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一)

合集下载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3篇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3篇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 (2)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 (2)精选3篇(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们的时代。

在这漫长的三十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尤为显著的就是我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首先,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文化潮流。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经沉浸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

我们追逐着西方的时尚,模仿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电影、音乐、时尚等各种文化产品从西方涌入中国,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潮流。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独特和多样化。

我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作品再次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开始重新认识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其次,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样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文化生活相对较为单一和有限。

大多数人只能通过电视和广播来获取文化信息。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多样化。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文化产品。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各种电影、电视剧,听取各种音乐,阅读各种图书。

我们的文化生活已经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

最后,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国际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文化生活主要受到国内文化的影响,很少有国际文化的输入。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们开始接触到了更多的国际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和网络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音乐和时尚。

我们可以通过留学和出国旅游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

这种国际化的文化交流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让我们更加了解世界,同世界沟通和交流。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迁,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更加独特和国际化。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1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1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三十八)乌当中学高力超罗马,我们来了!2004年3月4日下午,我们带着奇异的感觉,踏上希腊的奥林匹克号航班,跨越了亚得里亚海上空,花费了两个多小时,来到了世界的又一个古文明城市——罗马。

这时夜幕已经降临了。

哇塞!真的是文明古国哦,一下飞机你就可以感受到文明古国名不虚传!由于我们是从希腊过来的,它与意大利同属申根(免签)国家,所以我们破天荒大摇大摆地走出了机场出站处。

只是机场的保安人员随意地问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回答是China,他笑着边向我们挥手边说了一声OK。

我们接着上了机场大厅的楼转入了乘坐快铁的站口,我们买了票,等了不多一会儿,快铁就来了。

呵,好气派的快铁啊!上了车,我们感觉的是很新鲜,很陌生。

列车行驶得很快,像长龙,一会儿穿隧道,一会儿又在城市里穿梭。

我们一路欣赏两边的夜景。

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行程,我们便来到了著名的罗马火车站。

这个车站是很不错的,比起雅典火车站棒多了!我们俩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住宿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仍然本着厉行节约的本色,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来这个城市看看的,不是享受的,只要能有一个安身之处就可以了。

我们背着不太重的行李在火车站附近走来走去,寻来寻去,转来转去,一心就想捕捉到一家及经济又实惠的住所。

尽管一路的夜景在吸引我们,但由于没有落实住处,又怎么能去看风景呢?走了好几家都因为比较昂贵被我们抛弃了。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家旅店。

这是由我们中国的一位吉林嫂子开设的旅店。

每晚20欧元(相当于人民币200元),只有晚餐,应该是附近比较便宜的。

我们也感到比较满意。

因为我们随身带着干粮,早餐和中餐反正都是在外面应付,所以就无所谓了。

我们比较放心的是在我们国人开的店,这对交流起来也是很方便的。

这位美丽的吉林嫂子开的店是专为日本或者韩国学生来罗马旅游所开的,其实也就是她的第二个家了。

家里面设有8个床位,男女自然分成两间的。

当时只有另一位男客人,来自于日本,我们一共三人住。

中国改革开放之三十年的巨大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之三十年的巨大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之三十年的巨大变化从1978年到2008年,转眼间,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已走过了30个年头。

回首这波澜壮阔的30年,你会发现,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了许许多多中国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也影响了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它的出现与发展,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的就是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哪一样都是翻天覆地。

听妈妈说,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

许多家庭的住房都只有一间,几乎相同的布局就是用一张床或一个大立柜放在房屋的中间,拉上帘子把屋子隔成两间,前面是客厅兼饭厅。

而现在,家庭楼房格局最低档次也是三室一厅。

还有通讯工具的变化,八十年代用的是手摇式电话;九十年代,腰间跨着BB机,传呼信号随时呼叫;千禧之年,大哥大又成了身份的象征;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不止一个手机,无论走到哪里都与对方近在咫尺,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改革开放把封闭和半封闭的中国带进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更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

正是30年前的改革开放,结束了闭关锁国的半封闭状态而走向现代文明,正如一度向北的九曲黄河,最终还是向东流入大海,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重新逐步融入世界文明,人权、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日渐成为我们文明中的核心价值。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

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来,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全市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主要体现在粮食产量有明显提高,畜牧业生产突飞猛进,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的吃饱乃至吃好的问题,这十年里全市农村经济步入较快增长的阶段。

1982年-1986年,中央连续五年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个“一号”文件,从1983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而到延长土地承包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进一步深化改革。

中央稳定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给改革初期的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呈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前所未有局面。

据统计,1978年粮食总产量97.9万吨,首次打破建国以来全市粮食产量记录,到1979年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06.5万吨。

198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6亿元(产值及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其增幅用不变价计算,下同),其中:实现农业产值5.8亿元,牧业产值5.2亿元,农业、畜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0%和41.3%。

第二阶段(1989年-2003年),改革确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

农村改革的成功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把农村改革引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改革外部环境的更高层次。

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全面确立,农村第二步改革进入了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改革重心放在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非农企业发展等重要方面。

因此,第二阶段可以看成是农村改革迈向市场化的阶段。

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之中,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奠定了基础。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推动了全国新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

回眸改革开放三十年

回眸改革开放三十年

回眸改革开放三十年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回想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发展,我回顾从自身的经历和生活情况,真是一脸无奈。

那时接近解放已经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一,由于我国从一穷二白贫困线上走来,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与解放前相比,生活状况的确有了很大改善,但当时生活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

普遍物资匮乏,什么东西都供不应求,“千种商品千种票”。

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离开了票无法生活。

那时人们只能节衣缩食,一切只能将就将就,谈不上满足二字,生活窘境,几乎大家都如此。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在全国进行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批判了“二个凡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不断地解放,特别是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全国兴起了持续经济大发展,从而奠定了目前国家空前发展与强大。

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其他不说,单说我们一家发展情况,足以证明“改革开放”带来新飞跃。

从政治上讲,我在2007年考上了合肥工业大学,刚刚入学就积极的递交了申请书,之后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课并积极参加了党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我将努力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要是在“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由于我社会关系不好,也许你再积极也无法跨进党的大门。

这在当时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最可喜的是,我将成为我们家第一个入党的人,从而使我非常宽慰并感到兴奋。

在文化方面,我从小就积极入学,接受国家施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在国家的正确政策下,我受到了优越的科学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我都积极进,成绩一直都比较优秀,在国家、学校和老师们的帮助下我成为我们村为数不多的考入大学的孩子之一。

目前我们一家沉浸在欢乐的情绪中,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丰硕成果.现在年轻人都是高学历,老人一般文化素质较低,这种现象说明社会在进步。

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30年的记忆和感受

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30年的记忆和感受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年正好是30年,在这30年轰轰烈烈的时代变迁中,我们国家走出了十年动乱的阴影,从一片百废待兴逐步发展成一个初具现代化的小康社会,作为70年代中后期生人,我有幸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和我们的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走过,一起经历,完成了思想的启蒙、身心的成长、学业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我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虽然有些改革曾经让我和我的同龄人不得不面临艰难的抉择,但我仍认为这30年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好的的一个时代。

我这样说,无意去歌功颂德,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和深切的感受。

由于父母在异地工作,我孩提时代一直在外公身边,外公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地主兼工商资本家”,全家被下放到抚州老家的农村接受劳动改造,几个姨舅也相继在农村插队,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外公一家在当地很是被人瞧不起,全家人小心谨慎的夹着尾巴做人,外公给我的印象就是整天闷闷不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全面纠正文革错误,外公摘掉了“地主兼工商资本家”的帽子,恢复了工作,补发了工资,全家人也从农村迁回城里,外公正式退休,二舅顶职(接替外公的工作)进了商业局上班,三舅光荣参军,小姨进了纺织厂当工人,真可谓喜事连连,外公一家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生活压抑多年的外公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也跟着外公进城,在街道幼儿园开始接受学前教育,父母也经常过来看我,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从他们嘴里蹦出的一些诸如“落实政策”、“平反”、“回城”、“补发工资”、“顶职”、“招工”等之类的话题,年幼无知的我对于当时这些所谓的“国家大事”没有太多的概念,对此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没有太多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唯一和当时改革开放沾点边的话题是我的大舅在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分配在省城中学教书,这件事很长时间是当时全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大舅也被我们后辈视为努力进取的榜样。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一)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起了推动的作用。

通过解放思想,逐步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改革开放就能够深入发展,取得成功。

正是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大对此有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1)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1)

小结
纵观三十年,中国老百姓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再 到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小小的餐桌,见证了中国改革 开放30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以前的解决基本的 温饱问题到现在的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食物构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轨迹,凸显了三十年改 革开改成果的一个侧面,那就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 经历了计划经济年代以后,通过改革开放,在食物构成 方面获得了长足的改善和发展,生活水准日益提高。食 ,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 一门文化。
谢谢观看!
第一次不用粮票,想买啥买啥:1987年9月,广西玉 林市取消粮票,成了当时中国第一个买粮不用粮票的地方。 从此人们可以想吃啥就吃啥。 第一家肯德基进入中国:1987年11月12日,美国著 名快餐品牌“肯德基”设在北京前门地区的餐厅正式开业。 这是肯德基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餐厅,从此之后,中国有了 洋快餐。 第一个饮水机:1991年,在大城市的高档场所出现了 可以将自来水净化为饮用水的设备。此后,它走进了千万中 国家庭,暖壶也成了历史的回忆。
1994年哈 日族一股崇尚日 本明星的风潮从 台湾省吹到了内 地,在1970年 代后出生的人中 风行开来。他们 出门玩滑板,穿 HIP-HOP的衣 裳,扎花里胡哨 的头巾,他们穿 着松糕鞋和有短 流苏的裙子。
个性才是王道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 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 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在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 魅力的体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 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 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 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 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快餐也渐渐入驻中国市场,成 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一)
岁月就在这不经意间悄然流逝,弹指一挥间,我的50年就这样过去了。

这得从我出生之日说起。

­
我出土于公元20世纪50年代后期,正值当时的大跃进年代,那时是国家开展超英赶美的时代,我的名字就是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超英赶美”而得名。

­
我一生下来,父母因感情破裂而离异,我从小跟母亲长大,身边还有一个哥,长我两岁,从小就失去父爱的我,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在60年代初期正是困难时期,母亲险些把我给扔了,多亏了她的一个学生的说服,我才得以生存到今日。

­由于没有父亲,所以母亲对我十分溺爱。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由于视力不好,看不见黑板,加之自己又胆小,不好给老师说,于是就经常逃课,去市里的各大电影院看电影,一天就要看两三场,这样就看了一年(四年级),什么《白毛女》等样板戏,《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等对我来说真是百看不厌,眼睛的视力就这样一天天下滑。

到了六年级的时候才开始有所醒悟,开始认真学习了。

­初中开始就学习不错了,还担任了学习委员。

当时还是“红卫兵”队长,不过从来没有参与过打砸抢事件,是十分老实本分的队长。

到了高中,在班上继续担任学习委员,成绩不错,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延误了我的入团时机。

­
说实在的,我们的中学时代是很单纯的,根本没有想到男女之间相处会谈恋爱,更何况我们很少与异性相交往,座位都分了三八线,互侵犯,异性之间说话脸都会红,再说课堂上是非常守规矩的,哪里像现在的学生男女之间的交往根本没有异性的差异,想吃了油条似的,实在太成熟了,整天为了他/她而搞得“疯疯癫癫”,自杀、他杀无奇不有。

不该想的事情整天沉溺在里面,这哪里不会影响学习啊?­
70年代,我在我的院子里参加了我们的红大院,当时这红大院可热闹了,由各种年龄的人组成的文艺组,我们经常表演一些具有革命性质的文艺节目,当时书店有关像《样板戏》,《战地新歌》的书籍实在是太多,我买了不少,现在还留存着一些,想起来还真有意思,因为我们当时就是在革命啦。

­
1976年中学毕业,在熟人的介绍下,我去了贵阳市乌当区乌当镇洛湾乡做代课教师,记得在这之前,我骑着车,带上一些久,但是天下着蒙蒙细雨,在乌当大桥处由于路滑而险些摔进河里,这真是命大福大啊!记得当时我去学校报到的时候,正是毛泽东同志逝世,举国上下沉痛悼念,全国各地各机关、团体、各部门、学校等都设有灵堂。

我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我在洛湾小学代课。

­
当时的代课工资是二十八块五毛,由于是第一次工作,我已经感到很满足了。

我能够独立生活了。

在这个小学,我担任了语文、数学、政治以及音乐老师,作为一个高中
生应该是可以胜任的。

在这所学校我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当时的政治课就是读报纸,主要内容是: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等内容。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喜欢上了教书这一职业,我与学生们和睦相处,就像他们的大哥一样。

那里有一个化工建设公司,其子女也在这所小学读书,每当他们那里放露天电影时,他们就邀请我去他们家吃饭,或是给我占位子,我好激动啊,与他们同在我就能感到无比的快乐。

在这所学校,我得到了教师们的关心。

也从此开始了我的独立生活,自己做饭。

记得当时我使用的是煤油炉,那时煤油还算好买。

菜很便宜,现在卖一块五的豆腐当时只要一毛钱,有时我在那个公司的食堂用餐。

­
到了1977年3月,母亲因为我喜欢教书,又找了熟人帮忙,我就到了贵阳市小河电机厂子弟学校戴帽初中代课,初一年级的英语课,开始了我所从事的专业(英语)。

这所学校的学生全都来自附近的厂矿,很多学生是不好教的,调皮捣蛋,打架等。

不过我还是拿下来了,并于那里的师生们结下了珍贵的友谊。

记得那时我是乘坐电机厂的交通车去上班的。

距离家有十几公里。

­
到了1977年9月,我又转战到了惠水县高镇姚哨中学担任高一年级的英语代课教师,在那里教了一年。

完成了我总共两年的代课生涯。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逐步升级,从而使我从事直至今日稳固的高中教学工作。

那个学校是个农村学校,学生来自于好几十公里,十分辛苦,学校有一个简易食堂,师生共用,当然老师也可自己做饭的,为了节约时间,我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食堂吃饭。

食堂的菜里我们可以数出里面的油珠有多少,说明简直是没有什么油水,没有供我们座的桌椅,我们只好回宿舍或在露天里吃了。

老师是每一位住一个套间,房子非常简陋。

­
母亲为了能改善我的生活,她作为刚退休的语文老师,也来到我代课的这所学校代课。

我有时候还帮她批改学生的作业。

这样我们子母俩在一个学期在艰苦的地方相依为命。

当时她56岁,为了我的哥的工作,提前退休让他顶替,因为我爱好读书,就没有让我顶替了。

­
同年,祖国传来喜讯,冬天,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过问和大力支持下,中国恢复停滞了10年的高考。

许多中国人的命运因此发生了变化。

屈指算来,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子,现在大多数已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了。

岁月沧桑,他们依然难忘30年前,那个改变他们命运的伟人——邓小平­
时至今日30年了,高考对于中国人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高考已成为一件决定着千万学子的命运、牵动着无数家庭心思的大事.... ­
不过由于我没有做任何准备,没有参加高考,也没有任何遗憾,尽管是没有参加。

­
●1977年恢复高考­
“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在寒冬举行。

恢复高考是小平同志拍板决定的。

1978年夏,第二次高考举行。

两届“幸运儿”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

这时,文、理已经分科。

­
十年文革,让中国和当时的年轻人失去了不少机会。

在最应该读书的年纪,这些学生四处串联、上山下乡,但是很多人依然没有忘记学习,可是可供看的书太少,学习的氛围远远不够。

1977年,停顿10年的高考在邓小平的拍板下得以恢复,多少青年奔走相告,为之欢呼雀跃。

当年的12月11日-13日,全国570万青年开始争夺27万个大学生名额。

1978年7月,又有610万人进入考场。

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两级学生走进大学课堂,这恐怕是高考史上的特例。

­
经历了动荡坎坷,深知国情的青年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这一批人在学校如饥似渴地看书,从教室到图书馆,从早到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用功。

­这就是我们那一代特殊的人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