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抗生素
药物化学第八章抗生素优秀课件

H
OH
O
O
R NHBiblioteka HSON
H
H OH
O
Penicillins O
R NH S
H
ON H
O
A OH
Penicillins
Cephalosporins
立体结构
O
R NH
H
S
ON H
H OH
O
Penicillins
O
R NH S
H
ON H
O
A OH
Cephalosporins
O
N
O N
右图为苄青霉素钾的单晶衍射三维立体结构图像
Oxypenem
N O
• 单环的β-内酰胺
Monobactam
结构特征
• 都具有一个四元的β-内酰 胺环
• β-内酰胺环通过氮原子和 邻近的第三碳原子与第 二杂原子稠合(单环除外)
• 与氮相邻O 的碳原子连有
一的个诺R羧卡基 菌N素(具H除有外单)环结构 • β-内酰H胺环氮原S 子的3位
有一个O酰胺基N 侧链H
耐药机制
• 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 • 使抗菌的作用的靶点发生改变 • 细胞特性的改变 • 细菌产生药泵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泵出细胞
第一节 β-内酰胺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
一、概述
αβ
N O
• 四个原子组成的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
β-内酰胺环的作用
• 发挥生物活性的必需基团
HHH
N
S
O CN O HO ONa
HHH
N
S
O
OO
N
H
O
OH
08 第8章 抗生素

第8章抗生素一、教学大纲基本要求抗生素的定义、拮抗作用、抗生素的抗菌性能、抗菌机制以及一些重要抗生素的化学和医疗特性。
二、本章知识要点(一)抗生素的概况早期抗生素的定义是指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在低浓度下就能抑制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甚至杀死他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随着抗生素研究和生产的发展,抗生素的来源已不仅仅限于微生物,也包括高等动、植物产生的代谢物,甚至包括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在性能方面也不仅仅限于抗细菌的物质,某些抗肿瘤、抗原虫、抗病毒、抗真菌、抗藻类、抗寄生虫以及杀虫除草等的物质也包括在抗生素这个范畴内。
目前已知的天然抗生素有上万种,其中近半数为放线菌所产生。
一类微生物抑制或杀死它类微生物的作用称为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
拮抗作用是微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人们正是通过对它的深入研究陆续分离得到了多种抗生素的。
(二)抗生素的抗菌性能各种抗生素的抗菌效果,多数呈抑菌作用,少数具杀菌作用或溶菌作用。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和一般消毒剂有所不同,抗生素是作用到菌类的生理方面,通过生物化学方式干扰菌类的一种或几种代谢机能,使菌类受到抑制或杀死。
由于抗生素的这种特殊作用方式,使它的抗菌作用具有以下特点:1、选择性作用因为各种微生物各有固定的结构和代谢方式,各种抗生素的作用方式也不相同,所以一种抗生素只对一定种类的微生物有抗菌作用,即所谓的抗菌谱。
有的抗生素抗菌谱较窄,有的则较宽,这类抗生素称为广谱抗生素。
2、选择性毒力抗生素对人体及动、植物组织的毒力,一般远小于它对致病菌的毒力,这称为抗生素的选择性毒力。
通常抗生素在极高的稀释度仍能有选择地抑制或杀死微生物。
选择性毒力构成感染症的化学治疗的基础。
3、引起细菌的耐药性细菌在抗生素的作用下,除了大批敏感菌被抑制或杀死外,常常会有一些菌株调整或改变代谢途径,从敏感菌变为不敏感菌,即产生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菌的出现是医学上的严重问题。
目前除设法寻找新的抗耐药菌的抗生素外,在临床上应该合理使用,避免滥用,以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第八章抗生素12ppt课件

3.粘肽转肽酶 (peptidoglycan transpeptidase):是细菌 细胞壁合成过程中的一种酶。在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中,首先由
N-乙酰胞壁酸,N-乙酰葡萄糖胺和多肽形成线型高聚物,然后
在粘肽转肽酶的催化下,经转肽(交联)反应形成网状的细胞 壁。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部位主要是抑制粘肽转肽酶,使 其催化的转肽反应不能进行,从而阻碍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 菌死亡。 4.抗菌活性 (antibacterial activity): 是指药物抑制或 杀灭微生物的能力,可用体外抗菌试验来测定。能够抑制培养 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称之为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 使菌数减少99.9%的最低浓度称之为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H
N2 O1 5 CH3
5
6 1
3
42 1
6
H
O
4 3 2 Cl
O
2-(5-甲基-3-(2-氯苯基)异噁唑乙酰基
2-(5-甲基-3-(苯基)异噁唑乙酰基
1
Cl
2O 5
N
CH3
2 3
1
2 34 1
3
F
2
2 O1 5 N
CH3
1 3 42 1
4 5 6 Cl
4 5 6 Cl
O
O
2-(5-甲基-3-(2-氟-6-氯苯基)异噁唑乙酰基
非奈西林
丙匹西林
②引入空间位阻较大基团
1
R1
2
2O
N
3
5 4 2
CH3 HH
药物化学第八章抗生素1β内酰胺类

半 胱氨 酸 Cys
O HH
结构特点
RN H
S N
O
COOH
❖ 分解1、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 缬氨酸 Val
酰胺侧链
❖ 分解2、半胱氨酸、缬氨酸、侧链;
➢ 两个环张力都较大(故体内活性和体外易失 活):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
➢ 两个环不在一个平面上,致使β-内酰胺环中 的羰基与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不能共轭,羰基
分类—按化学结构
β-内酰胺类 四环素类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其它类
OH H N
Cl Cl
O2N
O OH
OH HH
NMe2 OH
OH
O HH
N
S
H
N
O
COOH
OH O
OH O
CONH2
HO
HO HO
O
OH
OH
O NHMe OH
H2N O
O
O HN
O
HO
OH O
HO OO
NMe2
O
O OMe
阻止侧链羰基电子向β-内酰胺环转移,增
加对酸的稳定性。
O
HH
O N
S
H
N
O
COOH
青霉素V
青霉醛
青霉胺
胺,醇
H R'CONH
O
H S
N COOH
RNH2 or ROH
青霉素
HH
RCONH
S
O HN OH
COOR
青霉酸酯 or
HH
RCONH
S
O HN OH
CONHR
青霉酰胺
性质小结
由以上稳定性可见: ❖ 青霉素只能注射给药 ❖ 在肠胃中,青霉素易分解失活
第八章 抗生素共98页

6-APA
生产 250吨/
需 七 千
月,可
吨
合成阿
玉
莫西林
/
米
250*1.7
每
倍
月
7-ACA生产 60吨/月----可合成阿莫西林60*1.8倍
9、抗生素在农牧业方面的应用 青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 用于农业,如猪的病毒性肺炎。
饲料中加入少量金霉素、土霉素可 使幼猪、鸡等生长加快
在动物的肝、肉、脂肪等 中残留抗生素
性质不稳定易发生开环导致失活。
二、分类:经典结构药物 P259
青霉素类(Penicillins)
HH
RCH2CONH
S
N O
COOH
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s)
XH
RC ONH
S
5
76
4
8 N1 2 3
A
O
COOH
X = H- or CH3COOC ephalosporins
1、两者结构特征及性质比较
第八章 抗生素 (Antibiotics)
抗感染药物
一、定义:用于治疗病原性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 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疾病的药物。
二、分类: 1、按病原性微生物 细 菌: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 真 菌:咪康唑、酮康唑 病 毒:阿昔洛韦 寄生虫:青蒿素、阿苯达唑
2、根据来源 天然: 微生物发酵
NH
4 S
O
H
6
5
O
H
N
2
H1 O
OH
Penicillins理化性质
HH
RCH2CONH
S
1)白色结晶、略溶于水
N O
COOH
08第八章 抗 生 素

耐酸(青霉素V衍生物)
青霉素的改造
耐酶(苯唑西林)
广谱(阿莫西林) 天然青霉素G、X、K、V、N 主要是侧链不同,在发酵时加入侧链相应的酸可使相 应青霉素产量增加。 青霉素V发现表明:侧链中引入电负性基可阻止侧链羰 基电子向β-内酰胺环转移。由此得到耐酸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非 耐酸青霉素 奈西林、丙匹西林、阿度西林。
第八章 抗 生 素(Antibiotics)
抗生素: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在
小剂量的情况下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不 会产生严重的毒性。
应用: 应用: (1)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用于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性 疾病。 (2)某些抗生素有抗肿瘤活性; (3)某些抗生素有免疫抑制和刺激植物生长作用。 来源: 来源: (1)生物合成; (2)化学全合成; (3)半合成。
头孢噻肟钠 (Cefotaxime Sodium)
(6R,7R)-3-[(乙酰氧基) 甲基]-7-[(2-氨基-4-噻唑基)-(甲氧亚 氨基) 乙酰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钠盐 第三代
头孢噻肟钠
甲氧肟基:顺式,抗菌活性强于反式。 光照可变为反式,故应避光保存。
C-3位乙酰氧基的所引起的反应 3
C-2-C-3双键以及β-内酰胺环形成一个较大的共轭体系, 当受到亲核试剂对β-内酰胺羰基的进攻时,C-3位乙酰 氧基是一个较好的离去基团带着负电荷离去,导致β内酰胺环开环,Cephalosporins失活。 可考虑C-7和C-3的修饰以增加稳定必性。
C-3位乙酰氧基的所引起的反应 3
甲氧西林
苯唑西林钠
血清半衰期短,体内与甲氧西林相似。 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 肝毒性:转氨酶升高或引起非特异性肝炎
第八章 抗生素

RCOH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RCOHN
S
HO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主要结构及结构改造部位:
α -OCH3取代
形成各种酰胺亚胺等
氧化为砜 S
β H2N
N O COOH 形成盐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原因
目前,一致认为,青霉素过敏反应中主要抗原决定簇是青霉素分子中β 内酰胺环打开后形成的青霉噻唑基,由于各种青霉素都能形成含有相同的抗 原决定簇,所以极易发生交叉过敏。
第二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作用机制:抑制D-丙氨酰-D-丙氨酸转肽酶(或称为粘肽转肽酶) 的功能,使细菌不能合成细胞壁粘肽,从而杀灭细菌。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碳 青霉烯类和单环β -内酰胺类。
X H S N O COOH X=H, -OCH3 H H O H N SR COOH R1COHN N O R2 R3 H H N O COOH OCH3 H X RCOHN Y O COOH X=O, S N Y
H2N N O COOR1 RCH N OCH3 S N O COOR1 R2 Girard T H2N O COOR1 S R2 RCH N RCHO O COOR1 OCH3 N S R2 N S R2 LiOCH3, CH3OH t-BuOCl
四)青霉素的合成 以6-APA为原料的半合成青霉素的合成途径或方法: [6-APA的获得:以青霉素裂解酶(酶法)或PCl5-Py(化学裂解法)除去氨基 上的酰基得到] 1)直接将6-APA悬浮在水-有机溶剂的混合溶剂中,冰水浴冷却下,用碳酸氢钠 或三乙胺调节到弱碱性,缓慢加入活性酯或侧链酸的酰氯,先于低温下反应一 段时间,再于室温下反应,然后根据产物的性质,通过萃取、调节到pH1~2等 方法,将产物提取出来,再将其制备成钠盐或钾盐。
抗生素

临床上半合成青霉素衍生物均是使用其钠盐或钾盐,由于 β-内酰胺环对碱不太稳定,因此若采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进 行成盐反应时,必须十分小心地进行。对碱不太稳定的半合成 青霉素,可通过与有机酸盐(如乙酸钠等)反应成盐 。
三、天然头孢菌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C和头霉素C
由头孢菌属真菌产生的头孢菌素C、N和P ,抗菌活性比较低。 头孢菌素C抗菌活性虽低,但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有抗菌活性; 对酸较稳定,可口服;毒性较小,与青霉素很少或无交叉过敏反应。 头霉素C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 作为先导物进行结构改造,增强抗菌活性,扩大抗菌谱,发展了第 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
B. 临床应用及特点
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球菌例如链球菌、肺炎 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全身或严重的局部 感染。 优点:副作用小。 缺点:
不能口服给药,只能注射给药,常用钠盐或钾盐。水溶 液在室温下易分解,用粉针,注射前新鲜配制。
(胃酸导致β-内酰胺环开环和侧链水解,失去活性)
某些病人中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皮试针) 体内作用时间短 ,每天至少注射两次;肌注疼痛。 耐药性:长期使用过程中,细菌逐渐产生一些分解酶, 如β-内酰胺酶,产生耐药性。
β-内酰胺环:除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外,β-内酰胺 环与另一个五元环或六元环相稠。 羧基:与β-内酰胺环稠合的环上都有一个羧基。 酰胺基侧链:β-内酰胺环羰基α-碳都有一个酰胺基 侧链。
H H RCOHN N O COOH Penicillins Cephalosporins S RCOHN O N H H S CH2Ac H H RCOHN N O COOH Carbapenems R S
第八章 抗 生 素 Antibiotic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
药学教研室 敬美莲
第八章
抗生素
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 授课内容 学习小结 课堂练习
学习要求 掌握内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典型药物的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 内酰胺类抗生素典型药物的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 临床用途; 临床用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及其典型药物的 理化性质、临床用途;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理化性质; 理化性质、临床用途;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理化性质;红霉 素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特征。 素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特征。 熟悉内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基本结构、作用机制;大环内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基本结构、作用机制; 酯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 酯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基 本结构特征。 本结构特征。 了解内容
H N O-O N
S
CH 3 CH 3 COOH
H N pH2 O HN O
S
CH 3 CH 3 COOH
H 2O
O H N CH N H S CH 3 CH 3 COOH 青霉氧酸 CO 2 O H N
H 3C S N H
CH 3 COOH
HOOC
青霉噻唑酸
H H N O 青霉醛 HS O + H2N
青霉胺
青霉素类的母核是由β 内酰胺环和五元的氢化噻唑 青霉素类的母核是由β-内酰胺环和五元的氢化噻唑 环并合而成,由于张力较大两个环不共平面,因此β 环并合而成,由于张力较大两个环不共平面,因此β内酰胺环的羰基与氮上的孤对电子对不能形成共轭, 内酰胺环的羰基与氮上的孤对电子对不能形成共轭, 易受到亲核或亲电性试剂的进攻,导致β 内酰胺环破 易受到亲核或亲电性试剂的进攻,导致β-内酰胺环破 裂。
III对抗菌效力有影响 对抗菌效力有影响
O O
CH3
IV
IV能影响抗生素效力和 能影响抗生素效力和 药物动力学的性质
(二)典型药物
头孢氨苄 Cefalexin
O O O H2N H N H N H H S OH CH3 ,H2 O ·H2
化学名为(6R,7R)-3-甲基-7-[(R)-2-氨基-2-苯 乙酰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一水合物,又名先锋霉素IV、头孢力新、 苯甘孢霉素。
二、青霉素类
H H N H O O 青霉素G N H S CH3 CH3 O OH
天然青霉素是霉菌属的青霉菌经发酵而得,共 天然青霉素是霉菌属的青霉菌经发酵而得, 种成分,以青霉素G的临床应用价值最高。 有7种成分,以青霉素G的临床应用价值最高。
(一)天然青霉素类 共同特性 天然青霉素类的共同特性 青霉素类
三、头孢菌素类
(一)概述
头孢菌素类主要是指半合成的广谱抗生素,是由 头孢菌素类主要是指半合成的广谱抗生素, 天然的头孢菌素C 经结构改造而得。 头孢菌素C 天然的头孢菌素 C 经结构改造而得 。 头孢菌素 C 的母 核为四元的β 核为四元的β-内酰胺环和六元的氢化噻嗪环的稠合 体系, 氨基己二单酰氨基。 体系,侧链为亲水性的D-α-氨基己二单酰氨基。
H3N+
-OOC
O CHCH2CH2CH2 C NH O 头孢菌素C N
S CH2OCOCH3 COOH
知识链接
——头孢菌素的结构改造 头孢菌素的结构改造 II能影响对 内 能影响对β-内 能影响对 酰胺酶的稳定性 I 是 抗菌 谱的 决定 性基 团
II O H H I R NH O 7 S 6 5 4 N 1 2 3 COOH III
广谱青霉素
在侧链α位引入极性基团如: 在侧链α位引入极性基团如: 氨基、羧基、 氨基、羧基、磺酸基等 扩大了抗菌谱。 扩大了抗菌谱。
(三)典型药物
苯唑西林钠 Oxacillin Sodium
【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
O O O N O N ONa H CH3 CH3 ,H2O ·H2O
N S H H H CH3
不耐酸
H N O O N S CH3 CH3 COOH N pH4 O HN O S CH3 CH3 COOH
HOOC S N N CH3 CH3 COOH
在稀酸溶液中(pH4.0)及室温条件下, 在稀酸溶液中(pH4.0)及室温条件下,侧链羰基氧 及室温条件下 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β 内酰胺环, 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β-内酰胺环, 经电子转移重排生成青霉烯酸。 经电子转移重排生成青霉烯酸。
不耐酶
O N H O S N CH 3 CH 3 COOH OH O H N HOOC N H 青霉酸 O H N CH 2 N H 青霉噻唑酸 S CH 3 CH 3 COOH 青霉醛 HgCl2 S CH 3 CH 3 COOH -CO 2
O H N O + H 2N
HS
CH 3 CH 3 COOH
性质
本品为白色粉末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臭。 本品为白色粉末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臭。 本品在溶于水,极微溶于丙酮或丁醇, 本品在溶于水,极微溶于丙酮或丁醇,几乎不溶于 醋酸乙酯或石油醚。在水中(10mg/ml) 醋酸乙酯或石油醚。在水中(10mg/ml)比旋度为 +195° +214° +195°~ +214°。 苯唑西林在弱酸性条件下,经水浴加热30min 30min后 苯唑西林在弱酸性条件下,经水浴加热30min后,重 排成苯唑青霉烯酸,依照分光光度法在399nm波长处 排成苯唑青霉烯酸,依照分光光度法在399nm波长处 399nm 有最大吸收。 有最大吸收。 本品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耐青霉素G 本品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 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感染。 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感染。
CH3 CH3 COOH 青霉胺
在强酸或氯化高汞的作用下, 在强酸或氯化高汞的作用下,侧链羰基氧原子上的孤 对电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β 内酰胺环, 对电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β-内酰胺环,经电子转 移重排生成青霉烯酸。 移重排生成青霉烯酸。
知识链接
——青霉素过敏反应机制 青霉素过敏反应机制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为临床常 见的青霉素过敏反应表现, 见的青霉素过敏反应表现,其引发过敏反应的杂质 分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 分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外源性过敏原源于生产过 程中, 程中,青霉素裂解生成的一些青霉噻唑酸与体内蛋 白质结合形成的青霉噻唑蛋白抗原; 白质结合形成的青霉噻唑蛋白抗原;内源性过敏原 源于β-内酰胺开环后形成的聚合物 内酰胺开环后形成的聚合物, 源于 内酰胺开环后形成的聚合物,聚合度越高过 敏反应越强。生产过程中的成盐、干燥、 敏反应越强。生产过程中的成盐、干燥、温度及 pH调节等均可刺激过敏反应的发生。为了提高青 调节等均可刺激过敏反应的发生。 调节等均可刺激过敏反应的发生 霉素的用药安全性, 霉素的用药安全性,降低聚合物的生成是有效途径 之一。 之一。
授课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氨基苷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 氯霉素类抗生素 利福霉素类抗生素 其它类抗生素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概述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 重要药物。该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青霉素类、 重要药物。该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 霉烯类、 单环内酰胺类和 内酰胺酶抑制剂, 霉烯类 、 单环内酰胺类 和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 它们 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抗菌活性部分β 内酰胺环。 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抗菌活性部分 β- 内酰胺环 。 6- 氨 为青霉素的基本结构, 基青霉烷酸为青霉素的基本结构 其中有3 基青霉烷酸 为青霉素的基本结构 , 其中有 3 个手性碳 原子,绝对构型为2 原子,绝对构型为2S、5R、6R的异构体。7-氨基头孢 的异构体。 烷酸为头孢菌素类的基本母核,绝对构型为6 烷酸为头孢菌素类的基本母核,绝对构型为6R、7R异 构体。 构体。
性质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有特异性臭;有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有特异性臭; 引湿性。 引湿性。 本品在水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中溶解, 本品在水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中溶解,在脂肪油或 液体石蜡中不溶。 液体石蜡中不溶。 本品遇酸、碱或氧化剂等即迅速失效, 本品遇酸、碱或氧化剂等即迅速失效,水溶液在室 温放置易失效。 温放置易失效。 青霉素钠的水溶液遇稀盐酸,即生成白色沉淀, 青霉素钠的水溶液遇稀盐酸,即生成白色沉淀,此 沉淀能在乙醇、醋酸戊酯、三氯甲烷、 沉淀能在乙醇、醋酸戊酯、三氯甲烷、乙醚或过量 的盐酸中溶解。 的盐酸中溶解。
性质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 本品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本品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中几乎不溶。在水中 (1mg/ml)比旋度为+290°~ +310°。 1mg/ml)比旋度为 ° ° 具有酸碱两性(酸性功能基:羧基、酚羟基; 具有酸碱两性(酸性功能基:羧基、酚羟基; 碱性功能基:氨基) 碱性功能基:氨基) 多聚合反应( 氨基的强亲核性 多聚合反应(α-氨基的强亲核性 )
阿莫西林 Amoxicillin
ONa HO O H2N O N H O N S H H H CH3 ·,3H2O CH3
H
化学名为(2S,5R,6R)-3 , 3- 二甲基-6-[(R)-(-)-2- 氨 化学名为( 二甲基羟基苯基) 乙酰氧基] 氧代- 硫杂基 -2-(4- 羟基苯基 ) 乙酰氧基 ]-7- 氧代 -4- 硫杂 -1- 氮 杂双环[ 庚烷- 甲酸三水合物, 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三水合物,又名为羟氨苄 青霉素。 青霉素。
抗菌 谱窄 不耐酶 不耐酸
典 型 药 物
青霉素钠
H H N H O O N H S CH3 CH3 O 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