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24000年千年和轨道尺度东亚季风变化
2024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5)

2024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共计40题,每题1分)1.动物外壳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历史中的革新事件,对塑造身体构型.保护脆弱软体以及实现生态扩张具有重要意义。
但不断生长的壳体也会阻碍动物运动.消耗更多能量。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一些带壳动物演化出一种特殊的生存策略——断壳,即通过分泌隔板及溶壳物质断掉壳顶部分,但它何时起源又如何演化一直是个谜。
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日前在云南玉案山组碳酸岩夹层中,发现了一类距今5.18亿年前的新型软舌螺动物——断壳桶螺,他们采用高分辨率显微CT技术,结合扫描电镜观察,首次复原了其完整的断壳过程,为揭示动物断壳行为的起源与演化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古生物学》上。
关于断壳桶螺的研究,文中没有提及:A.技术手段B.文献依据C.重要价值D.成果形态2.缩微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为-------的珍贵文献长期保存手段。
一方面,保存缩微胶片所需空间远小于纸质书籍;另一方面,缩微胶片能保存更长时间。
缩微拍摄后,古籍原件可以被更好地保护起来,古籍的内容也能“化身千百”.广为传播,而不是被“-------”。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传统与世隔绝B.常见视而不见C.有效束之高阁D.流行隐姓埋名3.单选题叙事医学是一种具有叙事能力的医学实践,而叙事能力是指能够吸收.解释并被疾病的故事所感动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提升对患者的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亲和力和自我行为的反思。
叙事医学要求医生在临床决策过程中倾听病人的叙事,关注家属等社会关系人的叙事。
这样,医生才可以获取更多有助于临床决策的信息,才能作出正确的疾病诊断,提出最适合病人的决策建议,最后和患方共同作出首先保障病人利益,又能平衡各方权益的诊疗选择。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叙事医学有助于医患共同决策B.叙事医学可化解当下医疗分歧C.叙事医学可避免技术至上误区D.叙事医学有利于当前医学实践4.培育强大的创新实力,中小企业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和志气。
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过去 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 4 个寒冷期。
近年来,黄河的颜色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黄色,逐渐变清澈了。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 1000 年到 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 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次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东周第二个温暖期:两汉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唐朝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那气候究竟和历史朝代演变有什么关系呢?从以上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周期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温暖期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
寒冷期则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入侵矛盾,主要是来自北方大漠。
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东、南两面有海洋,基本上是人类探索世界的阻碍。
西面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广阔的沙漠,外族受地形和气候不可能对东部的汉族政权造成千里突袭。
所以汉族政权在古代一直蒙受着来自北方的压力,例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等。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完全靠草原来养活自己,当气候变冷时,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
在这时候,就会向南方的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
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偏高 , 则情况相反 。
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偏高时 ,我I 华南 、华北 和东北地区次年夏季降
黄荣辉等 研究表明 , 东亚夏季风不仅受 印度季风的影响 , 而且还受
到西太平洋副高 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作为东亚夏季风系统 的重 要组成部分 ,其北跳南撤 ,西进东退 以及强度的变化均与我国雨带 的分 布类型有着密切 的联系 。通过进一步分析副高的位置和强度的年代 际变 化特征 , 结果表 明,副高的脊线位置和强度确实在 1 9 7 0年代末 ~1 9 8 0年 代初发生 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
强或弱的夏季风会在东亚不 同地 区产生严重的旱 、 涝灾 害,造成巨大的
社会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 的严重破坏。因此研究 中国夏季降水 的年代际 变化特征及其形成 的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位置偏北喃 ) ,副热带高压位置也偏北( 南) ,7 月至 8 月华北( 江淮流域) 位
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南侧 , 降水偏多 , 江淮流域t 华北) 降水偏少。 这表明 S S T
水减少 ,而江淮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增多; 冬季黑潮 区域海温偏 低时 ,我国华南 部分地 区、华北和东北地区次年 夏季降水增多 ,而江淮 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 区降水减少 。当前期冬季黑潮 区域海温偏高时 ,次 年夏季亚洲热低 压减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 、西伸 ,东亚夏 季风环流减弱 ,梅雨锋位置偏南 ,造成江淮流域及长江 中下游地区的降 水增多 , 我 国华北及东北地 区降水偏少; 反之亦然。
由于东亚夏季风强度是造成 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我们认 为与中国的夏季降水在 1 9 7 0 年代 中期左右所经历的年代际变化相对应 , 东亚夏季风可能也发生 了年代 际变化 。吕俊梅等将直接用东亚夏季风指
近一万年的气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近一萬年的氣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转贴2008-10-23 11:53:53] 字号:大中小近一萬年的氣候距今一萬年以內,地質史上稱為「近代」(Re-cent),和更新世都在第四紀內,第四紀冰期內的第四間冰期就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分析北美和歐洲冰河沉積物中遺留下來的花粉,才知道冰河退卻之後,溫度回升。
原先被冰河覆蓋地區,冰河消失後,先變冷到大約距今5000年為止,此後溫度就逐漸上升,這一段溫暖時期稱之為「氣候最適期」(climatic optimum)。
到了2500年前,雪線又降低,表示氣候又轉冷,羅馬時代曾經一度好轉,但不久又惡化。
公元前870-1200年,雪線又上升,大致和現在相當,此後又轉冷,17-19世紀史稱「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
氣象專家根據我國古代的記錄已經繪出一條過去5000年來的溫度曲線。
(如圖2)曲線中顯示這段時期內有四個明顯的暖期:(一)第一暖期約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此段時期內氣候並非一直溫暖而是有變化,但以溫暖為主。
同期內,歐洲則為公元前5000年來的最暖期,本期初溫度已有下降,到公元前1000多年又回升到另一暖期。
(二)第二暖期在公元770至公元初。
(三)第三暖期在公元600至1000年。
(四)第四暖期在公元1200至1300年。
另外還有四個冷期:(一)第一冷期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至公元前850年。
(二)第二冷期在公元初到公元600年。
(三)第三冷期在公元1000-1200年。
(四)第四冷期在公元1400-1900年。
曲線中還可以看出:溫暖期越來越短,程度越來越弱;而冷期前正好相反,時間越來越久,程度越來越強。
以朝代來說,從三國到南北朝是溫度較低時期;隋唐至五代則溫度顯然升高;北宋至南宋,溫度亟降,一直到清朝都較正常為冷,雖然其間也有波動,尤以南宋和元朝冷暖的變動最大,本世紀初才回復正常。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进行了卓越的研究,提出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一、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竺可桢把它称为“考古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主要是根据考古发掘的遗迹来加以考证推断的。
2024行测题库及答案大全

2024行测题库及答案大全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2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
国家植物园计划重点收集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A.8万种以上B.10万种以上C.5万种以上D.3万种以上【答案】:D2.2021年10月17日,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继去年突破1500公斤大关后,再次刷新纪录,实现亩产()A.1403.5斤B.1532.8公斤C.1603.9公斤D.1590.4公斤【答案】:C3.不属于版记部分包含要素的是()。
A.抄送机关B.印发机关C.印发时间D.印章【答案】:D4.党政机关的公文对字体和字号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随意使用。
其中,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一般用()。
A.4号仿宋体字B.4号小标宋体字C.4号楷体字D.4号黑体字【答案】:A5.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写成()。
A.14年7月1日B.二零一四年七月一日C.2014年7月1日D.—四年七月一日【答案】:C6.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与我国的特别行政区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
A.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B.都是根据民族分布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设置的C.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并享有自治权D.都实行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享有特殊的政策【答案】:C7.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等武装斗争形式是根据地军民在1941年的()中创造的,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有效地打击了敌人。
A.徐州会战B.反“扫荡”斗争C.枣宜会战D.百团大战【答案】:B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的诗句。
A.王阳明B.朱熹C.张载D.陆九渊【答案】:B9.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的()。
A.最高行政机关B.最高审判机关C.最高立法机关D.最高监督机关【答案】:B10.述职报告必须围绕()进行书写。
A.方针政策B.工作职责C.典型事例D.规章制度【答案】:B11.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
2024高考地理复习大气环流与气候好题精练

2024高考地理复习大气环流与气候好题精练1.(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为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
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
完成该红色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为()A.冷湿B.暖湿C.冷干D.暖干(2023·河北沧州·泊头市第一中学统考二模)非洲大陆受季风影响的地区有非洲中部、几内亚沿岸地区。
非洲季风强度在不同年份会相差40%,而印度洋季风强度只有10%的变化。
近40年来,非洲季风强度大为减弱,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
下图为非洲季风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2.非洲季风强度年际变化大的可能原因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移动B.几内亚湾上升流强弱多变C.大气悬浮颗粒季节变率大D.热力环流势力年际变化小3.近40年来,非洲季风强度大为减弱,受其影响非洲西部()A.旱涝灾害频发B.谷物种植面积增大C.河湖水量增加D.沙漠化面积扩大(2023·江西赣州·统考模拟预测)图甲、图乙示意某地理兴趣小组收集绘制的南京和北京风频,其中虚线,实线表示1月份或7月份,但因图例去失,城市和月份均没有标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可知()A.甲为北京,实线表示1月份B.甲为南京,实线表示1月份C.乙为北京,虚线表示7月份D.乙为南京,实线表示7月份5.虚线所示月份南京和北京风频差异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有()①地转偏向力②纬度位置③植被覆盖率④海陆位置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与①风频形成密切相关的是()A.西南季风B.湖陆风C.副热带高压D.台风频繁登陆(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图示意我国四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2018~2022年地面站点各月平均气压状况。
完成下面小题。
7.甲、乙、丙、丁四个站点分别位于()A.海口、武汉、乌鲁木齐、拉萨B.武汉、海口、拉萨、乌鲁木齐C.乌鲁木齐、武汉、拉萨、海口D.武汉、乌鲁木齐、海口、拉萨8.丙地气压夏季高于冬季的主要原因是()①夏季热,气流辐合②夏季热,气流辐散③冬季冷,气流辐合④冬季冷,气流辐散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影响四地气压年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地理纬度②天气状况③海拔高度④海陆性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023·陕西安康·校联考二模)美国西海岸经常受到源自太平洋大气河流的影响,1月是发生这种现象的常见月份。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文 | 竺可桢《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历史时期的世界气候是有变迁的。
非常丰富的中国历史文献为研究我国古代气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作者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 左右。
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 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
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
气侯变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
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
充分认识历史上气候的变迁情况并掌握其规律,“古为今用” ,对气候的长期预报是有所补益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沈括(1030-1094)、刘献廷(1648-1695)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无常, 早有怀疑但他们拿不出很多实质性事实以资佐证, 所以后人未曾多加注意。
直到现世纪二十年代, “ 五四”运动、即反帝反封建运动之后, 中国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革命精神一部分先进分子引入马克思列宁主义, 建立中国共产党,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革命斗争在这种新形势下, 近代科学也受到推动和扩展, 例如应用科学方法进行考古发掘, 并根据发掘材料对古代历史、地理、气象等进行研究殷墟甲骨文首先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 有人据此推断在三千年前, 黄河流域同今日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潮湿。
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 成绩毕竟是有限的或因材料不足而作了错误的判断例如, 近三千年来, 中国气候经历了许多变动, 但它同人类历史社会的变化相比毕竟缓慢得多, 有人不了解这一点, 仅仅根据零星片断的材料而夸大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重要性, 这是不对的当时作者也曾根据雨量的变化去研究中国的气候变化, 由于雨量的变化往往受地域的影响, 因此很难得出正确的结果。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总的趋势是: 寒冷期与温暖期交 替出现,从温暖向寒冷变化。温暖时期越来越短, 温 暖程度越来越低。寒冷时期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 气温一次比一次低。
挪威冰川学家用雪线高度表示气温升降,竺可桢用 的是中国的历史文献,二者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 表明全球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普遍性。
h
19
苏轼和王安石等人的诗作中都有提及关中和华北无 梅的事实。苏轼咏杏花诗:“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 和。”
王安石咏红梅诗:“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
h
15
(2)长江下游
1111年第一次记载太湖全面结冰,且坚实可以通车。
1153~1155年,金朝使臣到杭州时,苏州一带的运河 冬天常常封冻。 金·蔡珪《撞冰行》:“船头傅铁横长 锥,十十五五张黄旗。百夫袖手略无用,舟过理棹徐 徐归。吴侬笑向吾曹说:‘昔岁江行苦风雪,扬锤启路 夜撞冰,手皮半随冰皮裂。今年穷腊波溶溶,安流东 下闲篙工。江东贾客借余澜,贞元使者比春风。”
h
14
6、两宋时代:尤其在12世纪初期, 我国气候加剧转寒。 物候记录表明, 寒冷气候甚至也影响到我国华南和西 南地区。
(1)华北
1170年,范成大被派遣到金朝,他在重阳节(相当 于阳历10月20日)到北京,当时西山已经遍地皆雪.
河南博爱一带气温较高,以产竹著名,唐初在此设 有司竹监,北宋初撤废了司竹监;
h
21
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h
22
感谢下 载
h
23
(3)东晋咸和九年(334年)起,从昌黎到营口的渤海湾结冰 “连年冻者三矣”,冰上可往来车马及三四千人的军队。这是 目前已知的这一寒冷时期达到寒冷高峰的气候现象,估计年 平均温度比现在低2-4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a tm
O 记录
O 呈线性相关。这些证据表明以中国石笋
的拼接合成问题 , 从而获取长时段连续古气候记录。 本项研究选 择了湖北神农架三宝洞洞穴内 12 支石笋 , 进行了 127 个 U /T h 定年和 3779 个氧碳同 位素测试。 12 个石笋 同位素记录具 有很好的 重现 性 , 并与千里之外南京葫芦洞和 贵州董歌洞记录在 轨道尺度甚至千年尺度上的振幅和变化趋势基本一 致 , 由此说明中国石笋忠实地记 录了区域尺度的夏 季风环流变化及其降水特征 , 也 为拼接研究区域不 同洞穴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奠定了基础。这样三宝洞 记录将亚洲季风石笋记录进一步扩展到 22 . 4 万年, 与葫芦洞 56∀ 11ka BP 时段的石笋
收稿日期 : 2009 1 21 本文作者 : 汪永进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yj w ang @ n jnu . edu . cn 。 研究资助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40225007) ;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重 点项目 ( 40631003) ; 973计划 ( 2004CB720204 ); 教育部全国 优秀博士 论文作者资助项目 ( 200227) 。 该项研究入选 2008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短 ( 通常只有数万年 ) , 给出的气候记录常为 # 碎片 ∃ 式气候信号 , 特别是缺乏最近两个冰期 / 间冰期旋回 完整的季风记录 , 限制了对季风 成因机制的全面理 解。因此需要研究同一区域不同洞穴石笋
18
O 与南极 V ostok 冰芯
18
O atm同向变化 , 相对变
18
幅基本一致。数理分析进一步表明全球大气 与石笋
18 13]
辨率记录对了解亚洲季风气候驱动机制有巨 大潜力。但由于缺乏最近两个冰期 /间 冰期 旋回完整的高精度定年记录, 特别是缺失了 关于轨道尺度和千年尺度事件变化规律的关 键部分, 很难完整地理解季风成因机制。本 文基于湖北神农架洞穴内石笋的精确同位素 测试结果, 建立了高精度 U /Th 年龄控制的 22 . 4 万年来高分辨率洞穴石笋同位素气候序 列。结果表明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具有强烈 的岁差旋回特征 ( 2. 3 万年周期 ), 在误差范围 内与北半球 65!N 处 7 月 21 日太阳辐射曲线 在强度和时间上基本一致, 支持了季风变化 直接响应于太阳辐射的假说。 同时发现, 叠 加在最后两个冰期旋回中的千年尺度气候振 荡频率具有相似性, 与全球冰盖消长密切相 关, 证实了相关数值模拟结果。 亚洲季风千 年尺度事件定年准确, 可以作为全球对比的 标准。
关键词 : 东 亚季风 石笋 铀钍年龄 岁差 旋回 突 变事 件 洞穴
中图分类号 : P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2412( 2009) 02 0009 04
20 世纪初 , 塞尔维亚数学家米兰柯维奇提出了 地球气候变化的天文轨道驱动假说。这一假说最初 得到了经典 深海有孔 虫氧同位 素地层 学的有 力支
2009
2 C hina Ba sic Science 10
中国基础科学
研究进展
机制的基础。 Shackleton 等 [ 24] 利 用葫芦洞等石笋时 标对格陵兰冰芯进行了校正 , 藉此可联系海洋沉积 记录的事件、 大气
14
[ 11 ] M c M anus J F, O ppo D W, C ul len J L. A 0 . 5 m illion year record of m illennial sca le cli m ate variabi lity in the north A tlant ic. S cien ce, 1999 , 283 : 971∀ 975 [ 12 ] A b reu L, Shackleton N J , S ch nfeld J , et a. l M illenn ial scale oce an ic cli m ate variab ility of f theW estern Iberian m argin during th e las t two g lacial periods . M arine G eology, 2003 , 196 : 1∀ 20 [ 13 ] M artrat B, G r i m alt J O, Lopez M artin ez C, et a. l A b rupt Tem pera tu re C hanges in the W es tern M ed iterranean over the Past 250 , 000 Y ears . S cien ce , 2004, 306: 1762∀ 1765 [ 14] D ing Z L, L iu T S , R u tter N, et a. l Ice vo lum e forcing of E ast A s ian w in ter m onsoon variations in the past 800000 years . Q uaternary R e search , 1995 , 44: 149∀ 159 [ 15 ] W ang PX, C lem ens S, Beaufortc L, et a. l Evo lut ion and variab ility of the A s ian m onsoon syste m: state of th e art and outstand ing issues . Q u aternary Science R eview s , 2005, 24 : 595∀ 629 [ 16 ] C lement A C , H a ll A, B roccoli A J . The i m portance of processional signals in the trop ical cli m ate. C li m ate D ynam ics , 2004 , 22: 327∀
O 记录拼接,
建立了迄今为止最高分辨率的高精度 U /T h 年龄控 制的 22 . 4 万年 完整 的 洞穴 石笋 同 位素 气 候地 层 序列。 该记录揭示了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具有强烈的 岁差旋回特征 ( 2. 3 万年周期 ), 而 4 . 1 万年和 10 万 年周期信号不明显。岁差旋回的夏季风变化与北半 球 65!N 处 7 月 21 日太阳辐射曲线在强度和时间上 基本一致 ( r= 0 . 69)。交叉功率谱分析表明 : 季风变 化滞后于太阳辐射 766 % 447 年 , 即相当于 7 月底或 8 月初季风强度达到最大值 , 支持了太阳辐射直接 影响低纬度区季风环流的模式。洞穴记录与北半球 冰量信号对比研究表明: 亚洲夏 季风强度变化并不 直接受控于北半球高纬度区冰量进退变化 , 而与低 纬度区海气耦合及水文循环密切相关。 南京葫芦洞和神农架两地洞穴石笋记录在过去 两个冰期旋回中给出了几乎一致的千年尺度气候事 件信号。在过去 12 万年中 , 千年尺度事 件共有 25 个 , 每个事件的发生年龄与强度 均与格陵兰冰芯记 录相对应, 反映了地球气候内部 重组广泛地影响了 北半球广大地区气候变化, 证明 了低纬与高纬气候
[ 16]
在千年尺度上的遥相关效应。在高精度 U /T h 定年 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测试基础上 , 在距今 13 万年至 23万年间的倒数第二次冰期 , 也能找到与末次冰期 对应的亚洲季风气候事件, 事件持续时间、 频率与末 次冰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三宝 / 葫芦洞石笋 186个高精度的 U /T h 年龄对 49个亚洲季风千年尺度气候事件进行了精确标定, 这些事件发生年龄在神农架周边地区及千里之外的 贵州等洞穴记录中得到可靠 验证。三宝 /葫芦洞石 笋
18
。其隐含的实质性问题是, 能否建立确切
可靠的低纬度区季风气候记录 ,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 对比的基准之一。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具有独立时标的长 时段 (至少两个冰期 /间冰期旋回 ) 的高分辨率季风 记录。中国洞穴石笋同位素记录在这一研究中已显 示了巨大的潜力
[ 17 ∀ 19]
。由于单支石笋生长持续时间
18
U /T h年龄标定的轨道和千年 尺度气候事件可作为 全球对比的标准。 著名古气候学家 O verpeck 等 [ 20] 在 N ature 撰文, 评价本项研究结果对理解亚洲季风具有不可估量的 价值。其潜在的科学意义主要有以下 3个方面 : ( 1) 太阳辐射如何驱动气候变化一直是难解之 谜 , 直接驱动与间接驱动长期处于争论状态。 I m br i e 等 [ 21] 根据深海同位素和太阳辐射数据, 认为全球冰 量滞后辐射 5∀ 15ka 左右 ( 针 对不同周期有不同的 滞后量 ) , 并对亚洲季风气候起主导控制作用。虽然 # 滞后说 ∃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 但因其缺乏确切的年 代学证据一直遭到质疑。三宝 /葫芦洞记录突破深 海沉积、 黄土地层和冰芯等长 期气候记录无法直接 定年的瓶颈 , 首次以高精度 U /T h 年代学和气候旋回 证据证实了一个重要假说 , 即 北半球季风气候的强 度和发生时间 直接响应于冰期 /间冰期旋回的外部 驱动力。 ( 2) 相对于轨道尺度的气候波动 , 千年尺度气 候变化中气候系统内部振荡规律和自我调控机制是 一个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千年尺度气候变率 与突变过程可以深入理解地球内部条件 ( 如冰盖不 稳定、 大洋环流、 大气粉尘和温室气体 ) 与太阳辐射 间的耦合机制 , 同时它直接涉 及当今人类社会生存 和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本项研究发现千年尺度的 气候振荡事件始终贯穿于冰期 / 间冰期旋回中 , 其频 率与持续时间具有很好的重现性特征 , 证实了太阳 辐射和大陆冰盖控制下的数值模拟结果 : 地球平均 气候状态决定了千年尺度气候振荡事件发生的频率 和强度 [ 22, 23] 。为进一步理解突变气候事件的机理和 预测未来长尺度气候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证据。 ( 3) 气候事件年龄的准确标定是研究气候突变
2009
还无
O 记录 [ 15] 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