后,由于后期地质构造活动,使 原矿物产生微裂隙,后期热液(流体)沿微裂隙活 动(溶蚀、充填)而形成的包裹体。
3、假次生包裹体(pseudomorph secondary inclusion PS型) ——在主矿物形成过程中,有地质构造活 动,使先形成的某部分产生微裂隙,母流体 充填其中而形成包裹体,并为主矿物继续生 长部分所封闭。
第二章流体包裹体(Fluid inclusion)
一、概念(conception):
——是在矿物形成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 的影响,使正在生长(或长成后)的矿物 产生各种缺陷,介质在矿物继续生长过程 中被圈闭于这些缺陷中而保留、保存下来。 这些独立的封闭体系就是流体包裹体。
①形成空间(forming space): 在矿物之中。 我们把含有流体包裹体的矿 物称为——主矿物(hosted mineral)。 主矿物并非指矿物含量的多少, 有一个笑话:…….. ②形成时间(forming time): 形成于矿物的形成过程中(还可细分),对于 它的研究就能知道主矿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③形成位置(forming location): 形成于主矿物的各种缺陷中:晶格缺陷、 晶格错位、构造错位、构造缺陷等等。 没有缺陷的矿物是不存在的(包括陨石、月岩)。 受:温度、压力、浓度、补给条件等等因素影响。 矿物生长最易得到质点的顺序:顶—棱—面; 流体包裹体最易形成的顺序是:面—棱—顶。面状分布,带状分布等 等。 ④被捕获的物质(trapping substance):形成此矿物的介质,即此矿物形 成的母液,矿物就是从此介质中沉淀出来。 ⑤封闭体系(seal off system):矿物生长—产生缺陷—捕获介质—圈闭—封 闭体系,与外界基本上没有物质的交换,可以有能量的交换。
很大的进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你们 今后去完善和发展。
• 目前,流体包裹体能做的项目有: • 均一温度、爆裂温度(群体)、淬火温度、 流体盐度、气相成分分析(群体)、液相成 分分析(群体)、H—O和C同位素(群体)、 K—Ar、 Rb—Sr、 Sm—Nd等等; • 单个包裹体的成分分析:子矿物的成分(电 子探针、激光拉曼光谱),有机成分的定性、 定量分析 ,气相和液相成分分析(激光消熔质谱,激光拉曼光谱)。
• 所以,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我们就可以知道主矿物形成的条件。
1、唯一性:
二、流体包裹体的特性(characters of fluid inclusion)
可以说它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成岩成矿最好的、唯一的样品。 其它方法途径都是间接的、局限性的。
2、代表性:
是原始的成岩成矿母流体的样品,又处于封闭状态,所以代表性 极好。 用其他方法,矿物的转变、矿物的蚀变都会改变你测 结果的 准确性。而流体包裹体,只要主矿物没有彻底被蚀变,就可以用。
⑵玻璃质包裹体(glass inclusion):
• 硅酸盐玻璃+气体(气孔) • 硅酸盐玻璃+气孔+子矿物 +小晶团 + 小晶球粒 …… 大家想一想在什么样的地质条件下才能出 现这 样的包裹体? 只有当温度、压力快速下降,岩浆快速冷 凝,岩浆组分来不及结晶就已经固结,形成 硅酸盐玻璃。所以,这类包裹体在火山喷出 岩中常见。
四、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及地质意义 (classification and geologic meaming of fluid inclusion)
(一)捕获(trapping)物相状态(state)分类 (classification) 分类依据:捕获流体的相态——单相还是多 相,分成正常包裹体和异常包裹体两类:
2、我国: • 50年代,我国开始有人接触流体包裹体,中 科院地化所的李兆麟先生等; • 60年代,在地科院系统开始有人在从事流体 包裹体的研究; • 现在几乎所有发表的矿床研究的文章中都有 流体包裹体方面的研究资料。 • 1998年左右,石油部规定所有研究和生产 报告必须要有流体包裹体的资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见,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还非常年轻,取得
2、成岩成矿压力(深度)(diagenetic and ore-forming pressure)(depth) 3、成岩成矿流体的盐度(w(NaCl)%)(salinity saltness)和密度(density)
4、成岩成矿流体的成分(components of diagenetic and ore-forming fluid) 5、成岩成矿流体的pH、Eh、f(x) 等( pH、 Eh and f(x) etc.of diagenetic and ore-forming fluid) 6、成岩成矿流体的同位素(isotope)
G
V
V
G
2、过渡型包裹体(熔—流包裹体) (melt-hydrothermal inclusion):
• 一般情况下,一个包裹体内硅酸盐玻璃相 与气、液流体相共存。

说明气液与岩浆同时参与作用。
G
G LH2O LCO2 VCO2
L V
LCO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