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结构大赛设计计算书
抗震计算书4.18(内容清晰)

抗震计算书4.18(内容清晰)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桥墩抗震计算书一、项目概况徽县(大石碑)至天水高速公路是十堰至天水国家高速公路(G7011)甘肃境内路段,我院承担了该项目第STSJ2合同段的勘察设计工作。
路线起于西和县城南五里铺,终点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路线全长81.625km。
本项目直接或间接影响区域均为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受灾区。
地震动加速度峰值0.30g (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抗震设防措施等级为9度。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s。
由于本项目地震烈度较高,桥梁抗震计算显得非常重要。
二、计算内容(1)、地震作用本项目大部分桥梁均为20米、30米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现选取几种典型结构及墩高组合计算抗震,为本项目桥梁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详细选取类型见下表:孔数(孔)墩高组合(米)-跨径(米)5X20 5+8+7+65X20 11+20+25+155X20 15+20+25+155X20 20+25+25+205X20 20+25+25+204X30 5+7+64X30 11+30+254X30 16+30+254X30 20+30+254X30 25+30+25注:墩高组合中“5+7+6”表示1号墩高5米,2号墩高7米,3号墩高6米。
以下类推。
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一般情况下,公路桥梁可只考虑水平向地震作用,直线桥可分别考虑顺桥向和横桥向的地震作用。
在顺桥向地震作用影响下,由于矮墩相对刚度较大,承担的力也相应较大。
因此,高低墩搭配情况下对矮墩更不利;横桥向地震作用下,高低墩搭配情况下对高墩更不利。
据此考虑,选取上述几种跨径和墩高组合进行抗震计算。
(2)桥梁结构概况1、跨径:5-20米、4-30米2、桥梁宽度:12.25米3、桥梁右偏角:90°4、墩台结构:柱式台、双柱式桥墩5、地震烈度:地震动加速度峰值0.30g(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抗震设防措施等级为9度。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了解地震动的特性及其对结构的影响。
3.掌握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4.学习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熟悉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
6.能够进行地震波的时程分析。
7.能够运用结构动力学理论进行抗震计算。
8.能够根据抗震设计原则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9.能够正确运用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震安全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工程基本概念:地震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结构动力学基本理论:地震波的时程分析、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
3.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
4.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国际抗震设计标准。
5.抗震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学习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进行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原理。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抗震设计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实验设备:准备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所需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多层框架抗震计算课程设计计算书

多层框架抗震计算课程设计计算书引言本文档为多层框架抗震计算课程设计的计算书,旨在通过计算分析多层建筑框架结构在发生地震时的抗震性能。
本文档将从结构设计、地震力计算、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等方面进行介绍,并提供相应的计算结果和分析。
结构设计结构类型选择在进行多层框架抗震计算之前,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结构类型。
常见的结构类型包括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混凝土结构等。
根据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
结构参数确定确定结构参数是进行抗震计算的重要一步。
通过对结构的需求、荷载情况和材料性能等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结构参数。
包括框架柱的截面尺寸、梁的截面尺寸、连接节点设计等。
结构模型建立在进行抗震计算之前,需要建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根据实际结构的几何形状和材料性能,使用相应的有限元软件进行模型建立。
同时,需要合理设置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
地震力计算地震烈度确定根据地震区划和地震参数,确定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评估地震影响的指标,根据地震烈度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地震作用。
地震作用计算根据地震烈度和结构的动力性能,使用地震反应谱法或时程分析法等方法,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计算中需要考虑结构的质量、刚度、阻尼等参数。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响应谱分析通过响应谱分析,可以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最大剪力、最大弯矩等参数。
根据这些参数可以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以及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构件性能评估除了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外,还需要对构件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包括截面的抗剪、抗弯能力等。
通过计算和分析,评估构件的抗震能力。
结论根据计算结果和分析,可以得出多层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确定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深入了解了多层框架抗震计算的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实际工程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以上是多层框架抗震计算课程设计计算书的主要内容,通过以上的计算和分析,可以评估多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并确定设计的合理性。
结构设计大赛桥梁计算书

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__ 蔚然水岸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赛学院____________ 建筑工程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赛队员吕远、李丽平、李怡潇、赵培龙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 土木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案构思1、设计思路对于这次的设计,我们分别考虑了斜拉桥、拱桥、梁式桥和桁架桥的设计方案。
斜拉桥可以看作是小跨径的公路桥,且对刚度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斜拉桥对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对于用桐木强度比不上其他样式的桥来得结实;拱桥最大主应力沿拱桥曲面而作用,而沿拱桥垂直方向最小主应力为零,可以很好的控制桥梁竖直方向的位移,但锁提供的支座条件较弱,且不提供水平力,显然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梁式桥有较好的承载弯矩的能力,也可以较好的控制使用中的变形,但桥梁的稳定性是个很大的问题,控制不了桥梁的扭转变形,因此,我们也放弃了制作梁式桥的想法;而桁架桥具有比较好的刚度,腹杆即可承拉亦可承压,同时也可以较好的控制位移用料较省,所以, 相比之下我们最后选择了桁架桥。
2、制作处理(1) 、截杆裁杆是模型制作的第一步。
经过试验我们发现,截杆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杆件,采用不同的截断方法。
对于质地较硬的杆应该用工具刀不断切磋,如同锯开;而对于较软的杆应该直接用刀刃用力按下,不宜用刀口前后切磋,易造成截面破损。
(2) 、端部加工端部加工是连接的是关键所在。
为了能很好地使杆件彼此连接,我们根据不同的连接形式,对连接处进行处理,例如,切出一个斜口,增大连接的接触面积;刻出一个小槽,类似榫卯连接等。
(3)拼接拼接是本模型制作的最大难点。
由于是杆件截面较小,接触面积不够,乳胶干燥较慢等原因,连接是较为困难的。
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加以控制,如用铁夹子对连接处加强压、用蜡线进行绑扎固定等。
对于拱圈的制作,则预先将杆件置于水中浸泡并加上预应力使其不断弯曲,并按照先前划定的拱形不断调整,直至达到理想形状。
某办公楼抗震设计毕业计算书

毕业论文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方外,本文不包含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2.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3.若在大学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4.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布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标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华北电力大学。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或编汇本毕业论文。
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大学。
本人毕业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大学。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结构设计大赛计算书

竹子公寓(第五组作品)(四川大学)一结构选型由于本次竞赛结构需承受地震作用,而框筒结构具有很好的减震效能的效果,并且加强了结构整体性,这在当今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中应用广泛。
考虑到本次竞赛加载评分中模型质量对结构得分很有影响,因此在保证结构稳定,满足承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节省材料给便显得尤为重要。
处于此考虑,我们摒弃了耗费材料的剪力墙结构,拟先采用通俗的框结构模拟指导。
二概念设计考虑到此次比赛用材料为竹皮,存在竖向纹理,材料各向异性。
且厚度最后只有0.5mm,因此无论圆柱或者方形柱均需耗费较大的胶水,并存在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因此我们想到柱子采用4-角钢的形式。
很好的利用材料的纹理,提高了柱子的竖向承载力。
本次比赛需在楼层上加上铁块,因此核心筒的设计需要尽量减少对板面积的影响,考虑连接的方便,以及结构整体的协调,采用核心柱,与角柱对应,加强整体结构性的同时,使得结构外观更加协调。
结构截面形式如下图:初步选型就常规的框筒结构而言,其结构的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于柱、梁以及斜撑的连接组合设计与核心筒设计,因此针对设计要求对结构进行预设,并模拟优化显得十分必要,我们经讨论准备先从梁柱的设计和斜撑的布置着手,对下面的方案利用midas进行模拟分析,对比优化后得出最后方案。
设计方案一:通过对本次荷载的初步估算,估计柱子的宽度先采用25mm*25mm的角钢柱,核心筒为圆形直径为20mm,壁厚5mm,柱子从基础顶面至地面为竖直,柱,核心筒均整体施工,以加强整体性,对抗震有利。
考虑到铁块加载以及顶部水箱,楼层高度设计为渐变式,从底层至上为280mm,250mm,240mm,230mm。
由于采用了角钢型柱子,梁柱的连接就大为方便,更简洁结实,因此采用材料较省,惯性矩较大很承受较大弯矩的T型梁,这样梁柱对接只需天然夹紧,涂以502速干胶便可。
斜撑采用Z字型,能加强柱与柱之间的连贯性。
通过midas模拟结构得出,核心筒的受力较小,柱子的承载能力能够很好的满足设计要求,存在材料的较大浪费,且圆形核心筒过大的占用了楼层面积,对铁块的布置影响很大。
结构设计大赛 计算书

作用为,参考模型动力计算简图:
可得到: F1=13.2N,F2=22.4N,F3=31.8N,F4=41.2N 各层竖向荷载为原来一半: N=0.5G=0.5×32=16(N) 各层水平地震作用为原来一半: P1=0.5F1=0.5×13.2=6.6(N) P2=0.5F2=0.5×22.4=11.2(N) P3=0.5F3=0.5×31.8=15.9(N) P4=0.5F4=0.5×41.2=20.6(N) 所以根据简化后整个结构的受力情况,由结构力学求解器可得到结
作品名称:哥特之居 参赛队伍: 梦 之 队 成 员:组长:张会彬、
组员:潘卫兵 胡攀 廖高建 高永强 杨潘潘 王聪超 张少飞
目录 一、设计说明 ………………………………………………… (3) 1、方案构思 ……………………………………………………(3) 2、结构选型 ……………………………………………………(3) 3、结构特色 ……………………………………………………(4) 二、设计方案 …………………………………………………(4) 1、设计基本假定…………………………………………………(5) 2、主要构件材料表………………………………………………(6) 三、结构设计计算 ………………………………………………(6)
1、方案构思
模型主要承受竖直荷载和较大的水平动载,竖直荷载较容易满足, 水平动载对结构的刚度要求较高,同时要求结构有较强的抗剪能力。
(1)本结构主要构思是想利用四根柱子的轴力来抵抗荷载的作用 和地震作用。
(2)设计的总原则是:尽可能的利用细杆来提高柱子的承载力, 并利用木材的抗拉性能,及抗压性能来抵抗荷载的作用。
写在篇尾的话: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准备,从构思到设计再到动手建造,让我们在思 考中收获成长;在实践中体味快乐。
地震房屋设计计算书

在支座处,根据抗震的需要,各节点均使用销加固,以提高节点处的强度和稳定性。加载处,通过对屋底板支撑点位置的选择使载荷均匀分布在梁上,以提高结构的抗弯性。
3、制作处理
研究资料我们发现,木框架承重房屋的震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4)杆件计算时采用钢结构的计算模式;
根据以上假定,通过结构力学求解器建立计算模型,所得的内力和位移作为构件设计的依据。
三、方案图
模型结构图
承重面
承重杆总长度
四、计算书
1、结构选型
采用“X”字交叉式简支梁结构形式。结构以十字架中心处为主受力,采用局部加强措施。结构主要解决材料抗弯性,抗拉性较差的问题。通过对支撑点的选择以及节点处的支撑,结构可以做到结构自重相对较轻,体系的刚度和形状稳定性相对较大。
如图1的结构形式,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在设计中,力求降低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结构的稳定性;柱脚分别与载物台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制止柱头、柱脚的移动;框架系统通过由梁、檩、椽等诸多构件强化联系,增强结构的整体性;柱子与柱础的结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
3.1静载受力及位移情况分析
受力图:
轴力图:
剪力图:
弯矩图:
位移图:
我们可以发现,在静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情况下对于顶面的强度要求较高,这也是我们在设计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地方。
3.2动载受力及位移情况:
对于动载荷,我们通过计算,得到其由于周期震动引起的最大载荷为15.36N。我们只需要考虑在最大振幅情况下,材料是否失稳即可。多了周期震动载荷,弯矩图也一定有变化,以下各图皆是在振幅最大时的情况的受力及位移情况。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计算书一、总体设计思路1、采用“板→梁→柱→基础”结构,传力路线简单明确。
2、保证结构各部分强度。
3、保证结构稳定性。
4、在保证强度、稳定性的前提下,调整结构,使固有频率远离共振区,从而尽量降低动力系数β。
5、尽量减轻自重。
二、基本参数 1、高度从底座板上表面开始计算。
共四层。
第一层:基础高度20mm ;净高151mm ;梁、板高度33mm 。
总计204mm 。
第二层:净高101mm ;梁、板高度33mm 。
总计134mm 。
第三层:净高102mm ;梁、板高度27mm 。
总计129mm 。
第四层:净高101mm ;梁、板、卡槽高度47mm 。
总计148mm 。
总高:615mm 。
2、面积前三层面积相同,顶层稍有增加,均按前三层取值楼板面积+四个柱面积:164×164+4×(20×13)=27936(mm 2)=279.36(cm 2) 3、荷载单层承受质量:M =279.36×10=2793.6(g )=2.7936(kg ) 单层重力荷载:G =Mg=2.7936×9.8=27.37728(N ),取G 为27N 。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Geq= i G 85.0=0.85×4×27=91.8(N )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为1,按第一主振型近似计算(参见图2),各层水平地震作用为:图1 模型图F 1=10.7N ,F 2=18.9N ,F 3=27N ,F 4=35.2N 取F 1=11N ,F 2=19N ,F 3=27N ,F 4=36N 三、结构计算 1、材料的力学指标弹性模量:8900 N/mm 22、振动沿短跨方向时,结构强度、稳定性计算将结构沿对称平面分为两部分,取一侧进行计算,计算简图如图3所示。
(1)荷载各层竖向荷载为原来一半: N =0.5G=0.5×27=13.5(N ) 各层水平地震作用为原来一半: P 1=0.5F 1=0.5×11=5.5(N ) P 2=0.5F 2=0.5×19=9.5(N ) P 3=0.5F 3=0.5×27=13.5(N ) P 4=0.5F 4=0.5×36=18(N ) (2)几何特性a 、柱: 面积A =6×19=114(mm 2) 惯性矩I =19×63/12=342(mm 4) 抗弯截面模量W =19×62/6=114(mm 3)170130130 130 F 4F 3图 2 水平地震作图3 短跨方向计算简图图4 柱橫截面b、板(计算简图中的橫梁,每层取三块板计算):面积A=3×19×3=171(mm2)惯性矩I=3×(19×33/12)=128(mm4)抗弯截面模量W=3×(19×32/6)=86(mm3)(3)使用结构力学求解器计算整体内力将结构尺寸、荷载、材料性质输入求解器,算得弯矩图、轴力图、剪力图。
x图5 板橫截面a、弯矩图单位N·mmb、轴力图单位Nc、剪力图单位N图6 短跨方向内力图(4)柱的强度校核柱的最危险截面在最下端。
左柱:)/N (261142936W M mm 2M t,c ===σ)/N (1.1114120AN mm 2N c===σ)/N (60)/N (1.271.126mm mm 2cb 2Nc Mc c =<=+=+=σσσσ ,抗压强度足够)/N (70)/N (9.241.126mm mm 2tb 2N c M t t =<=-=-=σσσσ ,抗拉强度足够)/N (7.5)/N (32.01142243A2Q 3mm mm 2b 2=<=⨯⨯==ττ ,抗剪强度足够右柱:)/N (251142852W M mm 2M t===σ)/N (6.011466AN mm 2N t===σ)/N (70)/N (6.256.025mm mm 2tb 2Nt Mt t =<=+=+=σσσσ ,抗拉强度足够(5)板的强度校核最危险板处于底层楼顶。
因轴力很小,忽略其影响。
σσσ<===tb cb 2M t,c ,)/N (30862543WM mm ,抗拉、压强度足够 ττ<=⨯⨯==b 2)/N (33.01712383A2Q 3mm ,抗剪强度足够(6)板、梁结点强度校核a 、最危险结点处于底层楼顶。
如图7所示,忽略梁对板的底层楼顶梁、板结点·mm拉力,仅考虑梁对板的压力,将其简化为作用线沿梁轴线的集中力。
)N (28392543dM N ===梁、板局部受压强度σσ<=⨯⨯==cb 2c )/N (7.1)319(3283AN mm ,局部受压强度足够板的局部受剪强度ττ<=⨯+⨯=+=b 2)/N (3.11712)38283(3A2)Q N (3mm ,局部受剪强度足够b 、第三层梁板结点处加固条很窄,假设其失效,仅考虑下部梁与板间的拉、压作用,对结点进行校核。
如图8所示)N (20191813dM N ===梁的受压不需校核,现校核其受拉mm mm 2tb 2t /N 2)/N (2.1)319(3201AN =<=⨯⨯==σσ,局部抗拉强度足够 (7)梁强度校核最危险处在底层楼顶。
如图9所示,取梁净跨长进行计算。
将板对梁的作用简化为均布荷载。
)/N (54.31602832lN 2q mm =⨯==最大弯矩在两端)·N (75521216054.312qlM mm 22=⨯==)(18061936bh W mm 322=⨯==σσσ<===tb cb 2Mt,c ,)/N (421807552WM mm ,抗拉、压强度足够最大剪力在两端(此处为弦向受剪)三层楼顶梁、板结点·m9mmq图9 板对梁的作用)N (283216054.32ql Q =⨯==)/N (65)/N (4.719322833A2Q 3mm mm 2b 2=<=⨯⨯⨯==ττ抗剪强度足够 (8)梁、柱结点强度校核如图10所示,力作用在粘接面,在粘接面处,梁受到柱的扭矩、剪力作用。
)·N (7552M T mm ==)N (283Q =)(22866191926bh 2W mm 322p =⨯⨯=⨯=最大剪力)/N (7.5)/N (1.4191928322867552AQ W T mm mm 2b 2p=<=⨯+=+=ττ,抗剪强度足够(9)柱的稳定性校核采用计算长度法进行柱的稳定性校核。
参见计算简图(图3)与轴力图(图6-b )。
a 、底层18.0170342130342150128l I l I K 1c 1b 1=+=⎪⎭⎫⎝⎛⎪⎭⎫ ⎝⎛=∑∑;柱与基础刚结,10K 2=查表得μ=1.6,极限荷载为N 120N )N (406)1706.1(342890014.3)l (EI F 2222cr =>=⨯⨯⨯=μπ=,稳定性足够。
b 、第二层图10 梁、柱结点16.0130342130342150128l I l I K 1c 1b 1=+=⎪⎭⎫⎝⎛⎪⎭⎫ ⎝⎛=∑∑;18.0K 2=查表得μ=2.6,极限荷载为N 82N )N (263)1306.2(342890014.3)l (EI F 2222cr =>=⨯⨯⨯=μπ=,稳定性足够。
c 、第三、四层轴力较小,无需校核稳定性3、振动沿长跨方向时,结构强度、稳定性计算将结构沿对称平面分为两部分,取一侧进行计算,计算简图如图11所示。
(1)荷载所有荷载均与振动沿短跨方向时相同。
(2)几何特性a 、柱:面积 A =6×19=114(mm 2) 惯性矩 I =6×193/12=3430(mm 4) 抗弯截面模量W =6×192/6=361(mm 3) b 、梁面积 A =2×19×3=114(mm 2) 惯性矩 I =6×193/12=3430(mm 4) 抗弯截面模量W =6×192/6=361(mm 3)图12 柱橫截面图13 梁橫截面3mm6mm 3mm 图11 长跨方向计算简图(3)使用结构力学求解器计算整体内力将结构尺寸、荷载、材料性质输入求解器,算得弯矩图、轴力图、剪力图。
(4)柱的强度校核与短跨方向相比,柱的弯矩、轴力、剪力改变很小,而柱的抗弯截面模量是短跨方向的3倍多,横截面积相同。
所以,柱的抗拉、压、剪强度足够。
(5)梁的强度校核最危险梁处于底层楼顶。
因轴力很小,忽略其影响。
a 、弯矩图 单位N ·mmb 、轴力图 单位 Nc 、剪力图 单位 N图14 长跨方向内力图σσσ<===tb cb 2M t,c ,)/N (9.73612845WM mm ,抗拉、压强度足够ττ<=⨯⨯==b 2)/N (47.01142363A2Q 3mm ,抗剪强度足够(6)梁、柱结点强度校核最危险结点在底层楼顶。
如图15所示,力作用在粘接面(内、外两个粘接面),在粘接面处,梁受到柱的扭矩、剪力作用。
)·N (2845M T mm ==)N (36Q =)(4572)6191961919(2)6bh 6bh (2W mm 32222p =⨯+⨯⨯=+⨯=最大剪力)/N (7.5)/N (67.0191923645722845AQ W T mm mm 2b 2p=<=⨯⨯+=+=ττ,抗剪强度足够 (7)柱的稳定性校核参见计算简图(图11)与轴力图(图14-b )。
a 、底层41.0170343013034301803430l I l I K 1c 1b 1=+=⎪⎭⎫⎝⎛⎪⎭⎫ ⎝⎛=∑∑;柱与基础刚结,10K 2=查表得μ=1.35,极限荷载为N 107N )N (5714)17035.1(3430890014.3)l (EI F 2222cr =>=⨯⨯⨯=μπ=,稳定性足够。
b 、第二层梁柱图15 梁、柱结点36.0130343013034301803430l I l I K 1c 1b 1=+=⎪⎭⎫⎝⎛⎪⎭⎫ ⎝⎛=∑∑;41.0K 2=查表得μ=1.75,极限荷载为N 72N )N (5815)13075.1(3430890014.3)l (EI F 2222cr =>=⨯⨯⨯=μπ=,稳定性足够。
c 、第三、四层稳定性足够。
4、振动计算地震台振动为正弦波,频率2Hz 、4Hz 、 6Hz 、8Hz 、 10H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