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辨析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辨析题第一章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错。

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

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论】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对。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错。

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对。

联系是事物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马克思主义概论(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概论(辨析题)

三、辨析题1.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

此观点正确。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做出的评价。

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缺陷: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规律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他们是从道德情感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宣扬天才论和唯心史观;第三,空想社会主义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因而无法找到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无产阶级尚未觉悟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的觉悟的积极作用。

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已经付诸实践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和缺陷就日益暴露出来。

2.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

此观点正确。

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

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

人类真正进人自由王国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都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一方面,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进入自由王国所需的条件是在必然王国中积累起来的,表现为在必然王国中劳动时间不断缩减,自由时间不断增加。

自由时间不断增加且得到合理的享用,人们在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中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进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一、唯物论(重点考实践的定义和规律)1、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原理】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重点考联系、发展、矛盾、度)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联系的条件性(2016年以来新增加)【原理】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3、发展【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4、现象与本质【原理】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辨析题

第一章辨析题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正确。

体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与社会都有其各自的运动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都不可以改变这些规律。

这个认识符合唯物辩证法2.存在即被感知错误。

这种观点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说明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到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

但根据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所以“存在即被感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正确。

“哲学家”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那些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这句话的核心是哲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析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并且通过行动及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才能让世界想更好的方向发展.4.心无外物。

错。

这句话意思是心与物同体,它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违背了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而非意识决定物质,即“心无外物”,所以该观点错误。

(心外无物,是心学一派的主要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夸大了精神的作用。

)5.白马非马错。

它认为白马不是马,因为白马与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事物,所以不能说谁是谁,它是一个典型的诡辩论观点,没有正确认识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它们是相互连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错: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错: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目的3、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对:动物只有低等的感觉和心理4、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应.对:意识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应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错误的思想在现实中仍然有它的原型。

5、旧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错: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6、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对: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是非至上的,但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穷的、至上的。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证人。

错: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8、“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有了客观事物才会有人的主观认识。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错: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检验真理不会一次成功,可能要经历多次反复。

1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这说明面对同一个客体,主体认识过程有主观性和差异性,并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11、“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错:真理没有阶级性是对客观事物而言真理只有一个,不因阶级立场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与选择。

12、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对: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都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

13、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错:犯了“文化决定论”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

1.辨析题:“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意识是世界是存在的本原。

“存在”即有的意思。

世界的有无与世界的本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把世界的本原归于它的存在。

存在是无所不包的,既有物质的存在,也有精神的存在。

因而,它是一个缺少具体规定性的模糊不清的概念。

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存在”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

神学家:存在——上帝,唯心主义者:存在——精神,唯物主义者:存在——物质。

要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必须抛弃“世界统一于存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提法。

辩证唯物主义把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论证牢固建立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基础上。

科学和哲学的长期、持续的发展证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多样性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

2.为什么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分析]这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和出发点,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其次,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又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那么,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原则、书本、主观愿望出发。

最后,既然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存在和运动着的,那么,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使我们的思想跟上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要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3. 客体当然是客观事物,但客观事物不一定就是客体,因为:①哪些客观事物能够成为实践的客体,不仅取决于这些客观事物的自在本性,还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发挥的程度和水平;②客体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地规定的,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不是同时整个地成为人的活动的客体的;③客体的存在和发展不仅表示客体本身发生了特定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

4.从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通过主体对象化或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或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1)主体的对象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在这一过程中,对象按照主体的要求和需要发生了结构和形式上的变化,形成了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种种对象物,它们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积淀在客体中(2)客体的非对象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主体化(即客体非对象化)的表现(3)主体的对象化和客体的非对象化的双向矛盾运动:它们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因而它也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生动表现,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5.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辨析题

马克思辨析题

1.辨析题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正确。

始终保持实践性和科学性为其基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根本理论品质,因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就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做到与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相一致,即做到与时俱进。

而要做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精髓,就是因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

2、真理的客观性也叫客观真理。

正确。

一切真理都是客观的,这叫真理的客观性,也叫客观真理。

这是因为: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不依主观的意愿而定。

社会实践及其所揭示的客观事物本身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民众服务的。

不正确。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为实现资产阶级专政而推行的种种统治方式的总和。

他们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精英民主,是金钱操纵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平等。

4、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帆风顺、短时间内即可实现的。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帆风顺、短时间内即可实现的。

不正确。

这是因为: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生产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尚需要长期的过程。

5、世界的本质在于客观实在。

对。

列宁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一观点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反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通过强调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实在,粉碎了唯心主义的攻击.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只是在于它们一个联系的看问题,一个是孤立的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辨析题

二、辨析题1.事物的质和量相统一的界限就叫度,或叫做关节点。

2.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3.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根本对立的。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6.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7.肯定方面就是积极的、正确的方面,否定方面就是消极的、错误的方面。

8.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9.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10.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4、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5、人民群众和英雄任务都是历史的创造者?P113四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9.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1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1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1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

15.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16.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辨析题1. 事物的质和量相统一的界限就叫度,或叫做关节点。

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3. 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根本对立的。

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6.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7. 肯定方面就是积极的、正确的方面,否定方面就是消极的、错误的方面。

8.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9. 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10.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4、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5、人民群众和英雄任务都是历史的创造者?P113四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9.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1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1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1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

15.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16.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17.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18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9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二、辨析题:1.错。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

2.错。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3.错。

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一致的的。

但在统一于什么上,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4.错。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错。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属性,不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6.对。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活动的根本问题,贯穿到实践活动领域,必然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所以,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7.错。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8.错。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9.错。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而不是意识的源泉。

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仅有人脑,而没有客观来源,也不会产生意识。

10.错。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 1、答:错误。

(1分)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2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错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哲学分为唯心和唯物,但这两派的关系并不是啥问题,别混淆了概念。

)2、答:错。

(1分)此命题从正确前提出发,偷换了概念,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1)“真理是有用的”,是唯物主义真理观,因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分)(2)“有用的就是真理”,是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真理论,因为有用即真理,把符合主观需要的东西看成真理的内容,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无关,把真理主观化了,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

(3分)3、答:错误。

(1分)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多少;二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2分)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商品价值量不变。

(3分)4、错误。

(1分)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2分)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3分)5错误!只有人民群众才是,英雄是偶然的。

四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或者说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并非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错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但人脑本身并不产生意识.意识就其形式而论是主观的,就其内容而论则是客观的.一切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错新旧事物有着根本的区别,新事物是在否定旧事物的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但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扬弃,即批判地继承.新事物在抛弃旧事物的糟粕的同时,批判地继承了积极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并把它们作为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如果绝对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失去联系,新事物就失去了得以产生的基础,更谈不上发展.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错所有的唯物主义派别在认识论上都主张反映论,即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然而,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才是能动的反映论.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错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错科学技术并不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要素,而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渗透在生产力诸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科学技术也不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它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通过实体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错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由于人的社会关系会发生变化,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错社会意识虽然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在发展变化上具有不同步性.社会存在变化以后,同原有的社会存在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不会立竿见影地全部消失,在一定的时期内,旧的社会意识依然存在,并阻碍社会的发展.但是,旧的社会意识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社会存在的进一步的变化,旧的社会意识或迟或早总要消失.9.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答案要点:错误。

人的价值主要包括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其中社会价值处于主导的、中心的地位。

而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所尽责任和义务的多少。

1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1)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2)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3)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1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答案要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能以它作为对错的标准。

判断认识的真理性,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真理,但它只是主观的东西,故不能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1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对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1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

错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

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15.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16.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参考答案:其一,人的眼睛与蚂蚁的眼睛存在不同的结构,在感受某些光线方面,人的眼睛确实不如蚂蚁;其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眼睛等生理结构的局限,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蚂蚁的活动终究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加工,获得理性认识。

动物则没有这种主观能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