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定位技术报告 PPT

合集下载

无线充电未来发展趋势报告ppt

无线充电未来发展趋势报告ppt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挑战分析
技术标准和规范尚不完善
无线充电技术标准尚未统一,缺乏完善的规范和标准,可能影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充电效率和安全性问题
无线充电技术在充电效率和安全性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市场竞争激烈
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种无线充电技术,竞争激烈可能导致技术推广难度增加。
01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06
结论
主要观点总结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电子设备的标配功能之一。
无线充电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这一领域。
无线充电技术可带来便捷、高效、环保的使用体验,同时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无线充电技术仍需解决充电效率、充电距离、充电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详细描述
总结词
技术、标准化和商业模式挑战
详细描述
无线充电技术仍需进一步突破,标准化和跨平台兼容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也需要探索和完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无线充电市场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03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历程
从19世纪末的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到21世纪的磁耦合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对产业的作用
为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提供新的充电解决方案。
无线充电技术对产业的影响与作用
04
无线充电在各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无线充电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无线充电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现状已经相当广泛,市场上的许多主流电子产品都支持无线充电技术。
未来发展趋势是实现无线充电的快速充电、远距离充电以及多设备同时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场景与优势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ppt课件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ppt课件
▪ 5.最近,有几家公司已经生产出无线充电的手机、mp3、便携式电脑。
2020/2/7
13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
▪ 无线输电
频率相同的共振耦合现象
电流震荡:7兆赫 范围:1米 传输效率:80%
2020/2/7
14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
▪ 无线电波式充电
基本原理——类似于早期使用 的矿石收音机,主要有微波发 射装置和微波接收装置组成, 如图,接收电路,可以捕捉到 从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 在随负载作出调整的同时保持 稳定的直流电压。
Powercast公司研制出可以将 无线电波转化成直流电的接收 装置,可在约1米范围内为不同 电子装置的电池充电。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
▪ 磁场共振式充电应用
2020/2/7
21

LOGO
三种充电方式对比
2020/2/7
22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
▪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实际结构及原理图
系统由位于汽车外部主 级电路和位于汽车的内部 的次级电路、整流器以及 驱动系统构成。通常在充 电的时候,带有扁平铁芯 的主级线圈,即耦合器, 是通过手动的方式被插在 次级铁芯中一个缝隙处, 这样,能量就能够从安置 在底层的主级电路被转换 到电池中。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背景
无线充电式停车场
2020/2/7
12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
▪ 无线充电的发展历史
▪ 1. 19世纪30年代,迈克尔•法拉第就发现,周围磁场的变化将在电线中产生电 流。

无线充电行业介绍PPT精品文档22页

无线充电行业介绍PPT精品文档22页
跨界合作
例如:无线充电方案供应商 Aircharge与麦当劳合作,在英 国境内50余家餐厅加装600个无
线充电器。
生态 平台
厂商联盟
例如:宏达电(HTC)联合联发 科、讯杰、恩智浦、争取政府补 助,2019年在台湾超商、图书 馆、饭店等公共场所铺设无线充
电底座。
政府扶持
例如: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指导 下,中兴公司通过成立充电运营 服务合资公司,建设以无线充电
馆、快餐店、展览馆等
科技、环旭电子等

支持无线充电的设备终端
01
3C电子设备
手机 移动电源 鼠标垫 音箱
02
可穿戴设备
智能跑鞋 智能手表 智能手环 智能眼镜
03
智能家居设备
智能台灯 充电桌 电动牙刷 电熨斗 吸尘器 空气净化器 美容按摩仪
04
玩具配饰设备
智能足球 遥控玩具 充电钱包
05
智能科技设备
为主的城市综合充电网络。
03.网络平台
网络生态
例如:部分厂商开始开发无线充 电APP,用网络平台将消费者与
无线充电联结起来。
网络 平台
网络商城
例如:京东商城2019年将增加 无线充电品类,促进无线充电的
线上销售。
前景展望
wireless charging
随时随地享受无线充电的自由乐趣
感谢大家观看
智能医疗 机器人 充电POS机
电动汽车设备
06
电动汽车
03.品牌扫描
芯片方案品牌
专注无线充电芯片或方案的研发 及产业化(如劲芯微、新页、凌 阳、新页科技、比利科技、硅展
科技、芯科泰等品牌)
10家左右
跨界品牌
SC数码配件品牌(如三星、倍 思、腾威、耐尔金等);家居、 酒店品牌(如宜家、万达酒店 等);电源品牌(如飞毛腿、孚 能聚 、品胜、劲霸、爱国者等) 利用原有品牌新增无线充电品类。

无线充电技术介绍ppt课件

无线充电技术介绍ppt课件

;
10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现在各个领域无线充电技术产品全面发展!!!
;
11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依据研究机构iSuppli的调查,全球无线充电装置市场规模2010年为1.2亿美元 ,2011年成长达到8.9亿美元,2015年可达到237亿美元。无线充电装置未来 受到消费类电子产品、可携式装置、电动车的应用而大幅成长。
生活中人们难免被各种“理不清剪还乱” 的电源线、数据线所困扰!!!
;
你 能 想 象 以 后 摆 脱 线 缆 无 线 生 活 吗 ? ? ?
4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迈克尔.法拉第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 自学成才的科学家。生于萨里郡纽因 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 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电力场的关 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迈 克尔·法拉第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 的学生和助手,他的发现奠定了电磁 学的基础,是麦克思韦的先导。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 伟大贡献。
;
5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 年-1943年),塞尔维亚裔美籍发 明家、机械工程师和电力工程是。因 主持设计了现代广泛应用的交流电力 系统而最为人知。19世纪末,20世 纪初,他对电力学和磁力学做出了杰 出贡献。他的专利和理论工作依据现 代交变电流电力系统,包括多相电力 分配系统和交流电发电机,带起了第 二次工业革命。1882年,他继爱迪 生发明直流电(DC)后不久,发明 了“高频率”(15,000赫兹)交流发 电机(于1891年获得专利),并创 立了多项电力传输技术。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PPT课件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PPT课件

2021/3/18
33
LOGO
DSP课外研究课题
▪ 以上为一般性分析,如果用于串联谐振式半桥变换器电路中, 还应该考虑初级串联的谐振电容以及开关管的寄生电容。
2021/3/18
34
LOGO
无接触变压器设计

无接触变压器的设计是系统设计的核心部分。在经过初级谐振和次级补
偿之后,我们解决了初级和次级的漏感对系统电▪ 一、拓扑选择

在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中,高频变压器的初级和次级是分离的,从而导致漏感
较大,在电路上会产生很大的功率损耗、器件应力和开关损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利用漏感作为谐振电感的谐振变换器为最好的选择 J。无接触电能传输可以提供
较好的正弦波形,吸收了变压器漏感和功率器件的寄生电容,消除了电压尖峰和浪
四、控制策略
▪ 普通的半桥串联谐振式ZVS变换器一般采用PFM 的控制策略 。输出电压 经过光耦隔离,将电压信号反馈到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根据反馈的电压信号 调节其输出驱动信号的频率,从而改变开关管的导通,以达到稳定输出电压 的目的。然而,在感应耦合式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中,初、次级是完全分开 的,即使通过光耦隔离仍然是无法接受的,并且由于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 漏感很大,频率的变化将对补偿效果影响很
17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
▪ 电磁感应式充电系统框图及应用
2021/3/18
18
LOGO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
▪ 无线电波式充电
基本原理——类似于早期使用 的矿石收音机,主要有微波发 射装置和微波接收装置组成, 如图,接收电路,可以捕捉到 从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 在随负载作出调整的同时保持 稳定的直流电压。

无线充电是如何工作的ppt课件

无线充电是如何工作的ppt课件

Power Conversion Unit converts electrical power to wireless power signal
Power Pickup Unit converts wireless power signal to electrical power
Base Station TTTrraraannnssmsmmiititttteteerrr
To the need of the mobile device (required power) To the desired operation point (e.g. output current, voltage)
Transmitter adapts power transfer
无线充电是如何工作的ppt课件
无线充电是如何工作的
Disclaimer: The purpose of this information is to explain the wireless power technology – It can differ in some aspects from the specification.
Keep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coils small (flat interface surface)
Adding magnetic permeable material
(shielding)Rx Coil
Shielding
AligniRnx Sgurftache e coils (next page) Distance Tx Surface
10101100
Packet Structure
b0 b1 b2 b3 b4 b5 b6 b7

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分析报告

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分析报告

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分析报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无线充电技术正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本报告将对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与探讨。

一、无线充电技术简介无线充电技术,也被称为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电磁场或射频信号将能量传输到设备或装置中的方法,而无需使用传统的有线充电连接。

该技术的应用广泛,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电动汽车等。

二、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无线充电技术主要依靠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来传输能量。

通过一个发射器产生电磁场或射频信号,然后利用这个电磁场或射频信号与接收器之间的耦合效应,将能量传输到接收器中,从而实现对设备或装置的充电。

三、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领域1. 智能手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充电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充电方式。

只需将手机放置在充电器上即可实现充电,无需插拔充电线,简化了用户的充电流程,提高了用户体验。

2. 智能手表:无线充电技术为智能手表的使用带来了便利。

通过将手表放置在充电座上,就能够实现无线充电,避免了使用传统充电器插拔的麻烦,大大提高了智能手表的使用舒适度。

3.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通过电动汽车与地面充电设备之间的电磁耦合,可以实现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从而解决传统充电方式中的一些问题,如充电线束的接触不良、充电插拔的麻烦等。

4. 家用电器:无线充电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家用电器领域。

如无线充电电动牙刷、无线充电电动扫地机器人等产品已经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带来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

四、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无线充电技术相比传统有线充电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无需插拔充电线,更加方便快捷;其次,可以避免由于插拔充电线而导致的耐久性问题;此外,无线充电技术还具备一定的充电效率和安全性。

然而,尽管无线充电技术前景广阔,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传输距离较短、效率仍有待提高等问题。

五、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趋势无线充电技术正面临着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无线充电解决方案》课件

《无线充电解决方案》课件

无线充电方案比较
电磁感应充电 适用于近距离充电
效率较高
磁共振充电 可传输较远距离
多距离无线充电 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对距离和位置要求较 低
充电效率较低
红外线光波充电
可在室外环境下实现 充电
受到环境光影响
无线充电应用案例
消费电子行业的应用案例
智能手机、智能手表、耳机等产品都可以使用无线 充电技术方便用户的日常使用。
无线充电技术
1 电磁感应充电
2 磁共振充电
通过电磁场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传递能量, 适合近距离充电。
利用共振原理传输能量,使发射器和接收器 之间的距离更大。
3 多距离无线充电
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进行无线充电,提供更 大的灵活性。
4 红外线光波充电
利用红外线光波传输能量,可在室外环境下 实现无线充电。
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应用案例
机器人、自动仓储系统等工业设备可以通过无线充 电方案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无线充电的未来发展方向
1
无线充电的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线充电的效率和传输距离将无线充电市场将呈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总结
无线充电的重要性
《无线充电解决方案》PPT课件
# 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 简介 - 什么是无线充电? - 无线充电的原理? - 为什么需要无线充电?
市场需求
消费电子行业对无线充电的需求
随着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 的普及,用户对便捷的无线充电方式有了更高 的需求。
工业自动化行业对无线充电的需求
工业自动化行业需要为各种设备提供无线充电 解决方案,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性。
无线充电提供了便捷、高效 和灵活的能量传输方式,改 变了我们使用电子设备的方 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l x
(l x)2 y2 z2
x) x2 y2 z2
Bz3
B3
cos3
0I 4
(l
l x x)2 z2
(
ly
(l x)2 (l y)2 z2
y
)
(l x)2 y2 z2
Bz4
B4
cos4
0I 4
(l
ly y)2 z2
(
x
(l y)2 x2 z2
l x
)
(l y)2 (l x)2 z2
B Z B z 1 B z2 B z 3 B z4
波形发生器产生一方波信号,频率f0=80kHz,高电平VH=5.0V, VL=0.0V,方波占空比为49%; 信号分两路分别通过缓冲器与半桥驱动后作为控制开关的信号, 直流源变换为后续需要的方波; 通过LC谐振电路变换为高频正弦信号。
波形发生器
同相缓冲器 反相缓冲器
半桥驱 动IC
半桥驱 动IC
原 边 线 圈 L
无线电能传输介绍
无线电能传输介绍
电磁辐射:远距离传输,km级别; 电磁感应:近距离传输,cm级别; 电磁共振:中等距离传输,m级别。 在中小距离场合,电磁感应式WPT 和电磁共振式 WPT 传输 效率相对较高。
WPT充电系统基本结构
(1)原边能量变换装 置,低频电信号转换 成高频,便于能量传 输; (2)非接触变压器, 原、副边的耦合电磁 能量传输; (3)副边能量接收装 置,高频电能整流成 直流电供负载使用。
CL
原边线圈及电路模型参数设计
设计直流源的输出大小
线圈导线能承受最大电流: Im ' 6S
导线线径d=0.1mm,匝数n=100匝Im'=4.71A
实际流过原边线圈电流的峰值:
Im
4
Vin
(LS)2 RS2
LS=32.1μH,RS=144.0mΩ,Im=1.25A<4.71A,满足要求,得到 Vin=18.0V
移动线圈校正
三或四个定位 线圈
结束
角度错位定位算法
利用副边线圈进行定位与旋转校正: 1.检测副边线圈不同错位角度下(00~450)的感应电动势,
制作偏移角度与感应电动势的对应参照表 2.实际定位,并旋转校正直至基本正对
角度错位定位算法 流程图:
角度错位定位算法
开始
检测副边线圈感应电动势
Y
副边线圈感应电动势是否
~
单相 PFC 或 变换 三相 单元
~
非接触变换单元
逆变 网络
原边 * 气 * 副边
补偿

补偿
网络
网络
整流 滤波 网络
非接触变压器
地面
电池 副边
原边 电网
变换器
错位: k: 0.1~0.4
DC/DC 变换 单元
负 载
目录
1
无线电能传输介绍
2
WPT中定位测距技术
3
模型参数设计
4
仿真与实验结果
5
总结与展望
副边及定位线圈感应电动势计算
定位线圈感应电动势: U1N1S1ddBt N1S1BddIt
副边拾能线圈感应电动势:
U2
d2 dt
线圈待设计参数:
匝数N1、N2,面积S1、S2,电流频率f、幅值A,使感应 电动势在0.1V~3V范围内方便实验检测
同时具体参数确定后方便采样进而设计算法
平行错位:仅有距离偏 移,没有角度偏移,四 边分别平行
常用导引定位技术
电磁感应式导引: ✓ 可控可靠性高 ✓ 成本较低的优点 ✓ 更加均衡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原边线圈感应磁场分布计算
毕奥萨伐定理推导得单根有限长直导线所产生的磁场分布:
B4 0Ir(cos1cos2)
z
y
其中,
r x2 z2
cos1
y x2 y2 z2
达到最大值
N
比较参照表定位
旋转校正
结束
目录
1
无线电能传输介绍
2
WPT中定位测距技术
3
模型参数设计
4
仿真与实验结果
5
总结与展望
原边线圈及电路模型参数设计
原边线圈根据实际应用绕制为正方形边长20cm,匝数N0=8匝
原边线圈及电路模型参数设计
正弦交流电发生电路模型设计(设计通过原边线圈高频正弦交流电幅 值Im=1.25A,频率f=80kHz。)
无线电能传输中的定位测距技术
031320220
目录
1
无线电能传输介绍
2
WPT中定位测距技术
3
模型参数设计
4
仿真与实验结果
5
总结与展望
目录
1
无线电能传输介绍
2
WPT中定位测距技术
3
模型参数设计
4
仿真与实验结果
5
总结与展望
无线电能传输方式: • 电磁辐射(即射频或微波) • 电磁感应 • 电磁共振
定位线圈参数设计
Maxwell 3D磁场仿真,确定定位线圈形状—模型建立
环形结构
方形结构
定位线圈形状设计
环形结构磁场3D仿真侧视图与正视图:
环形结构:磁力线在空间分布均匀,能够较好地满足系统对线圈 电磁串扰影响、检测精度等方面的要求。
方形结构磁场模型与3D仿真图:
定位线圈形状设计
方形结构:磁力线在空间分布不均匀,在线圈顶点处磁力线密集,四 周相对稀疏,易造成感应电动势的不稳定,影响系统的检测定位精度。
原边 副边
单个定位线圈检测感应电动势
原边
副边
两个定位线圈检测感应电动势
原边 副边
三、四个定位线圈检测感应电 动势
平行错位定位算法 流程图:
平行错位定位算法
开始
基于原边线圈顶点建立坐标系
出现明显感应电动势 定位线圈数量
N
Y
零个定位线圈
移动线圈校正
N
一个定位线圈
Y
比较定位
移动线圈校正
N
两个定位线圈
Y
比较定位
cos2
ly x2(ly)2z2
P(x,y,z)
θ2
α Bz
I
θ1
线圈
O
l
x
单根有限长直导线垂直方向磁场分布:
B z 1 B 1 c o s B 1x 2 x z 2 4 0 Ix 2 x z 2 (x 2 y y 2 z 2 x 2 ( l l y y ) 2 z错位:原、副边中 心正对,仅有角度旋转 错位
平行错位定位算法
利用定位线圈与副边线圈“组合线圈”相配合进行定位与平移校正: 1.划分原边线圈,确定各定位区域 2.检测制作定位参照表 3.实际定位,查表对比
y
原边线圈
O
x
平行错位定位算法
原边
定位线圈
副边
零定位线圈检测出现感应电动势
定位线圈参数设计
定位线圈匝数N1=112匝,面积S1=0.2cm2,将原边线圈包围平面 划分为9×9的81个定位小区域。
原边线圈感应磁场分布计算
坐标变换,将另外三条边坐标(y,l-x,z)、(l-x,l-y,z)、( l-y,x,z)带入前述公式得到原边方形线圈空间感应磁场垂直方向
分布:
Bz1
B1 cos1
0I 4
x2
x z2
(
y
x2 y2 z2
ly
)
x2 (l y)2 z2
Bz2
B2 cos2
0I 4
y y2 z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