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
语体修辞学分类

语体的分类有关语体的分类,有很多说法,我们回顾一下有关语体分类的历史,可以看出语体概念和对象的变化。
黎运汉在他的《汉语风格探索》中有这样的描述:现代汉语语体的分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语体“分为实用体和艺术体等类,或分为公文体、政论体、科学体、文艺体等。
”张志公主编的电大教材《现代汉语》采用陈望道的前一种观点,把语体分为应用性文体和文艺性文体。
周迟明的《汉语修辞》和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采用陈望道的后一种观点,把语体分为政论语体、科学语体、文艺语体和公文语体。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则把语体先大别为“口头语体”“书面语体”两大类。
书面语体又区分为“文艺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四个变体。
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宋振华、吴士文等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辞学》都沿用张弓的分类方法。
唐松波《文体、语体、风格、修辞的相互关系》把语体分为:口头语体、书面语体、文艺语体。
郑远汉《研究语体中的几个问题》分为科学体、艺术体、谈话体等。
景烈(1987)分别从交际方式和交际领域来分类:交际方式:一、口头语体(会话语体、演讲语体);二、书面语体(简明语体、详密语体)交际领域:日常谈话语体(生活谈话语体、工作谈话语体);公文事务语体(法律语体、外交语体、公文语体、日常应用语体);宣传鼓动语体(报道语体、评论语体);科技语体[科学语体(自然科学语体、社会科学语体)、技术语体];文艺语体(韵文语体、散文语体)。
潘庆云(1987)将语体分为:日常生活语体(包括日记、书信、便条等以及日常生活会话);学术语体(包括学术论文、毕业或学位论文、科研报告等学术报告、讲演);行政语体(行政公文和行政事务口语);法律语体(包括法律文书、“预审言语”、“案件言语识别”、立法修辞、法庭论辩、法制宣传等书面与口语);新闻语体;商业语体(包括财经文书、营业广告用语等);外交事务语体;艺术语体(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相声、广播剧等“语言艺术”和戏剧、电影、电视剧等“综合性艺术”中所用的语言)。
现代汉语参考文献

“第一章语音”参考文献1、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1991年版)3、徐世荣《普通话语音知识》(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年版)4、马琳《普通话语音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6、伊·克拉姆斯基(捷)《音位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7、郭锦桴著《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8、徐世荣《普通话正音手册》(语文出版社版)9、侯玉茹《普通话异读词汇编》(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10、周殿福《国际音标自学手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二章文字”参考文献1、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2、高更生《现行汉字规范问题》(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3、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4、许嘉璐《语言文字学及其应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版)6、周行健《汉字简繁体字及通用异体字对照手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7、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8、董琨《中国汉字源流》(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9、陈伟湛《汉字古今谈》(语文出版社版)10、张书言《简化字溯源》(语文出版社版)11、苏培成《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1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3、曹先擢《汉字形义分析字典》(北京大学出版社版)14、刘志成《文化汉字学》(巴蜀书社2003年版)15、张桂光《汉字学简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6、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8、冯寿忠魏进路等《汉字规范化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版)19、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20、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三章词汇”参考文献1、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2、朱星《汉语词义简析》(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4、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5、周荐《同义词语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周荐《词语的意义和结构》(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7、周荐(周祖谟)《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8、许德楠《实用词汇学》(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9、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10、刘叔新、周荐《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1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12、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13、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4、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5、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6、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7、徐国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8、王艾录《汉语相似造词语义类释》(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9、马国凡《成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20、马国凡、高歌东《惯用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1、马国凡、高歌东《歇后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22、武占坤、马国凡《谚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3、郭良夫《词汇》(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24、刘吉修《成语》(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25、温端政《谚语》(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26、温端政《歇后语》(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27、徐振邦《联绵词概论》(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28、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9、孙一冰主编《隐语行话黑话秘笈释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0、少光、林晨、陈一江《中国民间秘密用语大全》(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2、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四章语法”参考文献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4、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5、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7、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8、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9、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10、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11、石安石《语义论》(商务印书馆版)12、范晓《汉语的短语》(商务印书馆版)13、邢福义《语法问题思索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14、俞如珍、金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5、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16、胡附、文炼《现代汉语语法探索》(商务印书馆版)17、邢福义《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8、申小龙《当代中国语法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19、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20、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1、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2、袁晖、管锡华、岳方遂《汉语标点符号流变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2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2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五章修辞”参考文献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年初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新1版)2、张环一《修辞概要》(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版)3、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4、张志公《修辞概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5、郑颐寿《比较修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6、王德春《修辞学探索》(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7、李裕德《新编实用修辞》(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8、姚殿芳、潘兆明《实用汉语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9、吴士文《修辞新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0、宗廷虎、邓明以等《修辞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11、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12、蒋有经《模糊修辞浅说》(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13、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版)14、华宏仪《汉语词性修辞》(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5、张炼强《修辞理据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6、袁晖、宗廷虎《汉语修辞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7、倪宝元《词语的锤炼》(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8、林兴仁《句式的选择和运用》(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19、袁晖《比喻》(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0、谭永祥《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21、黄民裕《辞格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22、张涤华、胡裕树等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23、唐松波、黄建霖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24、寸镇东《语境与修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5、骆小所《语言美学论稿》(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6、江南《汉语修辞的当代阐释》(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对同语辞格的界说及其与相关辞格的比较

对同语辞格的界说及其与相关辞格的比较零、引言首次将“同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辞格提出的,学术界公认为是张弓(1963),他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指出,“主语、表语同一词语,构成压缩性的判断句,叫做同语式。
”在张弓之前和之后,有很多学者对此现象予以过关注,从不同角度做出过阐释,但是至今我们仍然很难看到有一种科学而统一的说法。
对一种辞格做出规范性的界定,是进行不同辞格之间的比较和进一步深入研究修辞的基础和前提,对中小学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对有代表性的同语辞格的定义进行评析,对其进行界说,并与反复、迭映辞格进行比较。
一、同语格界说(一)先来看看一些专家学者的看法:张弓(1963)称为“同语式”,指主语、表语使用同一词语,构成压缩性的判断句的用法。
主语、表语辞面虽然相同,而意义却不一样。
表语的含义实际比主语更复杂些,能引起听众读者的深刻思考,耐人寻味。
陈望道(1976)称为“复叠”,指把同一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辞格。
其中一种是隔离的或紧相连接而意义不相等的,名叫“复辞”。
王力(1985)凡意思或语言重复,有在修辞上或语法上的作用者,叫做复说法。
有九种方式,以下五种是修辞学的关系,即:主语和判断语相同;目的语就是主语加“的”字;主语就是谓语加“的”字;目的位的修饰品就是主语或主语的修饰品;谓语里先提出那将要论及的事情。
吴士文(1986):“两处或多处的词形、字形相同,在内容上多为各有所指而又围绕一个中心。
”分主宾同形、两个宾语同形,定语中心语同形,句尾同形。
王德春(1987)认为同语是在两个相同的词语中间加上“是”或“就是”,组成“A是(就是)A”的判断形式。
依据同语的位置和作用,可以分为四种:同语同位、同语施受、同语自饰、同语接续。
唐松波、黄建霖(1989)认为同语是在两个相同的词语中加上“是”,组成“A1是A2”的判断形式,以表示强调、让步和说明。
成伟均、唐仲扬、向宏业(1991)认为同语,即是在同一个句子中,用相同的词语构成紧密联系、互相呼应的不同句子成分,从而生成新意,使表达新颖、含蓄、生动、有力。
漫谈修辞研究的起源

漫谈修辞研究的起源作者:谢佳利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6期摘要:“修,饰也”,“辞,讼也”,修辞就是“修饰文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语境,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为目的的一门语言艺术。
关键词:修辞;辞格;制约;起源早在先秦时期,各类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不少关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论述。
东汉《说文解字·彡部》中这样解释“修”:“修,饰也。
”《说文解字·辛部》解释“辞”:“辞,讼也。
”《说文》道出了修辞最基本的意思,就是“修饰文辞”。
诚然,修辞正是和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内容,它是一门研究语言运用效果的科学。
“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语境,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为目的的一门语言艺术。
”修辞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意思就是告诉人们言辞是需要修炼的。
这一修炼过程与言语交际活动相伴而生,直接影响到说话人的品德修养,因此如何修辞更显得极为重要。
孔子认为“修辞立其诚”,“立言”先“立德”,修辞的基本点便是要讲究言语诚信。
从修辞萌芽直至今日,这一准则一直是我们立言修辞的重要原则。
《左传》中有“言以出信”、“信而有征”,《孟子》中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也旨在强调“义”对“信”的制约作用。
先秦两汉是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自然发生时期,此时出现了“修辞”的说法,讲到了修辞现象,出现了赋、比、兴的修辞手法。
到了两汉时期,出现了大量探讨修辞手法的文章,如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就是对《春秋》的用辞技巧作具体论述的文章,然而因为并没有专门谈修辞的文章出现,这一时期只能被看做是修辞研究的自发时期,带有很强的随意性。
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修辞学开始了自觉地探索,也形成了比较明确的修辞意识或修辞观。
首先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设专篇谈修辞学,指出修辞应为情理服务,当以表达情理为主,打破了没有专篇谈论修辞学的局面。
然而,尽管出现了谈论修辞学的专门文章,但是这些主要还是作为文学的附庸出现的,几乎所有关于修辞的阐述都是夹杂在文论、曲论等研究中,其目的也往往是为了文章学服务,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修辞学自身的发展。
现代汉语修辞学【全】

一、“修辞”的含义 “修辞”是一个多 义概念
修辞活动 即在说写中,积极调整语言的一种行为 修辞现象 指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语文现象 修辞规律 即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方法、技巧
、手段和法则
修辞学
即研究在交际活动中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 果的规律规则的科学
在题旨、情境确定的情况下,修辞 学总是着力阐述下列三个问题:
保持自我本色,看清交际对象”,是 指语言运用要适应交际双方,要依据听 读者和说写者两方的具体情况做到适 当、适度和适量。
“保持自我本色”就是言语交际要适应自我,
即根据自己的情况说自己的话,它包含两
层意思:
其一 要求使用自己真正懂得的、熟悉的词语, 放弃那些似懂非懂的辞句。 用词造句要符合使用者本身具备的主观因素, 诸如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文化修养、处境心 情、职业阅历、经验识见等。
B 被陈述的事件所发生的社会环境。
忘记了社会环境,就谈不到提高表达效果,不了 解社会环境,也谈不到通过语言来表达或理解某 种思想。
修辞要适应自然环境
“物理世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着的 “世界”。词语是物理世界中单个事物的符号,句子 是物理世界中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符号。不同层级的语 言单位同其所反映的物理世界的对象有“同构性”, 这就要求运用语言一般来说应同物理世界保持一致。
1、修辞一定要适切题旨(何故、何事) 修辞要“适切题旨”,就是指在修饰、调 整语辞时,一定要使修辞手段或方法与思 想感情和说写目的相适应、相切合。
交际的目的各种各样,但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给 予型、索取型、交换型,非给非取型。在交际中, 用不用或用哪种修辞手段或方法,完全要看题旨的 要求而定:该用的不省,不该用的不用,该用甲的 不用乙,该用乙的不用甲。
《现代汉语》参考书目

导论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二版)绪论部分,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导言、第一章、第二章,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哈特曼、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李建国《汉语规范史略》语文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章语音罗常培、王均编著《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年12月版。
曹剑芬《现代语音基础知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董少文编《语音常识》修改版,文化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邢公畹《现代汉语》(语音部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李乐毅《汉语拼音用处多》,语文出版社,2000年7月刘红梅、武传涛《实用汉语语音》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刘焕阳主编《语言文字通用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周殿福《声母和韵母》,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3月黎锦熙《中华新韵》丁声树编著《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年徐世荣《普通话语音知识》,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年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三章第七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李振麟《发音基础知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鲁允中《普通话的轻声和儿化》,商务印书馆199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普通话语音研究班编著《普通话轻声词汇编》,商务印书馆1964年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吴天惠《普通话音位》,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王振昆、谢文庆《语言学教程》(第三章语音和音位学)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张颂《朗诵学》(修订本),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高兰编《诗的朗诵和朗诵的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语文出版社2001年李建国《汉语规范化史略》,语文出版社2000年罗常培、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载《中国语文》1955年12月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文字改革出版社1986年吕永修、赖兴华编著《现代汉语异读词词典》,兵器工业出版社1990年滕吉海、张发明主编《语音文字基本功训练手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二章文字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中册第三部分“文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高更生主编《现代汉语资料分题选编》文字部分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统一汉字部首表》《简化字总表》王均主编《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文字改革出版社仲哲明《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载《语文建设》1990年5期《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第三章词汇符淮青著《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勤、武占坤著《现代汉语词汇》(修订本)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4——19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吕叔湘《说“自由”和“粘着”》,载《汉语语法论文集》370页张志公《谈汉语的语素》,载《语文教学研究》1981年4期尹斌庸《汉语语素的定量研究》,载《中国语文》1984年5期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词汇部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词汇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贾彦德《语义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徐烈炯《语义学》,语文出版社1990年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石安石、詹人凤《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岑运强主编《语言学基础原理》第五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孙维张《汉语熟语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符怀青《现代汉语词汇》第七——第八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王德春《词汇学研究》50——111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张世禄《普通话词汇》,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孙常叙《汉语词汇》第四至第五章,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年周定一《词汇的新陈代谢》,见《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中册316——32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王勤、武占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第八至第九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四章语法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89年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语文出版社1987年张拱贵《中学教学语法系统阐要》,语文出版社1986年胡明扬《语法和语法体系》,出自张志公主编《教学语法丛书》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二·单位”,商务印书馆1989年朱德熙《语法讲义》(第一章“语法单位”)商务印书馆1984年高更生《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壹·语法与语法学”山东教育出版社张志公《汉语语法的特点和学习》(《汉语知识讲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汉语的词类问题》(一)(二),中华书局1955、1956年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第四章第二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2年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载《中国语文》1954年第9、10期王力《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载《北大学报》1995年2期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词的分类(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吕香云《现代汉语语法学方法》“第六章·虚词分析方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邢福义《词类辩难》,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何伟渔《语法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94年11期张斌主编,张宜生著《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胡裕树、范晓主编《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高更生、王红旗《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1996年张斌主编,齐沪扬著《现代汉语短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吕叔湘《歧义举例》,载《中国语文》1984年5期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载《中国语文》1990年2期陆俭明《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张撝之《句子和句子成分》,(汉语知识讲话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黄伯荣《十二年来汉语析句法的发展变化》,《语文建设》1990年6期龚千炎《析句法》,人民教育出版社秦礼君主编《现代汉语语法专题》,海洋出版社1990年《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胡裕树《现代汉语·语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殷志平《连动式研究述评》,在《中国语文天地》1989年2期邵敬敏《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载《语文导报》1987年7期王还《“把”字句和“被”字句》,上海教育出版社吕叔湘等《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年龚千炎等《发展链:语言规范的本质》,载《语文建设》1991年5期吕冀平《语文规范化40年》,载《语文建设》1990年4期黄成稳《复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王大新《汉语复句研究的沿革》,载《学术交流》1989年3期黎锦熙、刘世儒《联合词组和联合复句》(汉语知识讲话丛书)邢福义《复句与关联词语》,黑龙江出版社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语文建设》1996年9期第五章语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倪宝元《大学修辞》,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李金苓《修辞新论》第一章,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西槇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倪宝元《词汇的锤炼》,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石云孙《句式的选择》吴士文《修辞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吕叔湘等《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年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修辞部分王希杰《修辞学通论》辞格部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王德春《大学修辞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吴士文《修辞格论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濮侃《辞格比较》,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谭永祥《修辞新格》,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宗廷虎、李金苓《修辞新论》语言风格部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华东修辞学会主编《语体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王德春《语体略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李白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月亮,必须得抬头看,不然你看见的月只是水中月,而思故乡,必须得低头,看着脚下的土地,土地连结深情,传递的思念感应才会自然。
修辞概述

修辞理论的缘起和历史沿革 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一、古老
我国修辞学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先秦两汉, 我国修辞学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先秦两汉,古人就已 经注意到了修辞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经注意到了修辞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先秦时期 辞达而已矣。 “辞达而已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孔子 “辞达”与“言文”的结合是孔子修辞学说的重要内 辞达” 言文” 开创性。 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 容,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孟子 “詖(bi)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 bi)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 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千变万化的修辞活动中包含着种种规律规则, 千变万化的修辞活动中包含着种种规律规则,它是共 同的、稳定的,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 同的、稳定的,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 不同的事件都是适用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不同的事件都是适用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这 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就是“修辞” 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就是“修辞”
墨子 庄周
“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很重视“寓言” 很重视“寓言”,“重言”等修辞方式。 重言”等修辞方式。
《易·乾卦·文言》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 乾卦·文言》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
“修”和“辞”的连用 的最早出处
2.两汉时期 2.两汉时期 西汉的学者曾经热烈地讨论过《诗经》 西汉的学者曾经热烈地讨论过《诗经》最基本的修辞 手法比、 手法比、兴、赋。 所谓比,就是比喻和比拟;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 所谓比,就是比喻和比拟;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 有时兼有比喻,有时起象征作用, 以引起所咏之词。”有时兼有比喻,有时起象征作用,有 时只是为了押韵;所谓赋,则是平实地铺叙事实。 时只是为了押韵;所谓赋,则是平实地铺叙事实。 小结 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 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它 萌芽时期, 对后代修辞理论的发展起到开创、引导的作用。 对后代修辞理论的发展起到开创、引导的作用。
词语审美价值的释放和张扬——谈莫言小说寻常词语艺术化的路径和方式

使 那些信手拈来的普通词语达到 了“ 寻常词语 艺术化 ” 高度 。“ 的 艺术化” 是文 艺语 体的 一个重要特 征 , 属于
词语的“ 常格” 修辞 , 比词语 的“ 变异 ” 辞有着更丰富、 修 更深层次 的美学价值 ; 对莫言 小说 寻常 词语 艺术 化的
考察要 深入 词义 内部 , 用义位组合理论 来理 解“ 运 艺术化” 词语 审美信 息的语义基础 。以义值 、 义域 为基 点,
莫 言为 了解 除 套 在 词语 身上 的枷 锁 , 使词 语 的潜在魅力被充分挖掘 出来 , 他经常将一些语 义 上本 来 没有组 合 关 系 的词 语 配 置 在 一起 , 激 活 其 的陪义 主要 有 “ 性 ” “ 属 与 风格 ” 种 , 面分 别 予 两 下
以阐释 。
1 义位 的超 常搭 配激活 属性 陪 义 .
达 到 了“ 常词语 艺 术 化 ” 以下 简 称 “ 术 化 ” 寻 ( 艺 )
的高度 。 “ 寻常词语 ” 是指 “ 能划 归 修辞 方 式 范 不 畴的最 普通 的一 些词 语 。… …它 被 运 用起 来 , 还
常规义值 , 违反词义词性 的组合规则以激活陪义
而形 成审 美涵 义 ; 一种 是 通 过 隐 喻方 式 突 破 义 另
加义” 义域是“ ; 义位的意义范 围和使用范 围, _ ”2 j
义位超 常组 合往 往 会 引起 组合 单 位 间 的 “ 义 溢 语 出 ” 进而使 搭配 项 “ 义增 殖 ” 即某 些 寻常 词 语 , 语 ; 被组合 语境 激发 出 了陪 义或 被 激 发 出 比喻义 、 比 拟义 , 后者 被张 弓称 为 “ 喻义 化 ” 象 。以义 值 义 现 域 为基点 , 系词语 的超 常 搭 配 现 象考 察 莫 言 小 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
《现代汉语修辞学》是我国修辞学家张弓在1963年出版的一部修辞学专著。
《现代汉语修辞学》是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继往开来的一部重要著作。
《现代汉语修辞学》出版后,产生了持续、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对这样一部著作进行全面、具体地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汉语修辞研究的实绩和水平。
笔者在学习、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梳理书中的具体内容,探讨其为修辞学发展和完善所作出的贡献,并指出其不足,以期更好地继承前辈学者研究的优良传统。
本文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现代汉语修辞学》概述。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现代汉语修辞学》的作者及出版概况、《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成书背景、《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内容简述三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内容研究。
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文章从“阐述修辞基本理论”、“提出‘寻常词语艺术化’”、“辞格系统论”、“‘同义手段的选择’论”、“汉语语体论”五个方面具体地分析了《现代汉语修辞学》提出的一系列有关修辞学的理论问题,力图展现其为修辞学发展和完善所作出的贡献。
第三部分:《现代汉语修辞学》的贡献与不足。
《现代汉语修辞学》作为五六十年代修辞研究的代表作,不仅从理论和实践上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修辞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构建了颇具新意的汉语修辞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新的尝试。
当然,与其他任何著作一样,《现代汉语修辞学》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这部分主要概述了《现代汉语修辞学》在修辞理论和研究方法
上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