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准扶贫小故事
2023年最新的教师精准扶贫故事大全

2023年最新的教师精准扶贫故事大全教师精准扶贫故事精准扶贫如一缕暖阳,温暖了心灵;教育帮扶似一泓清泉,滋润了心田;关爱行动若一座灯塔,指明了方向。
在这场全国性的脱贫攻坚的大潮中,有太多的人积极响应,主动承担,将自己的热情汇入时代的洪流,薛玉芳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薛玉芳是瑞泉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但她认为在脱贫攻坚战中,每个人都应该有担当精神,于是主动承担起学校一名建档立卡学生的教育扶贫工作。
薛老师的教育扶贫工作开始于2023年秋季,帮扶对象是2023届1班宋诗雨同学。
在帮扶孩子的路上,她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放下包袱,放飞梦想,积极上进,留下了奔忙的足迹,挥洒了辛勤的汗水。
宋诗雨同学家住临渭区崇凝镇宋家村一组,家中共有4口人,父亲在外打工,母亲一人在家务农,哥哥宋涛正在西南石油大学上学。
两个孩子上学,各种开支较大,导致家庭贫困。
作为班主任兼化学老师,薛老师对宋诗雨扶智扶志,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
帮扶中,她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理想信念,时常和她谈心交流。
在多次的沟通中,薛老师发现诗雨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乖孩子。
薛老师鼓励她用知识改变命运,并讲述了少年当自强不息、少年壮志不言愁等许多人生道理。
诗雨受到薛老师的引导与鼓励,也下定决心考一个重点大学。
箭的力量在弦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从此诗雨在学习上积极主动,遇到问题常常与同学积极探讨,下课之后经常到老师办公室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逐一化解,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成绩优异。
薛老师在扶智方面做的主要工作是时刻关注她的学习状况。
她常抽出课余时间给诗雨同学解答化学学科上的疑问。
并积极联系本班科任老师予以关怀照顾,随时解决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诗雨同学各个学科都能均衡发展。
正是在全班所有科任老师的努力下,诗雨同学的学习成绩不断提升,从目前的状态看,考上一个一本重点大学不存在问题,这也是薛老师和其他老师们最欣慰的地方。
关注宋诗雨的生活状态也是薛老师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
精准扶贫 故事

精准扶贫故事《希望的种子》在中国的一个贫困山区里,有一户叫王家的农村家庭。
王家有六口人,父母和四个孩子。
因为家庭贫困,王家的孩子们只能在家务农,很少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们的生活过得十分困苦,每天都是朝霞灿烂下地劳作,夕阳西下才归家。
从小,王大儿子王明就对家里的生活感到不满。
他常常看到父母为了维持家计操劳到深夜,而自己也无法完成学业。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让家里的生活变得更好。
就在此时,政府在该地区开展了扶贫工作。
通过政府的帮助和资金支持,王家申请了一笔贫困扶持资金。
这笔资金的到来,让整个王家都感到了希望。
王明更是积极起来,他决定利用这笔资金开办一家小型农副产品加工厂,以此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王明的计划得到了村里的帮助和支持。
村里的技术人员不仅教导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提供了一定的设备和场地。
开办加工厂使得王家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村里的发展。
王明的加工厂主要生产蔬菜干、水果酱等农副产品,并引进了现代的包装和营销理念。
通过他的努力,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需求,还开始向周边地区扩大销售。
逐渐地,小小的加工厂变成了当地的名片,成为了全村人民的骄傲。
王明的努力也感染了其他人。
一些年轻人看到他的成功之后,也开始积极寻找机会,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些家庭也利用政府的帮助改善生计,家家户户都在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小康梦。
几年后的一天,省市级领导来到王家村视察扶贫工作。
他们看到了这个曾经贫困的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关注起了王明的加工厂。
听闻王明的故事,领导们纷纷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当场决定将王明的经验向全省推广。
正是在一次国际扶贫论坛上,王明的经历被政府代表发表了出去,成为了国际学术研究的案例之一。
因此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广和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是成为脱贫攻坚战的一个亮点。
王明的励志故事也被媒体广为宣传,许多人纷纷感叹王家的变化,感叹精准扶贫政策给他们带来的改变。
中国精准扶贫故事

中国精准扶贫故事
中国精准扶贫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例:
在中国,有一位叫王明的农村贫困户。
他家庭条件非常困难,生活十分艰辛。
然而,通过中国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王明一家得到了帮助。
首先,政府派遣了专门的扶贫工作队到王明所在的村庄进
行调查。
他们详细了解了王明家庭的情况,包括收入、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这些调查,工作队发现王明
家庭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是住房条件和增加收入来源。
基于这些调查结果,政府制定了一份个性化的扶贫计划。
首先,政府提供了低利贷款,帮助王明家庭改善住房条件。
他们修建了一座新房,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同时,政
府还为王明提供了免费的技术培训,帮助他学习新的职业
技能,增加收入来源。
除了经济支持,政府还关注教育问题。
他们为王明的孩子
提供了免费的教育机会,包括教材、学费和校服等。
这样,王明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明家庭逐渐走出了贫困。
他们通过努
力工作和政府的帮助,逐渐增加了收入来源,生活质量得
到了明显改善。
这个故事展示了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成功案例。
通过深入
了解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其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扶贫
计划,政府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帮助贫困户走出困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是中国扶贫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缩影。
我的精准扶贫小故事

脚印---我的精准扶贫小故事周坪小学屈万善毛坝山,石柱山村最偏远、海拔1000多米高的地方,与长阳县接壤,我的精准扶贫对象居住在那个山上,当我接到第一次精准扶贫走访任务时,我们驱车到达石柱山村委会接受任务,下着雨,我们准备了胶鞋,接受扶贫任务后,了解到我的扶贫户的基本情况,由于路程很远,我第一次去走访,请了当地人称“第一的哥”送我去走访,我们出发时就已经下起了小雪,迎着凛冽的寒风,躲在“摩的”师傅的雨衣下面开始了我们的征程,当我们走到长阳接壤时,遇见了一段泥石流,我下车步行,车师傅一人凭着高超的技术骑了过去,雪开始越下越大,当我们的摩托车无法前进了,把车借到一个农户那里,我们俩开始步行,由于积雪很厚,加上我们都对地形不熟,我们边走边问路,可到了森林里有一条刚挖的新路,我们问了一位大哥给我们指了路,可雪有四五寸厚,根本无法辨别小路,当我们走完新路时才发现做错了路,然后我们沿途返回又去请那位大哥当向导,步行了近两个小时才把我们带到扶贫户的家,路上、雪地里留下的是我们一串串的脚印。
我扶贫的对象是一位“大妈”,不巧的是她到远方的小儿子那里去玩了,她的大儿子、媳妇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了解到老人家已七十多岁,因病,缺技术,居住地方太偏僻,交通不便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简陋的居住环境,喝的是“天河水”,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除了国家有关政策补贴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当我们宣传了有关扶贫政策、核对了有关信息、落实了相关资料以后,在她的大儿子的护送下,开始了我们的返程,他一直把我们步行送到我们借车的地方,才依依不舍地返回,当我们再回到泥石流路段时,把我们吓坏了,泥石流变大了,车师傅冒着生命危险骑了过去,我从小道跳了过去,我们回到村委会时天已经黑了。
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去均下着大雨,完成了所有的精准扶贫的要求,眼看扶贫户就要脱贫了,我虽然摔了很多跤,在扶贫路上留下了很多足迹,可我们收获的是满满的。
我的扶贫故事主题作文高中800字

我的扶贫故事主题作文高中800字中国施行的扶贫政策,给贫困山区的人民带去希望,是穷苦人民摆脱困境的救命稻草,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我的扶贫故事主题作文高中8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我的扶贫故事800字一11月2日,我和左拉村包村干部张志荷一同走访了城关镇左拉村精准扶贫户敏而不都一家。
左拉村位于临潭县城郊4公里处。
由于路途较远,早上,我和张志荷搭乘一辆出租车来到了左拉村。
秋季的左拉村,道路两旁落满了金树叶,已穿上秋衣的杨树枝上时有麻雀在三三两两嬉戏玩耍。
由于近年来的环境卫生整治,左拉村道路两旁干净整洁,民房外观是白墙青瓦的徽派风格,虽然建设的不是那么整齐有序,却也霎时给人一种走进江南小镇的感觉。
在村主任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敏而不都家,一座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里凌乱的摆了几件陈旧的桌椅,敏而不都和老婆奔达曲西正在热炕上喝茶吃馍馍,地下火炉上的热水壶在不停地沸腾,偶尔发出“呲呲”地响声。
见到有人进来,敏而不都连忙起身招呼我们坐下。
看到我们,他显得非常激动,向我们述说了他家的困难和基本情况。
他说:“儿子都二十好几的人了,给家里挣不了一分钱。
全家的生活就靠他这个65岁的老头子和老婆种庄稼维系。
年初他家贷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买了两头奶牛和五只羊,奶牛产奶较多,卖牛奶挣来的钱可以补贴家用,全家人的生活稍微有所好转。
面对今后的日子,他们一家不知道该怎样发展。
”我们鼓励他要坚强生活,勤劳致富,政府会尽力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敏而不都激动地说:“感谢你们,相信政府不会弃我们不顾的。
现在我们一家也拿了低保,我很感激。
你们今天来看望我,说明政府是关心我们的,我会打起精神,坚强地面对生活。
”我在笔记本上详细地记录了他家的一点一滴,我在想,像他这样纯朴善良的一家人,应该过上好日子,应该过的幸福,应该得到帮助。
顿时感到我们作为国家干部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将帮助群众摆脱困难放在工作第一位,努力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
走的时候他有些激动,一路出门跟着走了好长一段路。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_我的扶贫故事范文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_我的扶贫故事范文扶贫是保障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负担。
旨在帮扶改善贫困户生活生存条件和扶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扶贫故事征文_我的扶贫故事范文,希望你喜欢。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篇一原生态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比如路。
阡陌交通、蜿蜒小路看似浪漫,实则“害人不浅”,真可谓晴日飞扬尘与土,雨天满身水和泥。
我们村以前便是这样,能区分“路”与“非路”的唯一标准就是能不能下得去脚。
鲁迅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在我们村,曾是真实的写照。
那时到处杂草丛生,不止是山坡、荒地。
经常有村民赶着几只瘦弱的山羊在“路”上放牧,更有甚者在“路”上挖野菜、采蘑菇,路人无数次站在“路”上问路。
也难怪,“路”只比“非路”多露出那么一点点地面而已。
但就是这点路面,却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什么叫“一骑绝尘”和“众星拱月”。
所谓“一骑绝尘”,说的是晴天模式。
彼时的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汽车经过,漫天黄沙。
路上的行人,成了人工吸尘器,个个灰头土脸,泥猴一般;车里的乘客,如同做了全身按摩,骨头散架,屁股酥麻。
而“众星拱月”则是阴雨模式。
每逢下雨,大水坑连小水坑,深水坑连浅水坑,出门转一圈,保准您身上繁星点点,众星拱月。
村民收入主要靠养蚕,可是路不好,收茧的人都不爱来。
偶尔来几个收茧的,仗着大伙儿没销路,把价格压得很低。
没办法,咬咬牙,也得卖,换了钱好过日子啊。
一条小河横穿这里,平日溪水潺潺,诗情画意。
一旦到了雨季,便露出狰狞的面目来。
有几个村民组在河对岸,河上没桥,就有几块歪歪扭扭的石头。
雨季中这几个组和外界的交通就会出现大问题,尤其是那几个组的孩子,雨季上学的每一天都是一次户外大冒险。
要想富,先修路,乡村振兴第一步!如今这里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笔直的水泥路,道路两侧全部实现绿化美化。
主要河道上也架起了桥,真正实现了全天候无障碍交通。
漫步于今天的这里,那真的是“人在画里笑,车于景中行”。
最新精准扶贫感人小故事三篇

【演讲稿】洋坪镇西线几个村子正好处于县域交通动脉之间的大块脂肪肌上,我的印象里它们一直就隐藏在大山的褶皱里,神秘而安详。
当我们龟伏于动脉上的某一点,或者爬行于某一段,时不时会瞟上一眼,心里想起伏的群山之巅、茂密的层林之中、隐秘的白云深处,那块肌肉是肥是瘦,是抢手的精选三条线还是食之无味的鸡肋?那里的村子为什么叫金竹园?那里修竹茂林,有文人墨客于曲水边亦觞亦咏,还是有药师穿行攀援采药其中?8月中旬,炎夏刚过,大地饱满浆果初成。
近些年分批完工的交通毛细管道发达到村组联通,各户联通。
神秘的金竹园跟山外走动频繁联系紧密起来。
一个小时到村委会,山里人家也似乎睁眼醒来不久。
豆腐王孔祥兵家里已经坛子罐子、簸箕晒箕、辣椒土豆的热闹起来了。
孔祥兵,1963年生,属兔,水磨冲人。
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
那时候的偏远农村,高中毕业生基本可以引领时代潮流。
孔师傅有文化有思想,又一表人才,很快就被当时的回马乡信用社招聘。
一个农家出了个有稳定工作吃商品粮的人,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但是孔师傅没干多久就返乡回来了。
回来干啥?结婚,跟一个梳着辫子的邻村姑娘结婚。
姑娘金竹园人,小他四岁,长得水润丰满,说话一脸笑,和气又大方,家里家外一把好手,能干又能吃苦。
孔师傅十分满意。
得知姑娘也中意他后,孔师傅坐不住了,他不顾家人宗亲的反对,毅然决然舍下人人歆羡的商品粮户口,他要回家娶媳妇儿。
媳妇进了门,小两口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日子虽然清苦但其乐融融。
随着两个女儿的相继问世,随着家里老人年岁的增长,这个家庭虽然越来越感艰难,但维持尚不成问题。
两个女儿渐渐长成,读书求学费用越来越高,老人要赡养负担越来越重,单靠三亩农田是不行了。
孔师傅决定农闲时外出赚钱以补贴家用。
2007年春他到附近的杨青岭煤矿挖煤,狗血的剧情竟然发生在他的实际生活中,煤矿事故他受重伤瘫痪在床,医治之后因腰椎神经损伤导致双腿肌肉萎缩而失去运动能力,末梢神经无知觉,只能靠轮椅勉强自理。
我的扶贫故事主题活动征文2000字最新5篇

我的扶贫故事主题活动征文2000字最新5篇脱贫攻坚不仅是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的个人问题,而且是整个民族勠力同心的国家行动。
那么你知道我的扶贫故事为主题活动征文该怎么写吗??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以我的扶贫故事为主题活动征文2000字最新5篇,欢迎阅读!我的扶贫故事为主题活动征文1我在__镇__村四组有一户扶贫对象,户主叫__,今年57岁,妻子55岁,一家两口人。
妻子因长期慢性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户主年纪大,打工无人要,在家边务农,边开个小三轮拉客挣钱,全家就只有__一个劳动力,妻子慢性病药费、生活支出完全失衡,导致夫妻二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每况愈下。
在帮扶过程中,我心中时时在思考:要怎样从根本上帮助这一家人从经济层面和心理层面都脱贫呢?__是家庭的顶梁柱,妻子__因身体原因只能在家做点简单家务活,虽然暂时稳定但也只能待在家里没有工作。
家里基本靠着__拉客挣钱补贴家用,在面对物质上的困境和精神上的重担,在看不到希望的生活中,变得有些意志消沉。
第一次走访她家时,给我的印象就是:家里物品摆放杂乱,一家人沉默寡言,愁眉苦脸,打不起精神,让人感到很压抑。
在以往的帮扶过程中,除了按政策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以外,一有机会我就尽量地从言语上开导她,但作用始终不明显。
后来,我多次来到__家走访,在和老两口聊天的过程中,我特意找些轻松的话题和她们聊,慢慢地她也开始同我搭话,闲话家常。
也正是在这段闲聊里,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老两口沉默寡言,愁眉苦脸。
__告诉我,她正在为办理慢性病证明的事情发愁,为此对于他们的需求我进行了收集,并对享受大病救助政策,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宣讲。
我不断鼓励她正面思考,相信党和政府,相信在大家共同帮扶支持下,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继续配合医生治疗,坚定康复的信心,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期间,我有意老两口拉近距离,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试着解决他心中的问题。
为他们解决了新农合、医疗保障、享受大病救助政策后,让我惊喜的是,以后的入户走访老两口主动和我说话,并从他们脸上看到了真挚的笑容,这是她们所能用的最淳朴的方式向我表达感谢,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她们笑的那么灿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脚印
---我的精准扶贫小故事
周坪小学屈万善毛坝山,石柱山村最偏远、海拔1000多米高的地方,与长阳县接壤,我的精准扶贫对象居住在那个山上,当我接到第一次精准扶贫走访任务时,我们驱车到达石柱山村委会接受任务,下着雨,我们准备了胶鞋,接受扶贫任务后,了解到我的扶贫户的基本情况,由于路程很远,我第一次去走访,请了当地人称“第一的哥”送我去走访,我们出发时就已经下起了小雪,迎着凛冽的寒风,躲在“摩的”师傅的雨衣下面开始了我们的征程,当我们走到长阳接壤时,遇见了一段泥石流,我下车步行,车师傅一人凭着高超的技术骑了过去,雪开始越下越大,当我们的摩托车无法前进了,把车借到一个农户那里,我们俩开始步行,由于积雪很厚,加上我们都对地形不熟,我们边走边问路,可到了森林里有一条刚挖的新路,我们问了一位大哥给我们指了路,可雪有四五寸厚,根本无法辨别小路,当我们走完新路时才发现做错了路,然后我们沿途返回又去请那位大哥当向导,步行了近两个小时才把我们带到扶贫户的家,路上、雪地里留下的是我们一串串的脚印。
我扶贫的对象是一位“大妈”,不巧的是她到远方的小儿子那里去玩了,她的大儿子、媳妇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了解到老人家已七十多岁,因病,缺技术,居住地方太偏僻,交通不便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简陋的居住环境,喝的是“天河水”,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除了国家有关政策补贴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当我们宣传了有关扶贫政策、核对了有关信息、落实了相关资料以后,在她的大儿子的护送下,开始了我们的返程,他一直把我们步行送到我们借车的地方,才依依不舍地返回,当我们再回到泥石流路段时,把我们吓坏了,泥石流变大了,车师傅冒着生命危险骑了过去,我从小道跳了过去,我们回到村委会时天已经黑了。
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去均下着大雨,完成了所有的精准扶贫的要求,眼看扶贫户就要脱贫了,我虽然摔了很多跤,在扶贫路上留下了很多足迹,可我们收获的是满满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