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

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1、作者详见《记承天寺夜游》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参见课本注释补充: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9《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山林景致的美,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山林景致的美,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苏轼的哪些古诗呢?预设: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过渡: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去学习他的一首词——《浣溪沙》。

(板书:浣溪沙 [宋] 苏轼)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回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同时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便于引入新课。

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浣溪沙》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浣(huàn)”“轼(shì)”“蕲(qí)”“少(shào)”。

3.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

简要介绍作者,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过渡:诗人在清泉寺、兰溪附近究竟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探究一下吧!(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优质教学课件(部编版)

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优质教学课件(部编版)
又烘托出了一种凄凉的环境。
上阕: 描写暮春三月兰溪雨后的景色。
谁道人生无再少? 反问句强调了诗人岁老犹
少的精神状态以”溪水西流
门前流水尚能西。“作比衬,说明其可能性。
休将白光阴易逝,人生易 老,而要振作精神。表现 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下阕: 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 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 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小序,表明这是一首记游之作。
山下兰芽短浸溪,
描写溪水和沙路,点明作者游兰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的时间和地点
萧萧暮雨子规啼。 既照应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
唐代诗人白居 易《醉歌》中有 “听唱黄鸡与白日” 句,意思是说,黄 鸡催晓,白日西落, 时光流逝,人生易 老。苏轼在这里却 说“休将白发唱黄 鸡”,反用其意, 劝阻人们不要徒发 自伤衰老之叹。
上阕 写景
兰芽浸溪 暮雨萧萧
路净无泥 子规轻啼
自然的 美景和生机 令人心旷神 怡。
下阕 抒情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徒 发衰老之叹。
词的知识 词,是歌词的意思,一种按乐谱的曲调和
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体,与音乐有极密切的关系。 词有它独特的体制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词调与词题 词调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乐调。
每个词调都有名字,即词牌。词牌不像平常的作文题目, 它与词的内容是不一致的。如《相见欢》,听起来象是写 欢喜、高兴的气氛,但其实是描述悲凉、凄惨的曲调。因 此从北宋起,有人在词牌下加个小标题,表明词的内容, 这就是词题。词牌与词题不同,词题起一个补充的作用。

《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 语文六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

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 语文六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

2022年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最新修订版)文本解读:《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作品,作者为宋代的苏轼,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幽居黄州期间,苏轼自名“东坡”,他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愿意和新党或旧党苟合。

在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说:“臣愚不识时。

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他谢表的语言被人寻章摘句,认为他又诽谤朝廷之意,因此下狱。

这首词的上阙以浓淡有致的水墨笔法写景,景色自然清新,幽静凄美。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润在清清的溪水中,松林间的沙石小路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黄昏时分细雨中传来声声布谷的啼鸣。

子规的鸣叫也衬出清泉寺环境的清幽宁静,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词的下阙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写出了作者触景生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寺院门前的溪水向西匆匆流淌,可是人老了就不可能再回到少年!这几句以形象的语言写景,景色中融入人生哲理,表达了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是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溢于言表,催人奋进。

教学目标:1.品读词中清丽语言,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通过了解诗人写词的背景,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体会诗词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难点:熟读成诵,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对话文豪1.走近宋代大文豪苏轼,回忆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歌?2.不知不觉,苏轼的诗歌已经在我们心中刻下了痕迹,再次走进苏轼,领略他作为词人的风采。

我们要学的这首词是——《浣溪沙》。

3.《浣溪沙》是词的——词牌名。

苏轼用《浣溪沙》写了四十多首词,今天我们跟随着他来到清泉寺,品读他的词,感悟他的情。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浣溪沙》。

二、理解诗词,对话文本1.仔细读读这首词,你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吗?2.解释词前的“小序”,小序的作用一般是交代写作的目的或是写作的经历。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首与《浣溪沙》意境相近的现代诗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课堂讲解: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4.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诗歌中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绘,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4.结合所学,为《浣溪沙》设计一份课堂小结,要求简明扼要地概括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
5.家长参与作业: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欣赏《浣溪沙》,共同探讨诗歌的审美价值,鼓励家长记录与孩子的互动过程,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文化交流。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语言表达清晰,注意使用正确的语法和词汇。
2.作业内容要具有原创性,体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个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浣溪沙》的作者、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2.掌握并运用古诗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如:“溪”、“沙”、“潺潺”等,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
3.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浣溪沙》,并理解诗歌的节奏、韵律,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并理解诗歌的内涵。

《浣溪沙》教案设计案例

《浣溪沙》教案设计案例

一、教案背景《浣溪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著名诗作,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章节旨在通过解读《浣溪沙》这首诗,让学生了解杜甫的时代背景,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时代背景,掌握《浣溪沙》的诗意、诗境和诗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杜甫的时代背景,分析《浣溪沙》的诗意、诗境和诗法。

2.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人生经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浣溪沙》,理解诗的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4. 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评价。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作。

6.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浣溪沙》;2. 写一篇关于《浣溪沙》的诗意解读作文;3. 调查其他杜甫的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本章节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教学评估。

重点关注学生对杜甫时代背景的理解、《浣溪沙》诗意的把握、诗境和诗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八、教学拓展为了丰富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可推荐其他杜甫的诗作,如《春望》、《登高》等。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如李白、王维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苏轼教案【篇一:《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投影):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投影):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

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知晓诗词大意。

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游戏“成竹在胸”导入
大屏幕出示,生抢答。

竹外桃花三两枝,---------------------。

蒌蒿满地芦芽短,----------------------------。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山色空蒙雨亦奇。

----------------------,淡妆浓抹总相宜。

荷尽已无擎雨盖,----------------------。

一年好景君须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问:这些诗词的作者是谁?大家还记得吗?生答,板书:苏轼
二、古诗揭秘
苏轼这个人不简单,可是个全才啊。

他是北宋中期文坛
的领袖。

他写的诗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写的词豪放潇洒,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写的散文豪放自如,与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并称“欧苏”;他善长书法,是宋四大家之一;他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在画界自成一流;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是个美食家,“东坡肘子”“东坡肉”都是他发明创造的。

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的奇才,全才,该是社会的宠儿,该被国家当做宝贝才对。

真是这样的吗?
最初,苏轼的确是一帆风顺的,他第一次进京考试,答的试卷就让主考官欧阳修极为赞赏,要知道欧阳修可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啊,一个大咖。

欧阳修想把这张试卷列在第一,但他以为这篇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改为第二。

因为有欧阳修的一再赞赏,苏轼每有新作出来,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苏轼从此也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后来,苏轼父亲苏洵去世,苏轼回家守丧三年,回来后宰相王安石已开始变法。

由于苏轼对变法持反对态度,就自己请求离开京城,1071年他做了杭州通判,监督配合知州做事。

1074年调到山东密州,做了三年的密州知州;1077--1079年当了两年的徐州知州。

1079年4月他被调到湖州任知州,按照当时的老规矩,每到一个地方上任是要给皇帝写份谢表的,表示对皇恩浩荡的感谢。

苏轼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答谢表,这事也就结束了。

谁知新党派早看苏轼不顺眼,硬说苏轼的答谢表
里有说朝廷坏话的句子,又翻出苏轼以前写的许多,鸡蛋里挑骨头,在皇帝面前说尽坏话,结果硬生生弄出了一个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板书。

于是1079年7月28日,才当了三个多月湖州知州的苏轼被押入京城乌台大牢,103天里,他吃尽了苦受尽了罪,遭到非人待遇,还险些被杀。

一些正直人士开始想法营救他,就连变法党派里的元老们也看不下去了,纷纷请求赦免苏轼。

后来退休在金陵(南京)的王安石也给皇上上书请求赦免苏轼,加上太皇太后的说情,于是苏轼得到了从轻发落,1080年2月被贬到黄州,做了个团练副使,一个什么权利也没有的八品小官。

经过乌台诗案的重大打击后,苏轼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他开始变得心灰意冷,为了散心,他时常去黄州城外闲逛,寄情于山水间的他是否从此一蹶不振了呢?
三、学习《浣溪沙》
大屏幕出示: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音qí。

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

兰溪:出箬竹山,溪水两侧多生兰草,因而得名。

兰芽:兰草的嫩芽。

萧萧:同潇潇,雨声。

暮雨:傍晚下雨。

子规:杜鹃鸟。

082年春,苏轼到黄州东边的蕲水清泉寺游玩,写下了这首《浣溪沙》。

请大家自由读一遍,说说题记的意思,自由发言。

师:清泉寺临着兰溪,兰溪水往西流。

2逐句学习
“山下兰芽短浸溪”
师:浸字什么意思?浸溪呢?
生自由说,试说本句意思。

“松间沙路净无泥”学生回答。

“潇潇暮雨子规啼”
结合注释学生说意思。

师:子规就是杜鹃鸟,它有一个特点,叫的声音非常悲哀,听上去特别像“苦儿苦儿”。

相传,杜鹃鸟会一直叫到满嘴鲜血,咯血而死。

所以有个典故叫“子规啼血”:相传,古时候有个皇帝叫望帝,他非常贤德。

一天他发现身边有个臣子比他还要贤德,就毫不犹豫地把王位让给了这个臣子。

但是等他隐退之后,却发现那个臣子不再像以前那样爱民如
子了。

相反,他横征暴敛,把国家治理得乱七八糟。

望帝非常伤心,他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不已,最终忧郁而死。

死后的望帝化身为一只杜鹃鸟,也就是子规鸟,日日夜夜悲鸣,直到咯血而死,来表达自己内心无尽的忧愤。

清泉寺的傍晚,暮霭笼罩,如烟的细雨里,子规一声声“苦儿苦儿”地叫,想必此时的苏轼,内心也是悲苦的吧?大家想想看,初春的溪边兰草刚刚发芽,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杜鹃哀怨的啼声,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已4岁的苏轼究竟在想什么呢?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生试说意思。

师:我们经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我国的地形呢,也是西高东低。

很自然,水一般都往低处流,也就是往东流。

从许多诗句里可以得到证明。

“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可是奇怪得很,兰溪的水偏偏逆向而行,水往西流。

这让游玩的苏轼有了新的想法---既然溪水可以倒流,人生为什么不可以再年轻呢?年轻时的苏轼可是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啊,他现在再次提及年轻时候,他想要表达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白发”指的是年老,“黄鸡”,出自白居易的诗"谁
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居易说“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里,白天的流动中一天天年老的。

他感叹时光的无情与流逝。

《汉乐府》里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劝诫。

东晋的陶渊明在《杂诗》里提及“盛年不再来,一日不再晨”;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也曾感叹“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李白也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说。

他们都在诉说时光的无情。

故而有了祖逖刘琨的“闻鸡起舞”,板书:闻鸡起舞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

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这些无不提醒人们抓紧时间奋发,要不老了就什么也做不了了。

而苏轼则不同意白居易的话,他认为即使到了老年,白发苍苍的时候,也不应该有颓废的心态,所以他说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这和三国时曹操的想法不谋而合,板书:曹操
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里曾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千古名句。

板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说英雄到
了老年,壮志雄心并没有衰减。

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板书:王勃老当益壮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人生苦短,时刻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才是个真英雄!板书:英雄
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后,被贬谪到了穷乡僻壤的黄州,刚到时没地方住,就住在城南的定惠院。

后来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在黄州城东买了一块坡地,自己当农夫,下田劳作,自食其力。

他的政治生涯虽然走到了低谷,可是在对人生的思考上,苏轼是上了一个新高度的。

他不再活在愁闷里,成为了一个风霜雨雪都压不垮的人,有诗为证:同是1082年的春天,他和一行人野外途中遇雨,因为拿着雨具的仆人提前走了,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唯独苏轼觉得挺好,他镇定自若地走在雨里,还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仍然是同一年的7月,他和好朋友泛舟在赤壁之下,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至此,一个豁达的,开朗的,乐观的苏轼,已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他的文学水平,他的
精神追求都已达到了众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苏轼用他的“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诠释着他的人生追求,也一直用“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践行着对生活的热爱。

他不知道黄州的五年,经过风雨的洗礼,岁月的打磨,自己将会带给后人一个怎样的苏轼。

黄州,让苏轼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三、作业
请把今天学习的诗词开心地背下来,把堂上学的小典故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学习的收获和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