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的物理原理
火炮击打原理

火炮击打原理
火炮的发射原理主要是借助火药燃烧产生动力。
这个过程首先涉及到装药,即在火炮的枪膛内放入火药或其他爆炸物,并用火药室封闭,以确保爆炸物不会提前引爆。
火药的种类和数量会影响火炮的射程和威力,因此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和计量。
接着是点火,当火炮准备好后,点火装置会引发火药的爆炸,产生高压气体。
点火装置一般是由电子元件或者机械装置组成,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火药点燃。
然后是燃烧,火药爆炸后,产生的高压气体会迅速膨胀,推动炮弹向前运动。
这种高压气体的产生是火炮射击的关键,也是火炮能够发挥杀伤力的重要原因。
炮弹在膛内受到燃气压力的作用,边旋转边加速向前运动,直到炮口处获得一定的速度,具有较大的动能进入大气,按照一定的弹道飞向目标。
炮管则在复进机的作用下又回复到发射前的位置,等待下一次射击。
需要注意的是,火炮的发射过程中,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环境会对火炮本身产生一定的损伤和磨损,这也是火炮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的原因之一。
同时,火药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以确保火炮的使用安全和效果。
火炮的物理原理

火炮的物理原理一、简介火炮是口径在20毫米以上,用火药的爆发力发射弹丸的重火器的通称。
火炮用于歼灭敌有生力量和压制敌方火器,破坏敌防御工事,完成陆地、海洋和空中的其它打击任务。
13至14世纪时,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制造技术传入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欧洲,欧洲的火炮开始发展。
19世纪开始,随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发射长形弹的线膛炮,并安装有弹性炮架。
火炮发展至今,已经是儿孙满堂,不仅家族支系众多,而且家族成员的外貌也差别甚大,出现了有善于对付各种目标的专门火炮:按安装发射的平台不同可分为地面炮、舰炮和航炮;按运动方式可分为固定火炮、机械牵引炮和自行火炮;按作战用途又可分为地面压制火炮、海岸炮、高射炮、坦克炮、特种炮等;按口径大小可分为:大口径炮(高炮在100毫米、地炮在152毫米、舰炮130毫米以上);中口径炮(高炮在61~100毫米、地炮在76~152毫米、舰炮在76~130毫米左右);小口径炮(高炮在20~60毫米、地炮在20~75毫米、舰炮在20~57毫米之间)。
按炮膛结构可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按弹道特性可分为加农炮(弹道低伸)、榴弹炮(弹道较弯曲)和迫击炮(弹道最弯曲)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式火炮和后装式火炮。
二、基本构造现代火炮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炮身、炮尾、炮闩和炮架等。
其作用原理是将发射药在膛内燃烧的能量转换为弹丸的炮口动能以抛射弹丸,同时产生声、光、热等效应。
火炮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是初速、射程、精度、射速和机动性等。
火炮的主要任务是用于对地面、空中和水上目标射击,毁伤和压制敌有生力量及技术兵器,以及完成其它任务。
火炮的结构身管火炮的外观及其组成部件视炮种及其用途而异。
尽管有这些差别,然而身管火炮都是按照几乎相同的方法制造的。
身管火炮有两个或两组主要部件,就是炮身部分和炮架部分。
炮架部分用于支承炮身和保持火炮射击时的稳定性。
炮架部分包括瞄准装置,在某些情况下它还可作为运送炮身部分的手段。
火炮发射原理

火炮发射原理
火炮是一种利用爆炸产生的气压力将炮弹射出的武器装备。
火炮的发射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1.填装炮弹:首先,操作人员将火药或其他爆炸物填装进火炮的炮膛中。
这些爆炸物通常被称为火药药包。
2.点燃火药:操作人员点燃火药药包,引燃其中的爆炸物。
点燃火药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如使用火种、火绳或者电火花等。
3.爆炸释放气体:一旦点燃,爆炸物会迅速燃烧,并产生大量高温高压的气体。
这些气体的释放会导致炮膛内的压力迅速升高。
4.压力驱动炮弹:因为炮膛口封闭,气体无法自由释放。
高压气体会沿着炮膛向外扩散,推动炮弹向前方移动。
5.炮弹射出:当炮弹受到足够的推力时,它会离开炮膛,并沿着预定的轨迹射出。
炮弹的速度和射程可以通过调整火药的量和类型来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火炮的发射原理是利用高压气体推动炮弹,而非火药的爆炸力。
因此,火炮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炮膛的强度和密封性,以确保安全和稳定的发射过程。
此外,火炮的精确性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炮口的对准、炮弹的 aerodynamics 特性以及环境条件等。
炮弹的发射应用了什么原理

炮弹的发射应用了什么原理简介炮弹是一种常见的火器武器,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炮弹的发射是将炮弹从火炮中射出,以达到打击目标的目的。
炮弹的发射利用了多种物理原理,包括气压原理、化学原理、动能原理等。
本文将介绍炮弹发射所应用的主要原理。
气压原理炮弹的发射中,气压原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火药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时,这些气体在火炮内部产生巨大的压力。
当压力超过火炮的结构强度,炮弹就会被推出火炮。
这一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说明: - 火药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 -高温高压气体通过射击孔进入炮膛; - 炮膛内的气压随着高温高压气体的注入而增加; - 当气压超过火炮结构强度时,炮弹被推出。
化学原理炮弹的发射还涉及到化学原理。
火药是炮弹发射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化学物质。
火药在燃烧时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将精确控制的能量转化为巨大的压力,推动炮弹飞行。
以下是火药燃烧的基本原理: - 火药是一种由硝化剂、燃料和增塑剂组成的混合物; - 火药中的硝化剂和燃料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气体; - 气体的产生推动炮弹向前飞行。
动能原理炮弹发射还利用了动能原理。
火炮通过释放巨大的能量将炮弹加速到高速,并赋予它动能,使其电离远距离的目标。
以下是动能转化的基本原理: - 火炮通过燃烧火药产生高温高压气体; - 高温高压气体推动炮弹在炮膛内加速; - 炮弹通过枪管获得足够的动能,以克服阻力飞行向目标。
其他辅助原理除了上述原理外,炮弹的发射还涉及到其他辅助原理,如引信原理、弹道学原理等。
引信是炮弹发射中的关键部分,其作用是在炮弹达到预定距离或接触目标时引爆炮弹内的火药,从而完成击中目标的任务。
弹道学原理则是研究炮弹在飞行过程中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弹道轨迹、弹道稳定性等方面。
结论综上所述,炮弹的发射应用了多种物理原理,包括气压原理、化学原理、动能原理等。
这些原理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炮弹发射和飞行,使其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
炮弹发射的原理是复杂而精密的,深入研究这些原理对于提高火器武器的效能和精准度具有重要意义。
大炮怎么推动发射的原理

大炮怎么推动发射的原理
大炮的发射原理基于新动力学的基本定律——动量守恒定律。
当炮弹燃烧生成高压气体时,根据动量守恒,气体的反方向动量将推动炮弹及炮管加速前进。
具体来说,大炮发射的基本过程为:
1. 装填与闭锁
将炮弹装入炮膛,闭锁炮膛。
2. 加药点火
在炮尾部装入一定规格的发射药,点火引燃发射药。
3. 发射药燃气膨胀
发射药迅速燃烧生成大量高压气体,膨胀压缩炮膛内空间。
4. 气体排出膛口
高压气体按膛口方向排出,产生向前的反作用力。
5. 推动炮弹加速
反作用力推动炮弹加速前进,喷出炮口,完成发射。
6. 推进炮管后坐
炮弹飞出后,残余气体继续排出,推动炮管向后后坐减速。
由上可见,燃气的膨胀和喷出是推动炮弹的动力源,而动量守恒定律是限定发射方向的基本原理。
发射药的燃速、膨胀速度直接影响发射的动力大小。
通过调节发射药用量、改变膛内空间等参数,可以控制发射的动力效果,使炮弹获得不同的初速和射程。
这就是设计大炮时需精心优化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动量守恒是大炮发射的基础理论,而发射药的燃烧膨胀提供动力来源,使大炮可以持续稳定地发射炮弹。
这具体阐述了大炮发射推动的基本原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问题,请告知,我会继续完善说明。
火炮的工作原理

火炮的工作原理一、引言火炮是一种可以发射高速炮弹的武器,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和科学领域。
其工作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能量转换、热力学、机械学等知识。
本文将从火炮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发射过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二、火炮结构火炮通常由枪管、弹药库、枪盾和准星等部分组成。
其中,枪管是最关键的部分,它负责将爆炸产生的气体能量转换为高速运动的炮弹。
三、火炮工作原理1. 能量转换当引信引爆火药时,火药会迅速燃烧并产生大量高温气体。
这些气体会向枪管内膨胀,并在枪口形成高压区域。
这种能量转换过程被称为化学能转换为气体动能。
2. 热力学在气体膨胀过程中,气体温度和压力均会急剧上升。
此时,需要考虑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以及焓变等相关知识。
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气体会产生巨大的动能,从而推动炮弹飞出枪管。
3. 机械学火炮发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弹道学、空气阻力等因素。
炮弹在离开枪口后会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其飞行轨迹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设计火炮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和优化。
四、火炮发射过程1. 点火点火是火炮发射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如果点火不成功,整个发射过程将无法进行。
通常采用电子点火或者摩擦点火等方式进行。
2. 爆炸当点火成功后,引信将引爆火药,并产生大量高温气体。
这些气体会向枪管内膨胀,并推动炮弹向前运动。
3. 发射当炮弹离开枪口时,其速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此时需要考虑到弹道学和空气阻力等因素,以确保炮弹能够准确地命中目标。
五、总结火炮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武器,其工作原理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
在设计和制造火炮时,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和优化。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火炮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发射过程。
第二章 火炮工作原理.

图2-7
相伴弹道
2.3.2 空气阻力及其对弹丸的作用
一、 空气阻力
1.摩擦阻力
(a) (b) (a) 弹丸运动 (b) 气流运动
2.涡流阻力
3.波动阻力
二、空气阻力对飞行弹丸的作用
图2-10
弹丸的攻角
图2-11 飞行弹丸受力
图2-11
飞行弹丸受力
空气阻力对飞行弹丸的作用可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 1. 消耗弹丸的能量,使弹丸速度很快衰减。降低了落点处 的动能,减小了射程。 2. 改变弹丸的飞行姿态。翻转力矩使弹丸在飞行途中作不 规则的运动,进而更增大了空气阻力,落点不能确定, 同时也不能保证弹丸头部碰击目标,影响弹丸对目标的 毁伤作用。
图2-4 各时期膛压、速度-时间曲线 1- 膛内时期(实线);2 -后效时期(虚线)
2.2.2 影响初速和最大膛压的主要因素
现靶场内常用的一种微分修正公式如下:
pm 3 m 4 W0 4 e1 2 0.0036t 0.15H % pm 4 m 3 W0 3 e1 vm 3 2 m 1 W0 1 e1 0.0011t 0.04H % vm 4 5 m 3 W0 3 e1
真空弹道:弹丸出炮口后在空 中飞行,如果不受任何外力 的作用,只受重力作用,相 当于弹丸在真空中飞行 ,其 质心运动轨迹称为真空弹道。 还受空气阻力的作用,此时, 弹丸质心运动轨迹称为 空气 弹道。
图2-6 三种弹道示意图
真空弹道具有下述主要特点: 1. 弹道与弹丸的结构参数无关, 只取决于初速v0与射角。 2. 弹道具有对称性。 3. 初速一定,射角为45度时射 程最大,当初速相同时,用 对称于 45 度的两个射角 (45+a 及 45-a) 射击,其所对应的射 程相等,这两条弹道互称为 相伴弹道。
第二章 火炮工作原理.

图2-17 射弹散布
图2-18 空炸散布
1. 散布有一定范围。在水平面上弹着点的散布区域为椭圆形,其长 轴沿射程方向,短轴在左右方位上;高射炮用榴弹对空中目标射击 时,其炸点的散布为一椭球,长轴朝射击方向。 2. 散布具有对称性。以椭圆(球)的中心为对称点,其上下、左右、前 后的落(炸)点数目及位置大致相同。 3. 散布是不均匀的。离对称中心越近,落(炸)点越多,离对称中心越 远,落(炸)点越少。
图2-12
弹丸不稳定飞行
三、 空气弹道的特点
空气弹道与真空弹道相比,具有下述特点: 1. 弹丸在空中飞行,其质心运动轨迹不仅决定于初速和射角, 还决定于弹丸的弹道系数C,并且与射击时的气象条件有 关(如风速、风向、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压力等), 弹道系数C是表示弹丸结构特征的一个综合参量。与弹形、 弹丸质量和尺寸有关。C=i×10×d2/m,I为弹形系数,m 为弹丸质量 (Kg) , d为口径 (dm) 。 C值小,则空气阻力加 速度就小,弹丸飞行速度衰减较慢,要提高射程,就应 改善弹形,降低I值;或增加弹丸的断面密度m /d2 ,长杆 式次口径钨心穿甲弹就是增大m /d2值的一个实例。 2. 不对称性。空气弹道的升弧和降弧并不对称,升弧平缓且 长,降弧陡峭而短;落角大于射角;落速小于初速,最 小速度值不在弹道最高点,而在降弧上某一点。 。 3. 最大射程角不一定是45 ,而是随不同的弹丸、不同的初 速而异。
图2-4 各时期膛压、速度-时间曲线 1- 膛内时期(实线);2 -后效时期(虚线)
2.2.2 影响初速和最大膛压的主要因素
现靶场内常用的一种微分修正公式如下:
pm 3 m 4 W0 4 e1 2 0.0036t 0.15H % pm 4 m 3 W0 3 e1 vm 3 2 m 1 W0 1 e1 0.0011t 0.04H % vm 4 5 m 3 W0 3 e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炮的物理原理一、简介火炮是口径在20毫米以上,用火药的爆发力发射弹丸的重火器的通称。
火炮用于歼灭敌有生力量和压制敌方火器,破坏敌防御工事,完成陆地、海洋和空中的其它打击任务。
13至14世纪时,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制造技术传入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欧洲,欧洲的火炮开始发展。
19世纪开始,随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发射长形弹的线膛炮,并安装有弹性炮架。
火炮发展至今,已经是儿孙满堂,不仅家族支系众多,而且家族成员的外貌也差别甚大,出现了有善于对付各种目标的专门火炮:按安装发射的平台不同可分为地面炮、舰炮和航炮;按运动方式可分为固定火炮、机械牵引炮和自行火炮;按作战用途又可分为地面压制火炮、海岸炮、高射炮、坦克炮、特种炮等;按口径大小可分为:大口径炮(高炮在100毫米、地炮在152毫米、舰炮130毫米以上);中口径炮(高炮在61~100毫米、地炮在76~152毫米、舰炮在76~130毫米左右);小口径炮(高炮在20~60毫米、地炮在20~75毫米、舰炮在20~57毫米之间)。
按炮膛结构可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按弹道特性可分为加农炮(弹道低伸)、榴弹炮(弹道较弯曲)和迫击炮(弹道最弯曲)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式火炮和后装式火炮。
二、基本构造现代火炮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炮身、炮尾、炮闩和炮架等。
其作用原理是将发射药在膛内燃烧的能量转换为弹丸的炮口动能以抛射弹丸,同时产生声、光、热等效应。
火炮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是初速、射程、精度、射速和机动性等。
火炮的主要任务是用于对地面、空中和水上目标射击,毁伤和压制敌有生力量及技术兵器,以及完成其它任务。
火炮的结构身管火炮的外观及其组成部件视炮种及其用途而异。
尽管有这些差别,然而身管火炮都是按照几乎相同的方法制造的。
身管火炮有两个或两组主要部件,就是炮身部分和炮架部分。
炮架部分用于支承炮身和保持火炮射击时的稳定性。
炮架部分包括瞄准装置,在某些情况下它还可作为运送炮身部分的手段。
炮身部分为发射药燃烧产生的压力提供容器;它使发射药燃烧产生的能量安全地按预定方式传送到弹丸上;它还具有赋予弹丸方向和稳定性的手段炮身的主要部件构成炮身部分的主要部件是身管及其附件,炮闩装置和击发装置。
身管实质上是一根发射时供弹丸通过的钢管。
身管内表面称作炮膛,通常刻有凹线或凸线,称为膛线。
也有没有膛线的滑膛身管,但它们主要用在现代坦克炮上,特别是用在发射尾翼稳定弹丸的火炮上。
炮膛的膛线是按螺旋形刻制的,有等齐和渐速两种缠度。
带等齐缠度膛线的炮膛,其特征是阴线相对于炮身轴线的斜度是个常数。
炮身轴线是沿炮膛中心贯穿炮膛全长的一条假想线。
渐速膛线是指阴线与炮身轴线间的斜度是不断变化的,越向炮口斜度越大。
渐速膛线,在身管内的火药气体压力达到最高点时,可用于减少弹带作用到阳线上的压力,从而保证弹丸在离开炮口前能获得足够的转数。
使用渐速膛线在理论上的好处是,比较短的身管不会降低弹丸飞行中的稳定性。
凸起的膛线称为“阳线”。
不包括阳线深度的炮膛直径就是用于衡量身管、也就是武器的口径的尺度。
膛线的用途是在弹丸穿越炮膛时使弹丸旋转。
弹丸上配有用比膛线软一些的材料制成弹带。
当弹丸向前运动时,膛线嵌入弹带,膛线在弹带上刻出的凹槽的形状与阳线断面相应。
弹带上被刻出的凹槽被迫沿膛线扭转的路线运动,从而使弹丸旋转。
在决定膛线深度时必须解决两个彼此矛盾的要求。
一方面,深阴线更有利于为弹丸穿过炮膛时导向并能减少膛线的磨损。
但是另一方面,浅阴线更容易使弹带嵌入膛线,而且由于弹丸飞出炮口时留在弹带上的刻槽较浅,因而可减小弹丸在飞行中的空气阻力。
火炮身管所要具备的主要特性是寿命长、强度大、刚度强、重量适度和重心合适。
身管的使用寿命应尽可能长,这就是说身管在由于磨损而不能以所要求的初速正常地发射能稳定飞行的弹丸前,应能发射大量炮弹。
身管强度必须能承受射击应力而不致在作战情况下出现故障。
这种强度要求可通过许多方法来实现,如在钢中添加合金元素、给身管施加预应力或依靠身管本身的设计来实现。
一般是综合采用这三种方法。
身管的重量主要取决于对其强度的要求,但是也考虑刚度和整门火炮射击时的稳定性身管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或通常所说的“梁强度”,以使其在自重作用下不致弯曲。
这一特性对长身管火炮来说尤其重要。
在身管使用的钢材品位确定以后,身管的梁强度要求通过选择合适的身管外形来满足,即,使身管的厚度从炮尾到炮口逐渐减薄。
二战时期坦克主炮主要是中小口径的身管线膛火炮,大多弹道较为低伸,属于加农炮。
(加农炮:身管长,弹道低伸的火炮。
区别于榴弹炮身管较短,弹道较弯曲的火炮。
)三、物理原理概要在枪炮的射击过程中,弹丸的运动要经历膛内阶段、射出膛口后继续受火药燃气作用的阶段和在空气阻力、地球引力与惯性力作用下的飞行阶段。
因而枪炮弹道学也相应地划分为:研究膛内火药燃烧、物质流动、弹丸运动和能量转换等有关现象及其规律的内弹道学;研究弹丸穿越膛口流场时受力和运动规律,以及伴随膛内火药燃气排空过程发生的各种现象的中间弹道学;研究弹丸在空中飞行运动的现象及其规律的外弹道学。
在近代弹道学的发展过程中,对弹丸在目标区域的运动规律、目标的作用机理及威力效应的研究已形成了专门的学术领域,称为终点弹道学。
四、物理原理解析1.内弹道内弹道学是研究发射过程中枪炮膛内及火箭发动机内的火药燃烧、物质流动、能量转换、弹体运动和其它有关现象及其规律的弹道学分支学科。
燃烧的发射药产生具有很高压力的气体,使弹丸加速穿过炮膛,直到以预定初速离开炮口。
初速是具有一定质量和形状的弹丸最终要达到的整个射程的基础。
在设计火炮时必须进行计算以保证最正常、最有效地产生所需要的初速。
发射装药产生的能量用于完成好几种工作。
大部分能量用于赋予弹丸速度。
能量还消耗在做下述功上:使弹丸旋转,克服弹丸与膛壁之间的摩擦力,使发射药和发射药气体在膛内运动以及使火炮后坐部分后坐。
有些能量还以热能的形式损失在身管、炮尾、弹丸和药筒(如果使用药筒的话)上。
发射过程都是从点火开始,通过机械击发、电热或其他方式将点火药点燃,所产生的高温气体及灼热粒子再点燃火药装药,迅即扩展到整个装药表面,并同时沿着药粒厚度向内层燃烧。
燃烧进行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这个空间前由弹丸的弹带封闭,后有火炮所采用的紧塞装置封闭,紧塞装置用于防止火药气体从后面逸出。
在发射药气体的压力达到能使弹丸运动的程度之前,发射药的燃烧速度与膛压增加的速度是成正比例的。
所谓“弹丸启动压力”就是指使弹丸开始向前运动的压力。
当弹丸沿身管向前运动时,供发射药气体占用的空间增大,因此膛压的增加速度减小。
当空间增加所导致的压力的增加相等时,膛压达到最大值。
自此以后膛压开始下降,同时弹丸却在继续加速,甚至在发射药全部燃尽后弹丸仍在继续加速,只是加速度逐渐减小,弹丸一出炮口即变为减速。
下图说明膛内压力、弹丸膛内行程和弹丸速度间的关系内弹道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关点火药和火药的热化学性质,点火和火药燃烧的机理及规律;有关枪炮膛内火药燃气与固体药粒的混合流动现象,有关弹带嵌进膛线的受力变形现象,弹丸和枪炮身的运动现象;有关能量转换、传递的热力学现象和火药燃气与膛壁或发动机之间的热传导现象等。
弹丸在膛内的运动大约要消耗掉发射药产生的能量的25-35%。
其余的能量都在弹丸离开炮口后排入大气。
通过增加身管长度以延长发射药气体作用于弹丸时间的方法,还有可能使弹丸初速增加。
只是用这种方法增加初速也有其缺点,因为在身管增长超过一定限度后所增加的初速与所带来的缺点相权衡,是得不偿失的。
从发射药燃尽点开始,弹丸速度的增加是越来越平缓的。
内弹道学主要从理论和实验上对膛内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揭示发射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规律和影响规律的各有关因素;应用已知规律提出合理的内弹道的方案,为武器的设计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有效地利用能源及探索新的发射方式等。
</P>利用所掌握的内弹道规律,改进现有的发射武器和设计出新型的发射武器,这是内弹道设计的研究内容。
它是以内弹道方程组为基础的,例如根据战术技术要求所给定的火炮口径,及外弹道设计所给出的初速、弹重等主要起始数据,解出合适的炮膛结构数据、装填条件,以及相应的压力和速度变化规律。
在内弹道设计方案确定之后,方案的数据就是进一步进行炮身、炮架、药筒、弹丸、引信及发动机等部件设计的基本依据。
因此,发射武器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内弹道设计方案的优化程度。
能源是实现内弹道过程的主要物质基础,如何选择合适的能源,有效地控制能量释放规律,合理地应用释放的能量以达到预期的弹道效果,一直是内弹道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
火药是最常用的主要能源。
早在无烟药开始应用时对于成形药粒的燃烧,就采用了全面着火、平行层燃烧的假设,并以单一药粒的燃烧规律代表整个装药的燃烧规律,称为几何燃烧定律。
它是内弹道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应用这个定律指导改进火药的燃烧条件,控制压力变化规律,以达到提高初速和改善弹道性能的目的。
在火炮设计中发射药在膛内的燃尽位置很重要。
如果燃尽位置在膛内过于靠前,则很可能会增加耀眼的炮口焰,从而增加被敌人发现的可能性。
如果燃尽位置在炮口外,则炮闩在发射药全部燃尽前有被打开的危险。
在设计火炮及其装药系统时,必须非常注意这种可能性,特别是对发射后自动开闩的火炮。
使燃尽位置适当靠后还有其他一些理由,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这样做能减小各发弹之间的初速差异。
很明显,发射药在膛内的燃尽点还会影响应力对身管的作用位置和大小。
只要考虑到即使是一门105毫米野战炮要以每秒几百米的速度把弹丸推出炮口,其膛压也会大大超过20吨/平方英寸,这就很易理解应对身管应力问题给予极大重视的道理了。
有五种不同类型的应力作用在身管上。
它们是梁应力、径向应力、圆周应力、纵向应力和扭转应力。
梁应力是身管自身的重量和长度作用在身管上而引起的一种挠曲应力。
因此,身管必须具有足够大的刚度以防止自重引起的弯曲。
发射时,发射药气体在膛内向身管壁施加一个向外的径向应力。
发射药气体还产生一个圆周应力,圆周应力沿切向作用在炮膛圆周的任何一点上。
当弹丸在膛内运动时,它还产生另外两种应力:其一是纵向应力,其二是扭转应力。
纵向应力是由弹带在膛内的向前运动和弹带前后的压力差引起的。
纵向应力的作用是纵向拉长身管,但是这种应力的作用范围很小,只限于局部且随弹丸向前移动。
与弹丸的膛内运动有关的第二种应力是扭转应力。
扭转应力是由于弹丸在膛内运动时扭转而引起的。
扭转应力产生扭转作用,其方向与膛线缠度方向相反。
内弹道学的理论基础是在19世纪20~30年代才开始建立起来的。
最先进行研究的是意大利数学家拉格朗日,他在1793年对膛内气流现象做出气流速度沿轴向按线性分布的假设,从而确定出膛底压力与弹底压力之间的近似关系;1664年,雷萨尔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了内弹道能量方程;1866~1915年,英国物理学家、枪炮专家诺布耳和英国化学家、爆炸专家艾贝尔根据密闭爆发器的试验,确定出火药燃气的状态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