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故事
关于廉洁小故事

关于廉洁小故事1. 明朝年间,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他派手下得力干将郑牢去北京解银,差事办完后,北京分司的司长是个大贪官,见郑牢手提沉重甸甸的银箱,就起了贪心,企图收买郑牢,结果郑牢不受贿赂,坚决把银箱带回。
杨继宗见北京分司送来的银箱十分沉重,就对郑牢产生了怀疑,在检查银箱时发现里面装着是两锭原色丝银,于是杨继宗对郑牢产生了误解,以为郑牢从中舞弊,遂将郑牢关入大牢。
通过拷问,郑牢拒不招认,最后在杨继宗亲自审问时,郑牢仍理直气壮地说:“大人你日日夜夜勤政爱民,难道就不清楚郑某的为人吗?难道不知道郑某是块铁石心肠?不管什么歹徒淫威也不能使郑某改变操守!”。
2. 郭沫若曾赋诗称赞杨继宗“不受将军不受钱,清风高节领风骚”。
在正统年间杨继宗先后任过九年知府,其中就有七年任嘉兴知府。
他一生清廉为政,不事权贵。
他常说“禄以代耕,没粟违心”,为了不使百姓负担过重,他宁可自己赔补,决不侵扰百姓。
他常以自己的收入来补贴衙门的用费,“私室常寄蔬粟”,而“与妻子薪储一舟一被”。
3. 明朝永乐年间有个名人叫李汰,他做了二十五年的官,却一直两袖清风。
一天晚上来了个自称姓贾的中年人。
这人一进门就拍着袖子说:“李公久旱逢雨露,今晚特来奉送程仪千两。
”李汰听了说:“我这个人有个坏毛病。
”贾某忙说:“李公清廉,人所共知。
我早已备好白银五百两,只怕李公不敢收。
”李汰听了拂袖而起说:“我李汰非贪财之人。
”说着从贾某手中夺过银子就要走。
这时贾某露出了真面目说:“好吧!你这个愚腐的东西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李汰说:“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
”说着就大声呼喊起人来。
贾某见势不好,只好狼狈而逃。
关于廉洁的寓言小故事(通用17篇)

关于廉洁的寓言小故事(通用17篇)关于廉洁的寓言小故事(通用17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为大家分享了关于廉洁的寓言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廉洁的寓言小故事篇1我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廉洁的寓言小故事篇2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廉洁的寓言小故事篇3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3篇
![[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28d7f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0d.png)
[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3篇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3篇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1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
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
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
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
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
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
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
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
”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
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
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
”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
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
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
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清正廉洁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下是几个关于清正廉洁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正廉洁的意义和重要性。
故事一:陶渊明拒受贿赂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曾任县令一职。
有一天,一个富商为了获得陶渊明的关照,送给他一份厚礼。
陶渊明拒绝了这份礼物,并说道:“我为官清廉,绝不贪赃枉法,请您拿回去。
”富商听了之后十分感动,于是放弃了行贿的念头。
故事二:杨震拒收礼金
杨震是汉朝的一位名臣,他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天,他的一个下属为了表示感谢,送给他一份礼金。
杨震拒绝了这份礼金,并说道:“我为官清廉,绝不收受贿赂,这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下属听了之后十分惭愧,于是收回了礼金。
故事三:包拯拒收贿赂
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法官,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权,被誉为“包青天”。
有一天,一个贪官为了获得包拯的关照,送给他一份
厚礼。
包拯拒绝了这份礼物,并说道:“我为官清廉,绝不贪赃枉法,绝不会因为收受贿赂而偏袒任何人。
”贪官听了之后十分害怕,于是
放弃了行贿的念头。
通过这些小故事可以看出,清正廉洁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更是一个社会的共同价值。
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那
么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健康。
廉洁有关的故事

廉洁有关的故事以下是十条关于廉洁的故事:1. 从前有个官员,面对各种诱惑从不动摇,就像那屹立不倒的青松。
有一次,有人偷偷给他送了一箱金子,他直接让人给送了回去,还严厉地说:“这东西不该出现在我这里!”这官员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2. 记得有个村长,在村子发展项目中,坚决不接受任何好处,一心只为村民谋福利。
别人都说他傻,可他却笑着说:“我要对得起村民的信任!”他这种精神不正是廉洁的体现吗?3. 小镇上有个老师,哪怕生活再困难,也绝不收家长的任何礼物。
有家长不理解,他就耐心解释:“教育是纯粹的,不能被这些东西玷污!”这老师多令人尊敬啊!4. 曾经有个企业领导,在采购中坚决抵制回扣,哪怕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他常说:“我要让企业干干净净地发展!”这样的领导能不让人佩服吗?5. 有个年轻的公务员,同事都笑他太古板,不会趁机捞好处。
但他毫不在意,说:“我有自己的原则,廉洁就是我的底线!”他的坚持难道不难得吗?6. 村里的会计,每一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从不多拿一分钱。
有人劝他别那么较真,他瞪大眼睛说:“这是大家的钱,我可不能乱来!”这会计多正直啊!7. 一位警察,面对犯罪分子的贿赂,严词拒绝并将其绳之以法。
他说:“我是警察,廉洁是我的使命!”这样的警察不伟大吗?8. 医院里有个医生,坚决不收病人的红包,还总是尽心尽力地治疗每一个病人。
病人家属很感激,他却只是笑笑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医生真是好样的!9. 某社区的工作人员,在分配资源时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人。
有人说他不懂变通,他却说:“廉洁就是我的准则!”他的行为多值得赞扬呀!10. 有个普通的上班族,在工作中发现有人贪污,他毅然决然地举报了。
别人说他多管闲事,他反驳道:“这是不对的,我必须站出来!”他的勇气是不是很可嘉呢?我的观点结论:廉洁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这些故事中的人物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廉洁的意义,他们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无论身处什么岗位,我们都应该坚守廉洁,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廉洁小故事(30篇汇总)

廉洁小故事(30篇汇总)廉洁小故事第1篇两袖清风的谦明朝名臣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理解。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廉洁小故事第2篇XXX拒礼为开廉洁XXX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
XXX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XXX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XXX的60大寿,XXX前几天。
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XXX等站在衙门口拒礼。
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
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XXX,要他接旨受礼。
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
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XXX。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XXX让王朝把诗拿到XXX呈父亲展视。
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
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
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寺人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廉洁小故事第3篇XXX(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
XXX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
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
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一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
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
此刻,只要一提起XXX,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
关于廉洁文化的小故事

关于廉洁文化的小故事以下是 8 条关于廉洁文化的小故事:1. 从前有个村官小李,大家都夸他清正廉洁。
有一次,村里要修一条路,承包商偷偷找到他,塞给他一个厚厚的红包,还笑嘻嘻地说:“这点小意思,您收下,路就交给我们做啦。
”小李一听,脸马上就沉了下来,大声呵斥道:“你把我当什么人了?我是为村民做事,可不是为了你的红包!”这就好比在干净的白布上滴墨水,这能行?这种行为绝对不能容忍!2. 张老师在学校里那可是出了名的廉洁。
有一回啊,有个家长想让自己孩子当个班干部,就提着一堆礼物来找张老师。
张老师连门都没让进,直接说:“孩子的表现我心里有数,靠送礼可不行!这不是亵渎教育吗?”张老师就像那挺立在污浊中的青莲,洁白无瑕。
3. 在公司里,小王是负责采购的。
有一次供应商想贿赂他,给他塞钱让他选他们的产品。
小王愤怒地说:“我做事是有原则的,想用这种手段,想都别想!”这就像在球场上作弊,那比赛还有什么意义呢?廉洁就是他的底线。
4. 老周是一名公务员,他一直都坚守着廉洁奉公。
有次有人找他办事,给他偷偷留了一张购物卡。
老周发现后立马联系那人还回去,还严肃地批评道:“这怎么行?你这不是让我违反纪律吗?”这不就像下棋不能悔棋一样,规矩就是规矩啊!5. 刘书记在镇上工作,有个开发商想让他在项目上通融通融,给他许诺了很多好处。
刘书记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我是为百姓服务的,可不是为了你的私利!”他就像那稳稳的灯塔,指引着正确的方向,廉洁之风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6. 医院的赵大夫,医术高明。
有个病人家属悄悄给他红包,感谢他的救治。
赵大夫坚决不收,说道:“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收红包算怎么回事?”这就好比医生治病不能挑病人一样,赵大夫的廉洁品德让人敬佩。
清正廉洁小故事(精选20篇)

清正廉洁小故事(精选20篇)廉洁是中国传统之一,廉洁就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正廉洁小故事(精选20篇),希望你喜欢!清正廉洁小故事1清正廉洁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
说大一点,如果每个人都不廉洁,我们的国家就会遭殃。
我们的国家现在是多么美好。
大家都非常爱戴清正廉洁的人,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变得这么强大和富有。
从古到今,我们国家出现了许许多多清正廉洁的官员,古代的包公,一生廉洁,被后人称为“包青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爷爷,一件睡衣补了多次还舍不得扔掉。
我们也非常痛恨那些给国家造成危害,不廉洁的官。
他们只会给国家增多坏事,根本没有想过怎么去报答国家。
这些人怎么不让人痛恨呢?虽然,我们现在还是一名小故事,但我们也要学习包公、周总理爷爷的正气精神。
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遵守小故事规则,同时不忘了提醒别人也要做好。
因为不是一两个人就能使国家变得强大富有,必须要大家都团结起来才行。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一个廉洁的人;一个能报答国家的人。
相信,只有每个人都廉洁了,我们的国家会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美好。
清正廉洁小故事2廉洁,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人们把廉洁视为一种美德,把败坏看作社会的一颗毒瘤。
廉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每个朝代的领袖人都提倡廉洁的作风。
廉洁,既是一个好官的标志,也是我们小故事前进的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廉洁的好品质。
我曾经读过一篇短文,题目叫《公仪休拒收礼物》。
文中,一位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一条小小的鱼作为礼物送给他,他也竟然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因为他深知,一条小小的鱼身上,蕴藏着多少阴险的计划,甚至是一个天大的阴谋。
他正是知道这点,才不会收下任何礼物。
他就是——公仪休。
公仪休拒收礼不但为了自己,更为了朝廷、百姓。
也证明了他廉洁、正直和聪明的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洁故事红军故事一碗白米饭1927年冬,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住在宁冈县茅坪村的时候,有一个时期红军生活非常艰苦,天天吃红米南瓜,有时候还吃糙红米和南瓜煮的稀饭。
开头吃几餐还觉得味道有点香甜,吃多了就觉得有点难吃,可是毛主席不搞特殊,仍和战士们从一个锅里盛饭。
一天吃早饭的时候,警卫员小胡突然给毛主席送来了一碗白米干饭。
原来他看见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餐餐和战士们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饭,实在看不下去,就跑到厨房私自和炊事员商量,并且由小胡自己动手把红米加工成白米,另外用碗给毛主席蒸了半斤米的干饭。
毛主席一见白米干饭,觉得有点奇怪,便问战士们今天是不是也吃这样的饭?小胡在首长面前从未撒过谎,这次当然照实说了。
毛主席听完之后,马上叫他拿回厨房去和南瓜煮稀饭,让大家一起吃,并且说:“以后再不许这样了,战士们吃什么,我也吃什么。
”小胡激动地说:“毛委员,南瓜稀饭早做好了,大家吃都吃完了,你就吃这一餐干饭吧,下次再不做了。
”毛主席仍然不同意,并向小胡耐心地解释说:“我不应该有什么特殊的。
南瓜稀饭本来又甜又香,很好吃嘛。
战士们能吃,我就不能吃吗?你要知道,受压迫受剥削的穷人连野菜都吃不上啦。
快给我把饭送回去?”小胡还想说什么,可是毛主席已经把那碗白米饭塞到他手里了。
小胡无法,只好把饭拿回厨房去了。
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悬鹅示众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
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
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
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
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
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
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
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
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
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
”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
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
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廉洁。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
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
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
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
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
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
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
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
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
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
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
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
”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
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
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人深受感动。
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
很多同志在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时深有体会地说,牛玉儒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
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
一次,老人看了京剧《铡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牛玉儒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信念更坚定了。
多少年来,牛玉儒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却“六亲不认”。
但身为老党员的父亲理解他:听说朱玉儒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相求,老人却感到欣慰。
他在电话中劝道:“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就会越信任你……。
”清廉家风源于做好亲人的思想工作。
牛玉儒的5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
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说:“你叔叔在自治区当领导,让他说句话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来。
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热情款待。
但一听这事,一口回绝:“这样的事不要找我!”二嫂当时就哭了。
事情最终还是没办成。
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工作。
牛玉儒得知后非常高兴。
不少老家的亲戚朋友听说牛玉儒当大官了,去找他办事,他总是婉言拒绝,然后让妻子好好招待,领他们上街逛逛,带上路费,送他们上车。
牛玉儒对每一个亲朋都一视同仁,大家也就逐渐理解了,不难为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