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新史复习重点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1、论述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新闻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表现:生存的需要;生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第二,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1、物质条件的制约:载体、传播工具;2、精神条件的制约: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3、社会制度的制约。
第三,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
两个极端倾向: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给新闻传播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社会作用:1、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组织、社会监督——政治工具。
2、实用主义新闻观:环境监测、联系社会、传承社会精神遗产、娱乐——信息传播。
2.工业革命对近代报业的影响(1)工业革命使各国经济飞跃发展,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因之密切,人们对他们的信息需求大增。
(2)工业革命需要大量产业工人,从而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化的加快,社会的信息需求进一步提高。
(3)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急需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于是国民教育有所普及。
粗通文字的平民形成了新的读者群。
(4)由于邮电通信,印刷出版、交通运输的新进步,电报、电话、轮转印刷机、火车、轮船等新事物的出现,使得新闻的采集和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报纸也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从而直接推动近代报业的成熟。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的繁荣。
广告数量大为增加,报纸不仅能在经济上自立,而且还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再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
(6)从政治上看,工业革命后阶级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逐步成长的工业无产阶级也在为自身的民主权利而斗争。
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新闻出版的自由度有所提高,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3、试论述大众化报业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政治民主化的完成。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发达资产阶级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离的民主政治秩序基本确立。
外新史 复习提纲(二)

日本“锁国时代”了解国外信息的唯一渠道是
外国人在日本创办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是1620年“五月花号公约”奠定美国精神,即自治制度和()。
美国的第一张报纸是1690年本杰明·哈里斯在波士顿创办()。
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办的历书《穷人里杂查德历书》被称为()的先驱。
塞缪尔.亚当斯在反印花税的高潮中,发动了一场被称为“整整20年(1763-1783)里最为持久的通过新闻报道传播思想的运动”()运动
安德鲁.杰克逊就任总统的19世纪20、30年代被美国人称为()。
()被称为俄国第一份近代报纸。
世界上最早的日报是1650年出版于德国的()。
英国的新闻出版政策具有浓郁的()特征。
“任何人,不管是否拥有英国国籍,也不管是否居住在英国,都有权了解包括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警察、国家医疗保健系统和教育机构在内的约10万个英国公立机构的信息,且不用说明理由”,上述条款是()中规定的。
()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法国最大的印刷媒介集团是()
()年,北美殖民地通过了第一个限制新闻出版的正式法案。
俄国近代报业的创始人是()。
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新闻通讯社是()。
雕版印刷术最早诞生在()。
在英国,()颁布了“出版法庭命令”。
外国新闻史复习笔记重点

外国新闻史复习笔记重点一、选择题(10*2)二、填空题(5*2)三、名词解释(4*4)四、简答题(8*3)五、论述题(15*2)第一章外国新闻事业史1、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的需要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1、物质条件2、精神条件(社会、国家、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3、社会制度)2、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倾向一: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倾向二:易于就事论事)(观点一:马列主义观点;观点二:实用主义观点:拉斯韦尔(美),新闻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1、环境监测2、关联性;3、精神传递)3、口头新闻时代(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表现形式: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2、众人一起议论3、氏族公社、血缘家族和部落的各种行政会议4、说唱5、田边地头的传闻);(口头新闻的局限性:传播范围有限;信息失真);(补充手段:结绳记事、击鼓传讯、烽火报警、实物表意、图画传播)4、手写新闻时代(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私人新闻信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5、古代中国的手写新闻传播(汉朝盛世,出现了最早的邸报;北宋末年出现了民间小报)6、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抄新闻书(手抄新闻发源于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1)、意大利(1、商业性的民办手抄新闻;2、威尼斯政府与土耳其战争中,曾在1566年经常发布一种叫做《消息公告》的手抄新闻)(2)、英国(1、最早的手抄新闻出现于公元13世纪;公元16世纪初,英国初步建立了近代邮政制度,各邮局因掌握邮路,消息灵通,邮政局多兼售手抄新闻书)(3)、法国(公元15世纪出现手抄新闻业,随着邮政制度的建立,在1488年到1529年,巴黎出现了两种折叠而不装订的手抄新闻,《偶然》刊载官方信息,另一种《小报》,刊载新闻和论战文章)(4)、德国(公元15、16世纪之交,也出现了许多手抄新闻;纽伦堡大贵族施乌尔把新闻送给其他的朋友、贵族;杜来自己编写新闻,叫妻子上街叫卖;奥格斯堡大富商格尔家族,雇人抄写所得到的消息,编成《富格尔新闻》)第二章发达国家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1、近代报业出现的历史条件(1、印刷术的发明及普及2、社会对于新闻信息的需要3、邮政事业的产生(15世纪,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诞生了肩带邮政业务))2、近代报业的诞生:通常认为,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业的诞生,也就是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发源地之一:德意志地区1609年两种周报《通告—报道或新闻报》)、《报道》,一般认为它们是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
外新史重点及答案

1、新闻信答: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
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
官方新闻信常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
私人的新闻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2、传播发展的三大里程碑: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3、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答:①尽管形式上不断演进,但是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小,通常面向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对象而不是面向社会广大公众。
②没有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宗旨的专业机构和队伍,因而还不称其为新闻事业。
4、新闻事业诞生的必然性答:I、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兴起过程中整个社会对新闻信息的大量需求,直接催生了近代新闻事业。
这种社会需求,包括两个方面: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社会分工更加发展,人们为市场而生产,同时又必须从市场中获得生活必需品。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各个国家和地区,彼此越来越依赖,国际之间的交往也不断增加,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更加集中和突出。
2、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市场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加速了社会政治的变动,阶级矛盾尖锐,宗教改革与反封建浪潮又交织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使得社会信息量大为增加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各个阶层不得不增加关注新闻信息,以适应事态变化,同时,新兴的阶级与政治力量也更加需要创办报刊来传播信息、宣传观点、左右舆论。
II、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社会和物质条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印刷与造纸工业日益发展,印刷效率有明显提高、生产成本明显降低,报纸的批量生产就有了可能。
2、交通与邮政事业日趋发达3、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步增多正是上述社会需求和实际条件相结合,成了新闻事业诞生的必然性。
5、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控制出版的措施答:1、1529年英王亨利八世开出了禁书名单,拉开了对出版业压制的序幕2、1534年有正式颁令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商均需经过皇家许可,否则禁止营业3、1557年,玛丽女王下令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规定只有经过女王许可的印刷商才能成为公司的会员,只有公司的会员和其他经过许可的才能从事印刷出版。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1、每日纪闻、新闻信:在古代手写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两种形式历来受到史家的注意。
一种是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一种是书信式,即新闻信。
·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
公元前59年,古罗马执政官尤列乌斯·凯撒下令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把它张贴在公共场所,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
这种公报的目的就是要把上层议会的内容公诸于众,争取舆论的支持,扩展自己的政治影响。
·新闻信指的是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
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
官方新闻信常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
私人新闻信主要流传于上层社会。
罗马时代已经出现了以撰写新闻信为业的人,他们受雇给远离首都的军政长官、王公贵族、税吏、巨商写信,提供首都信息;也有的专门从外地给首都写信,提供外省的信息。
2、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尽管形式在不断演进,但是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小,通常面向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对象而不是面向社会广大公众。
(2)没有形成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宗旨的专业机构和队伍,因而还不称其为新闻事业。
这是前新闻事业时期新闻传播的一般特点。
3、手抄小报·发源地:意大利的威尼斯·原因:威尼斯位于地中海北岸,早在10世纪末就是一个富庶的商业共和国,东西方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
·内容:商业行情、交通信息(船期等)、政局变化、战争信息、灾祸事件。
·发行:新闻屋;格塞塔(从货币单位变成报纸的代称)·扩散:意大利起源;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实物:现在维也纳图书馆收藏有“富格尔商业通讯”共27册(1588—1605年)4、新闻书(16世纪逐渐定期化)时间&地点:16世纪初的德国、尼德兰;16世纪中期前后英、法、意、墨西哥也出现了。
内容:大多为重大事件的报道;新闻性很强。
销售:多在书店、集市或街头出售定期新闻书(新闻性的印刷品):16世纪后期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专门汇编半年之内大事,半年一期的出版物;法兰克福一年两度的博览会上,有《博览会编年表》出售。
外新史资料

名词解释1华盛顿邮报1877年创办。
至1933年转入迈耶手中,开始发展阶段。
迈耶公布了著名的办报原则: ①报纸的第一使命是说明真相,说明经过调查证实的全部真相。
②因此,本报将尽量告诉全体人民有关美国与世界的重要事件的真相。
③作为新闻传播者,本报将遵循一名审视理应遵循的社会礼仪。
④本报的内容需要雅俗共赏。
⑤报纸的职责是为读者、为公众服务,而不是为报纸老板的私利服务。
⑥为报道真相,报纸应准备在必要时为公众利益牺牲报纸自身的物质利益。
⑦本报不会与任何特殊利益集团结盟,它对于公共事务和公务人员的见解将是公正、自由和有益的。
后转为其女婿格雷厄姆和其女凯瑟琳.格雷厄姆主持。
《华盛顿时报》注重国会新闻和政府活动,国际新闻也很多。
曾成功报道“水门事件”。
读者群与《纽约时报》相仿,主要为政界、企业界和知识。
2白虹贯日1918年8月,全国84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要求内阁立即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确立宪政。
报道这次大会情况的《大阪朝日新闻》在提及此事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暗示革命”为由起诉该报,大部分报社成员遭到惩戒。
这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嫁祸事件。
3新莱茵报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日报,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6月在德国科伦创办,报纸积极宣传“共产主义同盟”的纲领,团结人民,指导运动,对当时的德国和欧洲的革命斗争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849年5月在德国政府迫害下停刊。
4金字塔报非洲第一大报。
1875年塔克拉兄弟创办于亚历山大,最初是周报,标榜“积极发表政见,及时报道伤情,摆脱宗教束缚,传播现代科学文化”,多方争取读者,不断扩大销数,使舆论界为之耳目一新,一跃成为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喉舌,当时被誉为“埃及升起的一颗文明新星”。
该报是第一家不受政府资助的报纸,采用商业化经营方式。
1879年一度遭封闭。
1881年复刊后改为日报,报风不变。
20世纪50年代初,该报为“7.23”革命进行了积极的舆论宣传。
中外新闻传播史 复习大纲

中外新闻传播史复习大纲期末考试题型:1.选择题(5题,每题1分,共5分)2.填空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3.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4.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5.材料题(1题,每题12分,共12分)6.论述题(1题,每题13分,共13分)第一章:1.理解不同传播媒介(口语、文字、印刷)的特点2.理解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章:1.理解古代官报的出现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2.“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3.宋代的邸报和小报4.明代邸报的发行5.理解我国古代历史时期报纸发展缓慢的原因第三章1.《每日记闻》和新闻信2.“印刷机”和“手抄新闻”的出现3.封建王权对信息传播的利用与控制第四章:(本章应重点复习)1.近代报刊出现的原因2.了解德国、荷兰、英国最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近代报刊3.重点掌握《论出版自由》与“曾格案”4.了解法国大革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近代报刊5.理解英国新闻传播体制的初步建立6.理解政党报刊及其特点第五章:(本章应重点复习)1.重点掌握大众报刊及其在各国的发展2.重点掌握四大通讯社及“三社四边协议”3.理解黄色新闻的诞生及其评价4.了解赫斯特和普利策第六章:(本章应重点复习)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和《遐迩贯珍》2.理解在华外报的作用3.重点掌握史量才和《申报》4.重点掌握第一次办报高潮中具有代表性的报纸5.理解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6.重点掌握“苏报案”7.重点掌握维新派报刊与革命派报刊之间的论战8.了解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破坏(癸丑报灾)9.了解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第七章:1.了解美国最早的广播电台以及美国的三大广播公司2.了解炉边谈话以及肯尼迪和尼克松的电视竞选3.了解BBC和NHK4.了解三大媒介的发展趋势第八章:1.理解西方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2.理解西方新闻理论中的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3.了解水门事件第九章:1.理解新闻与宣传的关系2.重点掌握苏联宣传型新闻体制第十章:1.了解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具有代表性的报纸2.理解第三次办报高潮中报刊的特点3.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注意:(1)每一章节中会有一些思考题,那些都是要掌握的;(2)ppt不是唯一的复习工具,还有教材;(3)请进行系统性的复习(不要只背一两个知识点),这样才能够掌握整体知识框架,使用理解式记忆的方法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4)注意所学知识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词语,比如“第一份”、“首个”、“开创了”等。
外新史复习资料

贡献及发展:它全面论述了封建专制的严重危害,以及言论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对于人类社会做发展的推动作用。被认为是世界新闻史上为自由主义辩护并进行从分论证的经典作品。
4)简述汉密尔顿、杰斐逊对不同的新闻自由关及争论结果?
一、汉密尔顿认为:
1. 出版自由是依靠理论、公民和政府维系的,毫无写入宪法的需要。
2. 新闻传版必须接受检查,应当受到严格限制。
3. 新闻出版自由要以确凿的事实和良好的动机为保证,陪审团由权利对此进行考察。
4. 必须对人们的言论加以管束。
3“掏粪运动”
19世纪末期美国谴责贫富分化、控诉资本家只为满足个人贪欲不顾工人福利的运动,媒介上也开始经常刊登一些呼吁改革的文章。20世纪初,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即“掏粪运动”。这一名词来源于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把揭露新闻的记者比作英国约翰.班扬小说《天路历程》中的拿着粪耙的人,认为就算给这些人皇冠他们也不会把目光从污秽中收回来,所以他们是等人不屑的掏粪者。“掏粪者的时代”是从1902年的《麦克卢尔杂志》发表的三篇文章开始的。之后《世界主义者》、《柯里尔杂志》、《人人杂志》等也加入揭露丑行的行列。这场运动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了新闻报道的功能,使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年代,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二)简答
1) 《泰晤士报》
一、创立:《泰晤士报》创办于1785年1月1日。原名《美日环球记录报》,创办者:约翰"沃尔特。售价便宜于其他报纸,详尽报道国会辩论实况,法国革命进程,发行欧洲大陆大事记等举动使该报几年后就跻身伦敦一流报纸之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信:指的是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
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
新闻信分为官方的新闻信和私人的新闻信,前者常有传递军情政情的性质,后者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古罗马就开始出现新闻信。
2,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一,形式不在断演进,但是一般来说规模较小,通常面向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对象而不是面向社会广大公众。
二,没有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宗旨的专业机构和队伍,因而还不称其为新闻事业。
3,新闻事业诞生的必然性:一,社会需要,包括经济和政治。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使得社会分工更加发展,人们不仅需要了解本地情况,还要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更加的集中和突出。
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加速了社会政治变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使得社会信息量大为增加,各个阶层都更加关注时局变化的信息。
新兴阶级和各种新兴政治力量有迫切需要传播反封建斗争的信息,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的改革。
二,社会可能。
1,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2,交通和邮政事业日趋发达3,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渐增多。
4,独立报纸:是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早期的商业报纸。
特点:一,政治上独立,经济上自主经营。
二,面向社会的中上层,代表着工商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在业务方面提倡客观报道,致力于提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硬新闻,也被称为上层报纸,也有人称为高级报纸,高质量报纸。
5,大众化报纸:是工业革命后期出现的一种面向社会中下层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特点:一,售价低廉,读者多为平民,又称为廉价报纸。
二,内容多以各种软新闻为主,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经营上更加重视广告。
三,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商业化报纸更加兴盛,并迅速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推动报业向现代化报业演进。
6,传播发展的三大里程碑: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
7,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轨迹:一,封建社会后期,资产阶级报刊逐步诞生。
二,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动和进行过程中,资产阶级报刊广泛兴起。
三,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各国都经历了一个以政党报刊为主的阶段。
四,工业革命开始后,商业报刊纷纷兴起,出现了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发展的局面。
五,在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后期,各国都出现了无产阶级报刊。
8,无产阶级报刊的特点:办报宗旨:在于宣传主办组织的纲领,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或政治目标,而不在于追求商业利益或经济目的。
内容:具有很强的战斗性,为了维护阶级的利益,追求阶级的解放,它必定要批判旧世界,同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作战。
活动: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它同群众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为群众办报,靠群众办报。
体制:它通常同主办的组织结为一体,作为主办组织的宣传机构,该组织的领导人往往就是该报的负责人或主编。
9,工业革命对近代报业的影响
10.知识税:1712年,英国国会在托利党人操纵下通过法案,规定对所有报刊一律征收
印花税,同时对报刊使用的纸张征收纸张税,刊登的广告征收广告税,这三种税合称为“知识税”。
11.曾格事件:曾格是一位纽约的出版商,1733年11月创办《纽约周报》。
由于该报发
表了一系列批评殖民总督的文章和消息,结果被指控为诽谤政府,曾格于1734年11月被抓进监狱。
1735年8月开庭审理此案。
律师汉密尔顿赶到纽约为他辩护。
最后陪审团接受了他的观点,不顾法官的阻挠,裁判曾格无罪。
这一案件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是美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
12.杰斐逊新闻自由思想:1,率先提出并积极努力为新闻自由立法2,正确指出了新闻自由
在行使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3,深刻阐述了新闻自由对探索真理的意义
13,通俗小报:明治初年,在政论报纸兴起的同时,就已经出现了适应平民大众的通俗小报,这些报纸版面小,售价低廉,不登或少登政论文章,主要刊登符合平民情趣的社会新闻,娱乐材料,连载小说,文字通俗,汉子加注假名,版面活泼,常伴有插图。
14,发达国家报业垄断必然性:一,从经济上看,是垄断资本追求利润的结果。
二,从政治上看,资本势力为了控制经济必然要求控制政治,要控制政治必然要控制舆论工具。
15,黄色新闻: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以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售目的的新闻报道。
16,质报,量报,郊区报纸
质报:法国现代报纸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报纸注重报道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等严肃性新闻,以文章资料和评论质量来赢得读者。
郊区报:美国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报纸类型,这是为适应“二战”美国居民由城市迁往郊区而出现的报纸类型,虽然版面小,内容窄,但是地方性、服务性强,加上发行方式一般是送报上门,因而对报纸的主流冲击力很大。
17,宅配发型制度:1930年前后,从《读卖新闻》开始,《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报纸效仿,形成了日本报纸特有的宅配发行制度。
日本各报拥有自己独立的发行网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专卖店,采取按户投递的方式,在报社的发行末端,既有直属营销店,也有专属销售店,在一些边远地区还有多种报纸的销售店。
18,白虹笔祸:1918年日本人民反对出兵干涉苏俄,某些报纸表示支持,被政府勒令停刊。
当年8月,因米价飞涨,日本许多地方骚动,政府严禁报纸报道有关消息。
为此,报界纷纷抗议,多次举行集会。
8月25日全国80多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召开了全关西记者大会,要求当时的寺内正毅内阁下台,大阪的《朝日新闻》做报道时,把这次集会描述为“白虹贯日”,预示着政局的动荡。
当局以该报把矛头指向天皇为由,对《朝日新闻》的报社和记者进行迫害,报纸的发行人和有关记者被判刑,导致社长何总编辑被迫辞职,从此,日本反动当局加深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
19,美国消息自由法案:即情报公开法案,法案规定公民有申请使用各级政府的会议、文件等,如果申请被拒绝,则可向法院起诉,但9类材料除外(行政特权,私人企业秘密等,新闻界渴望获取的)。
20,申克诉合众国案: 1919年的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与德国正陷于交战状态。
美国社会主义党反对战争和征兵,申克是美国社会主义党的秘书长,向等待应征入伍的人散发传单,号召人们拒绝服兵役。
申克和另一位社会主义党官员因此而受到三项指控。
初审法院认定申克有罪,申克被判六个月监禁。
初审法院认定申克犯罪的理由是:一、违反《反间谍法》,图谋煽动军队中的“反抗”
情绪和“阻碍”征募士兵的工作;二、以实施违法活动、邮递《反间谍法》禁止邮递的邮件的方式来对抗美国;三、非法使用邮件来散发传单。
申克以《反间谍法》违反第一条宪法修正案为由提起上诉,最高法院一致维持了一审的有罪判决。
21,双轨制
答: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周边国家陆续发展商业广播电视,西德也出现了私营的广播电台,1984年又出现了私营的有线电视台,当时各州对制定新广播法看法不一。
直到1987年,各州政府达成共识,签署新的州际广播协议,确定经州政府许可,可以建立私营的广播电视机构;协议还规定经过州政批准,可以在有线电视系统中转播所有能够收到的公营或私营电视节目,从此西德走上公私并存的广播电视的道路,即双轨制。
22,三社四边协定:自19世纪50年代起,哈瓦斯社,路透社,沃尔夫社三家
通讯社就有过一些交换股票行情的双边协定。
1859年达成协定,相互交换新闻,并大致规定各以本国为发行新闻的范围,互不侵犯。
可是后来它们的业务日益越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来年的激烈争夺,把世界新闻市场基本分割完毕。
为了确认既成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它们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
该协定以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与,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常常被称为“三社四边协定”。
23,通讯社业务前景
24,电视发展历程
25,美国广播电视体质的确定
26,电波三法:1950年4月,日本国会根据盟军总部的意见通过了有关无线电管理的三项法案:《放送法》、《电波法》和《电波监理委员会设置法》,即“电波三法”。
27,美国的新闻自由与实质
美国新闻界称言论出版自由为“第一自由”,认为若没有言论出版人们就失去了自由表达思想的地方,其他自由也就没有保证了。
因此,出版自由是现代国家的一个象征。
美国新闻界认为宪法所保障的新闻出版自由,包括三项权利:出版权利、报道权利、批评权利。
出版权利: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权利。
具体体现:1、包括办报不用批准,出版内容不用事先检查等方面的内容。
2、新闻工作者对消息来源进行保密,但是美国出版权利带有前列的阶级性质。
报道权利:在政府的新闻控制下生存,否定了新闻界的报道权利,就是否定了公民的知情权批评权利:实质上多数情况下是新闻媒介在赞扬政府的政策及其功绩时,才会对存在的局部问题进行批评,即基调是支持、表扬,实质是小骂帮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