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教育史》结课论文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要: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但以往人们较侧重对儒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道家没有教育思想。
实际上,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实施着其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
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道家思想亦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关键词:因材施教创新启发一、自然无为,顺应时势“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和核心,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它内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特性,人类必须遵循这一特性,以之作为基本的行为原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以下凡引此书,省略书名)在这里,“不敢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顺应时势,而不主观妄为,才能获得成功,这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对此,秦汉时期新道家的作品《淮南子》、《吕氏春秋》作出了更为明确的阐释。
《淮南子》说,无为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
《吕氏春秋》告诫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
这就告诉我们,只有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务实中求应变,在应变中求进取,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功立业,不断走向成功。
这些主张对于我们自觉地转变教育思想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不能只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象牙之塔”,而要更加贴近社会现实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承担责任,为解决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而出谋划策。
又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打破大学以培养少数“精英”为己任的传统目标,与社会生产和经济过程相结合,培养出能适合社会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人才。
道家的道德经如何为现代生活提供智慧

道家的道德经如何为现代生活提供智慧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迷茫、焦虑和疲惫。
然而,古老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却蕴含着深邃的智慧,能够为我们的现代生活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引。
《道德经》强调“道”的概念,“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神秘力量。
虽然“道”难以用言语确切描述,但它无处不在,影响着世间的一切。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趋势。
当我们能够洞察并顺应这些趋势,而非盲目地对抗和违背,就能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
比如,在职业选择上,很多人往往追逐热门行业或高薪职位,却忽略了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以及行业发展的长远趋势。
如果能以“道”的思维去考量,就会发现,选择一个符合自身天赋和热情,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职业方向,才是真正明智的。
因为这样的选择顺应了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道”,能够让人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更容易取得长久的成功。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但这里的“无为”并非指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去干预、不强求,让事物自然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过于急功近利,试图掌控一切,结果却事与愿违。
比如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些家长过度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剥夺了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
这种“有为”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压抑孩子的天性,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而“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则倡导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自主探索和成长。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更有主见、更具创新精神,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道德经》还教导我们要保持谦逊和低调。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往往急于表现自己,追求功成名就。
然而,过度的自我炫耀和骄傲自满往往会招人反感,也容易让人迷失自我。
相反,那些谦逊低调的人,能够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启示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启示【摘要】《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经典之一,对现代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首先介绍了《道德经》的重要性和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接着从道德经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家长的启示、对孩子的教育启示、建立和谐家庭关系的方法以及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道德经》的借鉴,家长可以更好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通过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来实现家庭和谐。
《道德经》中的教育理念也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强调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通过借鉴和运用《道德经》中的教育理念,可以促进家庭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道德经、现代家庭教育、重要性、家长、孩子、家庭关系、道德品质、启示、影响。
1. 引言1.1 介绍《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作者是老子,即道家创始人。
《道德经》是一部关于哲学、道德和政治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道德经》共有81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源,是万物的本源,是无为而治的道。
他认为人们应当顺应自然,顺应“道”,追求简朴、谦逊、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德经》的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它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家长以身作则,用爱和理解来引导孩子成长。
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已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而《道德经》中的智慧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品格和人生观。
1.2 现代家庭教育现状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现代家庭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随着孩子教育成本的不断攀升,家长们的教育焦虑也日益加重。
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竞争力,但往往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道家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其主张“兼容并蓄”,强调仁义礼智信,务本利众,乃至形成了一种社会理论,深受人们喜爱,也为现代社会赋予了全新视野。
在教育方面,道家主张“行仁为义,修身养性”,诸如“礼仁义”,认为义是
无为而治,仁是全心全意善待他人;“智”则是智慧和运用智慧,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给我们带来了殷实的启示。
从现代角度看,道家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的核心,正
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它更强调平衡发展,重视个性的完善,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成长,强化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学习习惯,从而协助学生实现学术和社会双重发展。
此外,道家思想也普遍认为,身体健康和心灵和谐是其理念重中之重,它提出
了要通过体育活动和社交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能够获得长远的学习,更好地落实道家思想所传播的“无为大学”理念。
无论是什么,道家思想都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为社会发展带来福祉和
希望。
它与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相互交融,促进学校的教育服务水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品质,能够勇敢地把实践和服务社会相结合的人。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长河中,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深邃的智慧光芒。
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倡导“自然无为”“顺应天性”等理念,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张之一是“自然无为”。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运行规律,而“自然”则是“道”的本质特征。
在教育中,“自然无为”意味着教育者不应过多地干预和强制,而应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即不要用人为的意志去违背自然之道。
这种理念与当代教育中倡导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谋而合。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部分教育者急于求成,过度规划学生的学习路径,忽视了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先秦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应当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探索和发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然的状态下展现出自己的潜力。
道家主张“绝学无忧”,这并非是倡导人们摒弃知识,而是反对过度追求功利性的知识。
老子认为,过多的世俗学问可能会使人心灵疲惫,迷失本真。
在当代社会,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学生们埋头于书本知识,为了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忽略了知识的真正内涵和实际应用。
道家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一颗纯粹而好奇的心,不为功利所累,真正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和智慧的启迪。
“不言之教”是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意味着教育者的身教往往比言传更具有影响力。
庄子也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如“轮扁斫轮”,强调了实践经验和亲身示范的重要性。
在当代教育中,教师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充满爱心、责任心和正义感的教师,无需过多的言语,就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江西・ 南昌 302 ) 302
文章编号 :6 2 7 9 (0 9)6 0 8 o 1 7— 8 42 0 2 -3 - 1
摘
要
道家思想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之 中的瑰 宝, 它
教育从彷徨 困惑到逐渐 明晰进而转为热切期待 , 然而通过 我们 的已
可以帮助人们 正确地处理教育 中的人 际关系 , 调节教育系统中人们 的生存状态 , 从容地面对教育 中的众多问题。道 家的思想智 慧, 将 为人们构建理 想的教育提供源 头活水般 的精神土壤。 关键词 道法自 然 学校 教师 家庭
素质教育从摸索阶段到立足于教育法在此i上程中教师们对素质38f缸毛f教育从彷徨困惑到逐渐明晰进而转为热切期待然而通过我们的已经实施的八轮新课程改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教师对索质教育的真正理解还需要一个相当的阶段
道 家 思想 对 现 代 教 育 的启 示
庞 建 涛
(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 : 0 G4 文献标识码 : A
望子成龙 、 盼女成风的父母 , 能否为孩子放松一下绷紧 的发条 , 也许
学校中对教师的管理亦应道法 自然 , 摒弃一些强 求的 、 奢侈 的 和骄恣的东西。 道德 经》 “ 以圣人去甚 , 《 日: 是 去奢 , 去泰。 学校行政 ”
你会发现远离那些让我们的孩子望而生厌的辅 导班 和特长班 , 我们 的孩子 的笑容将更加灿烂。 作为父母应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孩子的真正兴趣 , 帮助孩子顺利 自然发展 。 避免弯路。如果父母 时常在 “ 心” 关 的幌子下 , 让我们 的 孩 子做 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 , 他们 总是 体验一次次 的失败 , 最终会
解 放学 生 手 脚 呢?
自然教育 之“ ” 可谓路 漫漫其修 远兮 , 道 , 吾等将上下 而求索 。 游弋于道家文化 , 能使我 们的教育 虚静 、 恬淡地静静沉思 , 能使我们 在精神家 园中保 留 自己的一方净土而不受 喧嚣的尘世 污染。悟 自
道家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管理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管理的影响【摘要】道家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互尊重与平等的思想引导下,教育管理中注重师生和谐关系,营造平等、开放的教育环境。
和谐统一与平衡的理念促进教育各方面发展取得平衡,避免过度强调某一方面。
宽严相济与灵活应变的观念指导下,教育管理在处理问题时既注重严肃管理,又注重灵活变通。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育管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人为本与个性发展的理念鼓励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借鉴道家智慧,推动现代教育管理的发展,实现教育管理的创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道家思想, 教育管理, 相互尊重, 平等, 和谐统一, 平衡, 宽严相济, 灵活应变, 理论与实践, 人为本, 个性发展, 借鉴传统智慧, 现代教育管理发展, 教育管理创新.1. 引言1.1 道家思想简介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其核心理念是“道”。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主张顺应自然、守拙安贫,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状态。
在道家思想中,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成”,即以自然、宇宙的规律来引导人的行为和生活。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和心灵的平和,追求个体内在的完美和统一。
在现代社会,道家思想对教育管理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相互尊重与平等,提倡平等相待,兼容并蓄。
这种理念对于教育管理来说,意味着尊重每个教育者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道家思想的宽严相济和灵活应变的原则也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结合理论与实践,以人为本,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管理的创新和进步。
道家智慧的借鉴不仅有助于传统教育管理的改进,更能推动现代教育管理的发展,实现教育管理的创新与转型。
1.2 教育管理现状教育管理现状是我国教育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育管理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够灵活、管理方法过于僵化、管理层次多元化带来的管理混乱等。
道家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基金项目 : 四川省教育厅课题 幼儿教 师教育智慧现状及培养的研究 ( TER2008- 010) 作者简介 : 尹芳 ( 1979- ), 女 , 安徽宿州人 ,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 , 主要 从事教师教育 、的、 不能重复的、 独特的存在 , 现代教育 要立足人的生命 , 真正切入并融于人的活生生的生 命 , 长 者不 为不 余, 短 者不 为不 足 ( !庄 子 ∃ 骈 拇 ∀ ), 要照顾不同发展水平 和倾向的学生, 特长生 不能人为降低他的水平, 后进生也不能人为拔高, 在 注重学生发展的共性基础之上 , 更应考虑每个学生 的生命个性 , 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和特征 , 引导学生 通过自然自由的教育真正成为他自己。 另一方面, 现代教育要树立众生平等的教育观。 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 ( !庄子 ∃ 秋水 ∀ ) , 庄子站在 道 的立场, 认为万物在其根源上是混而为一的 , 在其变化过程中是通而为一的 , 物与物、 人与物、 人 与人之间都 是平等 的。 夫物 芸芸 , 各 复归 其根。 归根曰 静, 静曰复 命。复命曰常 ( !老 子 ∀第十六 章 ) 。任何一种生命形式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 形态, 但都离不开生死枯荣、 循环往复这一基本形式 和规律 , 其在本质上是平等的、 一致的。作为学生成 长过程中的重要 他人, 教 师应热爱、 尊重每一位学 生 , 这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然而现实教育情 境中, 有些教师在 以物观之 、 以俗观之 等错误 观念的作祟下 , 喜欢以 权威者 的身份自居, 不自 觉地将学生划为三六九等 , 对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 同的倾向性 , 这是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规律的否定 和对学生个人权利的忽视。站在 以道观 之 的视 角 , 任何自然的事物都具有其存在的相对价值 , 我们 必须承认并尊重相对价值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 教师 与学生不是 我 与 他 的关系, 而是 我 与 你 的主体间性关系 , 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 都是具有 主动性、 能动性、 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主体。同时多元 智力理论也告诉我们,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领 域和弱势领域, 教师要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 , 抛开 个人成见, 尽可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同等的 对待, 享受到同样的学习资源 , 真正做到 善者吾善 之 ; 不善者吾亦善之 ( !老子 ∀第四十九章 ) , 从而实 现每个学生的最佳发展。 二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 关注人的精神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中)
现代家长们正面临着空前的、脆弱的、严峻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每个学生都承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亲情和学业的压力,如何引导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保持一个快乐而自由的心态,如何让他们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每一位家长和社会都应严肃思考的课题。
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理念,其“自然人性论”“顺应天性”“自由精神”等思想都对现代的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
“自然”一词,是老庄论著中的一个哲学概念,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而所谓“道”又是“自然”之道。
他认为,天地万物的始基是“道”,“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产生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这就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它内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特性。
老子的自然人性论建立在天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基础上,认为人性本初是纯朴无邪的,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失去了本真而多诈伪,故要返回去,即成人返回婴孩、赤子,回复本真的天性。
庄子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自然之道来理解人性。
庄子的人性论基于一种与自然相和谐、没有任何人为色彩的、至真至朴的“性”。
人性就是道的体现,自然生成,无所谓善恶,不能人为改变。
庄子在《天地》篇中这样解释“性”:“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有一二未行。
物得以生,谓之德。
未行而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
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庄子认为,人性源于“一”,即“道”,其内在的条例和规律,不需要通过人为引导,人性本质上与自然一脉相承,应抛弃一切违反人性的东西,保持其自然本性。
冯友兰先生曾说:“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
恶的根源。
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人应该按照自然本性生活,作为人生命之常然的人性更应该任其自然发展,而不能用人为的“仁义”“礼乐”等道德规范的钩绳规矩去约束和限制,因为这样只是“削其性”并会使性“失其常然”。
他说:“性者,生之质也。
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
”这里的“质”指的是自然本性,“为”指的是本能行为,“伪”指的是对自然本性的改造,而改造就是一种“削足适履”,就是一种破坏,故谓之“失”。
他以鸭子和鹤腿的长短来说明自然之物的天然合理,“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由自然无为的原则出发,道家又提出了物各有宜、顺应本性的思想。
庄子认为,万物有其特性,不同的个体各有自己的本性和长处,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和保持各自的特性。
他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
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
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这就是说,鱼有水才能生存,而人在水中却要被淹死。
他们相互各有特性,好恶本来就不相同。
《淮南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强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品质和处事特点,各有所用:舜、许由,一个王者,一个隐士,但都可成为圣人;伊尹、伯夷,一个助王成业,一个避王自杀,道不同,但都为“仁”;箕子、比干,一个佯狂,一个剖心,都为贤者。
对应于家庭教育也一样,父母不能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子女的优劣,埋没了子女在某些方面不足但在另一方面优秀的才能。
应该使子女“个便其性”,给子女天性的成长以宽松的环境和宽容的态度,不要苛刻地要求子女“全才”。
就好像商汤、武王虽然是圣主,但却不能像熟悉水性的越人那样,驾着小舟浮游于江湖之上;伊尹虽然是贤相,但却不能像惯于游牧的胡人那样,驾驭烈马,驯服野马;孔子、墨子虽然学问博通,但却不能像山居之人那样,在草木丛生的崎
道家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马会兰
摘
要:现代家庭教育正面临极大的挑战。
人们除了学习西方家庭教育理论外,也不应忽视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有益成分。
道家思想中的“人性自然”“顺应天性”“不言之教”“自由精神”等观念对现代家庭教育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道家思想;家庭教育;自然;天性;不言之教;自由精神
作者简介:马会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湖北武汉430074)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1)02-0039-02
39
岖山路上攀登。
圣人尚且不能够全才全能,更何况一般人。
父母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子女的成长,即在教育子女时最好的方法是“顺应天性”“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辅万物之自然”,指根据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引导,使孩子以自然的方式成长,避免出现早熟或晚熟的现象。
“不敢为”,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不是无所作为、无尺度的纵容孩子,而是“不妄为”——从子女的兴趣出发,“辅其自然”,适当地帮助孩子挖掘在其所热爱的科目方面的潜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庄子在《应帝王》中谈到:“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可见父母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要做一个引导者或者生活学习的顾问,而不是全部为孩子做主。
要学习老庄所言的“道”,“生”而不“宰”。
教育要为张扬孩子的个性服务,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用整齐划一的规则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二
最高明的教育者,不使孩子感到约束和刻意,却能引导孩子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前进。
如何做最高明的教育者?老子倡导“行不言之教”。
行不言之教的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教育效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教育者“无为”“好静”“无欲”等实际行动具有道德示范和道德导向的作用,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或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化,并在道德实践中将教育内容逐步地内化为自己的品德。
从家庭的角度而言,所谓“不言之教”,是指父母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为孩子树立标范,通过身教来体现教育要求,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孩子从出生起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父母是他语言、行为的模仿对象和价值标准。
“身教”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这种教育过程突出了孩子的主体性作用,不是灌输给孩子一些规则,强制孩子执行一些规定,而是自然而然地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让孩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这样的教育效果要远胜于填鸭式的灌输。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人的自由问题,从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道家思想的一个永恒主题。
在庄子那里,自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庄子的这种自由始终渗透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
庄子敏锐地发现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人的精神是自由的,只是他没有用这个词,他用的是“逍遥游”。
庄子对自由的解释是无待、无己和逍遥。
所谓无待,就是不依傍和借助任何外力,摆脱与物的相刃相靡,超越名利等各种现实的羁绊;所谓无己,就是提升小我,不以个人成败、进退萦怀,达到与天地精神的默契与统一;所谓逍遥,就是随心所欲,游刃有余,追求个性解放和纵情舒展。
在河边垂钓的庄子,在面对楚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
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的邀请时,只是淡然说道:我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曳尾而行,也不愿死后留骨而贵。
在庄子看来,顺应自己的本性生活最重要,而不必盲目顺从世俗标准。
因为,万物的自然本性并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追求绝对的同。
在教育中,如果让学生也能够自主、自愿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么他们的学习肯定会快乐和自由很多。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实施的。
在教育中,求得自由的含义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知识和生活技能的情况下,家长和学校能够给学生宽松的环境,让他们的个性和心灵自由发展。
因为真正的教育不是传授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在他们一切学过的东西都遗忘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
也就是说,教育并不是为了知识而教育,而应该是为了生活而教育,为了生命而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生活的幸福感而教育。
学习的目的不是比较学生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看他获得知识的能力大小,也就是说,知识要为未来的再学习和美好生活而准备。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精华。
因此,从道家文化宝库中吸取智慧,继承、弘扬其思想精华,对于我们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顾祖钊.论道家思想方法的现代意义——兼谈中国哲学
的现代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张桂敏.论析道家教学思想的方法论特征[J].山东师范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3]奚林元.从道家“放任自流”思想看当代艺术个性教育[J].
教育评论,2007,(2).
责任编辑朱雁
40
2011·2(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