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炮的原理与技术发展

合集下载

电磁炮发展

电磁炮发展

一、电磁炮的工作原理电磁炮纯粹是一种电气武器,它通过一对金属轨道来加速具有传导性的射弹。

这一对金属轨道非常光滑,允许大电流通过并通过“炮弹”形成回路。

“炮弹”相当于电磁铁,通过它的大电流与轨道所产生的强大磁场发生作用,并产生强大的作用力,为“炮弹”加速。

其典型特征是不必使用燃料推进,而且发射速度远比火力武器要快。

电磁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电磁炮的运行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1)炮弹——通常是子弹或者导弹——被固定在电枢内,电枢可以传导电流,它们被固定在两排金属轨道之间。

2)巨大的电流通过轨道,从而产生强大的磁场,足以推动电枢以极快的速度前进。

3)炮弹与电枢分离,并将以7倍于声音的速度行进,射程可达100英里。

如果提供强大的电流,比如达到100万安培,电磁轨道炮将对射弹产生巨大的推力,其速度可以达到每秒数千米。

在先前的实验当中,科学家已经获得了20千米/秒的射弹速度。

它的缺点是:由于推进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因此轨道易于被腐蚀。

电磁轨道炮通常需要经常更换轨道,或者使用导电的耐磨材料。

二、电磁炮的研究历史早在1918年,法国发明家路易斯•奥克蒂夫就发明了一种与与上述原理极为相似的电炮,并于1919年4月1日申请了美国专利,名为“射弹电气设备”。

在他的装置里,两条平行的母线与射弹的翼部相连,而整个设备都包围在磁场当中。

当电流通过母线与射弹,就会产生一股力量促使射弹沿着母线推进并最终被发射出去。

图中的电磁轨道炮使用直径2英寸的炮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械署长官约阿希姆•汉斯勒重拾这一理念,并策划研发一种电力驱动的防空炮。

到1944年末,在足够理论储备的条件下,纳粹德国防空指挥部开始向军工部门发布规格要求:炮弹的炮口速度达到2,000米/秒,射弹包含0.5公斤的爆炸物。

它们原来计划安装在6门每秒12发组炮上,并且适合12.8厘米口径FlaK-40高炮。

但是,这种电磁武器从未制造成功。

在战后这些细节被人发现,并激发了军事界的兴趣,更多的细节研究也得以继续。

电磁炮的基本原理及发展趋势带图带公式

电磁炮的基本原理及发展趋势带图带公式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复合装甲、高强度陶瓷装甲、贫铀装甲的使用,以及爆炸反应装甲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装甲的抗毁能力,对破甲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此,人们在相继研制出一系列新型破、穿甲战斗部的同时,也注意开发研究某些新概念超高速动能穿甲武器,电磁炮就是其中一种。

电磁炮的基本原理电磁炮是利用物理学中运动电荷或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即洛伦兹力) 作用的基本原理来加速弹丸的。

根据加速方式,电磁炮可分为导轨炮和线圈炮。

图1 导轨炮工作原理导轨炮导轨炮的工作原理如图1 所示。

主要由一对平行导轨和夹在其间可移动的电枢及电源、开关等组成。

当开关闭合时,向一条导轨输入强大的电流,经过电枢沿另一条导轨流回。

载流电枢在导轨电流产生的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而被加速,将弹丸射出。

电枢弹丸所受的力可表示为F = L′I2/ 2 , (1)其中F 为洛伦兹力(N) 、L′为导轨电感梯度( H/m) 、I 为电流强度(A) 。

弹丸的加速度则为a = F/ m = L′I2/ 2 m , (2)式中a 为加速度(m/ s2) 、m 为电枢与弹丸的质量之和(kg) 。

由(2) 式可见,导轨中的电流强度越大,弹丸的加速度就越大,弹丸的运动速度越快。

导轨炮的导轨有单一、串联、并联和多层等不同结构形式,根据导轨的形式,炮口截面可选用方形、圆形和椭圆形等。

电枢主要有固态金属电枢、等离子体电枢和混合型电枢等种类。

提供脉冲功率的电源主要有电容器组、高性能蓄电池、各种单极发电机、脉冲变压器、强制发电机和爆炸发电机,以及计划研制的超导储能系统等。

整个系统结构复杂,人工操作比较困难,通常由计算机控制。

线圈炮线圈炮的工作原理如图3 所示。

主要由感应耦合的固定线圈、可动线圈、储能器以及开关等组成。

固定线圈相当于炮身,可动线圈相当于弹丸。

当固定线圈接通电源时,所产生的磁场与可动线圈上的感应电流相互作用,产生洛伦兹力,推动可动弹丸线圈加速射出。

弹丸所受的力可表示为F = I f·I p·d M/ d x , (3)其中F 为洛伦兹力(N) 、I f 为固定线圈中的电流强度(A) 、I p 为弹丸线圈中的电流强度(A) 、M 为固定与可动线圈的互感( H) 、d M/ d x 为互感梯度( H/m) 。

电磁炮的原理与技术发展(1) (优选.)

电磁炮的原理与技术发展(1) (优选.)

电磁炮的原理与技术发展 黄 强 郭东桥 卞光荣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复合装甲、高强度陶瓷装甲、贫铀装甲的使用,以及爆炸反应装甲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装甲的抗毁能力,对破甲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此,人们在相继研制出一系列新型破、穿甲战斗部的同时,也注意开发研究某些新概念超高速动能穿甲武器,电磁炮就是其中一种。

一、电磁炮的基本原理电磁炮是利用物理学中运动电荷或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即洛伦兹力)作用的基本原理来加速弹丸的。

根据加速方式,电磁炮可分为导轨炮和线圈炮。

图1 导轨炮工作原理导轨炮 导轨炮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主要由一对平行导轨和夹在其间可移动的电枢及电源、开关等组成。

当开关闭合时,向一条导轨输入强大的电流,经过电枢沿另一条导轨流回。

载流电枢在导轨电流产生的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而被加速,将弹丸射出。

电枢弹丸所受的力可表示为F =L ′I 2/2,(1)其中F 为洛伦兹力(N )、L ′为导轨电感梯度(H/m )、I 为电流强度(A )。

弹丸的加速度则为a =F/m=L ′I 2/2m ,(2)式中a 为加速度(m/s 2)、m 为电枢与弹丸的质量之图2 和(kg )。

由(2)式可见,导轨中的电流强度越大,弹丸的加速度就越大,弹丸的运动速度越快。

导轨炮的导轨有单一、串联、并联和多层等不同结构形式,根据导轨的形式,炮口截面可选用方形、圆形和椭圆形等。

电枢主要有固态金属电枢、等离子体电枢和混合型电枢等种类。

提供脉冲功率的电源主要有电容器组、高性能蓄电池、各种单极发电机、脉冲变压器、强制发电机和爆炸发电机,以及计划研制的超导储能系统等。

整个系统结构复杂,人工操作比较困难,通常由计算机控制(见图2)。

图3 线圈炮工作原理线圈炮 线圈炮的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

主要由感应耦合的固定线圈、可动线圈、储能器以及开关等组成。

固定线圈相当于炮身,可动线圈相当于弹丸。

当固定线圈接通电源时,所产生的磁场与可动线圈上的感应电流相互作用,产生洛伦兹力,推动可动弹丸线圈加速射出。

电磁炮的原理与技术发展

电磁炮的原理与技术发展

电磁炮的原理与技术发展电磁炮是一种无需火药瞬间爆发出冲击能量的一种最新火炮;美国己试验成功;电磁炮的主要工作原理雷同磁悬浮列车的直线平面电机;但在电磁炮里用的是多个大功率聚能偏转线圈将磁弹发送出去;比炮好处是无汚染;优奌是电磁炮能做到连续发射,如同机枪、航炮;每分钟可发N次到数千次;某种意义上耒讲一门电磁炮将大于一个炮兵团以上发送的能量;电磁炮耗能非常可观;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正在针对电磁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地开展电磁炮实用性研究和野外试验;具体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能源小型化体积和重量是电磁炮武器化和战术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而这两者主要由脉冲功率源及功率调节装置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所决定;要减小体积、降低重量,必须实现能源小型化;因此,今后将进一步开发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材料,以研制小型轻质脉冲功率源;采用高新技术、提高系统效率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电磁炮的研制提供了条件,将超导材料用于电磁炮是新的发展趋势;超导材料的电流密度和储能密度极高,储能效率达60%~90%,将其用于储能线圈、发电机、磁体和开关等,不仅有利于电磁炮小型化、提高射速,而且可减小能量损失、大大提高系统效率;另外,采用多级、多层、多段节和分布电源多模块结构的导轨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多模块结构可以减小导轨的能量损失,提高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至两倍左右;加紧新材料的研究、提高系统寿命与性能新型材料的研究主要有:电池用新型电化学材料,电容器用聚合物电介质材料,脉冲发电机储能用石墨-环氧等复合材料,耐高温、高强度、高能量密度电感储能材料;高强度、耐烧蚀、耐腐蚀的导轨、电枢和电极材料,石墨、陶瓷等耐高温、耐烧蚀炮管绝缘材料;大载流、高强度、高频率开关和大功率脉冲固态开关材料; 经过近20年的研究,电磁炮技术在理论上已基本成熟,开始向武器化、实用化发展;电磁炮的穿甲能力已被实验所证实,武器化的电磁炮可以击毁火炮所不能击毁的新型坦克装甲;预计在不远的将来电磁炮将会作为新一代重要的穿甲武器出现在战场上,在未来战争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电磁炮的基本原理 -回复

电磁炮的基本原理 -回复

电磁炮的基本原理-回复电磁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电磁炮(electromagnetic railgun)是一种基于电磁加速技术的射弹系统,它利用电磁场将射弹加速到极高的速度,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长程打击目标的能力。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磁力驱动载荷(射弹),将电能转换为动能,从而实现高速推进。

电磁炮的实现原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电磁场的产生、载荷的驱动和射程的确定。

下面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电磁炮的基本原理:1. 电磁场的产生电磁场是电磁炮实现加速的基础。

电磁场是一种由电场和磁场组成的物理场,它能够将电能、化学能等能量形式转化为机械能、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电磁炮中的电磁场是由电源、导体和永磁体产生的。

电源:电磁场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电能,因此电磁炮的电源是其加速驱动的基础。

目前电磁炮的电源主要有化学电池、超级电容器和爆炸磁体发生器等。

导体:导体是电磁炮中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关键。

在电磁炮中,导体通常采用铜或铝等良导电材料制成的环状导轨,它们与电源相连形成电路,一般采用并联式电路,以确保电能充足。

导体在电力作用下会发出磁场,因此要选择一定的导体形状和数量,以实现最佳的磁场分布。

永磁体:永磁体是电磁炮中的基本元素之一。

永磁体通过产生磁场,确保载荷(射弹)在导轨上稳定行驶,降低其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并影响导轨上的磁场分布。

2. 载荷的驱动载荷(射弹)是电磁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形态、惯性等特性对电磁炮的性能起决定作用。

载荷的驱动包括转换电能为动能的过程和将载荷在导轨上稳定加速的过程。

转换电能为动能的过程:当电源向导轨导入电流时,导轨成为载荷的加速器。

电流在导轨内运动时,产生的磁场把载荷推开并加速。

因为轨道中电流和载荷的性质不同,载荷在这个磁场中会经历一个向前的作用力。

将载荷在导轨上稳定加速的过程:当载荷进入导轨内时,它将在导轨中受到电流感应的磁场的推动。

导轨中的电磁场是一个频率很高的交流电场,因此在一个周期内,磁场方向是不断变化的。

电磁炮实验报告

电磁炮实验报告

电磁炮实验报告引言:电磁炮作为一种新兴的武器技术,不仅激发了人类的好奇心,同时也引发了科技界的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究电磁炮的工作原理、能量传递方式以及其潜在的应用前景。

一、电磁炮的工作原理电磁炮的工作原理基于磁场和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的磁场将与物体中存在的磁性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推动力。

这种原理被应用于电磁炮中,通过调节电流大小和持续时间,可以控制推动力的大小和持续时间,从而实现不同能量级别的发射。

二、实验设备和材料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线圈、电源、弹丸和磁性材料作为实验设备和材料。

线圈由导线制成,呈环形或线形,通过电源提供电流。

弹丸则是我们将要发射的物体,可以是一个金属球或磁性材料。

三、实验过程1. 准备实验设备:将线圈适当地放置在实验台上,并连接到电源上。

确保线圈与金属球的位置合理。

2. 调整电流和持续时间:通过调节电源的电流和持续时间,控制线圈中的电流大小和传递时间。

3. 发射实验:在调整好电流和持续时间后,通电,观察金属球在磁场作用下的发射情况。

记录击中目标的距离和金属球的速度。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推动力与电流大小成正比:通过增加电流的大小,我们观察到金属球的速度也随之增加。

2. 推动力与传递时间有关:延长电流传递时间将导致更长的推动力作用于金属球,从而增加其速度和射程。

3. 发射距离的影响因素:除了电流和传递时间外,金属球的质量、目标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等因素也会影响发射距离的远近。

五、电磁炮的应用前景电磁炮具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军事和航天领域:1. 军事应用:电磁炮作为一种新型的武器技术,在海上和陆地上具有巨大的威力和远程打击能力。

其快速的发射速度和高度精确性,使其成为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武器之一。

2. 航天应用:电磁炮技术也可以被应用于航天领域,通过发射载荷或卫星进入太空。

其高速度和无需燃料的特点,使其成为将物体送入太空的一种新型方法。

电磁炮基本原理及发展趋势(带图带公式)

电磁炮基本原理及发展趋势(带图带公式)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复合装甲、高强度陶瓷装甲、贫铀装甲的使用,以及爆炸反应装甲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装甲的抗毁能力,对破甲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此,人们在相继研制出一系列新型破、穿甲战斗部的同时,也注意开发研究某些新概念超高速动能穿甲武器,电磁炮就是其中一种。

电磁炮的基本原理电磁炮是利用物理学中运动电荷或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即洛伦兹力) 作用的基本原理来加速弹丸的。

根据加速方式,电磁炮可分为导轨炮和线圈炮。

图1 导轨炮工作原理导轨炮导轨炮的工作原理如图1 所示。

主要由一对平行导轨和夹在其间可移动的电枢及电源、开关等组成。

当开关闭合时,向一条导轨输入强大的电流,经过电枢沿另一条导轨流回。

载流电枢在导轨电流产生的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而被加速,将弹丸射出。

电枢弹丸所受的力可表示为F = L′I2/ 2 , (1)其中F 为洛伦兹力(N) 、L′为导轨电感梯度( H/m) 、I 为电流强度(A) 。

弹丸的加速度则为a = F/ m = L′I2/ 2 m , (2)式中a 为加速度(m/ s2) 、m 为电枢与弹丸的质量之和(kg) 。

由(2) 式可见,导轨中的电流强度越大,弹丸的加速度就越大,弹丸的运动速度越快。

导轨炮的导轨有单一、串联、并联和多层等不同结构形式,根据导轨的形式,炮口截面可选用方形、圆形和椭圆形等。

电枢主要有固态金属电枢、等离子体电枢和混合型电枢等种类。

提供脉冲功率的电源主要有电容器组、高性能蓄电池、各种单极发电机、脉冲变压器、强制发电机和爆炸发电机,以及计划研制的超导储能系统等。

整个系统结构复杂,人工操作比较困难,通常由计算机控制。

线圈炮线圈炮的工作原理如图3 所示。

主要由感应耦合的固定线圈、可动线圈、储能器以及开关等组成。

固定线圈相当于炮身,可动线圈相当于弹丸。

当固定线圈接通电源时,所产生的磁场与可动线圈上的感应电流相互作用,产生洛伦兹力,推动可动弹丸线圈加速射出。

弹丸所受的力可表示为F = I f·I p·d M/ d x , (3)其中F 为洛伦兹力(N) 、I f 为固定线圈中的电流强度(A) 、I p 为弹丸线圈中的电流强度(A) 、M 为固定与可动线圈的互感( H) 、d M/ d x 为互感梯度( H/m) 。

电磁炮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电磁炮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电磁炮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电磁炮已经成为了军事、工业领域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应用。

电磁炮通过利用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将电能转化为高速的动能,以高速、高精度的方式打击目标,成为了现代武器装备中的重要武器之一。

本文将探讨电磁炮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介绍电磁炮的工作原理、设计和实验进展,探究其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电磁炮的工作原理电磁炮是利用电磁作用的原理将电能转化为动能,实现高速发射的技术装备。

它由电源、电容器、线圈和炮管等组成。

在电磁炮的工作过程中,首先将电池存储的电能经过放电线路,由线圈产生强大的磁场。

当磁场作用于导电轨道时,会在导电轨道上产生电流,并在导电轨道和磁场之间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力,使导体产生加速运动,最终将电能转化为动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射出弹丸,达到高速、高精度的效果。

二、电磁炮的设计和实验进展电磁炮的设计和实验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电源电压、电容器的容量和线圈的结构等。

针对这些因素,国内外的专家们开展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相继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美国的电磁炮装置被公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电磁炮,设计原理以及其结构模型被广泛参考。

俄罗斯在电磁炮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诸如90节线圈炮坐实全新的实验设施等创新性工作。

国内目前也有不少研究机构投入了电磁炮的研究中,例如空军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实验设备、仿真计算等手段,不断深化电磁炮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结果。

其中,江苏利达电机集团投入研发的均流体电容脉冲电磁炮(PEC)是一种新型的电磁炮,它采用高能脉冲电容器作为电源,使用均流体电容器,可以将电池储存的电能释放到电容器上,从而提供更高的输出功率和能量,高达每秒600次射速。

此外,激光电磁炮、超导电磁炮等新型的电磁炮研究也已经开始,不同的设计可应用于不同的行业领域,如军事、航天、轨道交通、环保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电磁炮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虽然电磁炮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炮的原理与技术发展
电磁炮是一种无需火药瞬间爆发出冲击能量的一种最新火炮。

美国己试验成功。

电磁炮的主要工作原理雷同磁悬浮列车的直线平面电机。

但在电磁炮里用的是多个大功率聚能偏转线圈将磁弹发送出去。

比炮好处是无汚染。

优奌是电磁炮能做到连续发射,如同机枪、航炮。

每分钟可发N次到数千次。

某种意义上耒讲一门电磁炮将大于一个炮兵团以上发送的能量。

电磁炮耗能非常可观。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正在针对电磁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地开展电磁炮实用性研究和野外试验。

具体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

能源小型化
体积和重量是电磁炮武器化和战术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而这两者主要由脉冲功率源及功率调节装置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所决定。

要减小体积、降低重量,必须实现能源小型化。

因此,今后将进一步开发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材料,以研制小型轻质脉冲功率源。

采用高新技术、提高系统效率
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电磁炮的研制提供了条件,将超导材料用于电磁炮是新的发展趋势。

超导材料的电流密度和储能密度极高,储能效率达60%~90%,将其用于储能线圈、发电机、磁体和开关等,不仅有利于电磁炮小型化、提高射速,而且可减小能量损失、大大提高系统效率。

另外,采用多级、多层、多段(节)和分布电源多模块结构的导轨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多模块结构可以减小导轨的能量损失,提高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至两倍左右。

加紧新材料的研究、提高系统寿命与性能
新型材料的研究主要有:电池用新型电化学材料,电容器用聚合物电介质材料,脉冲发电机储能用石墨-环氧等复合材料,耐高温、高强度、高能量密度电感储能材料;高强度、耐烧蚀、耐腐蚀的导轨、电枢和电极材料,石墨、陶瓷等耐高温、耐烧蚀炮管绝缘材料;大载流、高强度、高频率开关和大功率脉冲固态开关材料。

经过近20年的研究,电磁炮技术在理论上已基本成熟,开始向武器化、实用化发展。

电磁炮的穿甲能力已被实验所证实,武器化的电磁炮可以击毁火炮所不能击毁的新型坦克装甲。

预计在不远的将来电磁炮将会作为新一代重要的穿甲武器出现在战场上,在未来战争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动化2班0905010213 夏博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