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而和以 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以、之、其、于、为)的用法-2019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学习

(五)“以”作动词 1.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 2.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 3.凭借;仗恃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4.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 汤问》 5.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6.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4.表示结果,"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 行为的结果,可译为"以至"等。 例:不宜妄自菲薄 …… 以塞忠谏之路也。 5.表示原因,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不译。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结构助词,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相当 于“得”。 例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 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8.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 (5)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以
(一) "以"作介词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译为:"用"、"拿 "、"以"、"把"、"按照"、"根据"、"凭借"、"因为"、" 由于"等;如表时间、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 从"。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 奇才。 3.(项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5.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必将如鱼得水。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顷之,一狼径去。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注:此处作实词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通常都是三人称,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以”的用法: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意义较多。
①译为: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为林。
以君为长者。
今诚以吾众诈……以头抢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而、乃、其、且、然、盖、为、以、于、焉、则、何、乎、因、者一、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
(《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二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其、以、之

1.动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皆以美于徐公
2.副词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用 认为、以为
通已
3.复音虚词是以/已是 : 因此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介词
以刀劈狼首
拿、用
何以战
凭、靠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和、跟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在
赵王岂以一璧之固欺秦也
由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表时间地点界限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 省去. 例:夫晋,何厌之有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这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把……作为或制成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 果.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 例: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有 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 么办法用来…… 例: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劝学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

20.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2.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23.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4.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25.有鸟焉,其名为鹏
6.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9.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10.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1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13.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1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5.焉用亡郑以陪邻 16.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不译。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地”“……的样 子” 。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 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或不译。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文言虚词而和以的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之一:“而”的用法及举例
一、用作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而且”或不译。 (前后成分可以互换,意思不变)
①蟹六跪 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②剑阁峥嵘 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如:请立太子为王, 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观沧海》)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
如: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请其矢,盛以锦囊。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 “凭”、“靠”或“凭……身份” 。
如: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鹏之徙于南冥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表示动作、行为施行时所涉及的对象, 译为“把”。
翻译: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因而不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 游玩的快乐。
文言虚词之一:“而”的用法及举例
? 二、通假字 ? 1、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或“你”。
①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文言虚词之一:“而”的用法及举例
以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法,译为 “拿”“用”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
匣,以次进。
(《荆轲刺秦王》)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用法 同“于”,译为“于”、“在”、“从”。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小学而大遗。
--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比蓼蓝青。
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祭十二郎文》)--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5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不断检验反省自己。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注意: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
如“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句中“而”连接“闻”和“愈悲”两种情况,是一先一后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没有主次之别,是在一个层次上的。
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而表递进关系时连接的是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在程度上或围上更进一层。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博学”与“参省”,“知明”与“行无过”之间有一个要求上更难更进一步的关系,可以译为“并且”或“而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阿房宫赋》) ③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文言虚词之一:“而”的用法及举例
• 二、通假字 • 1、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或“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3.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又”、 “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 者少。 《游褒禅山记》
地势平坦又离得近的地方,游玩的人就很多; 艰险而遥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就稀少。
4.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 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来”、 “用来”等。
如: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 “依照”、“根据”等。 如: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 匣,以次进。
(《荆轲刺秦王》)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用法 同“于”,译为“于”、“在”、“从”。
如:
汝殁以六月二日。(《祭十二郎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 乘风雪…… (姚鼐《登泰山记》)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 还,须发尽白。
文言虚词之一:“而”的用法及举例
2. 通“能”:能力。 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 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品行 (可以)适合一乡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个 君主的心意,能力又能取得全国人信任的人,他 们看待自己,也象小雀这样自视很高。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永州之野产异。可译为“就”、“接 着”,或不译。 (“而”字是前一个动作的结束,后一个 动作的开始)
•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前后意思发生了改变)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 那么就(可以)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 •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
褒禅山记》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相当于“着”“地”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二)用作连词
1. 表示因果关系,连接表示原因和结果的分句。 (1)先果后因句中,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 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结果,有“因而”“以致”的意思。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以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法,译为 “拿”“用”等。
如: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请其矢,盛以锦囊。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 “凭”、“靠”或“凭„„身份” 。 如: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译文: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听从我来指 挥)就好了 。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 译文:人如果没有诚信,那我们就不知道他可以做什 么。
5.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后面意思更进一层)
高考18个必考文言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文言虚词之一:“而”的用法及举例
一、用作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而且”或不译。 (前后成分可以互换,意思不变)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逍遥游》)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表示动作、行为施行时所涉及的对象, 译为“把”。
如: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 “由于”。 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 宴》)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文言虚词之一:“而”的用法及举例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所以”。
•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 山记》)
翻译: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因而不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 游玩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