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练习与答案第七章教学(下)

一、单项选择题

1.《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 。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C

2.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D

3.《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A

4.《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A

5.把实物、教具陈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地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的一种方法称( )。

A.讲授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演示法

D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 )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巩固性原则

B

7.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 。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B

8.课的类型是由( )课的种类。

A.教师备课时决定的 B.课的任务决定的

C.学生的学习过程决定 D.教学的阶段性决定的

B

9.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

A.杜威 B.华虚朋

C.柏克赫斯特 D.克伯屈

D

10.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B

11.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 B.设计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C

1 2.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 )。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A

13.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到的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该测验的( )较高。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A

14.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B

1 5.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D

二、填空题

1.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按照

和发展的顺序进行。

学科的逻辑系统 / 学生认识

2.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

与编成同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年龄 / 知识程度

3.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

和三种。

模像直观 / 语言直观

4.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讲授法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

、和五个方面。

备课 / 上课 /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 课外辅导 /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6.备课的内容包括:、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钻研教材 / 了解学生

7.教师在写教学进度计划,包括、

和三种计划。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8.课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和两大类。

单一课 / 综合课

9.常见的教案有、和综合式三种。

讲义式 / 提纲式

10.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区分度和难度。

信度 / 效度

11.常用的记分法有 ______和______两种。

百分制 / 等级制

三、简答题

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②课和性质和教材特点;

③学生特点;

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课外辅导学生要注意:

(1)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2)目的明确,着重启发。

(3)组织学生互相帮助。

(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3.简述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教师的任务只是帮助学生把活动中牵涉到的多种学科的知识集中起来,提供设计的需要。

4.简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5.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包括:

(1)目标明确,指上课时教师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2)重点突出,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

(3)内容正确,是指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求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的反映同样是正确的,如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

(4)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5)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言语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6)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7)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论述题

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同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同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地保存存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m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冈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以致用。

2.分析课堂教学的利弊,并提出改进方法

课堂教学即指班级授课,它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有: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同个别教学相比,班级授课制扩大了教学规模,加快了教学速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规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保证让全班学生都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同班学生学习内容相同,程度相近,便于相互切磋讨论,互帮互助。各科教师轮流上课,他们在业务、思想、风格等方面各有特点,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