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影响深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望岳》为例,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
-意象的理解与把握:对于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通过图片、情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如《渡荆门送别》中的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学生需学会识别并在写作中运用。
-诗歌情感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深沉,如《春望》中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入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五首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被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我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看得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新课讲授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上还存在困难。比如在讲解《春望》时,他们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表达感到困惑。这时,我通过对比现代的景象,帮助他们理解诗人在国难时期的心情。这种对比教学似乎对他们理解有所帮助。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包括《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望岳》、《登高》和诗歌背景: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内容:详细解读五首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唐诗五首》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1.遵循部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教学的根本宗旨。
“立德树人”的人文素养与阅读与鉴赏、表达、策略与方法等语文素养是这次部编语文新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爱国主义以情怀,这是教学本课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积累唐诗知识、律诗知识及王绩、崔颢等诗人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学会诗歌阅读鉴赏方法等是教学本课的语文素养。
2.紧扣体载特点,注意依体教学。
这五首诗歌,都是律诗,从律诗的格律体裁特点出发,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正确把握律诗在节奏、押韵、对仗、平仄等所体现出来的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回环往复、琅琅上口的格律之美、声韵之美和音乐之美,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
3.紧扣诗歌特点,领略不同诗歌风格的艺术之美。
这五首诗歌,作者不同,作者的生平际遇、思想情感、创作背影、个性风格、艺术追求、面对所处景物引发的情感不同,创作出的诗歌,其风格迥异,有着不同的特有的艺术魅力。
如王绩平静的写景中抒写自己的归隐之情,自然宁静,以动衬静,李白于豪迈奔放、神奇瑰丽的想象中抒写青春勃发之情、思念家乡之意。
4.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本课教学。
本课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整个单元的古代诗文,都是歌咏祖国山水的优美篇章。
因此,教学本课,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意境,沉浸于其景其情,发挥想象联想,感受山川风物的灵秀,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
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初二学生从幼儿开始已接触学习古代诗歌,现在他们已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句,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有浓厚兴趣。
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时要特别引起注意,这是依学定教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学情起点。
7.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学习:《野望》《黄鹤楼》(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了解王绩、崔颢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理解《唐诗五首》五首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的课文解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教学重点•分析《唐诗五首》的情感、意境和表现手法•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理解《静夜思》和《登高》中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和《将进酒》中的节奏来理解诗歌内涵•探究《短歌行》中的女性意识和人生哲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唐诗五首》教学目标•认识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了解《唐诗五首》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题材、格律、意境和内涵教学重点•分析《唐诗五首》的情感、意境和表现手法•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代表作品,激发课堂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唐代诗歌的意愿。
2.导入介绍《唐诗五首》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题材、格律、意境和内涵。
3.分析针对每首诗歌分析其情感、意境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总结总结所学习的唐代诗歌特点和《唐诗五首》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目标•理解《静夜思》的意境和内涵•增强学生的课文解读能力教学重点•分析《静夜思》的人生哲理•理解《静夜思》中的意象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来理解诗歌内涵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唐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让学生理解在诗歌中意象的作用。
2.导入课文分段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和人生哲理,强化学生的课文解读能力。
4.总结总结所学习的《静夜思》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第三课时:《登高》教学目标•理解《登高》的意境和内涵•探究《登高》中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分析《登高》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音韵•了解《登高》中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和节奏来理解诗歌内涵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唐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对韵律和节奏的感知更加敏感。
2.导入课文分段朗读,明确诗歌内心情感变化和意境重点。
3.分析分析《登高》中的意象、节奏和人生哲理,并以此进行课文解读和探究。
八年级上册唐诗5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唐诗5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理解五首唐诗的内容,掌握其主题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诵读练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唐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唐诗的热爱,提升其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五首唐诗的主题、艺术特点及创作背景。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层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故事导入。
讲述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出五首唐诗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讲授新课:逐首讲解五首唐诗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巩固练习:学生尝试自己分析诗歌,老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地位。
四、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唐诗,激活其对唐诗的认知。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讨论和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唐诗。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报告和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唐诗的学习。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五首唐诗,理解并分析其内容。
2. 写一篇关于你最喜欢的一首唐诗的赏析,表达你的理解和感受。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本教案是针对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的教学设计,主要针对探究唐诗的魅力、欣赏唐诗的技巧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鉴赏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感受唐诗的魅力。
2.掌握欣赏唐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鉴赏能力。
3.通过学习五首唐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唐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五首唐诗的欣赏和解析。
3.五首唐诗的写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唐诗音乐,让学生感受唐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愉悦的进入课堂。
2.唐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的讲解通过图文并茂的PPT展示,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和唐诗的艺术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唐诗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内涵。
3.五首唐诗的欣赏和解析3.1《静夜思》教师先念诗,让学生体会诗句的韵律和意境,再分析诗句的意义和用词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唐诗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
3.2《将进酒》教师可采用分段解析的方法,先让学生了解整首诗的基本内容,再分析每个段落的情感变化和诗人用词和构思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领会唐诗的情感和表达风格。
3.3《春晓》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再分析诗句的行文结构和刻画细节,引导学生理解唐诗的意象和音韵。
3.4《望岳》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引入法,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巍峨的山峰上,然后再分析诗句的所表达的情感和景象,引导学生领悟唐诗的豁达和浑然自然。
3.5《登高》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认识诗人和此诗的背景和历史背景,然后分析诗句的情感表达和文字组合,引导学生理解唐诗的情感,扩大学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面。
4.五首唐诗的写作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出一首唐诗,让学生从欣赏到创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了解学生对唐诗的理解程度和兴趣,评价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掌握唐诗的历史背景、文学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
《唐诗五首》教案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教案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一、学习《野望》导入: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1.初步感知学生初读全诗,对照注释,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全诗。
学生交流,教师可出示以下译文,与学生的译文比较: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深入理解(1)教师讲解首联,重点讲解:①“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皋,水边高地。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自读颔联和颈联,说说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交流、明确:这两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作者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自读尾联,讨论:作者从田园中找到慰藉了吗?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流露着怎样的情感?交流、明确: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韵律、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多媒体展示、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对作者生平背景、文化背景的掌握。
-学生对唐诗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不足,影响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需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4)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分析、比较诗歌时,容易受到固定思维的限制,需要教师引导。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2.教学难点
(1)对诗句韵律、平仄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容易混淆平仄、韵脚等概念,需通过实例分析、练习加强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诗句,以加深对韵律、平仄的掌握。
(2)对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学生在理解诗句背后的意境、情感时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解释。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概念。唐诗是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韵律、意境和艺术魅力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鹳雀楼》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精练的语言描绘壮阔的景象,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诗文?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
?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学习目标1.朗读古诗,把握情感。
重点2.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教学新课使至塞上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概括内容提问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提问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提问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渡荆门送别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提问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提问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提问4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提问5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你有什么看法?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
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钱塘湖春行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提问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早春。
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提问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看出的?明确骑马。
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提问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提问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
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孤山寺云水生春意↓游春行贾公亭莺燕争春光踪↓踪踪白沙堤花草竞春荣↓↓西湖早春图最爱诗人赞春情教学反思《唐诗五首》教案二【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1.资料助读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东皋ā徙倚ǐǐ犊ú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高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小结全诗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
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
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
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
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