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备课参考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合集下载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五四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五四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一、导入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是大气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的一种表现。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海陆分布、海洋流、气候带等。

本节课将重点探讨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

二、知识梳理1. 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不息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白天太阳照射地表,地表吸收太阳能量,气温升高;夜晚太阳照射消失,地表散发热量,气温降低。

因此,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呈现昼夜变化。

2. 气温的分布特点气温在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均匀分布的特点。

赤道附近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呈现出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的规律。

海洋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巨大,海洋气温变化较缓和,陆地气温变化较激烈。

三、案例分析1. 亚马逊雨林地区气温分布亚马逊雨林位于赤道附近,气温较高且变化不大。

由于受到热带雨林的影响,亚马逊雨林地区气温在一年四季中差别不大,多数时间处于高温状态。

2. 北极地区气温分布北极地区位于北极圈内,气温极低且变化较大。

冬季极地地区气温极低,夏季虽有融冰现象,但气温仍然较低,呈现极端寒冷的特点。

四、实践探究1. 观察家附近气温的变化规律,记录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2. 制作气温分布图,标注赤道、北极、南极等地区的气温情况,并分析其分布规律。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

气温是地球上重要的气候因素之一,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希望同砚们能够关注气温变化,增强环保认识,共同珍爱地球故里。

六、拓展延伸1. 了解气候变化对气温的影响,探讨举世变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 钻研不同地区气温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珍爱和调适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希望同砚们能够深入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增强环保认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地球环境的持续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 降低0.6℃。
点击
气温的垂直变化(越算越明白)
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
世界、中国气温的极值
最热的地方 伊拉克巴士拉 58.8℃
最冷的地方 南极东方站 ﹣89.3℃
世界
中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疆吐鲁番 49.6℃
黑龙江漠河 ﹣52.3℃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小结)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分布
等温线:气温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想一想
等高线是如 何定义的?
同一条等温线上各 点的气温相等。
等温线分布图
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世界气温的分布1
观察
1.从赤道向两极,年平均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世界气温的分布1
观察
2.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地区的主要纬度范围。
世界气温的分布2
3.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北半球同纬度地带,1月大陆气温低于海洋,7月大陆气温高于海洋。
模拟试验活动
目的:通过模拟实验,说明陆地与海洋受热和冷却的差异。
气温的垂直变化
想一想
古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有“高处不胜寒”, 这说明气温与海拔高度有什么关系?
年均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低于﹣10℃的地区主要位于南北极圈以内。
世界气温的分布2
1.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都呈现逐渐递减的变化规律。
世界气温的分布2
2.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的密集,7月南半球等 温线比北半球的密集。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年级上册08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解析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年级上册08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解析版)

08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梳理(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2)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海洋上8月,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A. 0.6℃B. 0.06℃C. 6℃D. 60℃2.如图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状况是()A. 阴转小雨,西北风六级B. 多云转小雨,东南风六级C. 晴转大雨,东南风六级D. 阴转小雨,西北风三级3.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的地区是()A. 高山上B. 高原地区C. 沿海地区D. 内陆地区4.暑假期间,一野外考察组对右侧等高线地形图所示的济宁市某区域考察。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B.①地位于王庄的正东方C.小河②河段比③河段流速快D.图中陡崖高度超过200米(2)下列四地中,最适宜考察组野外宿营的是()A.①地B.②地C.④地D.⑤地5.读“等温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温度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若阴影部分为海洋,非阴影部分为陆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B.该图表示北半球夏季C.该图表示南半球冬季D.该图表示南半球夏季6.当海拔500米的地方气温为28 ℃时,海拔4 500米的地方气温是( )A. 0 ℃B. 2 ℃C. 4 ℃D. 8 ℃7. 下图为等值线图,数值关系是a﹥b﹥c﹥d,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向学生介绍气温的概念、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气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概念,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气温的重要性。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直观教学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气温变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气温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提问和讨论问题,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3.准备板书设计,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让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气温变化案例,让学生总结气温变化的原因。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七上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七上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关气温的概念,比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
(2)能够阅读和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3)掌握气温的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
教师的引领下和掌握气温的有关概念,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分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气温学习,对后面降水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世界1月、7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难点
气温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具有气温变化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思考,回答
通过问题,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1min
探究新知1
引入有关气温的相关概念,过渡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阅读和绘制。
2min
课外探究
结合课堂知识,通过查阅资料,结合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举例说明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查询资料,结合教材,加深对气温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1min
注:表内教案内容均用小四宋体,不加粗。师生活动设计要详细具体。
板书设计(可贴相片):
教 案
教学内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材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能够掌握1月,7月世界气温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节,课的学习,由于有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学习的一个基础,学习气温,气温的学习,能掌握影响气温的因素和世界1月、7月气温的分布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
(4)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气温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气温变化趋势分析,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际操作。
3.教学过程:
(1)发放气温资料,让学生分析气温变化趋势;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讨论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气温概念、单位、测量工具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相关题目,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分析与应用: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分析并解释以下现象:
(1)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温暖,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增强国家意识,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为我国气候资源利用和保护贡献力量;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为学习其他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分析:通过观察气温资料,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2.探究与发现: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3.应用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气温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2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讲精练解析
1.以一天(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年)变化。

2.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3.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4.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气温的年变化大。

5.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低的地方,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6.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另外,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7.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的分布与纬线大致平行;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性质比较单一的海洋面积广阔,而北半球海陆参差分布,加之陆地地形高低起伏较大,都导致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弯曲地多。

8.气温值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

【例1】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世界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
C.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D.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完全一样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气温从低纬度向极点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由于两者的物理性质不同,气温差异明显。

南半球主要是海洋,北半球主要是陆地,所以南半球的海陆对比不明显,气温的变化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同纬度的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O.6℃。

由以上分析可知,D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例2】读下列某地月平均气温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月份 1 2 3 4 5 6
气温(℃)-20.1 -15.8 -6.0 5.8 13.9 19.7
月份7 8 9 10 11 12
气温(℃)23.3 21.6 14.3 5.6 -6.7 -16.8
(1)该地所在地区可能为()
A.北半球热带B.南半球热带C.北半球的陆地上D.南半球的海洋上
(2)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
A.20.1B.23.3C.16.8D.43.4
(3)该地区的夏季包括的月份是()
A.12、1、2B.6、7、8 C.9、10、11D.3、4、5
【答案】(1)C(2)D(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能力。

由最高月平均气温在7月23.3℃,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月-20.1℃,可判定该地在北半球陆地上。

气温年较差为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为43.4℃。

北半球夏季应为6、7、8月。

1.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A.地势低平B.平原面积广阔C.海洋广阔D.受太阳光热均匀
2.读等温线图(如图1所示),已知等温线上的数值由北向南递增,则该图表示的是半球等温线图,且A点气温(大于、等于、小于)B点的气温。

〖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图1 图2
3.试分析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所蕴函的地理原理。

〖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4.某地区等温线分布图(如图a所示),由图可得出:()〖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图a 图b
A.a>b>c B.a<b<c C.一定是7月份前后D.一定是1月份前后
5.已知北半球同纬度A,B两点(如图),若A点为陆地,B点为海洋,判断图中所表示的季节是()〖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6.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 〖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A.上午11时B.中午12时左右C.下午l时D.14时左右
7.某地的7月平均气温是25.8℃,l月是一2.8℃,其气温年较差是( ) 〖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A.25℃B.28.6℃C.27℃D.27.6℃
8.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叫做( ) 〖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A.等高线B.等深线C.等温线D.等降水量线
9.2007年春节期间,厦门迎来了大量游客,这些游客一部分来自厦门附近地区,一部分大多来自北方地区,使厦门在春节期问又迎来了一个“黄金周”。

请问,下列哪项地理因素使大量游客选择在厦门过年( ) 〖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A.厦门地势低B.厦门纬度低C.厦门位于沿海D.厦门中心地区是岛屿
10.某地最热月为7月份,最冷月l月份,均温在0~10℃,该地可能位于( ) 〖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A.北半球、热带B.北温带C.南半球、热带D.南温带
1.C
解析:由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的气温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在海陆交汇处等温线就会发生变化。

北半球海洋和陆地交错分布,所以等温线比较弯曲,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陆地较少,所以等温线就比较平直。

2.北大于
解析:由于该图中等温线上的数值由北向南递增,可先在图边标出适当的数字,有助于分析(如图2),这样就明显地看出越向北气温越低,可推知这是北半球等温线图。

就标上的数值可以看出,A点气温高于20℃,B点低于20℃,所以A点气温一定大于B点的气温。

3.由于山地区域海拔较高,山地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气温低,所以当气温较高的平原地区各地植物的花期过后,山地的寺庙里桃花才盛开,可见地势的高低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解析:很多诗句都有写景状物的描述,实际上都是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真实写照,都能够用地理原理加以解释,但要善于抓住其关键点。

本题就是要把握气温的变化导致物候的不同这条线索。

4.C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的推理和探索能力。

a、b、c等温线不确定,可代入数值:假设a:10℃,b:20℃,c:30℃(如图b)。

1点为30℃,2点为20℃,等温线向南增大为北半球,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可知一定是7月份前后北半球的夏半年。

若把a、b、c等温线换成南半球仍然是7月份前后北半球夏半年,南半球冬半年。

5.B
解析:由图可知,同纬度A地气温高于B地,因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故图中所示为夏季。

6.D
解析:虽然中午太阳高度最高,但因为热量有个积累过程,同时地面的热量向空气中传递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天当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即地方时l4时。

7.B
解析:气温年较差是一年当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差,为25.8℃一(一2.8℃)一28.6℃。

8.C
解析: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顾名思义应该是等温线。

在这条线上,每一点的温度都是相
等的。

同样的原理对于等高线、等深线、等降水量线也是适应的。

9.B
解析:世界年平均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厦门的纬度位置较低,因此气温较高。

春节,北方气候仍然寒冷,所以北方居民选择去南方较暖
的地方旅游欢度春节。

10.B
解析: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寒冷。

从均温上看,该地位于温带地区,从最热月的月份来看,应该是北半球,所以是北温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