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
所谓“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当前的主要表现为:农民太穷,农村太苦,农业太危险。
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并且诸多问题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系,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而是相互关联,甚至存在着衍生关系。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单纯地一个个地加以解决,而是应该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在多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逐步缓解各种问题中的矛盾冲突,进而使矛盾化解开来,从而得到有效解决。
一、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成因(一)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农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数量太多,农业与社会就业都不充分,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
由于农民收入低,又直接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启动。
内需市场难以启动,农民生活质量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压力就越来越大。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太弱与土地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这样,农业土地不仅承担着生产的功能,还不得不承担着稳定的功能,因此,机械化作业难以推广。
由此,更进一步造成农业投资回报率低,成本加大,继而影响到农业龙头企业的形成,最终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农村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条件太差,生存质量难以保障,生态和环境压力加大。
表现在农村农业与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产业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无序开发与无序利用得不到有效控制。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始终制约着中国的农业进步和农村发展。
中国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民拥有的土地其生产功能在下降,而生存保障功能在上升。
众所周知,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形式一般是以土地的规模经营为前提的,农民绝大多数还要依赖土地吃饭。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数量的迅速增加,农产品的价格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农民依靠产出来增加收入的机会减少。
三农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
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泛引用;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2003年中共中央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
三农问题的内容:1、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2、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3、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为何三农问题会变的越来越严峻呢?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
在恶性循环下,三农问题不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简称。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
“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新农村的建设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农村的发展如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如何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于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
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2024年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一、引言2023年,我在学习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农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学习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努力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了三农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在这篇心得体会中,我将总结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同时展望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
二、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我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一。
农村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决定性力量,只有解决了农民的生活困境和农村的经济落后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深入了解三农问题在学习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虽然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农村经济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次,农村教育医疗水平的不均衡。
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农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普遍较低。
四、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努力和创新在了解三农问题的基础上,我对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努力和创新表示肯定。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农村发展政策,加大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支持力度。
政府还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了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
五、个人对三农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在学习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我思考了一些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
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投入的力度。
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民的生活品质。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
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着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
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
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容 乐 观 , 些 都 直 接 影 响 了 农 民 收入 的增 长 和 生活 水平 的提 高 。 这
而 在 一些 地 方 , 由于 认 识 上 出现 误 区 , 农 村 土 地 承 包 政 策 产 生 对 了动 摇 , 至 出现 了 一 些错 误做 法 , 害 了 农 民的 权 益 。加 上 农 甚 损
赋 予 新 世 纪 新 阶段 农 、 、农 村 、 农 民 问题 的 新 内涵 。 党 中 央 从 I
20 0 4年 以来 连 续 七 年 将 一 号 文 件 的落 脚 点 锁 定 于“ 农 ” 域 , 三 领
这 是 建 国 以来 决 策 层 对“ 农 ” 长 的 关 注 周 期 , 分 表 明 党 和 三 最 充 政 府 对 农业 这 个 国 民经 济 基 础 的 高度 重 视 以及 作 为重 中之 重 来 抓 的 决 心 。 经济 欠 发 达 的 内陆 省 份 甘肃 而 言 , 真 贯 彻 落 实党 就 认 和 国 家 有 关“ 农 ” 重 大 决 策 部 署 , 力 地 推 动 我 省 农 业 进 入 三 的 有
全 面 小 康 , 不 可 能 有 全 国人 民 的全 面 小 康 。 ”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就 这
业 生 产 资 料 涨 价 , 入成 本 增 加 , 产 品 买 难 卖 难 , 投 农 也影 响 了 农 民 的利 益 。这 表 明 , 面建 设小 康 社 会 的重 点 和 难 点都 在 农 村 , 全
平是否提高, 将直接关系到我 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标 的实现 。 我省农村人 口多,0 为 L地和高原旱地 , 自然条件严酷 , 7% U 且 灾害
解 决“ 农 ” 题 的 基本 目标 。 现 阶 段 , 民 问题 的 核心 是收 入 三 问 在 农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农业农村领域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综述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问题,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具体来说,三农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目前,中国农业面临粮食产量增长乏力、农业科技落后、生产成本上升、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等问题。
2.农村问题:农村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形态,农村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目前,中国农村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3.农民问题:农民是国家的基础和灵魂,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目前,中国农民面临土地流转、务农收益低、外出务工风险大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妨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整体的经济社会稳定。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国发展的瓶颈和挑战。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面对三农问题的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激发农村活力,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工农互动、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1.产业振兴: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2.农村改革:通过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村规民约制度改革等,解决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3.生态建设:通过生态保护和恢复、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
4.民生改善:通过推进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住房保障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
专题五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知识链接]1、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2、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
【考点归纳】一、中国近代重要的土地政策1.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并没有真正实行。
2.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孙中山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5.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二、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1、建国初期: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
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
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
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这是党的十六大赋予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内涵。
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依法维护农民的权益,保护农民的利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
重视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三农”问题是关系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三农”问题中尤为重要的是农民问题,它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首先,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有近13亿人口,其中7.8亿在农村。
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农民的农业收入增加缓慢;乡镇企业正处于爬坡阶段,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难以较快提高;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外出务工不容乐观,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在一些地方,由于认识上出现误区,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产生了动摇,甚至出现了一些错误做法,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加上
第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