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四季 写作特点
《雨的四季》教学亮点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

《雨的四季》教学亮点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刘湛秋先生的《雨的四季》一文,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教学素材。
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雨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乐,如春雨的绵绵、夏雨的滂沱、秋雨的萧瑟、冬雨的清冷等,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直观地感受雨的多样形态。
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雨是什么样子的?雨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回忆,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朗读感知,整体把握接下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语调、语速和重音的处理,感受作者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读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要写了雨在四季中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雨的四季的?”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三、品味语言,感受美韵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生动,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和品味。
例如,“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下树木充满生机的样子。
再如,“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一个“热烈”和“粗犷”,简洁而准确地概括了夏雨的特点。
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之美,并尝试模仿写作,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雨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比如,让学生对比阅读朱自清的《春》中关于春雨的描写和《雨的四季》中春雨的描写,思考两者在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雨的四季》教案

教学设计方面去考虑分析。
)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喜欢雨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在开头和结尾中去寻找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明确:①雨给作者的想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②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
③雨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
(设计意图:巩固朗读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二)精读第二部分1.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明确:春雨:清新、润泽、甜美。
夏雨:热烈、粗犷、奔放。
秋雨:沉静、端庄、深情。
冬雨:自然、平静、纯洁。
提示:(春之雨需要提炼:黄青、花苞、柔软、绿茵茵——新鲜、清新;水珠子、水雾——润泽、娇媚;畅快、芳甜——甜美。
夏、秋、冬之雨可从文章中寻找关键词。
)2.伴随着音乐,分小组朗读第二部分。
赏析四幅雨景图中最触动你心灵的语句。
赏析总结:春雨图:比喻:“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
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花朵呢?那个在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更加美艳动人吧!表达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与赞美。
拟人:“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树写活了。
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如果学生回答到侧面描写,可补充侧面描写的好处: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间接抒发了对春雨的热爱之情。
还有感官描写,学生若回答到,可作补充。
)夏雨图: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夏之雨水比作一片海绵,新鲜贴切地写出了暑气被夏雨消解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于夏雨的喜爱之情。
(动态描写)秋雨图: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然界无生命的秋雨比作有生命有性情的“妇人”,写出了秋雨端庄而沉静的特点。
表现了作者对秋雨的喜爱。
冬雨图:欲扬先抑:先用“冷冽”、“刺激”、“干涩而苦”等词语表达负面的感受,后句则写冬。
刘湛秋《雨的四季》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雨的四季》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雨的四季刘湛秋①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②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③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般的雨点就打来。
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
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
可光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
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
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④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
这时候,雨不大出门。
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
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
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
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雨的四季》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是⼤⾃然神奇的杰作,⾬是沟通天地的美丽使者,在《⾬的四季》中,作者笔下那或飘逸或缠绵的⾬,把它们曼妙的⾝姿深深印在读者的眼眸中,⽽那清新、纯净的⾬之⼼、⾬之魂啊,却飘飘洒洒滴落在读者⼼海上,掀起阵阵波澜,荡起层层涟漪。
此篇⽂章作为散⽂,出⾃《散⽂》1989年第四期。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第3课《⾬的四季》课⽂原⽂ 我喜欢⾬,⽆论什么季节的⾬,我都喜欢。
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种冬天的昏黄。
可是只要经过⼀场春⾬的洗淋,那种颜⾊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
每⼀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臂也顿时柔软了,⽽那萌发的叶⼦,简直就起伏着⼀层绿茵茵的波浪。
⽔珠⼦从花苞⾥滴下来,⽐少⼥的眼泪还娇媚。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这时,整个⼤地是美丽的,⼩草像复苏的蚯蚓⼀样翻动,发出⼀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呼吸变得畅快,空⽓⾥像有⽆数芳甜的果⼦,在诱惑着⿐⼦和嘴唇。
真的,只有这⼀场⾬,才完全驱⾛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夏天,就更是别有⼀番风情了。
夏天的⾬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粗犷。
天上聚集⼏朵乌云,有时连⼀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粒的⾬点就打来了。
可这时⾬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的⽑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露。
打伞,戴⽃笠,固然能保持住⾝上的⼲净,可光头浇,洗个⾬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滴着⽔,挡着眼睛的视线,⽿朵也有些痒嗦嗦的。
这时,你会更喜欢⼀切。
如果说,春⾬给⼤地披上美丽的⾐裳,⽽经过⼏场夏天的透⾬的浇灌,⼤地就以⾃⼰的丰满⽽展⽰它全部的诱惑了。
⼀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
花朵怒放着,树叶⿎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被⼀⽚绿的海绵吸收着。
⽽荷叶铺满了河⾯,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点,和远⽅的蝉声,近处的蛙⿎⼀起奏起了夏天的⾬的交响曲。
第3课《雨的四季》核心素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雨的四季》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2.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析文章的美点,运用重音和停连读出文章的美。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文章,概括文意,体会散文的结构之美。
三、教学设想七年级学生初踏入中学,对生活和生命的认识有无限期许。
在学习过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学生能意识到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美、情感美,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和修辞知识,但通过朗读的重音、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以及体悟作者情思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雨的四季》作为自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落实重音、停连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将朗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进一步提升朗读能力,变朗读为美读。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
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
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配乐雨的声音及四季雨的图片)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
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
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温暖的情思》《写在早春的信笺上》。
近几年他写作散文颇丰。
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有其独特的唯美散文风格。
2.介绍背景《雨的四季》作者是刘湛秋先生,他被誉为现代山水文学的代表,其散文有一种田园美。
中小学精选雨的四季作文(10篇)

雨的四季作文(10篇)雨,总是那样的让人捉摸不透。
她与风形影相随,风来雨落,时而优雅,时而狂放。
夜里,一阵东风悄然而至,唤醒了万物,当然,也包括春雨。
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她,似乎有点儿羞涩,雨丝细细密密的,很是轻柔。
雨量不大,可就是这一点儿,却让大地从寒冷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她像极了母亲温软的手,轻轻抚摸一下,便把草啊、花啊、树啊全都唤醒了。
她又像一位神奇的画家,稍一点染,小草便褪去了暗黄,披上了一件绿油油的外衣。
偶尔几滴雨珠流连于草叶间,摸起来湿漉漉的,那是春雨送给草最柔情的吻。
花儿此时也变成了雨的宠儿,红艳艳、粉嫩嫩的一片一片,斑斓多姿。
远处的树枝抽出了黄绿色的新芽,就连树干也酥软在这场柔润的春雨中。
夏天,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远远望去,地面白茫茫一片。
大地需要一场雨,可夏雨却似乎在和他躲猫猫,欲下又止。
终于,在风与雷的千呼万唤中,夏天的雨来了!它像一头粗暴的狮子,在空中嘶吼着,捶打着。
可人们并不畏惧,因为,他们等这场甘霖,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了。
在这场期待已久的夏雨中,树变得更加挺拔了,草变得更坚强了,花也不再弱不禁风。
如果说,春雨滋养了万物,给予了万物以生命,那么夏雨便是教会了它们无所畏惧的不屈精神。
在一片金黄的秋天,雨似乎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了陪衬,不常出来了。
但是,忙碌了两季的田野,好不容易迎来了短暂的休整。
倘假设秋天没有雨,岂不单调?你瞧,远处那座矮矮的小山包,渐渐被雾气所包围,那是雨在酝酿,在发酵。
不多时,淅淅沥沥的雨携着清冷的风,从山的那头款款而来,滴落在田野里,石头边,野草间。
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来了,秋,也该走了。
冬天的雨,算是稀奇物了。
北风吼叫,寒冬本已刺骨,再加点雨,就更是冷得渗人了。
冰凉的雨,连成一条银项链,一圈又一圈,重重叠叠的,落在瓦上,飘在身上,直叫人打寒颤。
可就是这样的一场冷雨,人们才得以在忙碌的日子里,有些片刻与家人欢聚的悠闲。
屋外冷雨不断,屋内却暖意融融,笑声不绝。
四季的雨,各有特色,各具情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雨的四季》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雨的四季》教案及知识点《雨的四季》一文通过细致描写四季的雨的景象、雨的音响、雨的气息,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下面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雨的四季》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丰富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2、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4、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1/ 10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美,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并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南《绝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李攀龙《广阳山道中》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的“抒情诗”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字词预习检查2/ 10(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的字词,弄清字词读音、字形以及含义。
组内练写,互相检查。
)①读准字音。
静谧(mì)莅临(lì)吝啬(lìn)(sè)咄咄逼人(duō)粗犷(guǎng)干涩(sè)②掌握下列词语静谧:安静。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写作》优秀教案

1 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
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
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整体感知】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