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新史复习题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练习--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主要体现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劳动方式的改变。
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
这揭示了()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B.闭关锁国导致传统贸易体系解体C.中国对外交往趋向近代化D.开埠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2.在《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使璞鼎查向清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断不阻止”。
维多利亚女王在将《南京条约》送达国会的咨文内更明确地说:“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的国家享受。
”上述主张旨在()A.促成列强共治中国局面B.实践自由主义经济理论C.实现殖民利益的最大化D.敦促清廷扩大开放范围3.1927年初,汉口、九江人民经过斗争强行收回英租界。
同年3月,英国人于北伐军到来之际主动放弃了镇江英租界的管理权。
不久,中国政府收回了镇江英租界的主权。
据此可知,镇江英租界的收回主要得益于()A.国共合作的推动B.民主意识的觉醒C.中国国力的增强D.外交策略的得当4.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国情状况。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差距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5.太平天国运动在宣传“四海皆兄弟”等观念的同时,又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各有名分,“子不敬父失天伦,弟不敬兄失天伦,臣不敬君失天伦,下不敬上失天伦”。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的指导思想B.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C.仍受传统思想观念和道德束缚D.与传统农民起义斗争方式一致6.下表为晚清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创办的机器厂矿和公司状况表。
它反映了我国()类型数量经费或投资额(单位:两)工人(单位:人)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 5 000万10 000洋务派民用企业27个 2 964万25 500~29 500私人资本企业170个879万60 000A.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改变B.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民主革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D.“实业救国”思潮高涨7.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来之风”往往会成为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均是开始于中国的南方地区。
2019届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精练六《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解析

2019届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精练六《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选择题1.(2018·泰州中考)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A.推行县制B.奖励军功C.奖励生产D.承认土地私有2.(2019·改编题)如图所列是某位同学整理的一位皇帝施政政策要点。
这些政策的结果应是()A.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D.实现了南北统一3.(2019·原创题)“中国经历上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欧洲通过上千年探索,经历了黑暗中世纪才探索出来的政治文明,日本用短短数十年便收入囊中。
”材料中日本的“革新”指的是()A.伯里克利改革B.大化改新C.农奴制改革D.明治维新4.(2018·宿迁中考)“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1872—1875年),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与这一现象出现直接有关的是() A.洋务运动B.公车上书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5.(2018·株洲中考)“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这一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别的观点()A.地主阶级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6.(2018·遂宁中考)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
从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上看,它主要为资本主义发展直接提供了()①技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资金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7.(2018·北京中考)一位历史学家说:“推翻德川幕府的人一旦掌握政权,他们认为驱逐西方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秘诀……为了保卫国家,他们显然要认真地改造国家。
中外建筑史复习题

中外建筑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茅茨土阶:古代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
茅茨就是只用茅草做的屋顶,在古代人们还没有掌握用木材建造房屋的时候就用茅草堆砌成屋顶。
土阶就是把素土夯实了,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台,然后把建筑建造在上面。
2.抬梁式:抬梁式又称叠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
使用范围广,在汉族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汉族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3.新艺术运动: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
代表人物有凡•德•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霍尔塔(Victor Horta)等。
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
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4.巴西利卡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拉丁语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
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5.黄肠题凑:汉时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黄肠本谓柏木之心。
柏木心黄﹐故称黄肠题凑。
6.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而形成屋架7.山岳台建筑物。
8.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9.浪漫主义建筑: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中外新史重点梳理

中外新史“常识”梳理中新史常识问题1.邸报:唐代出现,被后人用为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最古老报纸之一。
中国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主要手段,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最为相似。
内容:皇帝起居言行,谕旨;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臣僚的奏疏等。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境外近代化报刊。
英国传教士米怜和马礼逊于1815年8月5日创办于马六甲。
办刊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主要内容为“神理”宣传以及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目的是改变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看法,所刊西方科学文化因满足当时中国需要而具有积极意义。
3.外报在华垄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负面影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为鸦片战争辩护。
积极影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发展。
4.王韬:中国近代著名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鼓吹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报刊政论家。
首创并建设报刊政论文体,开国人自办报刊重政论的传统。
5.梁启超的新闻思想:①提出了报纸的“两大天职"说:既要监督政府,又要向导国民。
②提出了办报的四项基本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③梁启超还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作用是“去塞求通”。
6.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随着维新运动深入,1896年至1898年间,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到来,“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诏书,促进各地办刊迅速发展,第一次国人自办报高潮兴起,不仅推动维新运动进一步发展,还结束外报垄断中国报业市场与新闻舆论阵地的局面。
7.《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1906年春到1907年冬,《民报》创刊后,认识到自己担负重大历史使命,即清除保皇思想,扫除革命最后障碍,发起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报刊大论战。
论战中心问题四个: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②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外新史资料

名词解释1华盛顿邮报1877年创办。
至1933年转入迈耶手中,开始发展阶段。
迈耶公布了著名的办报原则: ①报纸的第一使命是说明真相,说明经过调查证实的全部真相。
②因此,本报将尽量告诉全体人民有关美国与世界的重要事件的真相。
③作为新闻传播者,本报将遵循一名审视理应遵循的社会礼仪。
④本报的内容需要雅俗共赏。
⑤报纸的职责是为读者、为公众服务,而不是为报纸老板的私利服务。
⑥为报道真相,报纸应准备在必要时为公众利益牺牲报纸自身的物质利益。
⑦本报不会与任何特殊利益集团结盟,它对于公共事务和公务人员的见解将是公正、自由和有益的。
后转为其女婿格雷厄姆和其女凯瑟琳.格雷厄姆主持。
《华盛顿时报》注重国会新闻和政府活动,国际新闻也很多。
曾成功报道“水门事件”。
读者群与《纽约时报》相仿,主要为政界、企业界和知识。
2白虹贯日1918年8月,全国84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要求内阁立即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确立宪政。
报道这次大会情况的《大阪朝日新闻》在提及此事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暗示革命”为由起诉该报,大部分报社成员遭到惩戒。
这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嫁祸事件。
3新莱茵报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日报,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6月在德国科伦创办,报纸积极宣传“共产主义同盟”的纲领,团结人民,指导运动,对当时的德国和欧洲的革命斗争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849年5月在德国政府迫害下停刊。
4金字塔报非洲第一大报。
1875年塔克拉兄弟创办于亚历山大,最初是周报,标榜“积极发表政见,及时报道伤情,摆脱宗教束缚,传播现代科学文化”,多方争取读者,不断扩大销数,使舆论界为之耳目一新,一跃成为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喉舌,当时被誉为“埃及升起的一颗文明新星”。
该报是第一家不受政府资助的报纸,采用商业化经营方式。
1879年一度遭封闭。
1881年复刊后改为日报,报风不变。
20世纪50年代初,该报为“7.23”革命进行了积极的舆论宣传。
外新史复习资料

贡献及发展:它全面论述了封建专制的严重危害,以及言论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对于人类社会做发展的推动作用。被认为是世界新闻史上为自由主义辩护并进行从分论证的经典作品。
4)简述汉密尔顿、杰斐逊对不同的新闻自由关及争论结果?
一、汉密尔顿认为:
1. 出版自由是依靠理论、公民和政府维系的,毫无写入宪法的需要。
2. 新闻传版必须接受检查,应当受到严格限制。
3. 新闻出版自由要以确凿的事实和良好的动机为保证,陪审团由权利对此进行考察。
4. 必须对人们的言论加以管束。
3“掏粪运动”
19世纪末期美国谴责贫富分化、控诉资本家只为满足个人贪欲不顾工人福利的运动,媒介上也开始经常刊登一些呼吁改革的文章。20世纪初,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即“掏粪运动”。这一名词来源于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把揭露新闻的记者比作英国约翰.班扬小说《天路历程》中的拿着粪耙的人,认为就算给这些人皇冠他们也不会把目光从污秽中收回来,所以他们是等人不屑的掏粪者。“掏粪者的时代”是从1902年的《麦克卢尔杂志》发表的三篇文章开始的。之后《世界主义者》、《柯里尔杂志》、《人人杂志》等也加入揭露丑行的行列。这场运动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了新闻报道的功能,使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年代,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二)简答
1) 《泰晤士报》
一、创立:《泰晤士报》创办于1785年1月1日。原名《美日环球记录报》,创办者:约翰"沃尔特。售价便宜于其他报纸,详尽报道国会辩论实况,法国革命进程,发行欧洲大陆大事记等举动使该报几年后就跻身伦敦一流报纸之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练习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单选题1.周恩来曾说:“我们的方针是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
”与此直接相关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该外交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 )A.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共识B.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D.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3.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4.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5.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
”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6.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B.“冷战”思维仍然主导者当前国际关系C.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D.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7.据熊向晖(周恩来的助理)回忆录《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记述,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前,毛泽东曾专门指示,不同美方谈贸易问题。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库完整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库完整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复习题引言1 文化的变革:新古典主义建筑一、填空题1、17世纪后期,佩罗(Claude Perrault)提出了一种关于绝对美(客观美)和臆想美(主观美)的理论,以此来质疑维特鲁威的比例体系。
西方文化传统的核心是古典主义,建筑上的代表是古罗马建筑规范即维特鲁威(Vitruvius)的经典教义。
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个规范得到了系统化和理论化。
在佩罗为维特鲁威著作所作的注释中,佩罗对于维特鲁威及其后继者的建筑美学原则进行了攻击。
他最主要的攻击点是有关比例的概念。
对于佩罗来说,比例并不像以前建筑理论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自然的法则,因此人们也没有办法感觉到它所具有的标准性,它仅仅是“建筑师们约定俗成”的东西,是由习惯和传统所决定的。
如此,则比例反过来变成为了某种经验主义的概念,其结果是,所有以前的建筑理论的核心问题都将受到质疑。
2、借助于奔放的想像力,皮拉内西(G.B.Piranesi)的罗马及其废墟的蚀刻画,以及以监狱为题材的一系列绘画,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通过将建筑还原为原始棚屋,劳吉尔神甫(Abbé Laugier)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受卢梭的伦理观影响,劳吉尔神甫在他的论文《论建筑》(1753年)中提出了一种通用的“自然”建筑艺术,一种由四根树杆支撑坡顶的质朴的“原始棚屋”。
劳吉尔认为,最初的棚屋体现了所有的结构逻辑。
4、布隆代尔的学生部雷和勒杜把建筑还原为基本几何形体,几乎抛弃了所有的装饰。
不同的是,部雷(Boullée)试图通过宏伟的纪念碑形式的纯几何体来制造敬畏和肃穆的感觉,而勒杜(Ledoux)则沉湎于卢梭的平等理念,以及田园式的、分散的乌托邦理想。
5、申克尔(Schinkel)创作的柏林老博物馆的布置方式后来在密斯·凡·德·罗的设计中被重新采用。
6、拉布鲁斯特(Labrouste)在巴黎的两座图书馆中使用的铸铁结构,预示了20世纪的美学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重点:总论篇——第三章,第四章为重欧洲篇——以英、法两国为主北美篇——以美国为主终篇复习习题:1、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人类传播活动与传播技术的关系如何?一、原始的符号传播、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国际互联网传播。
二、人类传播活动的能力是随着媒介的改良与发明增强;其形式也随着媒介的发展而变化;每一个新闻传播的新时代的到来都以技术突破为前提,即它对传播技术的进步有着依赖性。
2、简述古代罗马《每日纪闻》的性质,其基本内容和作用是怎样的?性质《每日纪闻》是公告式的官方公报。
公元前59年恺撒创设。
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作用: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已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3、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报业发展有何共同规律?A 资产阶级革命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到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很慢,资产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论争,经历了一个政论报纸时代。
B 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思想家举起出版自由的旗帜,宣传民主思想,论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
英国的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美潘恩《常识》,法马拉的报纸。
C 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革命是否彻底,政权是否巩固有无封建复辟,成为制约资产阶级报纸发展的重要因素。
4、西方各国报业为什么都经历了政党报刊时期?政党报刊有何特点原因:A 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不同党派宣传政见,争取舆论,需要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报纸。
B经济上因报价贵,发行量少,没有广告收入,只好依赖执政党或在野党。
共同特点:A 政治上有明显的倾向性B 内容上侧重于时政新闻与言论。
C 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与上层人士。
5、廉价报纸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何?有何共同特点?历史背景 1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
2 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广大劳动者的出现。
3 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政治环境的条件开始出现。
4 高速轮转印刷机的出现,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得更快更多。
5 工商业的繁荣,广告大为增加,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
特点:1 政治上标榜独立2 经济上自主经营3 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 4 内容上注重地方性、社会性、消闲的软新闻。
5 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6 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
6、报业垄断有何标志?垄断资本如何控制报业?7、苏联时期报刊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怎样的?8、新闻通讯社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功能与作用如何?背景近代报业在工业革命后发展很快,报纸数量越来越多;廉价报纸的出现,报纸以注重传播政治主张转而成了传播新闻的工具,报纸对新闻的需求也大为增加。
各家报纸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搜集各地的新闻既不经济也不可能,专门收集和供应新闻的机构通迅社便应运而生。
功能与作用新闻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资料的新闻发布机构。
它是新闻流通的重要渠道,被称为“消息的总汇”、“供应新闻的大动脉”。
近代新闻传播迅速、内容丰富,新闻通讯社功不可没。
当今世界各国,不论是地方性、全国性还是世界性的报纸、广播及电视事业,无不依赖新闻通讯社,以弥补自身新闻采访之不足。
9、何谓“三社四边协定”?其内容及由签定至废除的大体经过如何?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
它们的业务日益越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
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
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
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
1907年美国合众社诞生,这家新兴的通讯社自创立起便努力向拉丁美洲、远东及欧洲发展。
因此美联社1914年退出“联环同盟”,开始向南美及远东地区争夺市场。
此外1909年,赫斯特创办国际社,该社发展至1930年也成为世界通讯社。
因此,1934年各大通迅扯在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开会,宣布废除过去一切协定,完全遵循新闻自由的原则,由各通讯社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力发展业务。
这样,通讯领域也和报纸—样,回复到了自由竞争的时代。
10、当前世界上广播电视体制有哪些?并加以分析比较。
A 国有国营。
这是由国家拥有并直接经营的电台、电视台B 国有公营。
这是由国家拥有但是由公司自主经营的电台、电视台。
C 社会公营。
有两种,一是社会各界筹办并经营的;一种是某个公众团体经办并经营管理的。
D 私有私营。
这是私人独资、合资或组成股份公司经营的广播电视企业。
E、公私合营。
指国家和私人合办的广播电视机构,国家处于主导地位,经费一般来自文物收入。
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的机构,通常被称为公共广播电视,私有私营、公私合营通常被称为商业广播电视。
公共广播电视比较重视社会效益,注重节目的教化功能和文化品位;其弊端是经营管理缺乏活力,财源不旺,经济常常出现困难。
商业广播电视谋求商业利润,千方百计地改进经营管理,进行商业竞争,但节目品位不高,色情、暴力以及其它庸俗内容较多。
11、Internet对于新闻传播领域有何影响?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在网广播时代的变化。
A、传媒机构有可能不再是新闻传播的垄断者,B媒介机构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发布新闻、服务或娱乐等信息,还推出了聊天室、公告牌、信息搜索、网上订购等服务。
二、互联网在新闻传播流程中的影响。
A、在线信息采集。
B把关权的分离C 、多媒体和超链接的信息产品。
D、全天候新闻发布。
E、多渠道的反馈。
12、“出版自由“的口号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包含了写什么内容?“出版自由”的口号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平均派领袖利尔本1645年的一封信中说的,出版自由是英国人民的天生权利。
13、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当局主要采取哪些手段控制出版事业?一、征收“知识税”;二、实行津贴制度;三、叛国法和煽动诽谤法。
14、北岩在英国报业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每日邮报》成功的原因何在?他是英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有“舰队街”的拿破伦这之称。
这张报纸的成功标志着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开端。
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北岩分析了英国社会的需要与报纸的积弊,一改当时一般英国报纸只报道片断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做法,开阔读者的视野,使读者看到社会完整的图像。
该报主要读者对象是中产阶级、广大劳工和妇女。
北岩高薪聘请第一流的记者,长驻世界一些重要城市,迅速报道重大事件,如:1896年美国总统竞选、1897年土希战争”、柯兹勋爵就任印度总督和英布战争”’等重大事件。
在重大国际新闻报道L能与高级报纸一争高低,并以清新、简洁的版面在读者中赢得了信誉。
2)北岩有着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他在《每日邮报》创办的前三年亲任总编。
制定了满足新时代读者的新闻原则;解释、简洁、清晰。
标题鲜明、版面新颖,扩大报道面,经常改进内容,以便长朗吸引读者。
此外,他还善于培养和训练新型记者和编辑:如采访了美国总统竞选、土希战争、柯兹勋爵就任印度总督、苏丹战役、初期英布战争的斯蒂文担任主笔达27年之久、能力卓越的马路等。
3)健全的报业管理。
北岩在《海日邮报》以至一生的新闻事业上的成就,都离不开他弟弟哈罗德的帮助。
哈罗德•哈姆斯沃斯精明强千,是一名优秀的报业管理人才,曾担任过《每日邮报》的经理。
15、法国大革命时期有哪些重要报刊?简述马拉其人及其报刊活动。
一、马拉的《人民之友报》二、阿贝尔的《杜歇老爹报》三、德穆兰和《法国布拉班革命报》四、“社会俱乐部”和《铁嘴报》。
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和新闻记者。
《爱国者指南》一期,1789年《巴黎记者报》后改为《人民之友报》16、简述《火星报》时期列宁的新闻思想。
一、关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二、关于报纸的功能三、关于出版自由,四、关于报纸的群众性。
17、如何看待剧变后东欧新闻事业的变化?进入80年代以后,东欧各国普遍掀起改革的浪潮。
在戈尔巴乔夫“公开性”、“民主化”口号的推动下,在西方反共势力的怂恿和支持下,各国新闻媒体纷纷摆脱政府控制,成为向共产党、向社会主义制度宣战的工具。
反对派亦利用媒介大造舆论,步步紧逼,迫使当局让步,造成人心涣散、社会动荡以至社会主义大厦的骤然坍塌。
随着国体的变化,各国原先以党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不复存在,各国新闻业从此走上一条与前完全不同的商业化的道路。
18、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报刊活动家?他们的情况怎样?一、塞缪尔。
亚当斯,他不但是报刊宣传家,还是革命的组织者和政治面目活动家。
二、托马斯。
潘恩《常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鼓舞了人民战斗的决心和勇气,被认为是独立战争的响亮号角,为一到通过《独立宣言》平了道路。
三、艾塞亚。
托马斯。
关于列克星敦的枪声。
19、《权利法案》(1791)是怎样问世的?其内容与意义如何?在美国的宪法制定过程中,出现了两面三刀大党派,即支持者联邦派与反对者反联邦派。
1789年经过一番斗争,各州虽然已接受宪法;但1791年又通过了对宪法10条的修正案,后来称为《权利法案》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
《权利法案》第一条就声明:国会将不制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
此前不少州就在本州的{权利法案》里提供了这样的宪法保护。
如1776年弗吉尼亚州的《权利法案》中称:新闻出版自由是自由的强大堡垒之一;除非那些专制暴君的政府,这一自由是永远不能被限制的。
马萨诸塞州在其1780年《权利法案》也有类似的表述。
法案还规定了个人自由权利,包括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和平集会和请愿自由等。
至此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宪法的重要补充得以在书面上确立下来,但现实的种种阻碍使它与理想仍有相当大的距。
20、简述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他对以后西方新闻理论有什么影响?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上杰斐逊执笔起草了《独立宣言》,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杰斐逊则认为:世界上每个政府都有人类的弱点和腐化堕落的胚芽,为了防止政府蜕化,必须由人民来监督。
为了防止犯错误,就必须通过报纸让人民充分了解公共事务。
虽然他们有时也会被引入歧途,但将会迅速纠正自己。
民意是政府存在的基础,要向人民提供关于它们自己事务的全部情况,并且力争做到使这些报纸深入到全体人民之中,而不是在政治贵族中传播信息。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们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
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
言论出版自由与政府的秩序是一致的,正派的政府不会被言论打倒,我们决不能限制出版自由,除非对公民的名誉造成损害。
人权法案没有明确宣布言论自由,实在是令人不能容忍的疏漏,必须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