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中药文化知识宣传

合集下载

宣传中医药文化内容标语

宣传中医药文化内容标语

宣传中医药文化内容标语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药物疗法,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以下是一些宣传中医药文化内容的标语。

1.传承千年医术,弘扬中医药文化。

2.中医药,千年智慧,健康你我。

3.中医药,天地之精华,宝贵传统不可丢。

4.顺应自然,收获健康,中医药助你行。

5.切莫舍弃中医,人类健康的宝贵财富。

6.百草千方,中医药传阴阳。

7.治未病,中医药伴你行。

8.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弘扬健康生活方式。

9.中医药,世界瑰宝,点亮你的健康之路。

10.精确诊断,中医药看得见。

11.健康不止,中医是路。

12.细腻经络,中医药舒缓你我。

13.中医药,护航你的健康。

14.中医药,卓越的智慧,超越的疗效。

15.弘扬中医药文化,守护人类健康。

16.饮食调理,中医药的特色。

17.草药植根于自然,给予人类健康。

18.中医药,水泽人间,广植人类健康树。

19.以中医为师,立身行世。

20.解读中医药文化,拥抱健康生活。

以上标语旨在宣传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和优势。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念,强调预防和调理,与人体的生态系统相契合,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这些标语强调中医药的传统智慧和疗效,呼吁人们珍惜中医药传统文化,同时也倡导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共同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通过宣传中医药文化,可以增加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公众对中医药的兴趣和热爱,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更多的人群。

总之,宣传中医药文化是保护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弘扬中医药智慧,促进全民健康的有效途径。

通过标语的宣传,可以增强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意识,使更多人能够受益于中医药的疗效和智慧。

让我们共同弘扬中医药文化,共同创建健康而美好的生活。

传统中医药文化宣传标语

传统中医药文化宣传标语

以下是一些传统中医药文化宣传标语的示例:
1. "中医药,传承千年,健康永远。

"
2. "中医智慧,自然疗法,身心和谐。

"
3. "中医药,中国宝藏,世界共享。

"
4. "中医经典,健康密码,活力生活。

"
5. "慢病,中医,康复有望。

"
6. "中医药,心灵根基,生命之源。

"
7. "中医传统,现代智慧,全面保健。

"
8. "以草本为友,中医养生路。

"
9. "中医药文化,自然治愈,生活美好。

"
10. "中医药,温暖身体,传递爱心。

"
11. "中医药,疾病天敌,康复利器。

"
12. "保健从中医,预防胜于治疗。

"
13. "中医养生,延年益寿,健康长寿。

"
14. "中医药,古老智慧,现代希望。

"
15. "中医之道,生活之道,和谐共生。

"
这些标语强调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强调中医药的价值,以及其在健康和养生领域的作用。

这些标语可以用于中医药机构、健康促进活动、宣传材料和相关活动中,以促进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和认可。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

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资料中医药是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它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应用。

为了促进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医药,以下是一些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宣传资料。

一、中医药的基本理念中医药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五行”,它认为人体和自然界都是由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健康是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结果。

中医药通过调整阴阳、五行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二、中医药的诊断方法中医药诊断主要依靠四诊法: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貌特征;闻指听取病人的声音、气味等;问指询问病人的症状、感受等;切指通过脉诊等手法来判断病情。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辨证施治。

三、中药的制备和用途中药是指通过对中草药的采集、制备和配伍等工艺来治疗疾病的药物。

中草药有很多种类,如人参、黄芪、当归等,它们具有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祛风散寒等功能。

中药可以以药状、丸剂、散剂、煎剂等形式使用,可以煮水饮服、煮汤或外用。

四、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

针灸是用特殊针具刺激人体穴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推拿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按摩手法,调理气血、舒解疼痛;中药疗法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补益、攻下、泻疏的药物作用来治疗疾病。

五、中医药的保健作用中医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中医药的保健方法包括:中药调理身体,如常用的人参补充体力,当归调理血脉;食疗养生,即通过适当的饮食来调节身体,如吃些养心安神的食物;按摩保健,通过按摩穴位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六、中医药的国际影响中医药不仅在中国有很高的地位,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很多国家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体系,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其列为重要的传统医学。

中医药的影响扩展到了健康保健、美容养生、康复医疗等领域。

总结:中医药是一门独特而丰富的医学体系,具有自己的理念、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弘扬中医药文化宣传语

弘扬中医药文化宣传语

弘扬中医药文化宣传语中医药是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我们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传承中医药的精髓。

下面是针对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宣传语,用以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1.中医药,源远流长的智慧之光,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2.五千年的积淀,中医药带给我们健康与长寿。

3.把中医药文化传承给子孙后代,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4.融合中西医学,开创健康新时代。

5.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6.珍惜中华中医药文化,维护国内传统医学。

7.中医药,润物无声的治愈之道。

8.解码中医药,让身心获得最佳平衡。

9.中医药文化,源泉深远,治未病的康复之道。

10.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

11.中医药,尊重自然、和谐共存。

12.用神奇的中医药,解决现代问题。

13.健康之道,中医药教你更懂。

14.中药安全,身心舒心。

15.传统医学,造福千家万户。

16.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为世界健康贡献实力派。

17.珍视祖国中医药文化,守护千年医学智慧。

18.中医药智慧,传承博大精深。

19.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内经》以引领健康之道。

20.中医药,弘扬传统,提升健康。

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将其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它与时俱进地推向世界。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使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瑰宝,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传承与发扬中医药的精髓,让这一璀璨的文化瑰宝在今天的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医药文化宣传知识

中医药文化宣传知识

中医药文化宣传知识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它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防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中医药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保持身心健康。

2. 整体观念:中医药文化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3. 辨证论治:中医药文化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预防为主:中医药文化注重预防为主,强调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来预防疾病。

5. 仁爱慈善:中医药文化强调医者仁心,以慈悲之心治疗患者,关注民生疾苦。

三、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中医药教育:建立完善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 保护和传承名老中医的经验:名老中医是中医药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和传承他们的经验,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3. 推广中医药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中医药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4. 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提高中医药在治疗现代疾病中的疗效和竞争力。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语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院中药文化知识宣传

中医院中药文化知识宣传

兴仁县中医院中药文化知识数以万计的中药名,蕴藏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对常用中药名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古人对中药的认知方法和中药命名的思维方式。

为了便于学习和查寻,特按章将常用中药名释义如次,共计中药210味。

一、解表药麻黄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

桂枝“桂枝,即桂树之枝”(《本草便读》),“唯以嫩枝破卷成圆者用之”(《本草经集注》),因药用桂树之嫩枝而得名。

紫苏紫,以其叶背色紫而名;“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本草纲目》)。

主要根据颜色和功用而得名。

根据其药用部位不同,又有“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之名。

香薷“薷,本作柔”(《本草纲目》)。

因其气香,其叶柔而得名。

防风“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本草纲目》),“能防御外风,故名。

”(《本草害利》)。

因功用而得名。

白芷芷,初生之根干。

本品药用其根,色白气香,故名。

细辛“细辛其根极细,其味极辛,故名”(《本草便读》),因其形、味而得名。

羌活“羌,古地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辞海》)。

本品“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诸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辛夷“夷者,荑也。

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本草纲目》)。

本品因形、味而得名。

《本草衍义》云:“以其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又名“木笔花”。

又因“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本草拾遗》),又名“迎春花”。

葱白“葱白,即葱之近根处白茎也”(《本草便读》)。

因颜色而得名。

藁本藁本“根上苗下似禾藁,故名藁本。

本,根也”(《新修本草》)。

因形状和药用部位而得名。

牛蒡子本品药用其果实,在古本草中多以“恶实”为正名。

《本草纲目》云:“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

恶实即牛蒡子也。

又因其“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图经本草》)。

“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之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本草纲目》),故又名“大力子”。

中医药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知识宣传资料一、中医药的定义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以中华民族的医药文化为基础,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草药治疗疾病。

中医药的基本理念是“整体观念”和“阴阳学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内脏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中医药的特点1.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强调综合分析病因、病机、病势。

2.诊察方法:中医药采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法进行观察和诊断,通过辨别气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状况。

3.综合治疗:中医药强调治疗的综合性,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食疗等多种方法,并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作息和心理状态。

三、中医药的应用范围1.常见疾病的治疗:中医药对于感冒、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等常见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中草药治疗可以起到温中散寒、解表清热等效果。

2.慢性病的康复:中医药对于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具有独特的康复作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有明显效果。

3.辅助治疗:中医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与西医药物结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

四、中医药的养生保健1.饮食调理:根据季节、体质等不同情况,合理选择食物进行调理。

2.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和免疫力。

3.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

五、中医药的保健常识1.温热食物:适当摄取温热食物,如姜汤、热粥等,有助于暖胃、驱寒。

2.饮食禁忌:避免暴饮暴食、忌煎炸食物、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睡眠充足: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确保充足的睡眠。

六、中医药的科学验证1.临床实践: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验证了其疗效。

2.现代科学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许多有效成分,如黄连素、中草药化学物质等。

3.整体观念与阴阳学说: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阴阳学说与现代医学的系统观念和微观世界理论相契合,彰显了中医药的科学性。

中医知识宣传内容

中医知识宣传内容

中医知识宣传内容
中医知识是指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包括中医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中药药物的使用等。

以下是关于中医知识的宣传内容:
1. 弘扬中医药文化:介绍中医药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强调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使大众对中医药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2. 中医的理论体系:介绍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说明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强调平衡和和谐的重要性。

3. 中医的诊断方法:介绍中医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法,告诉人们中医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声音、脉搏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判断来诊断疾病。

4. 中医的治疗方法:介绍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强调中医注重治疗的个体化、整体化和调节功能的特点。

5. 中草药的功效:介绍中草药的功效和药材的特点,让人们了解中草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鼓励适当使用中草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6. 中医养生知识:介绍中医养生的方法和原则,如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精神舒缓等,帮助人们了解中医的养生观念,预防疾病,增强身体健康。

7. 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介绍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科研成果,如中草药的药理研究、针灸的镇痛效果等,展示中医的科学性和价值。

8. 中医师的专业认证和合法权益:宣传中医师的专业认证和合法权益,加强中医师的专业形象,提高中医师的社会地位和信任度。

通过以上宣传内容,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信任中医知识,对中医药有正确的认识和运用,从而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仁县中医院中药文化知识数以万计的中药名,蕴藏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对常用中药名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古人对中药的认知方法和中药命名的思维方式。

为了便于学习和查寻,特按章将常用中药名释义如次,共计中药210味。

一、解表药麻黄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

桂枝“桂枝,即桂树之枝”(《本草便读》),“唯以嫩枝破卷成圆者用之”(《本草经集注》),因药用桂树之嫩枝而得名。

紫苏紫,以其叶背色紫而名;“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本草纲目》)。

主要根据颜色和功用而得名。

根据其药用部位不同,又有“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之名。

香薷“薷,本作柔”(《本草纲目》)。

因其气香,其叶柔而得名。

防风“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本草纲目》),“能防御外风,故名。

”(《本草害利》)。

因功用而得名。

白芷芷,初生之根干。

本品药用其根,色白气香,故名。

细辛“细辛其根极细,其味极辛,故名”(《本草便读》),因其形、味而得名。

羌活“羌,古地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辞海》)。

本品“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诸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辛夷“夷者,荑也。

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本草纲目》)。

本品因形、味而得名。

《本草衍义》云:“以其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又名“木笔花”。

又因“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本草拾遗》),又名“迎春花”。

葱白“葱白,即葱之近根处白茎也”(《本草便读》)。

因颜色而得名。

藁本藁本“根上苗下似禾藁,故名藁本。

本,根也”(《新修本草》)。

因形状和药用部位而得名。

牛蒡子本品药用其果实,在古本草中多以“恶实”为正名。

《本草纲目》云:“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

恶实即牛蒡子也。

又因其“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图经本草》)。

“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之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本草纲目》),故又名“大力子”。

桑叶本品因药用桑树的叶片而得名。

因“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霜后采之”(《图经本草》),故又名“冬桑叶”、“霜桑叶”。

蝉蜕本品为“蝉所蜕壳也”(《图经本草》)。

故又名“蝉壳”、“蝉衣”、“蝉退”、“虫退”等。

柴胡本品药用其根,在古本草中多以“茈胡”为正名。

《本草纲目》解释说:“茈字有柴、紫二音。

茈姜、茈草音紫,茈胡之茈音柴。

柴胡生山中,嫩者可茹,老则采而为柴,……而根名柴胡也”。

升麻本品“其叶似麻,其性主升,故名”(《本草纲目》)。

根据形状及升浮之性而得名。

二、清热药石膏本品为矿石,水飞后细膩光滑如膏脂,故名。

芦根本品因药用芦苇的根茎而得名。

天花粉本品为栝楼之根,又名“栝楼根”。

古时常捣烂滤汁作淀粉用,“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本草纲目》)。

竹叶本品因药用禾本科淡竹的叶片而得名。

又名“淡竹叶”。

栀子本品药用其果实,原名“卮子”。

《本草纲目》云:“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

因其形状而得名。

夏枯草“此草冬至后生叶,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名”(《本草便读》)。

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黄芩“芩,说文作荃,谓其色黄也。

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本草纲目》)。

本品因色黄而得名。

黄连本品药用其根,“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本草纲目》)。

本品因其根茎多分枝,常3~6支成束,呈稍弯曲状,形如鹰爪、鸡爪,故又有“鹰爪连”、“鸡爪连”之名。

龙胆草本品“叶似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本草纲目》),根据形状、味道而得名。

苦参本品药用其根,陶弘景谓,其“根味至苦恶”。

本品因其味极苦,形似参而得名。

穿心莲本品“花形似莲,其花蕊穿心而过,故名”(《中华药海》)。

生地黄本品药用其块根。

因生于地下,色黄,故名。

简称“生地”。

玄参“玄,黑色也”(《本草纲目》)。

陶弘景云:“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

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

又称“黑参”、“黑玄参”。

后因避清代康熙(玄烨)之讳,改“玄”为“元”,而得“元参”之名。

牡丹皮本品“以色丹者为上。

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本草纲目》)。

因药用其根皮而得名。

紫草“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本草纲目》),因颜色而得名。

金银花“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本草纲目》)。

本品依据花蕾开放时间先后不同而有黄白二色,犹如金银搭配,故又称“二花”、“双花”,简称“银花”。

连翘本品药用其果实,“其实似莲作房,翘出众草,故名”(《图经本草》),因形状而得名。

青黛《本草纲目》记载:“黛,眉色也。

……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

本品因古作画眉之用而得名。

千里光本品长于清热明目,善疗多种目疾,《滇南本草》“喻其恢复目力可及千里也”,因功用而得名。

决明子药用其种子,有明日之功,故名。

因其形似马蹄,故有“马蹄决明”之称。

又因其为植物(草类)药物,故称“草决明”。

白头翁本品原植物茎叶密被白色长柔毛,“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本草经集注》),因其形状而得名。

马齿苋“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本草纲目》)。

本品因形状、性质而得名。

贯众“此草叶似凤尾,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

故草名风尾,根名贯众”(《本草纲目》)。

因形状而得名。

白鲜皮本品药用其根皮。

《本草纲目》云:“鲜者,羊之气也。

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根据其药用部位、气味及颜色命名。

漏芦《本草纲目》云:“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卢。

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卢之称”。

土茯苓本品原名“禹余粮”,“相传昔禹行山中,采本品充饥,而弃其余粮,故名。

形似茯苓,后遂谓之土茯苓也”(《中国药学大辞典》),前者根据传说得名,后者根据形状得名。

鱼腥草本品因气味而得名。

《本草纲目》云:“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

本品因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药用全草而得名。

败酱草陶弘景云:其“根作陈败豆腐气,故以为名”,本品因有腐败的豆酱气,药用带根的全草得名。

红藤本品药用其藤茎,“根外紫红,……浸酒一宿,红艳如血”(《简易草药》),故名。

又名“大血藤”。

半边莲本品“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

山豆根本品药用其根及根茎,《图经本草》云:“苗蔓如豆,根以此名”。

主要根据形状而得名。

射干“射干之形,茎梗疏长,正如射人长竿之状,得名由此尔”(《图经本草》)。

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蚤休蚤休,即早日康复之义。

《本草纲目》云:“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诸名”。

本品善疗虫蛇之毒,能使之早日康复。

《本草便读》云:“其苗一茎直上,每层七叶,至顶而花”,又名“七叶一枝花”。

地骨皮“本品乃枸杞之根皮,入土极深,皮亦极厚,力能至骨,故名”(《中华药海》)。

白薇“微,细也。

其根细而白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

胡黄连胡,“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新华字典》)。

本品为外来药物,故称为“胡”。

“其性味功用似黄连,故名”(《本草纲目》)。

本晶因产地、性味功用而得名。

紫花地丁因其花色紫,地下根如钉,故名。

简称“地丁”。

大青叶本品药用其叶片,因“其茎叶皆深青,故名”(《本草纲目》)。

三、泻下药大黄本品色黄,故名。

因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故有“将军”之号,诚如陶弘景所云:“大黄,其色也。

将军之号,当取其峻快也”。

又因其质佳者切面之纹如锦,故又名“锦纹”。

芒硝《本草纲目》云:“此物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

……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

芒硝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芒是指结于上而细芒如峰者,谓其形;硝,即消,言其功用。

本品因形和功用命名。

巴豆“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本草纲目》)。

本品因产地、形状而得名。

牵牛子陶弘景云:“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

李时珍云:“近人隐其名为黑丑,白者为白丑。

盖以丑属牛也”,今又名“二丑”。

大戟本品“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本草纲目》)。

因味、副作用而得名。

芦荟芦,黑色;荟,聚也。

本品采集后从中提取液汁,色黑而凝聚如饴,故名。

四、祛风湿药威灵仙“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本草纲目》)。

本品因其性及功神而得名。

防己防己功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

“名曰防己者,以脾为己土……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为古人命名之真义”(《本草正义》)。

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海桐皮本品“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桐皮而皮黄白色,有刺,故以名之”(《海药本草》)。

因产地和颜色而得名。

徐长卿“徐长卿,人名也。

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本草纲目》)。

本品因人名而得名。

五加皮“五加皮,其树一枝五叶,有交加之象,故名”(《本草便读》)。

因其根皮入药,故名五加皮。

白花蛇“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本草纲目》)。

本品以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州产者为道地药材,又名“蕲蛇”。

豨莶草古书上指猪;莶,指气味辛毒之草。

《本草纲目》解释云:“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莶。

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

本品因气味而得名。

桑枝本品药用桑树之嫩枝而得名。

伸筋草本品能祛风湿、舒筋活络,有利于筋脉的屈伸,药用全草,故名。

桑寄生“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名寄生”(《本草纲目》)。

“诸树多有寄生,……方家唯须桑上者”,(《蜀本草》),因而得名“桑寄生”。

狗脊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苏恭云:此药“根长多歧,状如狗之脊骨”,因形状而得名。

木瓜本品药用其果实,“木实如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本草纲目》)。

五、化湿药藿香因“豆叶曰藿”(《本草纲目》),本品叶似豆类植物的叶,气味芳香,故名。

佩兰《本草纲目》云:“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

本品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故名。

据记载,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埴”。

埴,意粘,即头发中积的脂膏又不疏通者(《古医籍词义》)。

将本品采置发中,则发不粘膩,故又有“醒头草”、“省头草”之名。

白豆蔻《本草纲目》云:“凡物盛多曰蔻”。

本品药用其果实,形似豆,壳白厚,故名。

砂仁本品药用其果实,脱去果皮后,内有种仁30~60粒,缩聚成团,散之如砂粒,故名。

厚朴本品因“其木质朴而皮厚”(《本草纲目》)得名。

六、利水渗湿药茵陈蒿“此草似青蒿而不香,叶背色白,经冬不死,至春则更因旧苗而生新苗,故有因陈之名”(《本草便读》)。

本品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泽泻“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葫芦“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椒目本品药用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名之椒目”(《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黑及形状而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