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诊断与防治技术ppt
合集下载
2024年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与治疗PPT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规律作息、 适量运动等
饮食均衡,多吃富 含蛋白质、维生素 和矿物质的食物
避免过度劳累,保 持良好的心态
定期进行体检,及 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及时就医并遵循医嘱治疗
发现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遵循医嘱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
预防性治疗与疫苗接种
预防性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以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
疫苗接种:推荐使用巨细胞病毒疫苗,如MV-1、MV-2等,以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
疫苗接种时间:建议在怀孕前或怀孕早期接种,以降低胎儿感染巨细胞病毒的风险 疫苗接种效果:研究表明,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风险,并减少相 关并发症的发生
免疫调节疗法:如 免疫细胞疗法、免 疫调节剂疗法等
免疫调节饮食:如 富含维生素C、维 生素E等抗氧化剂 的食物
免疫调节运动:如 瑜伽、太极等有助 于提高免疫力的运 动
对症支持治疗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 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 营养支持:如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 抗感染治疗:如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 缓解症状:如止痛、止咳、退烧等 心理支持:如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
Part Four
巨细胞病毒感染治 疗策略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 如阿昔洛韦、
伐昔洛韦等
治疗时机:早 期治疗效果较 好,晚期治疗
效果有限
治疗方案:根 据病情和患者 情况制定个体
化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抗 病毒治疗可以 减轻症状,缩 短病程,降低 并发症发生率
免疫调节治疗
免疫调节药物:如 干扰素、白细胞介 素等
疫调节剂等
传染病及其预防图文ppt课件

、麻疹等。
了解疫苗知识
了解疫苗的作用、接种时间和可能 的副作用,以做出明智的接种决策 。
免疫策略调整
针对不断变化的传染病形势,及时 调整免疫策略,如加强针接种等。
环境卫生整治和消毒工作
01
02
03
室内通风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 于降低病毒在空气中的浓 度。
定期清洁消毒
对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和 公共区域进行定期清洁和 消毒,特别是门把手、电 梯按钮等高频接触区域。
倡导个人卫生习惯
02
强调个人卫生习惯在预防传染病中的重要性,如勤洗手、戴口
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鼓励公众参与防控
03
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如配合流调、接种疫苗等,
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传染病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详细阐述了传染病的概念,根据其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特点进行分 类,并总结了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预防措施:接种疫苗、避免不洁注射和输血、注意个人 卫生和饮食卫生等
结核病
01
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
02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03
症状:咳嗽、咳痰、胸痛、发热、盗汗等
04
预防措施:接种卡介苗、注意室内通风、 避免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等
其他常见传染病
麻疹
发热、咳嗽、流鼻涕、 眼结膜炎、皮肤斑丘疹 等,预防措施为接种疫
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主要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 传播、母婴传播等。
易感人群
老人、儿童、孕妇及免疫力低下人群 更易感染。
全球与中国传染病现状
全球现状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传染病频发,如流感、艾滋病、疟疾等,给人类健康带来 严重威胁。
了解疫苗知识
了解疫苗的作用、接种时间和可能 的副作用,以做出明智的接种决策 。
免疫策略调整
针对不断变化的传染病形势,及时 调整免疫策略,如加强针接种等。
环境卫生整治和消毒工作
01
02
03
室内通风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 于降低病毒在空气中的浓 度。
定期清洁消毒
对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和 公共区域进行定期清洁和 消毒,特别是门把手、电 梯按钮等高频接触区域。
倡导个人卫生习惯
02
强调个人卫生习惯在预防传染病中的重要性,如勤洗手、戴口
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鼓励公众参与防控
03
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如配合流调、接种疫苗等,
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传染病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详细阐述了传染病的概念,根据其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特点进行分 类,并总结了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预防措施:接种疫苗、避免不洁注射和输血、注意个人 卫生和饮食卫生等
结核病
01
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
02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03
症状:咳嗽、咳痰、胸痛、发热、盗汗等
04
预防措施:接种卡介苗、注意室内通风、 避免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等
其他常见传染病
麻疹
发热、咳嗽、流鼻涕、 眼结膜炎、皮肤斑丘疹 等,预防措施为接种疫
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主要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 传播、母婴传播等。
易感人群
老人、儿童、孕妇及免疫力低下人群 更易感染。
全球与中国传染病现状
全球现状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传染病频发,如流感、艾滋病、疟疾等,给人类健康带来 严重威胁。
(2024年)PPT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第十版防控方案培训课件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公 共卫生挑战。同时,加强国内防控体系 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传染病疫情, 我们需要加强预警和监测体系建设,及 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传播。同时,加强 科研和技术创新,为防控工作提供更多
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26
THANKS
2024/3/26
4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 等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Chapter
2024/3/26
7
总体策略与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指导、及时救治”的 原则,强化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
突出重点环节,加强医疗机构、学校、社区、农村等重 点场所的防控工作。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024/3/26
8
关键措施及实施要求
01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 警,及时发现和报 告疫情。
国内疫情现状
我国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局部暴发的 态势,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国外疫情现状
趋势分析
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的推进和防控措施 的加强,未来疫情有望得到控制。然 而,病毒变异和跨境传播等因素仍可 能对疫情防控带来挑战。
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部分国家和 地区出现疫情反弹。
2024/3/26
6
02
第十版防控方案核心内容解读
PPT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第十版防控 方案培训课件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诊断与治疗PPT

识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的 预后
预后影响因素
感染年龄:年 龄越小,预后
越差
免疫状态:免 疫功能低下者
预后较差
合并症:合并 其他疾病者预
后较差
治疗措施:及 时、有效的治 疗措施可改善
预后
预后评估方法
添加项标题
临床症状观察: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如发热、皮疹、关节 疼痛等
添加项标题
影像学检查:进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了解患儿的肺部、 心脏等器官的病变情况
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 现并治疗感染
预防效果评估
疫苗效果:接 种疫苗后,预
防效果显著
卫生习惯:保 持良好的卫生 习惯,如勤洗 手、戴口罩等, 可以有效预防
感染
环境因素:保 持室内空气流 通,避免过度 拥挤,减少感
染风险
教育宣传:加 强健康教育宣 传,提高公众 对病毒感染的 认识和预防意
接种疫苗,提高免 疫力
加强体育锻炼,增 强体质,提高抵抗 力
疫苗接种
疫苗类型:灭 活疫苗、减毒 活疫苗、重组
疫苗等
接种时间:出 生后6个月至1
岁
接种次数:通 常需要接种2-
3次
注意事项:接 种前需进行健 康评估,接种 后需观察反应
注意事项
避免与感染者接触,减少感 染风险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
免疫调节药物:如干扰素、胸腺素等
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于预防或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
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用于缓解症状和减轻炎症 反应
补液治疗:如静脉输液、口服补液等,用于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 碱平衡失调
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的 预后
预后影响因素
感染年龄:年 龄越小,预后
越差
免疫状态:免 疫功能低下者
预后较差
合并症:合并 其他疾病者预
后较差
治疗措施:及 时、有效的治 疗措施可改善
预后
预后评估方法
添加项标题
临床症状观察: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如发热、皮疹、关节 疼痛等
添加项标题
影像学检查:进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了解患儿的肺部、 心脏等器官的病变情况
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 现并治疗感染
预防效果评估
疫苗效果:接 种疫苗后,预
防效果显著
卫生习惯:保 持良好的卫生 习惯,如勤洗 手、戴口罩等, 可以有效预防
感染
环境因素:保 持室内空气流 通,避免过度 拥挤,减少感
染风险
教育宣传:加 强健康教育宣 传,提高公众 对病毒感染的 认识和预防意
接种疫苗,提高免 疫力
加强体育锻炼,增 强体质,提高抵抗 力
疫苗接种
疫苗类型:灭 活疫苗、减毒 活疫苗、重组
疫苗等
接种时间:出 生后6个月至1
岁
接种次数:通 常需要接种2-
3次
注意事项:接 种前需进行健 康评估,接种 后需观察反应
注意事项
避免与感染者接触,减少感 染风险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
免疫调节药物:如干扰素、胸腺素等
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于预防或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
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用于缓解症状和减轻炎症 反应
补液治疗:如静脉输液、口服补液等,用于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 碱平衡失调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PPT课件

寄生虫的诊断
通过粪便检查、血液检查、组织活检等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使用驱虫药、改善饮食卫生、加强环境卫生等措施。
其他病原体的诊断与防治
其他病原体的诊断
根据不同病原体特点,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针对不同病原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使用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04
病原学防治策略与措施
病原体防治新技术研究进展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在病原体防 治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可用于编辑病原体 基因、抑制病原体复制或增强宿主免疫应答 等。
新型疫苗技术
新型疫苗技术如mRNA疫苗等在病原体防治 中具有重要价值,可快速开发针对新型病原 体的疫苗,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和保护率。
寄生虫
依赖宿主生存,可引起 消化道、神经系统等疾
病。
病原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01
02
03
04
空气传播
通过飞沫、尘埃等传播,如流 感病毒。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 皮肤感染。
食物传播
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如霍乱弧菌。
生物媒介传播
通过昆虫、动物等媒介传播, 如疟原虫。
02
病原学诊断方法
03
常见病原体的诊断与防治
细菌的诊断与防治
细菌的诊断
通过细菌培养、显微镜检查、免疫学 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使用抗生素、提高免疫力、改善环境 卫生等措施。
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病毒的诊断
通过病毒分离、抗原检测、核酸检测 等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使用抗病毒药物、疫苗接种、提高免 疫力等措施。
寄生虫的诊断与防治
通过粪便检查、血液检查、组织活检等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使用驱虫药、改善饮食卫生、加强环境卫生等措施。
其他病原体的诊断与防治
其他病原体的诊断
根据不同病原体特点,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针对不同病原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使用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04
病原学防治策略与措施
病原体防治新技术研究进展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在病原体防 治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可用于编辑病原体 基因、抑制病原体复制或增强宿主免疫应答 等。
新型疫苗技术
新型疫苗技术如mRNA疫苗等在病原体防治 中具有重要价值,可快速开发针对新型病原 体的疫苗,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和保护率。
寄生虫
依赖宿主生存,可引起 消化道、神经系统等疾
病。
病原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01
02
03
04
空气传播
通过飞沫、尘埃等传播,如流 感病毒。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 皮肤感染。
食物传播
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如霍乱弧菌。
生物媒介传播
通过昆虫、动物等媒介传播, 如疟原虫。
02
病原学诊断方法
03
常见病原体的诊断与防治
细菌的诊断与防治
细菌的诊断
通过细菌培养、显微镜检查、免疫学 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使用抗生素、提高免疫力、改善环境 卫生等措施。
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病毒的诊断
通过病毒分离、抗原检测、核酸检测 等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方法
使用抗病毒药物、疫苗接种、提高免 疫力等措施。
寄生虫的诊断与防治
2024版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ppt课件

03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症状包括发热、 咳嗽、皮疹等。
肠道传染病
01
02
03
细菌性痢疾
由痢疾杆菌引起,通过食 物或水传播,症状包括腹 痛、腹泻等。
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通过食 物或水传播,症状包括持 续发热、头痛等。
霍乱
由霍乱弧菌引起,通过污 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症 状包括剧烈腹泻、呕吐等。
血液传播类传染病
乙型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通过血液 或体液传播,症状包括乏力、食
欲不振等。
丙型肝炎
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通过血液传 播,症状包括轻度发热、恶心等。
艾滋病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疟疾
由疟原虫引起,通过蚊子 叮咬传播,症状包括寒战、 高热等。
监测预警机制建立与完善
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网
01 络,实现全面覆盖
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
03 提高检测准确性和时效性
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
02 并应对疫情
加强信息报告和公开透明,
04
保障公众知情权
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途径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处 置流程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 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 能力
集体活动安全风险评估
在组织集体活动前,进行传染病 风险评估,了解活动场所的卫生
状况和参与人员的健康状况。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控 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活动安全
顺利进行。
在活动过程中,加强现场卫生管 理和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和
疫情传播。
家长参与支持方式探讨
通过家长会、家长信等形式, 向家长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和 学校防控措施。
由麻疹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症状包括发热、 咳嗽、皮疹等。
肠道传染病
01
02
03
细菌性痢疾
由痢疾杆菌引起,通过食 物或水传播,症状包括腹 痛、腹泻等。
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通过食 物或水传播,症状包括持 续发热、头痛等。
霍乱
由霍乱弧菌引起,通过污 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症 状包括剧烈腹泻、呕吐等。
血液传播类传染病
乙型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通过血液 或体液传播,症状包括乏力、食
欲不振等。
丙型肝炎
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通过血液传 播,症状包括轻度发热、恶心等。
艾滋病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疟疾
由疟原虫引起,通过蚊子 叮咬传播,症状包括寒战、 高热等。
监测预警机制建立与完善
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网
01 络,实现全面覆盖
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
03 提高检测准确性和时效性
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
02 并应对疫情
加强信息报告和公开透明,
04
保障公众知情权
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途径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处 置流程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 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 能力
集体活动安全风险评估
在组织集体活动前,进行传染病 风险评估,了解活动场所的卫生
状况和参与人员的健康状况。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控 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活动安全
顺利进行。
在活动过程中,加强现场卫生管 理和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和
疫情传播。
家长参与支持方式探讨
通过家长会、家长信等形式, 向家长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和 学校防控措施。
第三讲 猪瘟诊断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8
2 NDV强化实验
HCV接种PK细胞等不产生CPE,但是在 接种HCV以后,再加入NDV,则可出现 CPE,可用于猪瘟的诊断。
2020/12/10
9
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可用于检测组织内的猪瘟病毒抗原, 具体的操作方法与FA相似,但必须注意 非特异反应。具体是切片、以HRP标记 的抗HCV的单抗进行反应,加入DAB显色。
具体实验先合成cDNA,后进行扩增。从BVDV样品 中,能扩出326bp的片段,从猪瘟病料中,能扩增出 252bp的片段。 但以上方法不能区分HCV的野毒和疫苗毒。
2020/12/10
16
四、防疫技术
常用疫苗 1、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 2、猪瘟兔化弱毒苗(ST细胞) 3、猪瘟兔化弱毒组织苗(兔脾淋组织) 新型疫苗 1、亚单位疫苗 2、重组活载体疫苗
我国自上世纪59年代起,通过疫苗接种,猪瘟 得到有效控制
பைடு நூலகம்
2020/12/10
3
近年来,猪瘟的流行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流行形式已 从平凡发生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方流行, 通常3-4年一个周期
“带毒母猪”和慢性及持续性感染的仔猪是该病持续不 断的主要原因
在猪瘟高风险地区,该病每年以低发病率延续下来,在 流行间隔期内,有5%以上种猪场出现血清学 “阳性猪”
2 采样 扁桃体是采样的首选部位,其是HCV最早繁殖的部 位。其次是脾、肾和回肠远端。病程长的病例,回 肠样品常为阳性。
3 病毒分离 采用常规的方法。
2020/12/10
7
(二)诊断
1 直接免疫荧光 是检测HCV抗原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检测扁桃体、
淋巴结等部位的抗原。FA简单、快速、可靠。很多国 家将其作为消灭猪瘟规划的法定诊断方法。
2024版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PPT课件

报告程序和要求
报告程序
发现传染病疫情后,应按照规定的程 序及时上报,包括初步报告、进程报 告和结案报告。
报告要求
报告内容应准确、完整、及时,不得瞒 报、谎报、迟报。同时,应保护患者隐 私和信息安全。
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
信息共享
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政府部门等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共享疫情信 息和防控工作进展。
将衣物浸泡在含氯消毒剂中30 分钟,或用60℃以上的热水清
洗并烘干。
04
空气消毒
使用紫外线灯或空气消毒机对 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注意避免
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体。
家庭环境卫生要求
室内通风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分类垃圾
将垃圾分类投放,及时清理垃圾,避免 病媒生物滋生。
清洁卫生
保持家庭环境整洁卫生,经常打扫卫生 死角。
加强医疗救治能力
提高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诊断和治 疗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 救治。
强化公共卫生干预
通过健康教育、环境卫生改善、饮 食安全等措施,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降低传染病的发生风险。
疫苗接种与免疫规划
推广疫苗接种
01
积极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
制定免疫规划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01
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体系仍需完善
部分地区监测网络覆盖不足,预警机制不够灵敏,需进一步加强建设和
优化。
02
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不足
需加强传染病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03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
部分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不足,需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促进资源均衡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DOS病毒 (DOS Virus) 指针对DOS 操作系统开发的病毒。由于Windows 2000/XP/2003 病毒的 出现,DOS病毒几乎绝迹。但DOS病毒在Windows 2000/XP/2003环境中仍可 以进行感染,因此若执行了染毒程序,Windows 2000/XP/2003用户也会被 感染。使用现代的杀毒软件能够查杀的病毒中一半以上都是 DOS病毒,可 见DOS时代DOS病毒的泛滥程度。但这些众多的病毒中除了少数几个让用户 胆战心惊的病毒之外,大部分病毒都只是制作者出于好奇或对公开代码进 行一定变形而制作的病毒。 2.Windows病毒(Windows Virus)
(5)先知扫描法
软件模拟技术可以建立一个保护模式下的 DOS虚拟机器,模拟CPU动作并通 过执行程序以解开变体引擎病毒,应用类似的技术也可以用来分析一般程序检 查可疑的病毒码。因此,VICE可用来判断程序有无病毒码存在的方法,分析专 家系统知识库,再利用软件工程模拟技术(software emulation)加上病毒运 行机制,则可分析出新的病毒码以对付以后的病毒。这就是先知扫描法 VICE (Virus Instruction Code Emulation)。 (6)实时I/O扫描 实时I/O扫描(real_time I/O scan)的目的是在于及时地对数据的输入输 出动作做病毒码对比的动作,希望能够能在病毒尚未被执行之前,就能够截留 下来。实时扫描技术会影响到数据的输入输出速度,但使用实时扫描技术后, 文件一旦传入就已经被扫描和清除过病毒了。
会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电脑并隐藏在系统目录 下,被开后门的计算机可以被黑客远程控制。黑客可以用大量被 植入后门程序的计算机组成僵尸网络( Botnet )用以发动网络攻 击等。
12.恶意脚本(Harm Script)、恶意网页
使用脚本语言编写,嵌入在网页当中,调用系统程序、修改 注册表对用户计算机进行破坏,或调用特殊指令下载并运行病毒、 木马文件。 13.恶意程序(Harm Program) 会对用户的计算机、文件进行破坏的程序,本身不会复制和 传播。 14.恶作剧程序(Joke) 这一类程序不会对用户的计算机、文件造成破坏,但会降低计算 机和网络的运行效率,并会给用户带来恐慌和不必要的麻烦。
3.入侵型病毒(Intrusion Virus)
可用自身代替正常程序中的部分模块或堆栈区。因此这类病毒 只攻击某些特定程 序,针对性强。一般情况下难以发现,清除起 来较困难。 4.嵌入式病毒(Embedded Virus) 这种病毒将自身代码嵌入到被感染文件中,当文件被感染后, 查杀和清除病毒都很困难。由于编写嵌入式病毒比较困难,所以这 种病毒数量不多。 5.外壳类病毒(Shell Virus)
12.1.4
计算机病毒的破坏能力
l 病毒激发对计算机数据信息的直接破坏作用; l 干扰系统运行,使运行速度下降; l 占有磁盘空间和对信息的破坏; l 强占系统资源;
l 干扰I/O设备,篡改预定设置以及扰乱运行;
l 破坏网络系统,非法使用网络资源,破坏电子邮件,发送垃 圾信息,占用网络带宽等。
12.2 计算机病毒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本节内容 12.2.1 计算机病毒的检测 12.2.2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12.2.1
计算机病毒的检测
1.计算机病毒的表现
当计算机染上病毒之后,会有许多明显的特征。例如,文件的长度和日期忽然改变、 系统执行速度下降、出现一些奇怪的信息、无故死机,更为严重的是硬盘已经被格式化了。 如果你的计算机上出现下述现象,则有可能是感染了计算机病毒: l 系统启动速度比平时慢; l 系统运行速度异常; l 某些文件的长度及文件的建立日期发生变化; l 没有发出“写”操作命令而出现“磁盘写保护”的提示; l 在内存中发现不明程序的驻留或不明进程的运行; l 打印机、显示器有异常现象; l 系统自动生成一些不明的特殊文件; l 文件莫明奇妙地丢失; l 系统自动关机;
l 病毒的传染部份的作用是将病毒代码程序自动传染到目标上 去。不同的病毒在传染方式和传染条件上各有不同。 l 病毒的表现部份是病毒主体部份,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 就是表现部份的作为,病毒的引导部份及传染部份都是为表现部份 服务的。大部份病毒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触发其表现部份的。
12.1.3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12.2.2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防范网络病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技术对抗的过程,反病毒技 术也得适应病毒繁衍和传播方式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第12章 病毒诊断与防治技术
12.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12.2 计算机病毒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12.3 网络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12.4 常用病毒软件的使用技术 12.5 应用实例
12.1 计算机病毒概述
本节内容
12.1.1
12.1.2 12.1.3 12.1.4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原理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计算机病毒的破坏能力
l 可控性:计算机病毒与各种应用程序一样也是人为编写出来的,是可控制 的。
l 传染性:病毒的传染性又称“自我复制”或“再生”。再生是判断是不是 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依据。在一定条件下,病毒通过某种渠道从一个文件和一台 计算机传染到另外没有被病毒传染的文件和计算机。 l 夺取系统控制权:计算机病毒的首要目标就是争夺系统的控制权,一般采 用修改中断入口或在正常程序中插入一段病毒程序,在系统启动或程序调用时, 先运行病毒程序,而后才转向正常的系统或程序运行。 l 隐蔽性:计算机病毒的隐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传染的隐蔽性,大 多数病毒在进行传染时不具有外部表现,不易被人发现。其二,一般的病毒程序 都夹在正常程序之中,很难被发现。
从1987年发现第1例计算机病毒以来,计算机病毒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主 要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OS引导阶段; DOS可执行文件阶段; 混合型阶段; 伴随及批次性阶段; 多形性阶段; 生成器及变体机阶段; 网络及蠕虫阶段; 视窗阶段; 宏病毒阶段; 互联网病毒阶段。
12.1.2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原理
1. 计算机病毒的工作原理 (1)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
使用宏语言编写,可以在一些数据处理系统中运行(主要是微 软的办公软件系统,字处理、电子数据表和其他 Office 程序中), 利用宏语言的功能将自己复制并且繁殖到其他数据文档里的程序。
9.蠕虫病毒(Worm Virus)
通过网络或者程序漏洞进行自主传播,向外发送带毒邮件或 通过即时通讯工具(QQ、MSN等)发送带毒文件,阻塞网络的正常 通信。 10.特洛伊木马(Trojan) 通常假扮成有用的程序诱骗用户主动激活,或利用系统漏洞 侵入用户电脑。木马进入用户电脑后隐藏在的系统目录下,然后 修改注册表,完成黑客定制的操作。 11.后门程序(Backdoor)
l 计算机病毒行动诡秘,而计算机对其反应却较“迟钝”, 往往把病毒造成的错误当成事实接受下来,这就是计算机病毒 的欺骗性。
2.计算机病毒的作用机理
任何一种计算机病毒都是由三个部份组成:引导部份、传染部 份和表现部份。
l 病毒的引导部份的作用是将病毒的主体加载到计算机内存, 为感染部份作准备,在这期间发生驻留内存、修改中断地址、修改 存放在高端内存中的信息、保存原中断向量等操作。引导部分也就 是病毒的初始化部分,它随着宿主程序的执行而进入内存,为传染 部分做准备。
12.1.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1.病毒的定义 美国计算机研究专家F· Cohen博士最早提出了“计算机病毒”的 概念: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这段代码一 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它就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 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 目的。其特性在很多方面与生物病毒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二十八条 中对计算机病毒做的定义是: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 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 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广义上说,凡能够破坏计算机正常运行和破坏计算机中数据的 程序代码都可以称为计算机病毒。
l 系统经常异常死机。
2.计算机病毒的诊断 常见的防毒软件是如何去发现它们的呢?就是利用所谓 的病毒码(Virus Pattern)。 病毒码其实可以想象成是犯人的指纹,当防毒软件公司 收集到一个新的病毒时,就会从这个病毒程序中,截取小段 独一无 二 足以表 示 这个病 毒 的二进 制 程序代 码 ( binary code),来当作扫毒程序辨认病毒的依据,而这段独一无二 的二进制程序码就是所谓的病毒码。
反病毒软件常用以下6种技术来查找病毒:
(1)病毒码扫描法
将新发现的病毒加以分析,根据其特征,编成病毒码,加入资料库中。 以后每当执行扫描病毒程序时,能立刻扫描目标文件,并与病毒代码对比, 即能侦察到是否有病毒。大多数防毒软件均采用这种方式,其缺点是无法 扫描新病毒及以变种病毒。 (2)加总比对法 根据每个程序的文件名称、大小、时间及内容,加总(按位加)为一 个检查码,再将检查码附于程序的后面或是将所有检查码放在同一个资料 库中,再利用加总法追踪并记录每个程序的检查码是否遭到更改,以判断 是否中毒。这种技术可侦察到各种病毒,但最大的缺点是误判较高,且无 法确认是哪种病毒感染的。
这种病毒将自身代码附着于正常程序的首部或尾部。该类病毒 的种类繁多,大多感染文件的病毒都是这种类型。
6.引导区病毒(Boot Virus) 通过感染软盘的引导扇区和硬盘的引导扇区或者主引导记录进 行传播的病毒。 7.文件型病毒(File Virus) 指将自身代码插入到可执行文件内来进行传播并伺机进行破坏 的病毒。 8.宏病毒(Macro Virus)
(3)不可预见性
不同种类病毒的代码千差万别,病毒的制作技术 也在不断地提高,病毒比反病毒软件永远是超前的。 新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出现,软件技术不断地发 展,这在为计算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 未来病毒的预测更加困难,这就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对 病毒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