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炮的基本原理及发展趋势(带图带公式)

合集下载

电磁炮发展

电磁炮发展

一、电磁炮的工作原理电磁炮纯粹是一种电气武器,它通过一对金属轨道来加速具有传导性的射弹。

这一对金属轨道非常光滑,允许大电流通过并通过“炮弹”形成回路。

“炮弹”相当于电磁铁,通过它的大电流与轨道所产生的强大磁场发生作用,并产生强大的作用力,为“炮弹”加速。

其典型特征是不必使用燃料推进,而且发射速度远比火力武器要快。

电磁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电磁炮的运行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1)炮弹——通常是子弹或者导弹——被固定在电枢内,电枢可以传导电流,它们被固定在两排金属轨道之间。

2)巨大的电流通过轨道,从而产生强大的磁场,足以推动电枢以极快的速度前进。

3)炮弹与电枢分离,并将以7倍于声音的速度行进,射程可达100英里。

如果提供强大的电流,比如达到100万安培,电磁轨道炮将对射弹产生巨大的推力,其速度可以达到每秒数千米。

在先前的实验当中,科学家已经获得了20千米/秒的射弹速度。

它的缺点是:由于推进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因此轨道易于被腐蚀。

电磁轨道炮通常需要经常更换轨道,或者使用导电的耐磨材料。

二、电磁炮的研究历史早在1918年,法国发明家路易斯•奥克蒂夫就发明了一种与与上述原理极为相似的电炮,并于1919年4月1日申请了美国专利,名为“射弹电气设备”。

在他的装置里,两条平行的母线与射弹的翼部相连,而整个设备都包围在磁场当中。

当电流通过母线与射弹,就会产生一股力量促使射弹沿着母线推进并最终被发射出去。

图中的电磁轨道炮使用直径2英寸的炮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械署长官约阿希姆•汉斯勒重拾这一理念,并策划研发一种电力驱动的防空炮。

到1944年末,在足够理论储备的条件下,纳粹德国防空指挥部开始向军工部门发布规格要求:炮弹的炮口速度达到2,000米/秒,射弹包含0.5公斤的爆炸物。

它们原来计划安装在6门每秒12发组炮上,并且适合12.8厘米口径FlaK-40高炮。

但是,这种电磁武器从未制造成功。

在战后这些细节被人发现,并激发了军事界的兴趣,更多的细节研究也得以继续。

电磁炮的基本原理及发展趋势带图带公式

电磁炮的基本原理及发展趋势带图带公式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复合装甲、高强度陶瓷装甲、贫铀装甲的使用,以及爆炸反应装甲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装甲的抗毁能力,对破甲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此,人们在相继研制出一系列新型破、穿甲战斗部的同时,也注意开发研究某些新概念超高速动能穿甲武器,电磁炮就是其中一种。

电磁炮的基本原理电磁炮是利用物理学中运动电荷或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即洛伦兹力) 作用的基本原理来加速弹丸的。

根据加速方式,电磁炮可分为导轨炮和线圈炮。

图1 导轨炮工作原理导轨炮导轨炮的工作原理如图1 所示。

主要由一对平行导轨和夹在其间可移动的电枢及电源、开关等组成。

当开关闭合时,向一条导轨输入强大的电流,经过电枢沿另一条导轨流回。

载流电枢在导轨电流产生的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而被加速,将弹丸射出。

电枢弹丸所受的力可表示为F = L′I2/ 2 , (1)其中F 为洛伦兹力(N) 、L′为导轨电感梯度( H/m) 、I 为电流强度(A) 。

弹丸的加速度则为a = F/ m = L′I2/ 2 m , (2)式中a 为加速度(m/ s2) 、m 为电枢与弹丸的质量之和(kg) 。

由(2) 式可见,导轨中的电流强度越大,弹丸的加速度就越大,弹丸的运动速度越快。

导轨炮的导轨有单一、串联、并联和多层等不同结构形式,根据导轨的形式,炮口截面可选用方形、圆形和椭圆形等。

电枢主要有固态金属电枢、等离子体电枢和混合型电枢等种类。

提供脉冲功率的电源主要有电容器组、高性能蓄电池、各种单极发电机、脉冲变压器、强制发电机和爆炸发电机,以及计划研制的超导储能系统等。

整个系统结构复杂,人工操作比较困难,通常由计算机控制。

线圈炮线圈炮的工作原理如图3 所示。

主要由感应耦合的固定线圈、可动线圈、储能器以及开关等组成。

固定线圈相当于炮身,可动线圈相当于弹丸。

当固定线圈接通电源时,所产生的磁场与可动线圈上的感应电流相互作用,产生洛伦兹力,推动可动弹丸线圈加速射出。

弹丸所受的力可表示为F = I f·I p·d M/ d x , (3)其中F 为洛伦兹力(N) 、I f 为固定线圈中的电流强度(A) 、I p 为弹丸线圈中的电流强度(A) 、M 为固定与可动线圈的互感( H) 、d M/ d x 为互感梯度( H/m) 。

电磁炮的原理与技术发展(1) (优选.)

电磁炮的原理与技术发展(1) (优选.)

电磁炮的原理与技术发展 黄 强 郭东桥 卞光荣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复合装甲、高强度陶瓷装甲、贫铀装甲的使用,以及爆炸反应装甲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装甲的抗毁能力,对破甲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此,人们在相继研制出一系列新型破、穿甲战斗部的同时,也注意开发研究某些新概念超高速动能穿甲武器,电磁炮就是其中一种。

一、电磁炮的基本原理电磁炮是利用物理学中运动电荷或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即洛伦兹力)作用的基本原理来加速弹丸的。

根据加速方式,电磁炮可分为导轨炮和线圈炮。

图1 导轨炮工作原理导轨炮 导轨炮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主要由一对平行导轨和夹在其间可移动的电枢及电源、开关等组成。

当开关闭合时,向一条导轨输入强大的电流,经过电枢沿另一条导轨流回。

载流电枢在导轨电流产生的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而被加速,将弹丸射出。

电枢弹丸所受的力可表示为F =L ′I 2/2,(1)其中F 为洛伦兹力(N )、L ′为导轨电感梯度(H/m )、I 为电流强度(A )。

弹丸的加速度则为a =F/m=L ′I 2/2m ,(2)式中a 为加速度(m/s 2)、m 为电枢与弹丸的质量之图2 和(kg )。

由(2)式可见,导轨中的电流强度越大,弹丸的加速度就越大,弹丸的运动速度越快。

导轨炮的导轨有单一、串联、并联和多层等不同结构形式,根据导轨的形式,炮口截面可选用方形、圆形和椭圆形等。

电枢主要有固态金属电枢、等离子体电枢和混合型电枢等种类。

提供脉冲功率的电源主要有电容器组、高性能蓄电池、各种单极发电机、脉冲变压器、强制发电机和爆炸发电机,以及计划研制的超导储能系统等。

整个系统结构复杂,人工操作比较困难,通常由计算机控制(见图2)。

图3 线圈炮工作原理线圈炮 线圈炮的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

主要由感应耦合的固定线圈、可动线圈、储能器以及开关等组成。

固定线圈相当于炮身,可动线圈相当于弹丸。

当固定线圈接通电源时,所产生的磁场与可动线圈上的感应电流相互作用,产生洛伦兹力,推动可动弹丸线圈加速射出。

电磁炮原理科普

电磁炮原理科普

电磁炮原理科普(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并不神秘的电磁炮笔者混迹科吧数月,阅贴不少,多有受教于众吧友。

常希望用自己所学回馈吧众。

幸亏寸有所长,总算写成此科普拙文。

笔者将使用不超过中学物理课本的知识对大家喜闻乐见的电磁炮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做一介绍。

因能力所限,时间所限(笔者马上要出差了),只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足和不正确之处,请各位指正。

电磁炮是科幻迷们喜闻乐见的未来武器。

也被各国军方所重视。

它具有很多优秀特性。

1.速度常规火药发射的炮弹受火药气体燃烧速度的限制,初速度很难超过2km每秒(根据具体的使用需要从某些迫击炮的不到200米每秒到坦克炮发射大口径穿甲弹时的接近2km每秒),即使加大装药量也无济于事。

炮口动能则一般不超过10MJ。

而电磁炮没有这个限制,它由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力提供动力而非高温气体膨胀,理论发射速度可达光速。

考虑到空气的阻力,大气层内的实用初速也可以超过4km每秒。

这样的速度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摧毁能力和更远的射程。

2. 电磁炮没有后坐力,更小的震动使得它更加精确。

基于更快的速度,它的弹道更加笔直,易于瞄准,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3. 射击时没有爆炸的声音和火光,攻击更加隐蔽。

4. 因为炮弹没有发射药,更加轻便,可携带更多弹药,减轻后勤压力(不过这一点嘛,电源的重量可就另算了。

)。

5. 炮口初速度可以通过电流大小进行调整。

6. 电能比火药要便宜。

常见的电磁炮1.轨道炮结构和原理最简单的电磁炮,因而技术也越成熟,距离实用化越近。

此结构由两根平行导轨组成,带有电枢的炮弹在轨道上滑动。

当大电流(可达数百万安培或更多)通过一根导轨经电枢流向另一根导轨时,在导轨间形成强磁场。

电枢受洛伦兹力作用前进。

多级导轨炮串联可获得更高初速度。

单级的导轨电流毕竟有现实方面的限制,可以增加多级导轨,不管速度如何,只要这个电流还在,就能不断加速(火药炮就没这点好处)。

电磁炮知识点总结

电磁炮知识点总结

电磁炮知识点总结一、电磁炮的基本原理电磁炮是一种利用电磁学原理产生的力将弹丸加速发射的武器系统。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流通过导电线圈产生的磁场,通过施加洛伦兹力将弹丸加速至高速,并将其发射出去。

具体来说,电磁炮由电源系统、导线圈系统、弹丸和发射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当电流通过导线圈时,产生的磁场将会对弹丸产生洛伦兹力,将其加速至高速,然后通过发射系统将其发射出去。

二、电磁炮的发展历程电磁炮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期。

当时,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利用电磁原理制造武器系统,用电磁力发射弹丸。

然而,由于当时电力技术和材料技术的限制,这些早期的电磁炮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直到20世纪末期,随着电力技术和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电磁炮逐渐成为现实,成为一种有着极高发展潜力的武器系统。

三、电磁炮的优点1. 高速:电磁炮的弹丸可以达到非常高的速度,相比传统火炮和导弹系统有着显著的速度优势,可以更快速地打击目标。

2. 远程:由于高速的弹丸具有很好的穿透能力,电磁炮可以实现远程精确打击目标,有着超越传统武器系统的射程优势。

3. 精度高:电磁炮的弹丸在发射过程中受到的外力影响较小,因此具有很好的弹道稳定性和射击精度。

4. 杀伤力大:由于高速弹丸的撞击动能巨大,电磁炮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可以有效打击装甲目标。

5. 简化弹药设计:电磁炮无需使用传统火炮的炸药等化学燃料,可以使用简化的弹药设计,减少了弹药生产难度和成本。

四、电磁炮的挑战1. 能源供应:电磁炮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来推动弹丸,因此其能源供应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提供大功率的电能,成为电磁炮发展的关键问题。

2. 材料技术:电磁炮的运行需要承受巨大的电磁力和热应力,因此需要耐高温、高强、高导电性的材料来制造关键部件,这对材料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3. 弹丸设计:高速弹丸的设计制造也是一个挑战,需要考虑材料强度、热稳定性、制造工艺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4. 发射系统设计:电磁炮的发射系统需要具备很高的耐久性和可靠性,这对于系统工程设计和制造都提出了挑战。

电磁炮原理图解

电磁炮原理图解

电磁炮原理图解概述电磁炮是一种利用电磁力原理加速导弹或弹丸的装置。

它利用电磁力产生高速运动的物体,而无需使用传统的化学能源。

电磁炮因其高速、高精度和高效率而备受关注,并在军事和科研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通过图解的方式,详细解释电磁炮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电磁炮的基本组成部分1. 电源系统电磁炮需要大量的电能来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因此,电磁炮通常配备有高压直流电源系统。

直流电源可以提供稳定的电流和电压,以满足电磁炮对电能的需求。

2. 线圈线圈是电磁炮中的核心部分。

它由导电材料制成,通常采用铜线。

线圈被分成若干个环状的绕组,依靠通过电流来产生磁场。

磁场的强度直接影响电磁炮的加速效果。

3. 弹丸/导弹电磁炮的弹丸或导弹是需要加速的物体。

它们通常由铁、钢或其他导磁性材料制成,以便更好地与磁场产生相互作用。

弹丸的形状和尺寸也会影响其在电磁炮中的加速效果。

4. 发射轨道发射轨道是弹丸或导弹在电磁炮中进行加速的路径。

它可以是直线轨道或环形轨道,具体取决于电磁炮的设计和用途。

发射轨道通常由高导磁性材料构成,以增强磁场对弹丸的推动力。

电磁炮的工作原理1. 充电阶段在电磁炮开始工作之前,线圈需要先充电。

直流电源将电流导入到线圈中,形成一个稳定的磁场。

2. 弹丸进入发射轨道当线圈已充电并产生磁场时,弹丸或导弹被引入发射轨道。

弹丸会在发射轨道中放置,以便与磁场产生相互作用。

3. 施加电流一旦弹丸准备就绪,线圈中的电流将被增加。

增加电流会增强磁场的强度,从而产生更大的电磁力。

这将推动弹丸向前移动,并在发射轨道上加速。

4. 弹丸加速随着电磁力的增强,弹丸将沿着发射轨道迅速加速。

由于磁场和电流的联合作用,弹丸受到的推力将比传统的化学推进系统更大。

这使得电磁炮具有更高的加速度和速度。

5. 弹丸离开发射轨道一旦弹丸达到所需的速度,它将离开发射轨道并进入空中。

电磁炮可以通过调整磁场、电流和发射轨道的设计来控制弹丸的速度和轨迹。

电磁炮的优势和应用电磁炮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推进系统具有多项优势:1. 高速度和高精度:电磁炮可以提供更高的加速度和速度,使弹丸能够快速到达目标并增加精确度。

电磁炮的应用原理

电磁炮的应用原理

电磁炮的应用原理1. 电磁炮概述电磁炮是一种利用电磁力产生高速运动物体的武器系统。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电流在导体中产生磁场,然后利用磁场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推动物体运动。

电磁炮有很多应用领域,包括军事领域、航天领域以及工业生产等。

2. 电磁炮的工作原理电磁炮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加速阶段和发射阶段。

2.1 加速阶段在加速阶段,电磁炮主要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将电流转化为磁场,并利用磁场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力加速运动物体。

2.1.1 加速器加速器是电磁炮的关键组成部分,它通常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导体环组成。

当电流通过加速器中的导体环时,会产生磁场,而磁场则会施加力于其中的运动物体。

通过依次通电不同的导体环,可以实现对运动物体的逐渐加速。

2.1.2 电源系统电源系统为电磁炮提供所需的电流。

在加速阶段,电源系统需要提供较大的电流来产生足够的磁场以加速运动物体。

常见的电源系统包括电容器、电感和电池等。

2.2 发射阶段在发射阶段,经过加速阶段加速后的物体将被发射出去。

2.2.1 导向系统导向系统用于定位和控制运动物体的路径,确保其正确定位在发射轨道上。

导向系统由导向磁场和辅助设备组成。

2.2.2 发射装置发射装置是将加速后的物体从电磁炮中发射出去的关键部分。

发射装置通常由固定的磁体和运动的磁体组成,通过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物体的发射。

3. 电磁炮的应用电磁炮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3.1 军事应用电磁炮在军事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火炮、导弹和无人机的发射系统。

其高速、高精度的特点使得电磁炮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武器系统。

3.2 航天应用电磁炮在航天领域中被用作航天器的加速器。

通过电磁炮的加速,可以将航天器送入轨道,减少了起飞和加速阶段的能量消耗。

3.3 工业应用电磁炮在工业生产中也有一些应用。

比如,在铁矿石和煤矿石的采矿过程中可以使用电磁炮进行爆破作业,提高采矿效率。

4. 电磁炮的优势和挑战电磁炮作为一种新型的武器系统,具有许多优势和挑战。

电磁炮弹发射的基本原理

电磁炮弹发射的基本原理

电磁炮弹发射的基本原理电磁炮弹发射是一种利用电磁力驱动弹丸进行高速射击的技术。

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流通过导线产生的磁场,然后利用磁场和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驱动弹丸。

下面将一步一步地回答并解释电磁炮发射的基本原理。

第一步:导线通电电磁炮发射的第一步是通过导线通电。

导线通电后,电流开始流动。

电流可以用来产生磁场,而磁场则是电磁炮发射的驱动力。

第二步:磁场的产生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在导线周围产生一个磁场。

这是由电流所造成的,根据安培定律(Ampere's law),磁场的强度与通过导线的电流成正比。

第三步:磁场与导线产生的力根据洛伦兹力(Lorentz force)定律,当电流通过导线时,导线所受到的力与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以及导线的长度等因素有关。

这个力的方向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所形成的平面,并且根据右手定则,力的方向与电流和磁场之间的关系有关。

第四步:弹丸与导线的连接弹丸与导线之间通过一种连接方式(如电磁炮弹腔或电磁炮弹道系统)连接起来。

通过加强这种连接,可以最大程度地将磁场产生的力传递给弹丸。

第五步:弹丸的加速当电流通过导线并产生磁场之后,磁场与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会传递到弹丸上。

这个力会推动弹丸沿着导线方向加速运动。

在电流流动的时间内,弹丸将不断地受到磁场产生的力的推动,从而达到较高的速度。

第六步:磁场的控制为了控制弹丸的速度和方向,可以通过调节电流和磁场的强度来实现。

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改变或调整磁场的强度和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弹丸运动的目的。

总结:基于以上步骤,电磁炮弹发射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流通过导线产生磁场,并利用洛伦兹力将磁场的能量传递给弹丸,从而推动弹丸加速运动。

控制电流和磁场的参数可以实现弹丸速度和方向的调整,从而提高电磁炮发射的精确度和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电磁炮发射技术的制约因素包括导线的耐电流能力、导线和弹丸之间的密切连接、磁场的设计和控制等。

此外,电磁炮发射技术也需要充足的电力供应和高功率放电设备等先进技术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复合装甲、高强度陶瓷装甲、贫铀装甲的使用,以及爆炸反应装甲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装甲的抗毁能力,对破甲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此,人们在相继研制出一系列新型破、穿甲战斗部的同时,也注意开发研究某些新概念超高速动能穿甲武器,电磁炮就是其中一种。

电磁炮的基本原理
电磁炮是利用物理学中运动电荷或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即洛伦兹力) 作用的基本原理来加速弹丸的。

根据加速方式,电磁炮可分为导轨炮和线圈炮。

图1 导轨炮工作原理
导轨炮导轨炮的工作原理如图1 所示。

主要由一对平行导轨和夹在其间可移动的电枢及电源、开关等组成。

当开关闭合时,向一条导轨输入强大的电流,经过电枢沿另一条导轨流回。

载流电枢在导轨电流产生的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而被加速,将弹丸射出。

电枢弹丸所受的力可表示为
F = L′I2/ 2 , (1)
其中F 为洛伦兹力(N) 、L′为导轨电感梯度( H/m) 、I 为电流强度(A) 。

弹丸的加速度则为
a = F/ m = L′I2/ 2 m , (2)
式中a 为加速度(m/ s2) 、m 为电枢与弹丸的质量之和(kg) 。

由(2) 式可见,导轨中的电流强度越大,弹丸的加速度就越大,弹丸的运动速度越快。

导轨炮的导轨有单一、串联、并联和多层等不同结构形式,根据导轨的形式,炮口截面可选用方形、圆形和椭圆形等。

电枢主要有固态金属电枢、等离子体电枢和混合型电枢等种类。

提供脉冲功率的电源主要有电容器组、高性能蓄电池、各种单极发电机、脉冲变压器、强制发电机和爆炸发电机,以及计划研制的超导储能系统等。

整个系统结构复杂,人工操作比较困难,通常由计算机控制。

线圈炮线圈炮的工作原理如图3 所示。

主要由感应耦合的固定线圈、可动线圈、储能器以及开关等组成。

固定线圈相当于炮身,可动线圈相当于弹丸。

当固定线圈接通电源时,所产生的磁场与可动线圈上的感应电流相互作用,产生洛伦兹力,推动可动弹丸线圈加速射出。

弹丸所受的力可表示为
F = I f·I p·d M/ d x , (3)
其中F 为洛伦兹力(N) 、I f 为固定线圈中的电流强度(A) 、I p 为弹丸线圈中的电流强度(A) 、M 为固定与可动线圈的互感( H) 、d M/ d x 为互感梯度( H/m) 。

由(3) 式可知,固定线圈中的电流强度越大,弹丸线圈中的感应电流强度就越大,弹丸所受的电磁力就越大。

线圈炮的结构有同轴式、扁平式、滑动接触式和磁性加速体式等。

电磁炮从原理上讲主要有上述两种类型,但在结构上可以采用混合方式。

图3 线圈炮工作原理
电磁炮的主要特点
超高速、大动能采用物理学电磁推进原理的电磁炮, 弹丸速度突破了普通火炮(弹丸速度在2000m/ s 以内) 的性能极限,达到4000m/ s ,因而弹丸具有巨大动能,大大增强了对目标的毁伤能力。

穿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穿甲公式为
b = V 1143 m0175/ K1143 d1107 , (4)
其中b 为穿甲厚度( dm) 、V 为炮弹着靶速度( m/s) 、m 为炮弹质量(kg) 、K 为装甲抗弹系数、d 为弹丸直径(dm) 。

可见,弹丸速度
增大将大幅度提高穿甲能力。

另一方面,弹丸速度高可缩短交战时间,增加对付快速目标的有效性,减小横向脱靶距离,从而提高命中率。

操作安全简便、系统效费比高电磁炮弹丸的初速和射程可通过改变电流强度的大小来控制。

在发射过程中,弹丸加速均匀,几乎没有火焰、烟雾、响声和后坐力,利于隐蔽作战。

整个系统由计算机控制,
操作简便、安全性好。

电磁炮几乎全部发射重量都是有效载荷,其主要能源一般是采用低级燃料的燃气轮机或柴油机,发射能量转换率相对较高,使得单位能量成本较低,加上弹丸价格便宜,因而整个系统的效费比较高。

鉴于电磁炮具有上述特点,在穿甲时,弹丸能在爆炸反应装甲爆炸将
装甲击穿,并可穿透复合装甲,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穿甲武器。

电磁炮的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电磁炮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进展,应用领域日趋广阔。

美国于1982 年研制成功实验级导轨炮,弹丸质量317g、初速4200m/ s。

1992 年夏,美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9MJ 靶场导轨炮,
并在陆军尤马试验场进行了发射试验,迈出了电磁炮走出实验室的第一步。

该炮是一个连续发射系统,全重25t ,能以2500~4000m/ s 的初速齐射9 发弹丸,炮口动能9MJ 。

2006 年7 月,英国BAE 系统公司与美军方签约,为美国海军设计和制造32MJ 实验室型发射装置,旨在为下一步发展64MJ 战术型电磁轨道炮奠定基础。

图4 为计划制造的32 兆焦实验室型发射装置的外形图,图中右边部分为身管截面图。

与此同时,美国还进行了电磁炮发射超高速动能弹的研究。

内容包括弹道陶瓷的处理,新型合金的研制与钨、贫铀的加工方法,开发轻质高强度金属陶瓷等。

尽管电磁炮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已完成从基本原理到可行性的论证工作,但是要将电磁炮转化为实用的武器系统仍存在诸多难题,比
如怎样减小电磁炮体积和重量、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和解决炮管易损等。

电磁炮的发展趋势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正在针对电磁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地开展电磁炮实用性研究和野外试验。

具体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

能源小型化体积和重量是电磁炮武器化和战术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而这两者主要由脉冲功率源及功率调节装置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所决定。

要减小体积、降低重量,必须实现能源小型化。

因此,今后将进一步开发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材料,以研制小型
轻质脉冲功率源。

新研制的盘式交流发电机经整流可直接向电磁炮供电;高能量密度电池已研制出面积为113cm2 、功率密度达755kW/
kg 的样品。

采用先进的线圈炮技术以提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减小系统的体积和重量,也是重要的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采用高新技术、提高系统效率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电磁炮的研制提供了条件,将超导材料用于电磁炮是新的发展趋势。

超导材料的电流密度和储能密度极高,储能效率达60 %~90 % ,将其用于储能线圈、发电机、磁体和开关等,不仅有利于电磁炮小型化、提高射速,而且可减小能量损失、大
大提高系统效率。

另外,采用多级、多层、多段(节) 和分布电源多模块结构的导轨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多模块结构可以减小导轨的能量损失,提高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至两倍左右。

在加速方式上,目前正加紧研究线圈加速技术。

虽然线圈加速方式在技术上不如导轨炮成熟,但线圈炮加速时弹丸与固定线圈间是非接触的,且不产生高温等离子体,所需的工作电流也比导轨炮小,因而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高、损失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