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包裹体及应用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石油地质上的应用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油地质上的应⽤2019-08-06摘要:流体包裹体是地质时期形成各种矿物体过程中的地质液体,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特征研究能得出各种矿藏形成的条件,根据流体包裹体的内涵以及特点出发,在对相应的流体包裹体的特征了解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对⽯油矿藏的有效指引和开发,从⽽在⽯油地质上得到了有效的应⽤及发展。
关键字:流体包裹体;特征;⽯油地质;应⽤⼀、流体包裹体内涵流体包裹体是在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中,通过各种沉积物的演化作⽤,在各种沉积物形成各种矿物、岩⽯、矿藏的形成中包含的⼤量的流体包裹体,这些流质的包裹体记录下了⼤量的关于流体介质的性质、组成部分、物化的条件以及地球的动⼒学因素,实际上是对相应矿藏的演化过程的记录,在⼀定程度上可被看做是矿藏形成中的样品。
矿物的流体包裹体的按照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可分为原⽣、次⽣和假次⽣的矿物包裹体。
原⽣包裹体在形成后就建⽴了与外界环境相互隔绝的体系,从⽽能切实反映矿物在演化过程中的如温度、压⼒以及矿物溶液的密度以及流体的来源等⽅⾯的切实数据,实际上也是对相应矿物形成条件的真实记录和定格。
流体包裹体是油⽓演化和形成过程中的原始记录,通过对原⽣包裹体的研究能实现对⽯油地质上的有效应⽤。
⼆、流体包裹体的类型特征根据具体的流体包裹体的成分以及相态,可分为盐⽔溶液和有机包裹体,盐⽔溶液的流体包裹体⼜包括单相盐⽔、汽液双相的盐⽔包裹体,有机包裹体⼜存在单相汽态、⽓液双相、⽓态烃、沥青、含⽓态烃的有机包裹体。
与⽯油地质相关的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液双相的盐⽔包裹体、纯⽓态烃、纯液态烃的包裹体以及⽓液两相烃包裹体、沥青包裹体。
各种包裹体均具有不同形式的特征,从⽽能在⽯油地质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和形成的条件对当地的矿物形成过程进⾏还原和推导。
⽓液两相的盐⽔包裹体的⽓液⽐⼤于5%,⽆⾊透明状,体壁边壁较为清晰,体积较⼩;纯⽓态烃包裹体⼜⽓态烃构成,透明度较差,边壁属厚壁状,个体⼤⼩各异,但呈群体分布;纯液态烃包裹体有液态烃构成,紫⾊,透明度差,蓝荧光下具有弱荧光特征;⽓液两相的流体包裹体由两相烃类构成,在不同时期形成的矿物中具有不同的颜⾊,透明度差,边壁较厚,蓝⾊荧光下液相烃有弱黄荧光特征;沥青包裹体由固态的沥青构成,⿊⾊;不透明,不规则形态,不同矿物样品中沥青含量变化⼤。
2 包裹体研究方法

FN2-3-10,2124m,长4+5,油层
FN2-3-8(荧光), 2124m,长4+5,油层
早期油气包裹体(峰2井,水层)
10 μm
35 μm
FN2-4-8,2129m,长4+5,水层
10 μm
FN2-4-7(偏光), 2129m,长4+5,水层
35 μm
FN2-4-3,2129m,长4+5,水层
椭圆型, 随机分布, 串珠状分 布
油气有机质含量 高,早期油气运 移成藏流体的含 油饱和度高
晚期
椭圆型, 不规则状, 串珠状分 布,加大 边。
油气有机质含量 低,晚期油气运 移成藏流体的含 油饱和度低
五、油气包裹体与油气聚集成藏期次
6. 油、水井(层)的油气包裹体特征
油/ 水层 包体 类型 GOI (%) 荧光 产状 包裹类型组合
包体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分析 含油气包体脉体年代分析 包 体 测 试 均一温度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
油气包裹体油气成分、成熟度、油源、 运移、期次等研究
冰点温 度
共结点温度
包裹体形成时流体环境条件 (温度\深度\盐度)
包 裹 体 显 微 镜 研 究 流 体 包 裹 体 分 类:
1. 按相态分类: (1) 固体包裹体 (2) 液态包裹体 (3) 气态包裹体 (4) 多相包裹体 2. 按照形成时间分类: (1) 原生包裹体 : 与主矿物同时形成; (2) 次生包裹体 :在矿物形成后,沿裂隙充填 分布,裂隙切穿矿物边缘和多个矿物边界; (3) 假次生包裹体: 在矿物形成后,沿裂隙充 填分布, 裂隙限在矿物内部, 没有穿透矿物边缘,是 早期裂隙,之后矿物又生长裂隙愈合。 3. 按照包裹体形态特征分类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一、本文概述流体包裹体,作为地球内部流体活动的重要记录者,一直以来都是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它们以微小包裹体的形式被固定在矿物晶体中,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地球内部流体性质、活动历史以及成矿作用的关键信息。
本文旨在综述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形成机制、分析方法以及地质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梳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流体系统的运作机制,为资源勘探、环境评价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流体包裹体的形成与演化流体包裹体,作为地质作用中重要的记录者,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对于理解地壳内流体活动、物质迁移以及成矿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包裹体的形成通常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活动等地质过程密切相关。
在岩浆活动中,随着岩浆冷却和结晶,其中的挥发分和溶解物被捕获在矿物晶格中,形成原生包裹体。
而在变质作用中,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原有岩石中的矿物发生重结晶,其中的流体被包裹在新的矿物中,形成次生包裹体。
包裹体的演化过程则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随着地质环境的变化,包裹体中的流体可能发生相变、溶解-沉淀、氧化还原等反应,导致其成分、形态、大小等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记录了地质历史中的流体活动信息,也为研究地壳内流体性质、运移路径和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微区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对流体包裹体进行更加精细的研究成为可能。
例如,通过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探针等手段,可以对包裹体中的流体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通过显微测温、压力计算等方法,则可以揭示包裹体的形成温度和压力条件。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研究流体包裹体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工具。
未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我们对流体包裹体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通过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地质背景分析,有望揭示更多关于地壳内流体活动、物质迁移和成矿作用的细节信息。
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以塔中奥陶系储集层为例

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以塔中奥陶系储集层为例1. 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塔里木盆地作为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其奥陶系储集层的研究对于理解油气成藏机制、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应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塔中奥陶系储集层油气成藏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流体包裹体作为地质流体活动的直接记录者,能够提供油气藏形成和演化的重要信息。
本文首先对流体包裹体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及其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接着,详细介绍了塔中奥陶系储集层的地质背景、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分析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数据,探讨了油气成藏的温度、压力条件及其演化历史。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建立了塔中奥陶系储集层油气成藏的动力学模型,并对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评价。
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塔中奥陶系储集层油气成藏机制的认识,而且对于指导我国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塔中奥陶系储集层地质概况塔中地区位于中国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的东部,是一个典型的油气富集区。
该地区的奥陶系储集层是塔里木盆地内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其发育和分布对于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奥陶系储集层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和泥质灰岩等。
这些碳酸盐岩在沉积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成岩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储集空间系统。
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溶蚀孔洞、裂缝和晶间孔等,其中溶蚀孔洞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
这些储集空间的形成与分布受到了多种因素的控制,包括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运动以及流体活动等。
在地质历史上,塔中地区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和热液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奥陶系储集层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构造运动导致了储集层的褶皱和断裂,形成了有利于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构造格局。
热液活动则提供了丰富的流体来源和能量,促进了储集空间的溶蚀和扩大,同时也为油气的生成和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流体包裹体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周云,汪雄武,陈兵,秦志鹏等

作者简介:周云,女,1984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1E-m ai:l boh et2007@yahoo 1co m 1cn流体包裹体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周云1,汪雄武1,陈兵2,秦志鹏1,侯林1,张欣1,彭慧娟1,赵岩1(11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21中铁二院 成都地勘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31)据联合国发布的最新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2亿,人口的增长将同时相应刺激人类对矿产需求的增多,由于现有矿床大量采空,这就要求有经济可行矿床的持续再补给来满足这种需求。
然而,找矿勘查难度越来越大,在21世纪及其以后,矿床勘查新方法的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流体包裹体研究作为一种找矿方法已被广泛认可,它在促进我们认识各种矿床的成矿流体演化过程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Roedder ,1984;W il k i n son ,2001;Andre w,2007),对其研究提供数据间接判断出的矿床模式,在矿床勘查阶段相当有效(Roberts &Sheahan ,1988;Robb,2005;W illia m s Jones &H einrich ,2005)。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各种岩浆-热液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成果数以千计,基于这些研究,许多矿床类型中流体包裹体的特征被我们所认知,并且这些特征现阶段可以作为经验被应用于暂未发现的新矿床的勘探。
流体包裹体可应用于矿床勘查的初期阶段,用于判断矿床的类型,圈定找矿靶区,在确定一个潜在成矿系统后,再确定可能的成矿载体。
这些应用只需要基本的流体包裹体知识,一旦一个成矿系统被确定后,可以采集更多详细的流体包裹体数据来判断该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是否与已知成矿系统相似。
流体包裹体方法尤其适用于强烈风化地区和有地质露头地区(Bodnar ,2008)。
造山带型金矿成矿系统以低-中等盐度,显示不混溶现象,富含CO 2碳质流体包裹体为特征,(CO 2+C H 4)的摩尔分数为5%~30%或更高,可见H 2O-CO 2不混溶,盐度通常低于10%N a C11eq ,少量盐度可达20%NaC11eq ,偶见含盐类子晶的包裹体(图1A,B ,C )。
流体包裹体及应用

流体包裹体在其 他领域的应用
宝石鉴定与优化处理
添加标题
宝石鉴定:流体包裹体 可以作为宝石真伪的鉴 别依据通过观察包裹体 的形态、大小、颜色等 特征来判断宝石是否经
过人工处理或合成。
添加标题
优化处理:在宝石的优化 处理中流体包裹体也被广 泛应用。通过加热、加压 等方式改变流体包裹体的 状态可以使宝石的颜色、 透明度等外观特征得到改 善提高宝石的美观度和价
地球科学研究
流体包裹体在地球 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流体包裹体在石油 和天然气勘探中的 应用
流体包裹体在矿床 学研究中的应用
流体包裹体在地质 年代学研究中的应 用
地质灾害预警
监测地壳活动预测地震
识别地下水污染保护水资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监测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流体包裹体是地质 过程中岩石或矿物 中包含的流体相物 质
形成机理包括成岩 期、变质期和成矿 期等不同地质时期
流体包裹体的形成 与地下水、油气、 地热等流体活动密 切相关
形成机理的研究有 助于了解地质历史 和矿产资源形成过 程
流体包裹体的研 究方法
显微观察技术
显微观察技术: 通过显微镜观察 流体包裹体的形 态、大小、数量 和分布特征确定 其类型和成因。
农业地质调查: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土壤和地下水形成历史 农业环境监测: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状况 农业资源利用: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状况 农业气候变化研究: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添加 标题
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具有封闭性、原生性和不 可再生性是地质历史中流体活动的记录和证据。
流体包裹体

流体包裹体在地学中的应用一.概述流体包裹体在矿物晶体中出现是普遍的,它几乎是和主矿物同时并由相同物质形成的。
流体充填在晶体缺陷中后,立即为继续生长的主矿物所封闭,基本没有物质的渗漏,体积基本不变。
因此,流体包裹体是原始成矿,成岩溶液或岩浆熔融体的代表。
流体包裹体作为成矿流体样品是矿物最重要的标型特征之一,通过研究流体包裹体,可为解决一些地质问题提供可靠资料[1]。
二.流体包裹体的基本概念流体是一个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流动, 并且与周围介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下的物体。
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 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那一部分物质。
根据成因, 包裹体可分为原生、假次生和次生等。
矿物流体包裹体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起初主要被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
目前, 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演化、地壳尺度上的流体迁移石油勘探以及岩浆岩系统的演化过程等地学领域。
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 即是尽可能地提供准确详细的有关古流体组成的物理化学信息, 以便于建立古流体作用过程的地球化学模型[2]。
三.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流体包裹体研究是地质流体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体包裹体研究有重大进展,尤其在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方面。
随着激光拉曼显微探针(LRM)、扫描质子微探针( PIXE)、同步加速X—射线荧光分析(SXRF)及一些质谱测定法的应用与发展,我们巳经能够较精确的测定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并且己有可能对流体包裹体中最重要的参数一重金属元素进行较精确的测定。
相对而言,流体包裹体镜下观察和均一温度的研究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为测温分析与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而成分分析研究方法则多样化。
成分测试主要向微区方向发展,可分为显微测温(对包裹体盐度的测试)及包裹体成分的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又可分为三类,即非破坏性单个包裹体的成分分析(如红外光谱法),破坏性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如激光等离子光谱质谱法)和破坏性群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如色谱—质谱法)。
包裹体实验技术与应用-

含2.5wt% NaCl和5 wt%CaCl2包裹体低温相变照片
公式:S=0.00+1.78θ-0.0442θ2+0.000557θ3 S为NaCl的重量百分数,θ为冰点下降温度(℃)NaCl是地球上盐水包裹体的最主要质 。冷冻法在NaCl-H2O体系只适法
(1)石油流体中发荧光的主要是芳香烃(2)与碳-碳双键的跃迁有关(3)重质油荧光光谱波 较长,成熟度高荧光颜色蓝移(4)油气的荧光演化与有机质荧光反向。
实测不同密度原油的透光和荧光特征
4-1 单个包裹体分析--显微荧光和色度分析
比色系数 光强度
色 度 坐 标 图
色度计算界面
4-1 单个包裹体分析--显微荧光和色度分析
1、研究内容、方法和流程简介 2、油气包裹体岩相学 3、油气包裹体测温 4、油气包裹体成分测定 5、油气包裹体捕获温度和压力 6、油气包裹体测年学
二 油气包裹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分析项目 分析内容
1、研究内容、方法和流程简介 使用仪器 多功能显微镜(透射光+偏光+荧光) 阴极发光显微镜 多功能显微镜+冷热台 显微荧光光谱仪 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XRF) 微束质子诱发X射线法(PIXE) 激光剥蚀(消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质谱(LA-ICP-MS) 色谱-质谱-同位素质谱仪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 离子色谱仪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PVTsim模拟软件
影响因素(1)色层效应
颜色变浅、荧光蓝移(2)生物降解 石油稠化,荧光红移
有机包裹体的荧光特征反 映了其内有机质(石油)的成 分特征及其热演化程。 石油中芳烃成分越高时 ,其荧光光谱主峰向长波方 向偏移,即“红移”,反之 则“蓝移” 原生有机包裹体热演化程 度较低,其内有机质芳烃较 多;次生有机包裹体热演化程 度较高。 至于暗褐红色荧光有机包 裹体由于其中气态烃和大部 分液态烃泄漏,而剩余的主 要为固态烃和重烃部分,有 机包裹体的荧光特征即为其 中剩余重烃部分的荧光,与 原生有机包裹体相比,荧光 明显“红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样
室内挑选
磨制两面光薄片(0.1-0.3mm)
素描
显微镜下观察
矿物共生组合及流体包裹体期次
划分
测试
测试
Thtot, ThCO2, Tm, 等
.
最常含有流体包裹体的10种矿物
石英
萤石
石盐
方解石 磷灰石
石榴石
闪锌矿
重晶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黄玉
锡石
.
流体包裹体大小?
>mm: 博物馆藏品 3~25μm: 典型显微测温范围 1.5 μm: H2O或CO2 包裹体测试最小尺寸 5 μm: H2O + CO2 包裹体测试最小尺寸
均一温度正确 盐度正确
降温 至 和 L-V 曲线相交 .
捕获后变化 – 卡脖子-2
若一群次生包裹体
的“卡脖子”恰好发 生在 和 L-V 曲线 相交之时:
温度降低
均一温度不正确 盐度正确
.
“卡脖子”
捕获后变化 – 卡脖子-3
若一群饱和溶液 包裹体的“卡脖子” 发生在和 L-V 曲 线相交之时:
温度降低
均一温度不正确 盐度不正确
. “卡脖子”
1. 流体包裹体定义 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3. 流体包裹体相体系
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 流体包裹体分析 6. 流体不混溶 7. 流体包裹体在地质学中应用
.
简单 H2O 体系相图
液相
冰 气相
.
T
简单水溶液体系温度-密度关系图
不同压力但都在 540℃下捕获的4类 包裹体(A,B, C, D), 具有不同的均一方 式。
流体包裹体及应用
资料来源: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范宏瑞研究员讲义
.
Edwin Roedder
.
(1919-2006)
1. 流体包裹体定义 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3. 流体包裹体相体系
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 流体包裹体分析 6. 流体不混溶 7. 流体包裹体在地质学中应用
.
什么是流体包裹体?
4. 压力对流体的效应已知或可以忽略; 5. 包裹体的形成原因可以确定; 6.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可以精确的测定。
地质温度计和地质. 压力计的基础
流体包裹体被捕获的机理
枝蔓状快速生长
层状包裹体群
包裹体在生长螺旋 之间或生长螺旋中
心被捕获
晶面裂纹、晶体不 良生长形成包裹体
晶体部分溶(熔)解产生蚀 坑,晶体再生后被捕获
晶体结构单元亚平行 生长,捕获.的包裹体
固体碎屑落在晶体 生长晶面上被捕获
1. 流体包裹体定义 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3. 流体包裹体相体系
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 流体包裹体分析 6. 流体不混溶 7. 流体包裹体在地质学中应用
.
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步骤
野外 – 对最终结果解释影响极大
采集岩石(矿石)样品
判别原生和次生包裹体要 . 格外小心
相比例估计
.
包裹体捕获后变化 – “卡脖子”
Necking down
“卡脖子”包裹 体群是指已形 成的包裹体, 在后来的重结 晶作用影响 下,被分离成 二个以上包裹 体的总称。
合成 NaNO3 晶体裂隙化后 的再愈合过程
.
捕获后变化 – 卡脖子-1
若一群次生包裹体 的“卡脖子”发生在 和 L-V 曲线相交 之前:
除液相或气相
外,含有各种
子矿物如NaCl,
KCl, 赤铁矿, 方
解石等
. 熔融(岩浆)包裹体
由玻璃质+气
泡±流体组 成,有时见 少量结晶质
石油-水包裹体
气相
石油
.
紫外荧光显微镜
.
紫外荧光显微镜下含 石油包裹体的观察
单偏光显微镜
紫外荧光显微镜
.
流体包裹体基本假设
1. 捕获在包裹体内的物质为均匀相-均一体系; 2. 包裹体的体积未发生变化-等容体系; 3. 捕获后未发生物质的渗漏或逃逸-封闭体系;
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 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 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那一 部分物质。
气相 – H2O, CO2, CH4, N2, H2S
液相 - H2O, CO2, 石油
固相 – 石盐 (NaCl), 钾盐 (KCl)
赤铁矿, 硬石膏, 云母, 黄铜矿, 黄铁矿, 磁铁矿, 碳酸盐, … 硅酸盐玻璃 或 重结.晶熔体
S
LV
S S
.
流体包裹体分类
根据相态
液体包裹体 气体包裹体
含子矿物包裹体
液相占整个 包裹体体积 50%以上, 均一到液相
气相占整个 包裹体体积 至少大于 50%以上, 均一到气相
在低于CO2临 界温度时可见 气体CO2、液 体CO2、和水
含CO2包裹体 溶液三相
有机包裹体
含有机质, 如甲烷、沥 青、高分子 碳氢化合物 等
液相
气相
CO2 体系
.
CO2-H2O体系 相图
通过获得CO2H2O包裹体部分、 完全均一温度及 均一方式,可以 获得体系的摩尔 体积及CO2摩尔 分数。
降温后气泡出现
.
包裹体世代关系
早
晚
复杂世代的.流体包裹体
包裹体世代判别
原生包裹体和次生包裹体保存了 两种的形成主矿物的流体。原生 包裹体因捕获的是形成该主矿物 的母液,因此它的成分和热力学 参数,反映了矿物形成的化学环 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特点。而次 生包裹体是在主矿物形成之后, 捕获了与形成主矿物流体无关的 后期流体。因此,它只能反映主 矿物形成之后,经历过的化学环 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因为它们具 有不同的成因意义,如何正确区 分它们,在包裹题研究工作中是 非常重要的。
9mm
20 μ m
.
流体包裹体成因分类
原生 (P):与主矿物同时形 成,包裹的流体可代表主矿 物形成的流体和物理化学条 件。常为孤立状或束状分布, 有时呈平行生成带分布;
次生 (S):主矿物形成之后沿矿物
裂隙进入的热液在重结晶过程中 被捕获,常沿愈合的裂隙分布 。
假次生 (PS): 矿物生产过程中,
两类均一至液相, 一类均一至气相, 一类临界均一。
AB
.
CD
H2O-NaCl体系温度-组分图解
4类代表性NaCl-H2O包裹体 (1,2,3,4)由于其含盐度不同(10, 23.5, 25 and 27 wt% NaCl)在冷 冻过程中显示的相变有显著差别。
.
CO2 体系P-T相图
液-气相线
临界点 等容线(g/cc)
由于某种原因,晶体发生破裂或 形成蚀坑,成矿母液进入其中, 经封存愈合形成的包裹体。由于 晶体的继续生长,这种包裹体分 布在晶体内部。沿愈合的裂隙分 布但不切穿整个晶体。
.
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形成动画效果
.
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形成动画效果
.
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形成动画效果
S P
.
P和S包裹体具有不同相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