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香千年
千年潮州的味道 打开中国古代文化冷冻库

潮州将传统文化“冻”在哪儿?寻常百姓家中的一碟潮州菜,亲朋好友相聚聊天时喝上的那盅茶,世代相承、充满温情的民间习俗……走入潮人的生活,才能更好地领略这一丝古韵。
千年潮州的味道文 肖岳山 图 李艺爽 DINOSHEN 姚双园 林文强 城市穿梭客 深圳点石文化传媒Food, Kungfu Tea and Other Local Culture打开中国古代文化冷冻库Chaozhou古时,潮州交通不便,与内地处于近乎隔绝的状态。
因此先民们从北方迁移带来的中原习俗和文化,很少受到朝代更迭的冲击,被较好地保留了下来,甚至有学者称这片土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冷冻库”。
潮州味道流传得低调质朴,当地人逐浪而生、靠海而食,总与海鲜河鲜为伴,以食材本味为至味,从汉唐“吃”到了今天。
吃完饭,潮州人相聚,喝工夫茶,操着乡音从“家”字谈开:哪家正张罗着孩子“出花园”,哪家又要去凑“游神赛会”的热闹……跟着他们走入乡里,一听潮剧、英歌,都高奏着唐宋之音。
没错,这些点滴细节就是“冻”在潮州的古“味”。
说不完的潮州菜品不尽的工夫茶潮州菜有极久远的渊源,上溯汉唐,受中原烹饪影响迅速发展。
唐代韩愈在潮州时,对潮菜赞叹不已,谓之“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
韩愈若能穿越时光而来,一定想不到千年之后的潮州菜已从市井走向厅堂,成为中国的高档菜系。
明末清初,潮州菜日臻鼎盛,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
时至今日,潮州菜已成为极具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中华名菜。
很多人对潮州菜的初始印象来自潮州“打冷”——一种以熟制凉菜为主的大排档饮食。
它走的平民路线与高档酒楼里精细昂贵的潮州菜十分不同,这也是它倍受喜爱的原因之一。
“打冷”的“打”实为“吃”,由来极古:在宋元小说里常有“打尖”或“打店”的说法,是指在旅途中到餐馆去吃饭,如果光顾的是潮州大排档,便是“打冷”。
“打冷”上菜以一个“快”字著称,最常见的菜式便是各类“鱼饭”。
鲜鱼用盐水煮熟,略微卤一下,再摆好盘、冻起来,吃时蘸豆瓣酱。
防城港特产

防城港特产
防城港位于我国的广西,许多人会选择去广西防城港务工或者旅游,不管是务工还是旅游,在广西防城港都可以发现许多特色食物。
人们出去旅游的时候不应该只是留恋当地的美景,许多特产都是具有价值的。
很多人认为防城港比较偏,其实防城港也有许多值得带回家的特产。
1.肉桂
又名玉桂、牡桂、亚热带常绿乔木樟科植物,是广西亚热带芳香药料植物中的“三宝”之一。
肉桂树的皮、枝、叶用途很广。
可作药用,可制香料和提炼桂油。
成品有:桂皮、桂子、桂蛊、桂丁、桂辛和桂油等。
防城区、上思县等地一般年产桂皮200万公斤以上,最高年产达350万公斤。
桂皮是传统的出口商品,多年前就已远销欧洲,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誉。
2.牛大力
别名猪脚笠、金钟根、山莲藕、倒吊金钟、大力薯。
牛大力长于深山幽谷之中,气味甘香,性温和,具有壮阳,养肾补虚,强筋活络,平肝、润肺之功效。
防城港上思县十万大山森林多为原始,大山里的温度、湿度最适合种植中草药。
上思县当地结合山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通过政府帮扶,企业帮带的发展模式,培育发展了牛大力等特色中草药。
牛大力已经成为十万大山的一张名片。
3.海鸭蛋
海鸭蛋是在这海域放养,食海上鱼、虾、蟹及贝类、藻类的海蛋鸭所产,根据国家食品检测权威部门测定,海鸭蛋中富含钙、碘、锌等10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氨基酸及丰富的卵磷脂。
对人体具有养颜润肤、滋阴清肺、益脑增智和降血脂、防甲亢等功效,实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来自大自然的天然食品。
湛江旅游的美食介绍

湛江旅游的美食介绍湛江旅游的美食介绍1、烧蚝蚝有“海洋牛奶”之美誉,在做法上,最常见的是炭烧,除此之外还有蒸、煮等做法。
炭烧最简单,也最受人欢送。
湛江所产生蚝肉质鲜嫩肥美,口感清甜,且价格廉价,一般的夜宵摊子上都均可见到。
2、白切鸡广东不少地方有吃白切鸡的习惯,但湛江人尤其喜欢白切鸡,它是湛江人节日加菜、宴客的第一菜。
本地人做白切鸡一重选鸡,二重煮鸡,三重配味。
所以这里所做出的白切鸡肉嫩骨香,非常可口。
3、白切狗亦称“白斩狗”,湛江人食狗,很独特,喜欢白斩,热制凉食,根据需要而斩食。
食狗定要配上蒜蓉辣酱等佐料,浇上香油,这种食法,似乎很原始,全国也较罕见,但原汁原味,清嫩爽口,香而不腻。
白斩狗在湛江广受欢送,世代流传,经久不衰,湛江白斩狗也成了远近出名的传统名肴。
4、凉拌海蜇为高蛋白海产品,主产吴川黄坡一带及坡头区乾塘海域,吴川市一般年产数百吨。
凉拌海蜇是本地名菜,营养价值高,味道也不错。
5、猪肠粉湛江人爱吃的一种特色小吃,也是湛江大小茶楼、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备之品。
肠粉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
6、沙虫沙虫爽而不韧,口感一流,与海蜇的味道相似但更多了些变化。
沙虫菜谱多种多样,有白灼、清蒸、沙虫汤、沙虫瓜菜煲、沙虫瓜菜混炒等,吃起来肉质脆嫩、味道鲜甜、酥香可口,百食不厌。
7、湛江油炸虾饼湛江市区及各城镇,做油炸虾饼的地方很多,香气流溢。
湛江炸虾饼最大的特色是饼香、脆口、好味,并夹带着海虾的清香,味道让人一尝试难忘。
8、木叶夹木叶夹有香、甜两种,一般白色为甜,黄色为咸。
上下两片树叶包夹住一个小的带馅的糯米团子(据说一般用木菠萝叶或者蕉叶),当地人称之为yé。
9、湛江糯米甜做甜糟,在本地历史悠久,非常盛行。
这些甜糟味道醇甜,一般人均可饮用,假设加少量红糖及鸡蛋煮熟吃更有健身作用。
历史上以雷州市乌石所产的甜糟最负盛名,今各农贸市场均有出售。
中药别名大全

中药别名大全丹参——血参,红根,赤参,血生根,红秦艽、血参根、活血根。
玄参——元参,黑参,浙元参。
苦参——甘参、苦甘草、苦参草、苦豆根、西豆根、苦平子、野槐根、山槐根、干人参、苦骨、地参、好汉枝、苦药、地药、山槐子、地槐。
北沙参——条参,沙参,北条参,苏扎参,银条参,野香菜根。
北芪——黄芪,晋芪,红芪,正芪,关芪,原生芪,炮台芪,红及芪、绵黄耆、黄耆、百木、艾草、黄七、口芪、绵芪。
乌药——天台乌、矮樟、台乌、台片、午药。
没药——末药、明没药。
元胡——玄胡索、玄胡、延胡索。
三七——田七、盘龙七、金不换、人参三七、山漆、滇七、田膝。
牛黄——丑宝、犀黄、胆黄、管黄、天然牛黄。
金银花——银花、忍冬、双花、二花,二宝花、忍冬花、蜜花。
菊花——秋菊、黄花、药菊、白菊、杭菊、毫菊、怀菊、贡菊。
大枣——红枣、干枣、美枣、良枣、黑枣、乌枣。
野菊花——苦薏、野黄菊花、山菊花、甘菊花、甘菊、路边菊、野菊。
泽泻——文且、建泄、宅夕、水白菜、泽夕、水泽、如意花、天鹅蛋、如意菜、天秃、文泻、夕泻、闽泻、泽下。
吴茱萸——左力、吴萸、吴芋、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吴于、吴于子。
山茱萸——萸肉、药枣、枣皮、红枣皮、酸枣皮、萸肉、茱萸、山茱。
香附——香附子、雷公头、香附子、莎草根、三棱草、雀头香、香附米、猪通草茹、三棱草根、苦羌头、莎草。
附子——乌头、侧子、虎掌、熟白附子、黑附子、明附片、刁附、黑须片、附片、淡附块、天雄。
蝉蜕——蝉退、蝉衣、虫蜕、仙人衣、蜩甲、蝉壳、枯蝉、蜩蟟退皮、蝉退壳、金牛儿、催米虫壳、唧唧猴皮、唧唧皮、知了皮、热皮、麻儿鸟皮、虫退、金蝉退、金蝉衣。
茯苓——云苓、安苓、白茯苓、松木薯、茯露、松苓、茯菟、松薯、草药皖笭、鄂苓、闽苓、松茯苓、伏灵、镜苓。
白矾——明矾、矾石、理石、白君、生矾。
花粉——瓜蒌根、栝蒌根、天花粉、屎瓜根、栝蒌粉、瑞雪、萎粉。
厚朴——川朴、厚皮、赤朴、列朴、温朴、重皮、油朴、枝朴、、兜朴、根朴。
描写玉环文旦的句子

初冬的浙江玉环,暖阳和煦,柚香馥郁。
车子沿着乐清湾大桥行驶,优美绵长的海岸线,完全不输夏威夷。
进入省道复线后入玉环境内,穿过垟根龙头山隧道,映入眼前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硕果累累的文旦园,山坡上、高楼旁、公路边,到处是圆溜溜的文旦果,压弯了绿色的枝头,就像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在绽放……山魂海魄水韵渔态摇曳成绮旎多姿的滨海风情玉环兼有山的灵秀、海的豪放,既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风情、又有迎风破浪织网晒鱼的渔家海味。
独具潜质的山魂海魄和水韵渔情,摇曳成绮旎多姿、波澜壮阔的滨海风情。
玉环有浙江首个滨海型国家湿地公园,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开发了石峰山村曼里、龙溪光阴故事文化产业园、蓝波湾游艇俱乐部、裸心海度假山居、花涧堂等旅游项目,海岛、渔乡、沙滩、幽谷等自然人文景观遍布全县,海上运动、房车露营、休闲捕鱼等旅游业态竞相发展,综合配套接待设施逐渐完备,“美丽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海湾城市”形象日益凸显,游客接待量与日俱增,旅游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
玉环文旦名声在外,得益于玉环独特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温暖湿润、降水充足等原因,孕育出的文旦肉质脆嫩,滋味清香。
这个季节到玉环,吃,有肥美的东海小海鲜,还有酸甜可口、名冠全国的玉环文旦!“中华第一柚”玉环文旦柚香味甜玉环市清港镇垟根村的果园里,弥漫着浓浓的柚子清香。
垟根村位于具有“玉环粮仓”之称的清港镇东部,三面环山,长年温润,形成独特的小气候环境。
垟根村因文旦而声名在外,因此每年金秋、初冬,就有大批食客闻着文旦香向这里涌来。
舒缓的山坡地,土质疏松、肥沃,黄澄澄的文旦垂挂在枝叶间,在阳光的照耀下,正如海上的日出,芬芳而耀眼。
这个时节,文旦就是玉环的名片,大街小巷,街头巷尾,各个交通要道都有它澄黄色、圆滚滚的身影。
玉环文旦属芸香科,柑桔属,是浙江柚类优良品种之一。
果实有高扁圆形和扁圆形,果肉黄色或蜜黄色。
抱在手上沉甸甸的,“噗”的一声掰开,每一囊都挤满如小水滴般的果肉,粒粒饱满晶莹细腻,咬下去,汁水充满口腔,这样的甘甜清香怎么不叫你的味蕾沦陷?沁人心脾的芬芳是治愈初冬薄寒最甜的温暖。
悠悠故乡情沙井

地理位置
❖ 沙井镇位于深圳市的西 北部,东连公明镇,南 接福永镇,西濒珠海入 海口,北邻松岗镇,并 与东莞市长安镇接壤。 地处东经113。48’,北 纬22。44’。
风景名胜
❖
❖ 海上田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地
处珠江入海口东岸水陆滩涂接壤处,首期
开发面积173万平方米,是国家AAAA风
景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深圳市
❖ 1.家乡简介 ❖ 2.风景名胜 ❖ 3.文化艺术 ❖ 4.民俗风景 ❖ 5.美食特产
目录
家乡名字来历
❖ 沙井曾称龙津。沙井兴起与陈氏家族有关。 北宋末年,为避乱,陈氏经福建侯官迁入广 东南雄珠玑巷,南宋中期,陈朝举迁入归德 盐场(现在的沙井、松岗等一带)涌口里。陈朝 举可能是个级别不太高的盐官,当时古深圳 地区的盐业已经非常发达,归德盐场的附近, 有一个叫云林的地方,已经比较繁荣,陈氏 就在云林的附近定居生活,这里入海河道多 沙,掘井时沙很多,就取地名为沙井。
服务;明月楼、泮湖楼提供中、西式餐饮
服务,其原料主要采自园区湖泊自养的鱼、
虾、蟹和园内菜地种植的蔬菜瓜。
❖
海上田园是天人共享的湿地生态乐园。
文化 艺术
❖
楼阁接云天,瑶珠列市,仙客盈门,享誉千年古沙井; 田园连海屿,兰桨凌波,渔歌泛夜,飘香百里大蚝乡。(楹 联一等奖 作者:周维芳)
《沁园春·蚝乡沙井》 古镇千年,阅尽浮云,坐据海滨。昔迁家岭表,熬波煮海; 安居岛外,养蛎圈鳞。江氏祠堂,黄公参里,多少先贤掘井 恩!烟霞里,看永兴桥畔,流水殷勤。 蚝香郁郁纷纷,惹无数游人似酒醺。赏田园桃苑,风光旖旎; 市民广场,艺韵氤氲。湿地斜阳,洪田明月,花木扶疏入眼 新。休归去,饮一怀盛世,情更香醇。 (诗词一等奖 作者:唐青枝)
珍稀香料植物——土沉香

度 地 区 如 海 南 、广 东 、广 西 、云 南 、 香 港 等 省 , 区
有 生长 , 生 于 海拔 1 0 多 0 0米 以 下 的 山 地 雨 林 或 半
常 绿 季 雨 林 中 。这 些 地 方 高 温 多 雨 、湿 润 ,年 平 均
年 后 开 始 凿 香 。凿 香 用 的 是 长 木 凿 . 成 马 牙 齿 般 凿 的 花 纹 .然 后 用 土 覆 盖 上 ,让 树 再 长 ,每 年 秋 冬 间 凿 香 一 次 .让 树 脂 不 断 积 聚 .数 年 后 才 收 集 ,树 越 老 ,香 越 好 。如 把 木 块 加 热 或 燃 烧 ,令 树 脂 变 成 液
其 供 应 远 销 中 国 多 个 省 份 、 南 亚 . 至 远 东 及 阿 东 甚
像 鹰 、雕 等 猛 禽 .就 有 一 个 俗 名 叫 “ 木 ” 在 土 鹰 。
沉 香 的 拉 丁 学 名 Aq i r Sn n i ul i aa ie ss中 ,其 沉 香 属 Aq i r u l i 拉 丁 语 中 是 鹰 的 意 思 ,指 花 瓣 的 形 状 , a a在
来 亚 以 及 亚 洲 东 南 部 . 沉 香 仅 产 我 国 ,为 常 绿 乔 土
木 ,高 达 2 0米 ,胸 径 5 0~ 9 0厘 米 :树 皮 平 滑 ,暗
灰 色 ,内 皮 白 色 ,纤 维 发 达 ,易 剥 落 ; 木 材 微 白 色
沉 香 是 著 名 的 香 料 , ” 沉 香 ,消 褥 暑 “,“ 燎 宝 马 雕车 香 满路 ” 笑 语盈 盈 暗 香 去 ” ,“ ,说 的 都 是 沉 香 。沉 香 的 名 称 是 怎 样 来 的 呢 7 一 种 说 法 是 :沉 香 置 于 水 中 则 沉 .燃 之 有 浓 香 .由 此 得 名 。又 有 一 种 说 法 是 :香 木 脂 膏 凝 结 为 块 , 色 芳 香 . 水 能 沉 , 黑 入
《中式烹调工艺》课件——主要少数民族风味

三、蒙古族菜 蒙吉族菜流传于内蒙古、东北和西北地区,有800
多年的历史,元代是其鼎盛时期。蒙古族菜与蒙古菜 近似,统称“乌兰伊德”,意为“红食”(其奶面点 心则称为“白食”)。取料多系牛羊,也有骆驼、田鼠、 野免、铁雀之类。一般不剔骨,斩大块,或煮或烤。 仅用盐或香料调制,重酥烂,喜咸鲜,油多、色深、量足, 表现出塞北草原粗犷饮食文化的独特风采。名菜主要 有反把羊肉、烤羊尾、炖羊肉、羊肉火锅、炒骆驼丝、 烤田鼠、太极鳝鱼等。
1000多年的历史,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面的 饮食风味大同小异。食料广泛,嗜好麻酸糯,口味厚 重,制菜常用甑蒸、锅焖、罐炖、腌渍诸法,洋洋酒 酒的酸菜宴独具特色。名菜有瓦罐焖狗肉、清汤狗肉、 薏米焖猪脚、血肠粑、红烧竹鼠、油炸飞蚂蚁、辣骨 汤、鱼酸、牛肉酸、蚯蚓|酸、芋头酸、蕨莱酸、豆酸、 蒜苗酸、 萝卜酸等。
四、彝族菜 彝族菜流传于川、云、贵、桂等地,有800 多年
的历史。宋辽金元时的南诏国莱品即以其为主体。取 料多用“两只脚”的鸡鸭和“四只脚”的猪牛羊,也 用其他。多为大块烹煮,添加盐和辣椒佐味。名菜有 坨坨肉、皮干生、羊皮煮肉、肝胆参、油炸蚂蚱、生 炸士海参、巍山焦肝等。
五、藏族菜 藏族菜流传于西藏、云南和青海,有1400 多年的历
少数民族风味
少数名族风味
(一)、朝鲜族菜 朝鲜族菜流传于东北和天津,与朝鲜和韩国食馔
同出一源。选料多为狗肉牛肉、瘦猪肉、海鲜和蔬 菜,擅长生拌、生渍和生烤,习以大酱、清酱、辣椒、 胡椒、麻油、香醋、盐 、葱、姜、蒜调味,菜品风 味鲜香脆嫩,辛辣爽口。餐具多系铜制,喜好生冷。 名菜有生渍黄瓜、辣酱南沙参、苹果梨咸菜、烧地 羊、生烤鱼片、冷面等。
九、士家族菜 土家族菜流传于湘、鄂、川三边界,有近2000年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得小时候,父亲出远门回家,总会给我们带一些好玩好吃的东西回来,并一一告诉我们,这是哪里产的,那是哪里出的,于是在好玩好吃之余,一个一个的乡村和城市的名字就鲜活地留在幼时的记忆里。
这些好玩好吃的特产无形之中就成了地理知识启蒙教育的教具。
大凡有点名气的城市或乡村,其风物中总有几样特产令人难以忘怀。
沙井蚝就是这样的特产,它一直是沙井响亮的名片。
沙井人成就了沙井蚝的美名,沙井又因沙井蚝而名扬四海。
一种地方特产能上溯几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总是令人感叹和钦佩的。
早在宋代,产于珠江口的归靖蚝就远近闻名。
苏东坡素以饕餮闻名,东坡肉至今乃是一道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
古代的官吏最怕的是事情就是被发配到蛮僚旧邦的岭南,而他被贬南来不改其乐观的人生态度,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据说他十分钟意吃蚝,常到归靖的海边来;当儿子北归时,反复叮咛道:休要把这里蚝的美味随意地告诉给别人,恐怕大家因此求谪岭南。
苏东坡的传说是否实有其事,不得而知,他的诗文里确实找不到有关蚝的文字,大概他确实怕别人知道吧;倒是梅尧臣留下了一首题名为《食蚝》的诗。
诗中写道:
薄宦游海乡,
雅闻归靖蚝,
宿昔思一饱,
钻灼苦味高。
这可以说是我国人工养蚝历史最早的记载。
归靖是归德和靖康的简称,大致在今深圳市沙井一带。
当时的蚝民已懂得插竿养蚝,他们在海中插上竹竿作为标志,投石养蚝。
由此算来,沙井人工养蚝已有千年历史了。
到了元代,沙井的养蚝已有一定的规模,《元一统志》中就有“蚝,东莞八都靖康所产,其处有蚝田,生咸水中,民户岁纳税粮,采取贷卖”的记载文字。
然而沙井蚝真正发展成养蚝业还是要等到清代的初期。
沙井的蚝民以陈姓为主,他们都是南宋理学家陈朝举的后裔。
陈朝举,这位朱熹的高足、淳熙进士、正议大夫,由福州府侯官回原籍洛阳时,遇到金兵的金戈铁马,被迫南迁,辗转至南雄的珠玑巷。
晚年迁徙来到宝安县归德场涌口里,建锦浪楼,念念不忘再返回中原的家,可惜至死也未等到北归的那一天。
光阴似箭,到了第五代,涌口里再也住不下那样多的子孙,陈友亮、陈友敬兄弟俩便从涌口里搬了出来,迁到龙津孔进坊,也就是今天的沙井大村。
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沙井陈氏由农民变成了盐民,煮海为盐,以海为生。
清代康熙、乾隆以后,珠江口由于泥沙的淤积,盐田荒芜,盐的产量每况愈下,最后盐场的衙署也关门了。
盐民是大海的子民,没盐可做,既不会农活,又无地可种,只得还是眼吧吧地盯住家门口的大海,捕鱼、打蚝、撈虾,向大海要饭吃。
浩瀚的大海是丰盛的,也是慷慨的,决不会轻易断绝人们的生路。
传说当年有一艘满载缸瓦的木船,航经珠江口的大海湾,遇上了飓风,沉没在沙井附近海底,船上的缸瓦器皿全都落入海内。
几年后,沙井渔民偶然从海底捞起缸瓦片,发现上面都长着又肥又大的蚝,比起通常所见的蚝要大得多。
于是,渔民们就利用石头、瓦片等,在这一带海内养起蚝来。
风里来雨里去,养蚝是一件十分辛苦而繁重的劳动,养蚝人总是被人视为寒贱。
蚝民将养蚝的地方叫蚝田。
这些蚝田平时沉在水底,只在退潮时露出真容,虽然没有田埂般清楚的界限,然而蚝民们都清楚地知道各自蚝田的所在和范围。
以海为田,是何等的气魄和胆识啊。
经过世代蚝民的辛勤耕耘,沙井的蚝田发展到从东莞和宝安交界的茅洲河口一直到南头的后海的大片海域。
与别的地方不同,沙井蚝要经过取种、长大、育肥,才能上市。
每年五月六月咸淡水相撞的时候,是蚝的繁殖期,蚝民要在黄田、固戎、福永一带的浅水滩涂上投壳或瓦片,好让蚝卵附着其上,得到取种的目的。
第二年四、五月间将蚝种搬到南头、西乡海水教深的区域去养殖。
养两年后再搬至沙井海面养肥。
一只小小的蚝要养四五年才能开蚝上市,其间的辛苦不亲身经历是难以想象的,蚝的价钱贵也就不觉为奇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沙井的养蚝人更是将蚝养到了台山、澄海等地……
冬至到清明,蚝肉肥晶晶。
每年冬春是蚝的收获季节,也是村里妇女们最忙碌的时候。
打蚝的活主要由渔姑来承担。
打蚝的工具较为特别,据清代屈大钧《广东新语》叙述:“打蚝之工具,以木制成如‘上’字形,上挂一筐,妇女以一足踏横木,一足踏泥,手扶直木,稍推即动,行涉坦上,其势轻疾,既至蚝田,取蚝敲开,得肉筐中,潮涨乃返。
”这样的打蚝工具沿用了几百年。
蚝其实就是牡蛎。
我最早知道这种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域的生物,是在莫泊桑的小说里,对法国人生吃牡蛎的豪举,印象颇深。
蚝素有“海底牛奶”之美誉,很早就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古罗马人已经懂得吃生蚝,视为人生珍味之一。
在罗马帝国末年,荒淫的富豪们的奢侈宴会,每年就不知要消耗多少由奴隶们向大西洋沿海用冰车运来的生蚝。
欧洲的法国和英国也都以产蚝著名。
对于生蚝的嗜好,欧洲人比我们中国人更甚。
中国人对待食物,和对待药物没有两样,总要分出一个温热平寒的药性来,据说蚝属性寒,不宜生吃,只有酥炸烹煮才能去除寒气。
尽管在广州、香港的食肆均可做蚝,不过要想真正体会靓蚝,还是要到沙井去。
每年冬至后至次年清明前是鲜蚝最为肥美的季节,如果这个时候到沙井,随便在大街上找一家海鲜酒家,就能吃到刚开的鲜蚝。
有的酒家甚至推出全蚝宴,让你大饱口腹。
一岁蚝田两种蚝,
蚝田片片在波涛,
蚝生每每因阳火,
相迭成山十丈高。
冬月珍珠蚝更多,
渔姑争唱打蚝歌,
纷纷龙穴洲边去,
半湿云鬓在白波。
这两首蚝歌是清初诗人屈大均收集的。
蚝歌,唱的是沙井蚝养殖的劳动繁忙景象,歌声里流露出的收获的喜悦,穿越几百年的时空,至今读来依然那样鲜活,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