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元代诗文

合集下载

元代诗文简介

元代诗文简介

元代诗文简介元代诗文其实还是挺强的,影响也大。

但毕竟元明清三朝文学的重点不在诗文上,而是在叙事文学上,自然也用不着在诗文上太过于用心。

元代是中国文学的转折期,戏曲、散曲、小说在元代得到长足发展,代替了诗词文而占据了文坛的重要位置。

一般以元成宗大德十一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以元世祖统治阶段文学最为兴盛。

元代前期的诗词文,在北方主要是继承金朝的传统,有元好问作为领袖,还有卢挚姚燧等人,在南方则是承受南宋余绪,有赵孟頫、刘辰翁等人。

在仁宗之后,元代诗文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四大家,有虞集、杨载、范梈(peng1)、揭徯斯。

元末由杨维桢、萨都剌等成就比较高。

——以上这些之前我一个都不认识……不过我觉得也没啥认识的必要。

|元初北方作家耶律楚材和元好问是最突出的。

耶律楚材,号湛然居士,有《湛然居士文集》。

他的代表作是远赴西域时和全真教宗师丘处机的诗歌应答,有《过阴山和人韵》数首,丘处机有《阴山途中》《夜宿葡萄园》等作品。

两人的作品第一次描绘了西域风景,揭开了元代文学的序幕。

元好问的后半生已经入元,他成为当时文坛的领袖。

他的诗歌中,反映蒙古灭金时候暴行的诗歌比较出色,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些诗歌能够看到杜甫的影响,称得上是金亡的诗史。

元好问也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作品比如《游黄华山》,还有怀古之作《赤壁图》。

其散文风格自然平易,有代表篇目《市隐斋论》,批评欺世盗名的假隐士,有《东平府新学论》,批评学政的坏风气。

元好问之后还有刘因、姚燧、卢挚等。

刘因,不应召之臣,曾写《渡江赋》反对南下取宋,宋亡还写《白沟》,以史为鉴分析宋亡原因。

他的诗多有豪迈之作,五古多学陶渊明。

他的散文有《辋川图记》,指责王维降安禄山名节有亏。

姚燧以散文为名,有《送畅纯甫文》回忆自己学文的经过,《序牡丹》因事说理。

卢挚,文和姚燧齐名,诗和刘因齐名。

他有《文章宗旨》,可见原初诗文理论的面目。

他的五言诗风致淡泊,入《青华观西轩》。

|元初南方作家刘辰翁是首倡者,其词开元代词风,代表作有《西江月·新秋写兴》,以欢景写感慨。

元代散曲与诗文

元代散曲与诗文

三、马致远 现存辑本《东篱乐府》收小令104首,套数17套。作 品既深沉宏丽,又放达豪迈,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马致远的写景之作,往往寓情于景,创造深幽意境。 [越调· 天净沙]《秋思》,可谓此类作品之最受称赞者,元 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此曲28字,写出由“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及游子 组成的一派苍凉的秋景。而景中之人,正是漂泊天涯的游 子,“断肠”极言忧伤之深,“天涯”极言离家之远,这 无限愁思,与此景融为一体,天然浑成。王国维评说: “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 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者”。“唐人绝句妙 境”,就是用经济的语言描绘生动的物象,通过概括而巧 妙的构思写出复杂而深厚的情感。
贯云石写男女恋情的小令,往往以巧妙的构思来表现 情感,如《惜别》: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 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再如[红绣鞋]《欢情》: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守着愁 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 更闰一更妨甚么!
徐再思散曲清丽秀雅,成就不及酸斋,如[水仙子] 《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花灯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 忧,都到心头。
超脱现实,看破红尘,甚至有些虚无主义的思想感情, 表现得也十分强烈,如套曲[双调· 夜行船]: 历史是虚无的:“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 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现实也是过眼云烟:“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 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 历史与现实的实质是:“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 蜜,急攘攘蝇争血”。 他要做另一种人,走另一条路:“爱秋来时那些,和 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便北海探吾来, 道东篱醉了也!” 此曲是作者“叹世”之作,虽不免消极,但字里行间 流露出深沉的愤激。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

元四家创作
• 1.创作的轨迹及特点: • 四家的诗仍沿着与宋诗相背的轨迹;但另一方面,他们在 讲究诗歌艺术特征的同时也重视文学与“治道”、“教化” 的依存关系,创作中又有一种个性收缩和伦理回归的倾向。 • 2.评价: • 对元四家,历来不乏“为有元一代之极盛”的评价,这其 实是从“风流儒雅”这一类正统美学趣味而言的。如果单 论诗歌写作的精致,他们确实是元代最突出的,但要说由 热烈的抒情而形成的诗中的生气,则四家的诗比较前期、 后期均为逊色。我们只能说它是元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 要环节,而无法给予太高的评价。
• 元后期诗文特征:主要表现在世俗性与个体意识的强 化。 少伦理掩饰。作家通常以肯定 的态度、生动的笔调描绘世俗享乐,歌咏城市生活之 作大都带有秾丽的色调和欢快的情绪,同时反映商人 生活、对之表示好感、赞赏的作品增多,由此也曲折 地反映了作者自身的生活追求。 作家对世俗生活 的兴趣的增长,和人生欲念的坦露,使得传统诗文的 艺术规范不能满足抒情写志的要求,而引起审美观念 的变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元代后期诗歌在思想情 趣和题材、语汇各方面都受到新兴的市井文艺——小 说、戏剧、散曲的影响。所谓“雅”文学和“俗”文 学的界限被打破了。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概说
• 元代戏剧、散曲以及小说的兴盛,给元代文学带来新异的 色彩,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但许多文学史 研究者因此认为元代的传统文学形式没有什么可称述的成 就,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是不正确的。 • 1.散文:散文方面,一开始就有着很值得重视的现象。首 先,宋代理学家轻视乃至废弃文艺的观点,在元代失去了 有力的势头。一般追随唐宋古文的人,大多主张文与道并 重。北方的一些儒者、文士,更以“复古”为旗号,欲在 唐宋“古文”的规制之外,追求文章的原始活力。虽然, 由于元代散文偏于经世致用,也没有找到明代散文所具的 张扬灵性的新支撑点,成就不能说是很高。但它已经隐隐 显示着向后者演变的轨迹。明代文章复古的观念,实际是 始于元代的。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述1.1 元代文学背景介绍元代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强调元代文学的特点和重要性。

1.2 元代文学形式介绍元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

分析各种文学形式的发展趋势和代表作品。

1.3 元代文学代表作家介绍元代代表性的作家,如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等。

分析他们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第二章:元代诗歌2.1 元代诗歌特点介绍元代诗歌的特点,如格律自由、表达真挚等。

分析元代诗歌与唐宋诗歌的异同。

2.2 元代诗歌代表作家介绍元代代表性的诗歌作家,如杨铁心、刘因、王冕等。

分析他们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

2.3 赏析元代诗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元代诗歌进行赏析。

解读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元代散文3.1 元代散文特点介绍元代散文的特点,如语言质朴、内容广泛等。

分析元代散文与唐宋散文的异同。

3.2 元代散文代表作家介绍元代代表性的散文作家,如姚广孝、归有光、唐顺之等。

分析他们的散文创作风格和主题。

3.3 赏析元代散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元代散文进行赏析。

解读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第四章:元代戏曲4.1 元代戏曲概述介绍元代戏曲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强调元代戏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2 元代戏曲形式介绍元代戏曲的主要形式,如杂剧、南戏等。

分析各种戏曲形式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4.3 元代戏曲代表作家介绍元代代表性的戏曲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

分析他们的戏曲创作风格和主题。

第五章:元代小说5.1 元代小说概述介绍元代小说的兴起和发展背景。

强调元代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2 元代小说类型介绍元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如话本、拟话本等。

分析各种小说类型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5.3 元代小说代表作家介绍元代代表性的小说作家,如罗贯中、施耐庵、兰陵笑笑生等。

分析他们的小说创作风格和主题。

第六章:元代文学与社会文化6.1 元代社会与文化背景探讨元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包括民族融合、儒家思想的影响等。

元代文学3

元代文学3
白朴和马致远
在关汉卿、王实甫双峰并峙的元代剧坛上,能够在艺术上 别树一帜,受到人们推崇的剧作家,还有白朴和马致远。马、 白都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们的代表作《梧桐雨》和《汉宫 秋》,均写得文彩繁富,意境深邃,元曲四大家有两种说法: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周德 清《中原音韵》序;明·何良俊《四友斋丛 说》;徐复祚《曲论》) 另一说: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王骥德《曲律》) 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 杂剧创作成就,被称为“ 元曲四大家”。
《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而构筑 的意境则深沉含蓄。它为《长生殿》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 《墙头马上》是一部具喜剧色彩的爱
情戏。写的是吏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 俊去洛阳采买花草,与皇族、洛阳知府 李世杰小姐李千金相遇、相悦的爱情故 事。 •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 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 时。”
《梧桐雨》着眼点并不在爱情坚贞,也不在荒淫误国,而 是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 题旨。(也有人说其主题思想不够明确。)
《梧桐雨》楔子:写李隆基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不问 是 非,竟给丧师失机的安禄山加官晋爵,让他镇守边境。第一折 写李隆基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乞巧排宴,第二折是故事的的转折 点:安禄山倡乱,李隆基仓皇逃走;第三折马嵬坡陈玄礼兵 谏,李隆基赐杨玉环自缢。
《汉宫秋》
• 《汉宫秋》文词优美
• (驾唱)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己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 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 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 穷荒,我鸾舆返咸阳。返咸阳,过 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 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 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 绿纱窗,不思量;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

• 苏天爵 • 当时是以雅正之音鸣于时 • 戴良 • 一时作者,率皆涵淳茹和以鸣太
平之鸿休。
• 南北诗风融合成为一个突出的现 象。
• 虞集
• 延祐科举之兴,表表应时而出 者,岂乏其人?然亦循习成弊 ,至于骤废骤复者,则亦有以 致之者然与?于是执笔者肤浅 则无所取于理,蹇涩则无所昌 其辞,徇流俗者不知去其陈腐 ,强自高者惟旁窃于异端,斯 文斯道,所以可为长太息者, 尝在于此也。
• 欧阳玄评虞集文章:
• 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 夫之碑板,咸出其手,粹然自 成一家之言。山林之人,逢掖 之士,得其赠言,如获拱璧。
尚志斋说
•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 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 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 ,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 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 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 一之趣乡,则虽有善器强力, 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善为学者 ,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 乎?
遗风,宗尚眉山之体。 • 北人之慷慨悲歌之风
• 南方的诗歌风格
• 承袭的是宋代末年的那种浮靡 之风
• 变化:以《国风》、《雅》、 《颂》为本
• 诗歌风格渐渐地趋向于清婉深 秀。
前期北方诗文的代表作家
• 王恽 • 《秋涧先生集》 • 王恽主要继承的是金朝元好问
一脉的遗风,论诗提倡宗唐, 尤其是推崇那种平淡温醇的王 维、孟浩然的那种诗风。
• 《悲苦行》 “前年鬻大女,去年 卖小儿。”
• 《痛哭行》 “京都大官饮酒肉, 村落饥民无粒粟。”
• 《对景吟》 “五陵年少郎,卖田 去买青楼娼。”
• 《吴姬曲》 “王孙公子金无限, 为君一笑成飞埃。”
• 学李白 • 独立的人格 • 轻视功名利禄,不操, • 不与繁花一样情。 • 岁晏溪头春意足, • 是谁看得最分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诗文(新)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诗文(新)
山接青霄水浸空,山光滟滟水溶溶。 风回一镜揉兰浅,雨过千峰泼黛浓。
[1]揉蓝:浸揉蓝草作成的染料。诗词中用以指湛 蓝色。
[2]泼黛:一片墨绿。
• [解题] 裴公亭,在河南济源县济渎庙侧,唐相 裴休建。
• 闲闲老人为金朝文学家、理学家赵秉文的号。 赵秉文 (1159—1232)字周臣,磁州滏阳(今河北 磁县)人。泰和初,迁翰林修撰。兴定中,拜 礼部尚书。哲学思想宗周、程,服膺仁义道德 性命之说,诗多写自然景色,有《闲闲老人滏 水文集》。
元代诗文
• 一、元代前期诗文 元好问、李俊民 “河汾诗派”:麻革、张宇、陈赓、房嗥háo、段 克己、段成己、曹之谦
耶律楚材、刘秉忠 、郝经、王恽 刘因、姚燧 方回 、戴表元 仇远、白珽、袁易 赵孟頫、吴澄、陈孚、袁桷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 , 契丹族,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其父仕金,他 也为金臣。公元一二一四年金宣宗迁都至南京 (今河南开封),耶律楚材留在中都(今北京)任左 右司员外郎。
王邻《序》:“其温雅平淡文以润金石”, “其飘逸雄掞铺张shàn又以薄云天”。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今观其诗语,皆 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炼为工”,
清顾嗣立《元诗选.耶律楚材小传》誉为“一 代词臣”。
方回
方回(1227一1307),字万里,号虚谷居士。 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 初提领池阳茶盐,累迁严州知州。元兵南下, 他开城迎降。降元后官建德路总管,至元十从 年离任;后徜徉于杭州、歙县之间,傲睨自高, 不修边幅,肆意于诗。著有《桐江集》和《桐 江续集》。并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名为 《瀛奎律髓》。
清纪昀:“文人无行,至方虚谷而极矣”。但由于 纪昀论文不因人废文,所以对方回还有较客观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方回《桐江续集》云:“其 诗专主江西,平生宗旨,悉见所编《瀛奎律髓》中, 虽不免以粗率生硬为老境,而当其合作,实出宋末诸 家上,更不能以其人废矣。”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元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第一节元代诗文概况诗坛以宗唐为主导倾向,努力学习唐人的浑融流丽、体式端雅,力矫宋诗的瘦硬生涩之弊。

但在实际创作中他们的学唐多止于形貌,且多取平和淡远、温润流丽一类;后期多学中晚唐秾丽奇诡之体,成就有限,艺术独创性尤其不足。

散文在前期倾向于宗唐,主要师法韩愈,颇有雄刚深邃之风;亦师法宋文,文风趋于平易流畅。

在元代诗文领域中,最突出的倾向是理学与文章合一。

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为“雅正”的文学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写作目的。

元代诗文的发展过程:1.前期蒙古王朝入主中原到统一全中国稍后的一段时间(13世纪后半叶)。

2.中期成宗、仁宗诸朝(14世纪前40年)。

3.后期顺帝朝,元代最后的二十多年。

第二节元代前期的诗歌该时期南北诗风交错、融合,呈现出多样化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1.由宋入元者方回诗作往往表达出低徊沉重的心情。

在艺术上,大力发挥江西派的创作特点,在诗眼、句法上深致工夫,其诗以意象生新、境界老成为主要特征。

戴表元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下层人民饱受徭役、战乱之苦的悲惨遭遇。

诗风清新明秀,句律流畅,但仍残留南宋江湖诗风的影响。

2.元初开国功臣耶律楚材多在诗中描写奇瑰壮丽的西域风光,如动荡开阖、气象万千。

七律流畅沉稳,风骨遒健。

但应酬之作过多,往往流于率易,缺乏锤炼。

3.理学家刘因七古气势磅礴,雄奇峭丽,颇有韩愈诗风的余韵;七律意境高远,沉郁雄浑,深得元好问诗的风致。

其创作开创了元代理学家诗文创作的先河。

第三节元代中期的诗歌“雅正”思潮该诗学观念崇尚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

这在当时得到许多诗人的认同,并被看作元代中期诗歌兴盛的标志。

其实,这种观念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

在追求“雅正”的支配下,此期的诗歌消解了对社会、政治的批判功能,也削弱了抒发真情实感的抒情功能。

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的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诗作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和赠答酬唱、题咏书画,艺术上也比较相近,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元代诗文一、概说元代前期的诗文作家大多有一官半职,不少人是社会地位很高、政治上位居要职的高官显宦,如刘秉忠、许衡、吴澄、王恽、姚燧、元明善、程钜夫等。

显赫的政治地位和优裕的物质生活,限制了他们的创作视野。

至于由金、宋入元的文士,如刘因、方回、赵孟頫、戴表元等,由于面对新王朝的政治压力,在表达怀念故国和战后民生凋敝的感慨时,也不敢过分露骨。

前期诗文大率延续金、宋习气,少有创新,前期南北诗人同时标举“宗唐得古”的旗帜,复古诗风逐渐兴起并形成潮流。

从此以后,宗唐得古成为有元一代的诗坛风气。

文章作家则或宗唐、或宗宋,提出了理学和古文合一的观点,促进了文章创作的发展。

元代延祐年间以后,诗文渐趋兴盛。

这时南北诗风融合已成自然之势,但是,盛之极致而衰象亦露,杨维桢也说:“盛极则亦衰之始。

自天历来,文章渐趋委靡,不失于搜猎破碎,则沦于剽盗灭裂,能卓然自信,不流于俗者几希矣。

”(《东维子集》卷6《王希赐文集再序》)至元末,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诗文创作的现实性大大增强,文坛上又响起慷慨激昂之音。

元代诗文总的情况是思想内容比较贫乏,作品题材比较狭窄,最多的是题画咏花、应酬赠答、碑传题跋之类,作家所表现的感情也大多比较肤浅质直。

但元代诗文往往流溢着一种苦闷、抑郁的情绪,感慨仕途的险恶,痛心社会的黑暗,抒发失意的牢骚,向往隐逸的生活,这就给元代诗文染上了一层浓厚的时代色彩。

明李东阳说:“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

顾元不可为法,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耳。

”(《怀麓堂诗话》)元诗开明诗宗唐之风,在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明王世贞提出有元一代无文,清李慈铭认为:“予谓元诗优于南宋,元文则远过于南宋;而明诗又胜于元,明文则远不及元。

”(《越缦堂读书记·集部·别集类·雁门集》)元文超过南宋是事实,超过明代则未免过誉。

元初诗文作家北方以元好问的影响为最大;南方则以戴表元、邓牧等由宋入元的作家较为著名,延祐以后,虞集、杨载、范梈揭徯斯齐名。

后期以王冕的成就较高,萨都刺、黃镇成、杨维桢也有一些特色。

二、元诗四大家:指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并称“虞杨范揭”。

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题咏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宗法唐诗,而风格各异。

“元诗四大家”都是馆阁文臣,其诗作典型地体现出“雅正”的文学观念和风尚。

其题材内容大致相同,艺术风格同中有异。

虞集最为优秀,擅长律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浑融,风格深沉。

杨载诗风劲健雄敛,主要体现于七言歌行,其律诗则以谐婉见长。

范梈长于歌行,诗风豪放超迈而流畅自如。

其五律专学杜甫,颇有沉郁凝练之风。

揭奚斯的诗作以清婉流丽见长,有些作品又质朴无华,别有寄托。

1、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秀容(山西忻县)人。

蒙古军南下时,他从家乡流亡到河南,做过金朝南阳及内乡县令。

蒙古军攻陷汴京时,他被蒙古军驱谴至聊城。

金亡不仕,回故乡从室著述,编纂了《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等书,著作有《遗山集》。

他的诗歌反映了金元之际的社会毛和人民的痛苦生活。

如《雁门道中书所见》: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穗吐,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

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

钢罗劣方高悬,乐园果何所?食禾有百螣,择肉非一虎,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

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

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

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

半岭逢驱车,人牛亦何苦!它反映了北方人民在蒙古统治压迫下的痛苦生活。

他的写景诗,构思奇特,气势开扩,而描绘生动。

七古《游黄华山》中写瀑布: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

悬流千丈忽当眼,界蒂一洗平生胸。

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

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

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是受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启发,对建安以来的诗歌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表明了他的文学主张。

2、虞集(1272—1348),字伯生,蜀郡人,侨居江西临川。

大德初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官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

元统初谢病归临川,卒于家。

在延佑、至顺年间,他是大都最负盛名的文人,“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

诗歌亦以典雅精切著称,但应酬、题画之作占去大半数篇幅,成就并不高。

只有少数作品值得注意。

这是元诗中少见的名篇。

诗人把深沉的历史感慨溶进严整的艺术形式中,沉郁苍劲,感人至深。

虞集虽然宦途比较顺达,但仍然希望到江南故乡归老田园。

他的《风入松》词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这种意境也常出现在他的诗中。

《挽文山丞相》诗,除了歌颂文天祥如效忠汉室的张良、诸葛亮,至于以身殉国之外,还慨叹“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就是惋惜南宋连半壁河山也保持不住,如今北土南疆已经完全沦入外族之手了。

诗中虽然有时势无可奈何的消极感叹,但仍表现了他对民族英雄的敬意和故国的怀念,结语尤极沉痛。

他在官三十多年,诗中不时流露受压迫拘束、希望归老田园的心情。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2]。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3]。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4]。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5]。

[ 1 ]这是作者哀悼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歌颂了文天祥力图恢复宋室.至死不移的精神。

文山丞相:即南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字宗瑞,号文山,德祐二年(1276)任右丞相,至元十九年(1282)在燕京就义。

挽:原指助葬牵引丧车,引申为哀悼死者。

[ 2 ]金戈挽落晖:《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

”后用于比喻人力胜天。

此句反用其意,意谓落日难挽。

此处以“落晖”比喻垂亡的宋朝。

南冠:楚冠,喻囚犯。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北风:宋元诗文多以此比喻北方金.元之势力。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文天祥虽然竭力挽救宋朝的灭亡,但他已被俘成了囚徒,对元军席卷天下之势终于无可奈何。

[ 3 ]子房:张良,字子房,家相韩五世。

秦灭韩,张良谋为韩报仇,使刺客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误中副车。

后佐刘邦灭秦兴汉。

诸葛:指诸葛亮,诸葛亮佐蜀,曾六出祁山,谋恢复汉室。

宁:岂。

祚(zuò):皇位。

移:转移。

杜甫《咏怀古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4 ]鼎湖:传说黄帝铸鼎荆山下,鼎成,乘龙上天,后人因名其处曰鼎湖。

(见《史记?封禅书》)后世遂以“鼎湖龙去”言皇帝之死,此处隐指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之死。

“月明”句:《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

‟”华表:立在官殿.城垣.坟墓前的石柱。

迟:待而不至之词。

鹤归迟:言其魂魄难归。

此处借喻文天祥被俘而死。

[ 5 ]新亭:又名劳劳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

《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周顗,晋元帝时尚书右仆射)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山河有异。

‟皆相视流泪。

惟王丞相(王导,晋元帝时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处是说,南宋已亡,而今局势比偏安于江南一隅的东晋也大不如了。

3、3、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保定容城人。

著有《静修丁亥集》。

他是一个生于蒙古帝国统治下的北方理学家,至于十九年诏征为赞善大夫,不久即辞归。

二十八年再征为集贤学士,不就。

元世祖称其为“不召之臣”。

他虽然不是宋金遗民,但他上午诗歌中表现的民族思想,却是很突出的。

如《白沟》: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裙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是一首咏史诗,批判了宋王朝,一贯妥协退让种下了靖康南渡的祸根,揭示了宋代亡国的教训。

在艺术上,此诗信笔纵横,议论精辟,有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在诗歌艺术上受元好问影响,风格豪健而沉郁。

其词《念奴娇·忆仲良》为忆念亡友王庭钰之作。

词写作者夜梦越过万水千山,来到友人墓前凭吊;回忆曾与友人相约游京都的往事,表现了对友人深挚的感情。

艺术上用词刚健,意境开阔,有苏轼豪放词的风味。

4、萨都刺(1300?—1355?),字天锡,号直斋,本答失蛮氏,祖父以攻留镇云、代,遂为雁门人。

官至河北司经历。

著有〈雁门集〉。

他的词成就较高。

萨都剌为元代最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诗作兼有南北文学之长,风格既刚健俊爽而又清丽婉转。

其中以[满江红]〈金陵怀古〉最有名: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行胜,已非畴昔。

王谢燕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空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螿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芙蓉曲》《上京即事》5、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其诗作最具艺术个性。

他融汇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颇为引人注目,故称之。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铁笛道人,会稽人人。

官至江西等处儒学提举,著有《铁崖古乐府》。

他的七古歌行受李贺影响很深,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

他的五、七言绝句则都仿南朝乐府民歌和刘禹锡的竹枝词。

元诗喜学唐人,是明代似唐人诗歌的开端,但成就不高。

元代散文的成就和影响不如诗歌。

6、戴表元(1244—1311),字帅初,奉化人,宋临安教授,元大德末一度出任信州教授,不久辞归。

著有《剡源集》。

由于他经历了朝代的更易和战争,诗歌反映了一些人民的痛苦生活。

如《剡民饥》剡民饥,山前山后寻蕨萁得粉不满掬,皮肤皴裂十指秃。

皮皴指秃不敢辞。

阿翁三日不供蘼。

不如抛家去作挽船士,却得家人请官米。

8、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幼年为人牧牛,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

应进士举不中。

遂下东吴,天淮楚。

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晚年,移家隐居于浙东九里山。

著有〈竹斋集〉。

他善画没有骨梅花,他题画的米化诗很有名。

如〈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颇能表现他豪迈孤傲的性格。

他也写了不少反映元末社会现实的诗歌,如〈上亭户〉,写出了一个盐亭工人家庭在课税催逼下的悲惨遭遇:清晨度东关,薄暮曹娥宿。

草床未成眼,忽起西邻哭。

敲门问野老,谓是盐亭族。

大儿去采薪,投身归虎腹。

小儿出起土,冲恶入鬼籙。

课额日以增,官吏日以酷。

不为公所干,惟务私所欲。

田关供给尽,鹾数屡不足,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