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元代诗文

合集下载

第九节 元代诗文

第九节  元代诗文

《岳鄂王墓》一诗,悲伤在骨子里,是他缅怀故宋诗作中较为突出 的一首。其诗在情调和风格上,颇近于元好问,技巧纯熟,流转自 如,但较元氏更为低徊抑郁,凄婉深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 价赵子昂云:“论其才艺,则风流文采,冠绝当时。不但翰墨为元 代第一,则其文章,亦揖让虞杨范揭之间,不甚出其后也。” 三、中期的诗文理论及诗文创作 (一) “元诗四大家” 。元中期的诗歌以“元诗四大家”为代表。 所谓的“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位诗人,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翰林院大学士,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 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其诗歌创作在题材上大致相同,艺术上 也比较接近,大抵雄浑流丽,布局中程,多模仿前人而少创新,典 型的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二)诗歌理论。四人在翰林院经常一起作诗论文,挥洒翰墨, 谈论诗法,有共同的诗歌理论主张,虞集除外(虞集的诗歌理论都 包融在为他人所作序跋之中),其它三家都有诗歌理专著,杨载的 《诗法家数》、揭傒斯的《木天禁语》等都收入今人诗话总集之中。 他们的诗歌理论在元期诗歌理论基础上有所创新。 他们的诗歌主张多崇尚“雅正”。所谓“雅正”,有两层含义: 一是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二是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正是在 追
第九节 元代诗文
一、元代诗文概况 元初的诗文作家大都是由宋、金入元的遗民,其中有以元好问 为首的由金入元的诗文作家,有南方诗人方回、赵孟兆页等人,又 有理学家诗人、文章家吴澄、许衡、刘因等人,还有少数民族诗文 作家耶律楚材等人。 这些诗文作家以表现性灵为主要表现方式,标举魏晋以前诗为 高格,论文以汉之文为高格,兼融唐宋诸子之文章精华,造成一种 兼容的风尚,和南北文学合流的态势。 元代诗歌虽然成就不高,无法与独擅元代的元曲相媲美,但元 代诗歌仍有自己的特点。元蒙立国八十余年的诗歌创作例分三期: 前期诗坛以刘因、赵孟頫为代表。 延祐年间(1314—1320)元诗创作的繁荣时期,出现了有 “延祐四家”之称的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四位诗人,四家之 诗在元代名重一时,被明清两代诗评家视为元诗的代表,以虞集诗 为最有代表性。同时还有独具有一格的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刺诸派。 元诗的繁荣与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重开科举有直接的联 系。 元末较有影响的诗人有“农家子”出身的王冕以及元末诗坛领 袖

元代诗文简介

元代诗文简介

元代诗文简介元代诗文其实还是挺强的,影响也大。

但毕竟元明清三朝文学的重点不在诗文上,而是在叙事文学上,自然也用不着在诗文上太过于用心。

元代是中国文学的转折期,戏曲、散曲、小说在元代得到长足发展,代替了诗词文而占据了文坛的重要位置。

一般以元成宗大德十一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以元世祖统治阶段文学最为兴盛。

元代前期的诗词文,在北方主要是继承金朝的传统,有元好问作为领袖,还有卢挚姚燧等人,在南方则是承受南宋余绪,有赵孟頫、刘辰翁等人。

在仁宗之后,元代诗文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四大家,有虞集、杨载、范梈(peng1)、揭徯斯。

元末由杨维桢、萨都剌等成就比较高。

——以上这些之前我一个都不认识……不过我觉得也没啥认识的必要。

|元初北方作家耶律楚材和元好问是最突出的。

耶律楚材,号湛然居士,有《湛然居士文集》。

他的代表作是远赴西域时和全真教宗师丘处机的诗歌应答,有《过阴山和人韵》数首,丘处机有《阴山途中》《夜宿葡萄园》等作品。

两人的作品第一次描绘了西域风景,揭开了元代文学的序幕。

元好问的后半生已经入元,他成为当时文坛的领袖。

他的诗歌中,反映蒙古灭金时候暴行的诗歌比较出色,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些诗歌能够看到杜甫的影响,称得上是金亡的诗史。

元好问也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作品比如《游黄华山》,还有怀古之作《赤壁图》。

其散文风格自然平易,有代表篇目《市隐斋论》,批评欺世盗名的假隐士,有《东平府新学论》,批评学政的坏风气。

元好问之后还有刘因、姚燧、卢挚等。

刘因,不应召之臣,曾写《渡江赋》反对南下取宋,宋亡还写《白沟》,以史为鉴分析宋亡原因。

他的诗多有豪迈之作,五古多学陶渊明。

他的散文有《辋川图记》,指责王维降安禄山名节有亏。

姚燧以散文为名,有《送畅纯甫文》回忆自己学文的经过,《序牡丹》因事说理。

卢挚,文和姚燧齐名,诗和刘因齐名。

他有《文章宗旨》,可见原初诗文理论的面目。

他的五言诗风致淡泊,入《青华观西轩》。

|元初南方作家刘辰翁是首倡者,其词开元代词风,代表作有《西江月·新秋写兴》,以欢景写感慨。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

元四家创作
• 1.创作的轨迹及特点: • 四家的诗仍沿着与宋诗相背的轨迹;但另一方面,他们在 讲究诗歌艺术特征的同时也重视文学与“治道”、“教化” 的依存关系,创作中又有一种个性收缩和伦理回归的倾向。 • 2.评价: • 对元四家,历来不乏“为有元一代之极盛”的评价,这其 实是从“风流儒雅”这一类正统美学趣味而言的。如果单 论诗歌写作的精致,他们确实是元代最突出的,但要说由 热烈的抒情而形成的诗中的生气,则四家的诗比较前期、 后期均为逊色。我们只能说它是元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 要环节,而无法给予太高的评价。
• 元后期诗文特征:主要表现在世俗性与个体意识的强 化。 少伦理掩饰。作家通常以肯定 的态度、生动的笔调描绘世俗享乐,歌咏城市生活之 作大都带有秾丽的色调和欢快的情绪,同时反映商人 生活、对之表示好感、赞赏的作品增多,由此也曲折 地反映了作者自身的生活追求。 作家对世俗生活 的兴趣的增长,和人生欲念的坦露,使得传统诗文的 艺术规范不能满足抒情写志的要求,而引起审美观念 的变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元代后期诗歌在思想情 趣和题材、语汇各方面都受到新兴的市井文艺——小 说、戏剧、散曲的影响。所谓“雅”文学和“俗”文 学的界限被打破了。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概说
• 元代戏剧、散曲以及小说的兴盛,给元代文学带来新异的 色彩,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但许多文学史 研究者因此认为元代的传统文学形式没有什么可称述的成 就,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是不正确的。 • 1.散文:散文方面,一开始就有着很值得重视的现象。首 先,宋代理学家轻视乃至废弃文艺的观点,在元代失去了 有力的势头。一般追随唐宋古文的人,大多主张文与道并 重。北方的一些儒者、文士,更以“复古”为旗号,欲在 唐宋“古文”的规制之外,追求文章的原始活力。虽然, 由于元代散文偏于经世致用,也没有找到明代散文所具的 张扬灵性的新支撑点,成就不能说是很高。但它已经隐隐 显示着向后者演变的轨迹。明代文章复古的观念,实际是 始于元代的。

元代古诗100首

元代古诗100首

元代古诗100首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对于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元代诗歌为古今文学史留下了很多的精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元曲选》和《金元诗选》。

其中,《金元诗选》是元代一部集诗歌的文集,包含了很多元代诗人的作品,其中就有一百首最为优秀的诗歌被列入其中。

这一百首元代古诗可以说是元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古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集合。

这些古诗不仅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

这些古诗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文化,包括宫廷生活、自然景色、战争与政治等等,可以说是一部元代的丰富历史与文化瑰宝。

在这一百首古诗中,最为闻名的当属元稹的《离骚》。

这首古诗以骚体为体裁,描写了一个人为了国家兴隆而从事艰苦劳动的故事。

这首诗以其高超的语言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离骚》之外,还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古诗。

比如李格非的《号令三军南渡濑》,这是一首特别具有色彩的诗歌,描写了南渡濑中诸军的艰苦行程和血与火的沉重。

这首古诗具有非常强的战争气息和史诗感染力,尤其是最后的“沧海化为桑田”这句话,更是悲壮感染力强烈。

还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古诗,比如白朴的《寄简十字庵李佑》,赵师秀的《广陵故事》,张孝祥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些诗都是元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古诗要么描写性格深刻,要么意境优美,要么写意凄婉,都在元代诗歌的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总之,元代古诗100首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重要的珍宝之一。

其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即使到了今天,依然能够让人心潮澎湃。

这些古诗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如果你想了解有关元代文学和文化的一切,那么这一百首古诗可能是你最好的选择。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

• 苏天爵 • 当时是以雅正之音鸣于时 • 戴良 • 一时作者,率皆涵淳茹和以鸣太
平之鸿休。
• 南北诗风融合成为一个突出的现 象。
• 虞集
• 延祐科举之兴,表表应时而出 者,岂乏其人?然亦循习成弊 ,至于骤废骤复者,则亦有以 致之者然与?于是执笔者肤浅 则无所取于理,蹇涩则无所昌 其辞,徇流俗者不知去其陈腐 ,强自高者惟旁窃于异端,斯 文斯道,所以可为长太息者, 尝在于此也。
• 欧阳玄评虞集文章:
• 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 夫之碑板,咸出其手,粹然自 成一家之言。山林之人,逢掖 之士,得其赠言,如获拱璧。
尚志斋说
•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 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 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 ,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 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 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 一之趣乡,则虽有善器强力, 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善为学者 ,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 乎?
遗风,宗尚眉山之体。 • 北人之慷慨悲歌之风
• 南方的诗歌风格
• 承袭的是宋代末年的那种浮靡 之风
• 变化:以《国风》、《雅》、 《颂》为本
• 诗歌风格渐渐地趋向于清婉深 秀。
前期北方诗文的代表作家
• 王恽 • 《秋涧先生集》 • 王恽主要继承的是金朝元好问
一脉的遗风,论诗提倡宗唐, 尤其是推崇那种平淡温醇的王 维、孟浩然的那种诗风。
• 《悲苦行》 “前年鬻大女,去年 卖小儿。”
• 《痛哭行》 “京都大官饮酒肉, 村落饥民无粒粟。”
• 《对景吟》 “五陵年少郎,卖田 去买青楼娼。”
• 《吴姬曲》 “王孙公子金无限, 为君一笑成飞埃。”
• 学李白 • 独立的人格 • 轻视功名利禄,不操, • 不与繁花一样情。 • 岁晏溪头春意足, • 是谁看得最分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诗文(新)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诗文(新)
山接青霄水浸空,山光滟滟水溶溶。 风回一镜揉兰浅,雨过千峰泼黛浓。
[1]揉蓝:浸揉蓝草作成的染料。诗词中用以指湛 蓝色。
[2]泼黛:一片墨绿。
• [解题] 裴公亭,在河南济源县济渎庙侧,唐相 裴休建。
• 闲闲老人为金朝文学家、理学家赵秉文的号。 赵秉文 (1159—1232)字周臣,磁州滏阳(今河北 磁县)人。泰和初,迁翰林修撰。兴定中,拜 礼部尚书。哲学思想宗周、程,服膺仁义道德 性命之说,诗多写自然景色,有《闲闲老人滏 水文集》。
元代诗文
• 一、元代前期诗文 元好问、李俊民 “河汾诗派”:麻革、张宇、陈赓、房嗥háo、段 克己、段成己、曹之谦
耶律楚材、刘秉忠 、郝经、王恽 刘因、姚燧 方回 、戴表元 仇远、白珽、袁易 赵孟頫、吴澄、陈孚、袁桷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 , 契丹族,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其父仕金,他 也为金臣。公元一二一四年金宣宗迁都至南京 (今河南开封),耶律楚材留在中都(今北京)任左 右司员外郎。
王邻《序》:“其温雅平淡文以润金石”, “其飘逸雄掞铺张shàn又以薄云天”。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今观其诗语,皆 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炼为工”,
清顾嗣立《元诗选.耶律楚材小传》誉为“一 代词臣”。
方回
方回(1227一1307),字万里,号虚谷居士。 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 初提领池阳茶盐,累迁严州知州。元兵南下, 他开城迎降。降元后官建德路总管,至元十从 年离任;后徜徉于杭州、歙县之间,傲睨自高, 不修边幅,肆意于诗。著有《桐江集》和《桐 江续集》。并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名为 《瀛奎律髓》。
清纪昀:“文人无行,至方虚谷而极矣”。但由于 纪昀论文不因人废文,所以对方回还有较客观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方回《桐江续集》云:“其 诗专主江西,平生宗旨,悉见所编《瀛奎律髓》中, 虽不免以粗率生硬为老境,而当其合作,实出宋末诸 家上,更不能以其人废矣。”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元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第一节元代诗文概况诗坛以宗唐为主导倾向,努力学习唐人的浑融流丽、体式端雅,力矫宋诗的瘦硬生涩之弊。

但在实际创作中他们的学唐多止于形貌,且多取平和淡远、温润流丽一类;后期多学中晚唐秾丽奇诡之体,成就有限,艺术独创性尤其不足。

散文在前期倾向于宗唐,主要师法韩愈,颇有雄刚深邃之风;亦师法宋文,文风趋于平易流畅。

在元代诗文领域中,最突出的倾向是理学与文章合一。

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为“雅正”的文学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写作目的。

元代诗文的发展过程:1.前期蒙古王朝入主中原到统一全中国稍后的一段时间(13世纪后半叶)。

2.中期成宗、仁宗诸朝(14世纪前40年)。

3.后期顺帝朝,元代最后的二十多年。

第二节元代前期的诗歌该时期南北诗风交错、融合,呈现出多样化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1.由宋入元者方回诗作往往表达出低徊沉重的心情。

在艺术上,大力发挥江西派的创作特点,在诗眼、句法上深致工夫,其诗以意象生新、境界老成为主要特征。

戴表元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下层人民饱受徭役、战乱之苦的悲惨遭遇。

诗风清新明秀,句律流畅,但仍残留南宋江湖诗风的影响。

2.元初开国功臣耶律楚材多在诗中描写奇瑰壮丽的西域风光,如动荡开阖、气象万千。

七律流畅沉稳,风骨遒健。

但应酬之作过多,往往流于率易,缺乏锤炼。

3.理学家刘因七古气势磅礴,雄奇峭丽,颇有韩愈诗风的余韵;七律意境高远,沉郁雄浑,深得元好问诗的风致。

其创作开创了元代理学家诗文创作的先河。

第三节元代中期的诗歌“雅正”思潮该诗学观念崇尚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

这在当时得到许多诗人的认同,并被看作元代中期诗歌兴盛的标志。

其实,这种观念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

在追求“雅正”的支配下,此期的诗歌消解了对社会、政治的批判功能,也削弱了抒发真情实感的抒情功能。

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的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诗作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和赠答酬唱、题咏书画,艺术上也比较相近,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诗文(新)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诗文(新)
• 【麥秀】指麦子秀发而未实。《史记·宋微子世 家》:“ 箕子 朝 周 ,過故 殷虚 ,感宫室毁壞, 生禾黍, 箕子 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爲其近婦 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 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徸兮,不與我好 兮!’”后常以 箕子 的《麦秀之诗》为感叹家国 破亡之痛的典实。
•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岳鄂王”:“岳武穆王 飞墓,在杭栖霞岭下,王之子云祔焉。……自我元统 一函夏以来,名人士多有诗吊之,不下数十百篇。其 最脍炙人口者,如叶靖逸先生绍翁云:‘万古知心只 老天,英雄堪恨亦堪怜。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 八十年。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埋 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赵魏公孟頫云……读 此数诗而不堕泪者几希。然贼桧欺君卖国,虽擢发不 足以数其罪,翻四海之波不足以湔其恶。而武穆之精 忠,霭然与天地相终始,死犹生也。彼思陵者,信任 奸邪,竟无父兄之念,亦独得声字》
老君台上凉如水, 坐看冰轮转二更。 大地山河微有影, 九天风露寂无声。 蛟龙并起承金榜, 鸾凤双飞载玉笙。 不信弱流三万里, 此身今夕到蓬瀛。
【弱流】 :弱水。古代神话传说中称险恶难 渡的河海。《十洲记·凤麟洲》:“ 鳳麟 洲 在 西海 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 四面有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
山接青霄水浸空,山光滟滟水溶溶。 风回一镜揉兰浅,雨过千峰泼黛浓。
[1]揉蓝:浸揉蓝草作成的染料。诗词中用以指湛 蓝色。
[2]泼黛:一片墨绿。
• [解题] 裴公亭,在河南济源县济渎庙侧,唐相 裴休建。
• 闲闲老人为金朝文学家、理学家赵秉文的号。 赵秉文 (1159—1232)字周臣,磁州滏阳(今河北 磁县)人。泰和初,迁翰林修撰。兴定中,拜 礼部尚书。哲学思想宗周、程,服膺仁义道德 性命之说,诗多写自然景色,有《闲闲老人滏 水文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诗文
元初的诗文作家大多是由宋、金入元的,他们受江湖诗派和元好问的影响较深。

到了中期,诗坛以宗唐为主导倾向,对于宋诗则多采取摒弃态度。

在元中期,最为突出的文学观念是“雅正”(所谓"雅正",有两层内涵:一是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二是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

所谓"元诗四大家",正是在这种风气孕育下的产物。

"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后期诗人则大多学中晚唐秾丽奇诡之体。

杨维桢的“铁崖体”
元诗尚没有完整的总集。

元代散文,有过宗唐与宗宋的不同化倾向。

到了后期,宗唐与宗宋的倾向又逐渐合流。

理学与文学的相融合一,是元代文学的重要特征。

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为“雅正”的文学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写作目的。

元代前期的诗歌310页
元代前期的月泉吟社,是由元初宋遗民创立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诗社。

其作品《月泉吟社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社总集。

前期代表人:方回(首倡“一祖三宗”以“格高”为重要标准,开后世“格调”说之先河)刘因等人
元代中期的诗歌(鼎盛)主导地位的诗学观念是“雅正”消
解了对社会政治的批判功能,削弱了真情实感的抒发。

较早提倡元音的是赵孟頫,袁桷等诗人。

元代后期的诗歌(风格仍尊唐)
后期诗坛具有写实倾向的是王冕,最具艺术个性的是杨维桢。

(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

击破了雅正风格)“铁崖体”体裁形式上以“古乐府”为主,造语有力度美,在诗的整体审美效应上有“陌生化”的特征。

这种风格基本属于李白,李贺一路。

少数民族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则是回族诗人萨都剌。

以写宫词、乐府诗著名,这些作品受晚唐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影响颇深,但在秾艳细腻中渗入自然生动的清新气息,则是他自己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