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考点跟踪突破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三)(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20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有答案)

这时才发现,刚才看见的红色,不仅仅是枫叶之红,还有一片片的山楂树,早熟的红 果已然坠落山坡,竟然没有人来采摘。一阵秋风刮过,有的树叶离开了母体,落到 溪流之中,顺水漂泊而下。一叶知秋,这真是秋天山野的静物写生。
⑧静——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 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久违了,天空的美神, 在喧嚣的城市,无法找到你的身影,在这寂静无声的大山深处,你带给游人的是天 籁声声。时光似乎倒流过去半个多世纪,情不自禁地记起了儿时,每逢雁鸣长空, 我和小伙伴们仰望雁阵时,呼喊出的童真:
的风景?不远处有黑龙潭、云雾山,还有……’”“
我说:‘就这么办吧,哪儿景致最野,你就拉我到哪
儿去。’”可以看出作者要寻野景。文中还写到作
者寻到的野景。同时从文中“毕竟期望寻找山间
的野趣呀”“原来,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里寻觅野
趣的‘情痴’”,可知作者也要寻到野趣。
2.在进山寻野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
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 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
喉头。(从描写方法的 使用了连续性动词“闭上”“靠”“掏”“倒进”“咽下”,可以看
角度)
出是动作描写。这里写作者喝酒的动作,可以看出作者
寻野后心情非常好,沉醉于秋景中,情不自禁地拿出酒来
喝,作者“闭上眼睛”,顺势而靠,喝酒后又感觉爽透心扉,表
(选自《河北日报》2019年5月17日,有改动)
1.“秋山寻野”中的“野”,包含了 [答案] “野”在文中,一是指山林中的“野景”,二是
哪两个方面的内容?(2分)【考 指作者体悟到的“野趣”。
点一 信息提取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一
202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三)(10篇含答案)

202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三)(10篇含答案)一、凶手WiFi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
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
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
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
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
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
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
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
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
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
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部编人教版】中考一轮复习: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复习:散文阅读

【部编人教版】——2020年中考语文突破复习:散文阅读一、散文的特点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
例如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
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
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
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
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
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散文阅读及答案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散文阅读及答案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散文阅读及答案说明:本试题汇编来源于2020年全国各地100余份中考语文试题,每8个阅读编为一组,是谓一套。
共7套,共104页,均有答案。
每一套均可独立成,用作学生练习用,也可作为老师测试用。
第一套中考散文阅读试题汇编【一】(2020年中考·辽宁省营口)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①“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到,风一起,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簌簌有声,顷刻间就白了地面,白了人间。
②外公过世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我仍会经常想起他。
③小时候,我是一个十足的“跟屁虫”,成天不是粘着外婆,就是跟着外公。
偶尔我也会随着他们一起插秧,但总是插得横七竖八,能不能成活都充满了悬念。
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任由我随意发挥。
即使有路过的乡亲提醒说:“这样插秧怎么可以,影响收成啊!”外公也权当没听见。
④外公是个退伍军人,平日里话很少,有时他一天下来所说的话,扳扳手指都能数得过来。
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整天在地里忙活。
那时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但凡餐桌上能见到的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家种的。
小时候,我最爱跟着外公去田间地头。
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在那片天然的乐园里,连泥土的气息都是那么清新芬芳。
⑤除了种地,外公还特别喜欢看戏。
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但凡本村或邻村来了戏班子唱戏,他都会欣然前去,一次不落。
外公看戏,有时也会带上我。
那时候我并不明白戏台上“吚吚呀呀”唱的都是些什么,并不了解其中的趣味所在。
而外公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看到散场才离开,当我问他戏曲的内容时,他才会简单地解释两句。
那时一台戏结束时,很多观众都会往台边预置的篮子里投钱。
我问外公,为什么散戏时,大家要往台上撒钱呢?外公说,那些演员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挣些钱全凭乡亲们捧场。
与很多观众不同,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
2020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带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名师精讲解题思路与技巧,值得下载练习)基本目标:阅读文本,能找出行文线索,概括中心思想。
提升目标:针对考试题型,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阅读文本,能找出行文线索,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针对考试题型,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本考点常考的题型有:1.归纳内容要点。
2.概括中心思想。
3.找出行文线索。
二、方法总结(一)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的方法。
1.标题目扩展法:对标题扩展充实。
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
4.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
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概括。
(二)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1.鸟瞰全文:通读全文,明确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通过对人物、事件和景物的分析,来探求文章的中心思想。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往往点明了全文或段落叙述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标题:标题常常能作某些交代或暗示,或揭示文章体裁,或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图,对解题有一定的帮助。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成分:记叙文特别是散文,作者往往卒章显志,通过议论句或抒情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抓住了这个观点态度,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中心。
5.从反复出现的词句或暗示主题的关键词语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6.从作者对人物、事件或者事物的情感态度入手。
(三)找出行文线索的方法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3)以核心事件为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5)以地点为线索;(6)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3.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散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称之为反复句。
2020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括、语言品味类题目,仍是考查的重点。能体现考生阅读个性的见解类、探究
类拓展题也有可能在试题中出现。
第三部分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考纲导航
考情分析
名师考点精讲
常考考点
-10-
记叙文知识清单 1.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 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记叙文六要素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考纲导航
考情分析
名师考点精讲
常考考点
-5-
考查知识点及分值
考查篇 年份 目
及文体
筛选信 息,概括 内容
梳理 文章思 路
结合语 境,还原 语句
品味 语言, 赏析 手法
理解重要 词、句、 段的含意 及作用
分析人 物形象, 领悟究 文章内 容
第三部分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考纲导航
考情分析
名师考点精讲
常考考点
-4-
考查知识点及分值
考查篇 年份 目
及文体
筛选信 息,概括 内容
梳理 文章思 路
结合语 境,还原 语句
品味 语言, 赏析 手法
理解重要 词、句、 段的含意 及作用
分析人 物形象, 领悟思 想内容
拟写/赏 析文章 标题
探究 文章内 容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第三部分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考纲导航
考情分析
名师考点精讲
常考考点
-3-
1.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 C,分析综合 )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C,分析综合 ) 3.准确概括段意或层意,归纳文章中心。( C,分析综合 ) 4.准确概括文中描写的人物、事物的特征。( C,分析综合 ) 5.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段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B,理解 ) 6.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B,理解 ) 7.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文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B,理解 ) 8.了解文章常用的写作手法并能做出简单分析。( C,分析综合 ) 9.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E,欣赏评价 ) 10.初步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B,理解 ) 11.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E,欣赏评价 ) 12.品味文学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E,欣赏评价 )
重庆市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通用)

格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
反 复
(鄂教:八下P102)
作用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辨析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举例
朱自清《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与喜爱。
答题
第一人称
定义
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记叙。
作用
①使文章具有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举例
鲁迅《孔乙己》:从“我”这个酒馆伙计的角度描写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悲惨命运。
第二人称
定义
用“你”“你们”来叙述,就是第二人称的叙述。
作用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便于抒情。
举例
张之路《羚羊木雕》:开篇先写“我”因将木雕送给好朋友万芳,而遭到父母责备,后插入“我”和万芳之间深厚友谊的一些具体表现,既交代了写作背景,又为主体部分作好了铺垫。
倒叙
定义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序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作用
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的,最后写它的胜利。
顺叙
定义
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
2020年中考记叙类(含小说、散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2020年中考记叙类(含小说、散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基础知识1.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记叙顺序及其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①补充交代了……内容;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形象,突出……主题;③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情节更紧凑曲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补叙(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4.人物描写(五种):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作用:生动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状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性格/形象。
5. 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表达……情感。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表达……情感。
排比: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
夸张:极力夸大或缩小,强调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加强语气,感情强烈,发人深省。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反复:突出强调……,表达强烈的……感情。
6. 常见表现手法: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设悬念,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详略得当,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多感官角度等。
二、常考考点及答题技巧考点一.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事件)答题技巧:(全文一件事:什么人 + 在什么情况下 + 做了什么事 + 结果如何)(全文几件事:人 + 事或时间 + 人 + 事)考点二. 赏析词语在文中(句中)的含义答题技巧:本义 + 文中之义(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表达……感情或表现……特点【例如】《秋天的怀念》中“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中,“田地”一词赏析:原指耕种庄稼的土地,文中指母亲病得十分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考点跟踪突破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三)一、(2020·桂林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枕乡音梦里听包利民①离得越远,越容易听见乡音。
因为在更遥远处,故乡的地域被扩大,乡音也成为一地之音。
若在国外,可能闻汉语而动乡情。
而其实,如果细究到每一个村子,语言都是有着些许差别,生于斯长于斯,感触细微。
比如在同省,听到同一城,或者同一镇的声音,都会有着难抑的激动。
②而在我家乡的小村子,语言没有什么特殊的音调变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音,基本属于普通话,只是有一些词语或者句子是外人难以弄懂其中意思的,这或许是东北话的普遍特征。
当将乡音细化到村,那么,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缘故,更是因为同饮一井水的那种情感,才使得他们的话语也亲切入心。
③当时村里有一个孩子,说话极让我们讨厌,倒不是他说什么难听的话,而是他说话时的嗓音和动作。
他的声音很尖细,却又不似女孩声,所以听起来很不舒服,而且每一说话必手舞足蹈,因此大家都远远躲着他。
直到长成少年,他说话依然如此。
当搬离那个村子时,我竟是很庆幸可以不再见到他,不再听到他的声音。
④多年以后,当我在几千里外的异地他乡,回想起故乡的种种,也从没有那个孩子的影子出现。
那个夏天的午后,我正躺在宿舍的床上看书,他便找了来,虽然十多年不见,已经面目全非,可是他一开口,我便认出了他。
声音依然很尖细,依然手舞足蹈,可是,这曾经讨厌的一切,此刻,在陌生的土地上,竟差点逼出我的泪水来。
⑤原来,曾经的一切,在经过距离的遥远和思念的累积之后,都会变得美好,哪怕是曾经讨厌的声音,也是游子心中的天籁。
⑥当年的邻家老奶奶,白发苍然,一肚子的传说故事,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聚集到邻家,听她讲故事。
她盘坐在炕头上,那略带山东口音的故事便流淌出来,每一天都不重样。
我们听得上瘾,虽然害怕那些鬼神之事,却欲罢不能。
后来,那个老奶奶去世,也带走了她一肚子的故事。
当离开故乡后,总是想起那个黑黑的屋子,想起昏暗的烛光,想起那张满是皱纹的脸,想起那略带山东口音的故事,才觉故乡遥远,而飘荡在记忆中的声音,却比故乡更远。
⑦一个冬天的夜,窗外是无边无际的寒冷,拥被而眠,竟是梦见了当年的情景。
梦里,邻家老奶奶清晰的声音,穿过沉沉的梦境,化作醒来时的一枕清泪。
有些乡音,真的只能在梦里重闻。
梦,是比故乡更遥远的地方。
⑧那时,村里有个傻子,每日里站在村口,嘴里发出哇啦哇啦的声音,他只会发出这一种声音,谁也听不懂他要表达些什么。
那一年在外历尽风尘重返故乡,一进村口,便听见他独特的声音,带着巨大的亲切感一下子便穿透了风霜覆盖的心,泪落如雨。
只要是故乡的声音,只要是乡亲的声音,不管那是怎样的声音,总能抵达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可是,离乡日久,许许多多的乡亲,却再也见不到了,更多的,都星散在外,而故乡也正一日日变得让我们不认识,心中的故乡渐渐远去。
所以,我们越走越远,回去的时候越来越少,熟悉的乡音,也只能在偶尔的旧梦中响起。
或许,我们一辈子不曾改变的口音,就是故乡给我们留下的印迹,一直相伴,一如心中的故乡。
1.文章标题里“乡音”的含义是什么?这“乡音”凝聚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指自己故乡的本土话,是我们最能表达情感的载体;二指离别家乡在外的游子心中共同的情怀——乡音是流动的故乡,是听得见的家乡这“乡音”凝聚着游子对故乡深深地眷恋之情。
2.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哪些乡音?这些乡音各有什么不同?①当时村里那个孩子的声音,虽然他的声音总让人不舒服、想远离,但无论过去多久,那却是不折不扣的乡音;②当年邻家老奶奶夹着山东口音说故事时的声音,那是另一种“乡音”,是作者和诸多游子再也回不去的、曾经生活在故乡的日子;③那时村口傻子嘴里永远听不懂的声音,那是代表故乡、代表父老乡亲的声音。
3.品析一下文章的第⑤段所蕴含的情思。
多年以后,他乡遇乡亲,“我”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因为他那不好听却极亲切的乡音填补了“我”灵魂中因乡愁而产生的落寞、孤寂,更让“我”体会到了那些生命中远离后的思念、失去后的珍惜。
4.请分析一下第⑥段中连用四个“想起”产生的表达效果。
作者回忆的是当年邻居老奶奶讲故事的场景,想起的是那颇显简陋却异常温暖的环境,是装满故事亲切异常的故乡人,连用四个“想起”串起了如此细致的回忆,正是作者乡愁萦绕心头的表现。
5.作者为什么认为:“乡音只能在梦中响起”?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①漂泊在外,离乡久远,归乡少,归乡难,所以只能梦回故乡、梦闻乡音来聊作宽慰。
②心中的那个故乡已经随着岁月越走越远,即使归乡,面对的也是物是人非,不复当年。
那时、那人、那音、那地,也只有梦中才有可能重温、再现。
6.“一枕乡音梦里听,穿过沉沉的梦境,化作醒来时的一枕清泪。
”文中多次提到落泪,这泪中有什么呢?有再遇故人的激动,有回忆往昔的甜美,更有故乡难归、岁月不再的隐痛。
二、(2020·连云港)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大的事情刘亮程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边,便走了。
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重选一个地方打新洞。
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
草棚这儿地势高、干爽,适合人筑屋、鼠打洞。
麦草垛下面隐蔽、安全,麦秆中少不了有一些剩余的麦穗麦粒足够几代老鼠吃。
鸟儿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鸟粪。
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
这些都是给下一年来到的人们留下的麻烦事情。
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
剩下的事将被搁在一边。
如果下一年我们不来。
下下一年还不来。
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
如果人的事情结束了,或者人还有万般未竟的事业。
但人没有了,再也没有了。
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
别说一座钢铁空城、一个砖瓦村落。
仅仅是我们弃在大地上的一间平常的土房子,就够它们多少年收拾。
草大概用五年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
草根蛰伏在土里,它没有死掉,一直在土中窥听地面上的动静。
一年又一年,人的脚步在院子里来来去去,时缓时快,时轻时沉。
终于有一天,再听不见了。
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
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
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
草开始从墙缝往外长,往房顶上长。
而房顶的大木梁中,几只蛀虫正悄悄干着一件大事情。
它们打算用七八十年,把这棵木梁蛀空。
然后房顶塌下来。
与此同时,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
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
厚实的墙基里,一群蝼蚁正一小粒一小粒往外搬土。
它们把巢筑在墙基里,大蝼蚁在墙里死去,小蝼蚁又在墙里出生。
这个过程没有谁能全部经历,它太漫长,大概要一千八百年,墙根就彻底毁了。
曾经从土里站起来,高出大地的这些土,终归又倒塌到泥土里。
但要完全抹平这片土房子的痕迹,几乎是不可能。
不管多大的风,刮平一道田埂也得一百年功夫;一只随意弃在塘边的碎瓷碗,三百年后依旧会硌疼一只野鸭的蹼掌;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
除了时间。
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
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
时间再没有时间。
(选自《刘亮程文集》,略有删改)1.请分析文章第二段的作用。
内容上:通过描写动物们重新回归自然的场景,表现出动物们自由鲜活的生存状态。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不是我们的事情”,同时为下文写“我们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理解。
一般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方面作答。
内容上要分析第二段描写的内容;结构上要从“承上启下”方面,结合语境作答。
意合即可。
2.文章第三段“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中的“一切”指的是什么?一切:①人类的活动,人们料理麦地,收割麦子;②动物的活动,老鼠、鸟儿、野鸡回到野地草棚、地边草垛。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指代作用的理解。
要结合上下文,从人类、动物的具体活动作答,并代入语句验证是否合理。
3.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八段画线的句子。
运用细节(动作)描写和拟人手法,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将小草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复苏的场景,表现了小草对人类的谨慎,对重回地面的欣喜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4.请说说“时间再没有时间”这句话蕴含的复杂情感。
①拯救自然的急迫之情;②对自然被人类破坏的无奈;③对自然的悲悯与同情;④对自然被伤害而无法弥补的痛惜;⑤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
5.阅读全文,请探究题目“最大的事情”的内涵。
①消除人类破坏的痕迹,是自然最大的事情;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③人类破坏自然太久,尽快拯救自然,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④人类留给自然什么样的痕迹,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⑤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题目内涵的理解。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对自然做的什么事情,才是最大的事情。
言之成理即可。
三、(2020·贵港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飞舞在生命里的蝴蝶标本阿黛儿的父亲在她 12 岁那年因为一次意外去世了,阿黛儿因此变得孤僻和敏感。
初一时,阿黛儿的学校里新来了一位生物老师格雷特。
一次课上,格雷特为了给同学们讲清楚雄鸟和雌鸟的不同,特意举了一个例子,并要求大家进行讨论。
阿黛儿一言不发,格雷特觉得很奇怪,有同学告诉他,阿黛儿的父亲刚刚去世了,她最抗拒这种话题了。
后来,格雷特常在课余时间和阿黛儿谈心,阿黛儿却是想尽各种方法逃避,阿黛儿不想看到他人眼神中的同情,她要用行动向人证明,虽然没有了父亲,自己却依然是最优秀的。
学期结束前,格雷特宣布结业考试内容为制作一只蝴蝶标本。
对阿黛儿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最佳时机。
为了这次考试,阿黛儿花费了很多时间,一次又一次地捕捉蝴蝶。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阿黛儿在郊外的草地上捉到了一只蓝绿相间的彩色蝴蝶。
拿着这只漂亮的蝴蝶,阿黛儿按照格雷特上课时所说的方法小心地做着,花了几个夜晚的工夫,终于把标本做好了。
完工的那天,阿黛儿第一次睡了个好觉。
交标本的日子一天天接近了,阿黛儿的心里充满了期待。
然而,就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收拾家务的时候,竟不小心把那只蝴蝶标本碰到了地上。
看着支离破碎的蝴蝶标本,阿黛儿伤心欲绝。
母亲内疚地说:“别哭了,都是妈不好,要不然我到学校去跟你们老师解释一下。
”“不!”阿黛儿大声地吼叫着,一把推开了母亲,狂奔而去。
不知道为什么,阿黛儿居然一个人跑到了学校的教室里,傍晚的学校冷冷清清的,在课桌的抽屉里,阿黛儿突然发现了一只漂亮的蝴蝶躺在那里,这是真的吗?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用力地揉着,是的,是一只漂亮的蝴蝶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