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医药与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医药与养生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医药和养生智慧。
这些传统的医药理论和养生方法,历经千年的验证,具备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传统医药和养生文化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影响。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养生智慧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医药与养生。
一、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和智慧中医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性和智慧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强调“阴阳”和“五行”之间的平衡,追求人体内外的和谐状态。
中医理论还注重“诊断治病”的个体化方法。
中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诊断疾病,然后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既考虑到了病人的具体病情,又综合了环境、情绪等因素,体现了中医文化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二、传统医药的药物与疗效中国传统医药以天然药物为基础,多采用草药、植物、动物等天然材料制成。
这些药物既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又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对人体有着广泛的疗效。
中草药是传统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许多疾病和症状,中草药都具有显著的疗效。
例如,黄连、连翘等草药具有抗菌和消炎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感染性疾病的症状。
此外,人参、当归等草药也被广泛用于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促进健康。
除了中草药以外,传统医药还包括了针灸、推拿和气功等疗法。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推压的手法,活络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的状况。
气功是一种借助于调节呼吸、意念和运动的练习,以促进人体健康的方法。
三、养生智慧与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强调了“养生防病”的重要性,倡导人们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体差异,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饮食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传统医药理论,中医师给出了不同食材对应五行的理论,指导人们在饮食上的搭配和补充。
中医的养生文化

中医的养生文化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涵盖广泛。
它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为目标,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方法,来维护人体的健康。
中医养生文化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养、药膳疗法、按摩推拿、气功养生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医养生文化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也在国际上受到瞩目。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养生饮食、内外调理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探究中医养生文化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一、中医理论与养生文化中医理论是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理论。
其中,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如:天地、阴阳、寒热、虚实等。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中医养生文化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维护健康。
五行学说则认为事物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人体也是由五脏(心、肝、脾、肺、肾)组成,与五行相应。
中医养生文化强调五脏的调养,使其保持平衡和协调。
经络理论与气血理论则探讨了人体经络系统的运行和气血的调节,中医养生文化注重通过运动、按摩等方式促进气血的畅通和运行。
二、养生饮食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的作用饮食调养是中医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食物的性味归经、烹调方法等为依据,通过合理的搭配和烹调,来调养人体的脏腑,维护健康。
中医充分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提倡“药食同源”,即食物具有药用价值,可以预防疾病和治疗某些疾病。
根据中医的分类,食物性味对应脏腑,如辛温的食物有助于祛寒驱寒,辛凉的食物有助于清热解毒等。
同时,中医还强调进食的时间、量和节制,讲究“口禁酸辛、饭禁过饱”,以保持饮食的平衡和适度。
三、中医养生文化中的内外调理方法除了饮食调养,中医养生文化还提倡通过内外调理来维护健康。
内调主要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包括运动、气功和中药等方法。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和调节情绪。
气功则通过特定的动作和调息方法,调整人体的气机,改善人体的状况。
中医药文化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中医药文化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养生。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养生保健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药文化强调的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在养生保健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像现代医学那样仅仅关注某个局部的病变,而是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人体的身心状态。
比如,当一个人出现失眠的症状时,中医不会仅仅给予镇静催眠的药物,而是会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来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在中医看来,失眠可能是由于心脾两虚、肝郁气滞、阴虚火旺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只有找到病因,进行全面的调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中医的辨证论治也是其养生保健的一大特色。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患者的证型,再根据证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养生方案。
这种因人而异的养生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比如说,同样是想要增强体质,体质偏阳虚的人可能需要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同时要注意保暖;而体质偏阴虚的人则应该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等,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还非常注重预防为主的理念。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思想,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包括了顺应自然、调摄情志、合理饮食、起居有常、适度运动等多个方面。
例如,按照四季的变化调整生活起居,春天晚睡早起,秋天早睡早起;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饮食有节,不过饥过饱,不偏食挑食等。
通过这些日常的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药在养生保健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中药具有滋补强身、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
比如,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的作用;枸杞能够滋补肝肾、明目;黄芪可以益气固表、托疮生肌。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演讲稿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有关健康养生与
中医药文化的话题。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而中
医药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将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
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中
医药文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健康养生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
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随之而
来的生活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诸多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健康养生,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运动、
作息等方式,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
的养生智慧。
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和调理,主张“顺应
自然、顺应人体”,提倡“和为贵”。
中医药文化中的针灸、推拿、艾灸等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调理身体、增强免疫
力的作用。
同时,中草药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广
泛运用于养生保健领域,其独特的药性和疗效备受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因此,将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医药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通过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让我们一起珍惜健康,传承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文化的智慧之光照耀我们的生活,让健康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谢谢大家!。
中医药养生文化范文

中医药养生文化范文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而保持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是养生的基础。
中医药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并防治疾病。
中医药对养生的理论以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为基础,强调防病于未然,注重调节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个体化的养生方法。
中医药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症状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养生。
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和环境变化,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需要注意阳气的补养,而阴虚体质的人则需注意调补阴气。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预防和调理。
中医药养生注重的是预防疾病,而不是等到出现疾病才治疗。
中医药理论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失去平衡而导致的,只有保持身体的平衡,才能远离疾病。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内外兼修。
中医药养生不仅注重调理内在的身体机能,还注重外在的调养。
中医药强调通过按摩、针灸、草药治疗等外在手段来调理身体。
例如,按摩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脏腑功能;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草药可以补养身体的气血。
中医药养生文化概括了这些方法,并传承至今。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平衡的生活秩序。
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认为人体需要与自然环境相应地作息、饮食、生活等。
中医药注重四时养生,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适应四季的变化,保持身体的平衡。
例如,在夏季要避免过度食用生冷食物,防止脾胃功能受损;在冬季要保暖,多摄入温热食物,增强体内的阳气。
总之,中医药养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整个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它注重个人化的养生方法,重视预防与调理,外养内修,并注重平衡的生活秩序。
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增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对于现代人们的养生方式也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中医的养生文化

中医的养生文化
中医的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医就注重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
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是强调保健和预防,使人们在生活中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中药治疗等方式,达到防病、防老、保健的效果。
中医的养生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调节身心、合理饮食、运动方式以及使用药物。
首先,中医的养生文化强调调节身心,即要求人在生活中保持心情舒适、身体健康的状态。
中医认为,身心互动影响,当身体感到紧张、疲劳时,往往会遭受思想上的打击和沮丧。
因此,中医建议人们要多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说听音乐、做瑜伽等。
其次,中医的养生文化强调饮食上合理搭配,选用适宜的食材,按照五味调和的原则设计饮食方案。
中医药物讲究“中药对症”,不同的食物对身体也有着不同的功能,比如说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绿叶蔬菜可以清除身体中的毒素,有助于消化和保护肝脏。
中医还通过熬汤、做粥、炖肉等方式,让食物能够更好地为身体所吸收利用。
第三,中医的养生文化强调运动方式,保持身体的活跃和灵活。
中医认为,人们的身体和大自然一样,都有其生命运动的规律。
因此,中医建议人们应该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按照人体适应的规律进行运动。
最后,中医的养生文化强调中药的治病作用。
中药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功能作用,可以起到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性,使用前需要咨询医生并按照医生指示进行药物治疗。
中医的养生文化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能够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更好地保健、预防疾病。
虽然中医的养生文化不能完全替代现代医学,但它在预防、保健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也是现代社会健康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所构成的,旨在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命活力。
中医文化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平衡、和谐和自然。
其主要特点包括:
1. “防病治病合一”:中医养生不仅注重预防疾病,还包括治疗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平衡和谐,注重营养和饮食,才能达到身体的健康状态。
2. “因人因病施治”:中医采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既可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差异采取不同的调养方式,也可根据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3. “中西医结合”:中医养生文化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取长补短。
中医养生文化注重治未病,提高人体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然而,当疾病已经发生时,中医也会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使病人获得康复与健康。
4. “五行养生”:中医将五行(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相联系,通过调节身体五脏的功能,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5. “精神调养”:中医强调精神、情绪的调节,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锻炼身体、调节呼吸、进行冥想等各种方式,达到身体、心理和灵性的平衡。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演讲稿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有关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的话题。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而中医药文化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健康养生。
健康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饮食习惯也越来越不健康,这些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来保持健康。
比如,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中医药文化的智慧来养生。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提倡“防病于未然”,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不平衡,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因此,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们共同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它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疗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药文化强调“以治未病为主,以治已病为辅”,注重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
中医药文化的养生理念也是与时俱进的,它不仅能够治病,更能够预防疾病,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因此,中医药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学习和借鉴中医药文化的智慧,将健康养生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让我们共同呵护我们的健康,共同守护中医药文化的瑰宝,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美好!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情志养生常笑可养肺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好处多多。
中医基础理论中明确指出,“喜、怒、思、悲、恐”五志,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
五种情志适当,对五脏保健十分有益;情志太过,就会损伤到与之相对应的内脏。
悲伤情绪容易伤肺,因此,秋冬养肺应该少悲伤,多开心地笑笑。
“五行”之说指出,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故火旺对肺脏不利,心脏有病自然会影响到肺的功能。
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好处多多。
笑则气缓,紧张的气氛消失了,悲哀的情绪自然也被抑制住了。
经常笑一笑,还能使胸部扩张,肺活量增大。
特别是清晨锻炼时,若能开怀大笑,可使肺吸入足量的大自然中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脏腑气血调和、情绪稳定的目的。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笑虽可祛病健身,但必须适度,否则会乐极生悲。
过分地笑,失常地笑,对心肺都有害,也会伤人气。
调和心情情志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简称七情,它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认为情志是由五脏之气化生的,若情志失调,则容易损伤脏腑气血,影响人体健康。
历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情志与人体健康,主张调和七情,延年益寿。
a.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
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
怒是历代养生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人一旦发怒,可用制怒方法:转移、吐露、忘却、想象、让步、避免;或利用情志相克:恐克喜,悲克怒,以求平和。
b.去忧悲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
古人认为:“60岁心气始衰,苦忧悲。
”说明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
可利用情志相克:喜克悲,去忧悲。
c.节思虑思虑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无思,唯过则有害,古人认为:思则气结……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思虑过度可出现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痴呆等症状。
可利用情志相克:怒克思,以制思虑。
d.防惊恐遇事易惊恐亦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惊恐往往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症,可见突然而来的剧烈惊恐,可以使人体气机逆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衡而导致疾病发生,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所以老年人应当注意避免惊恐。
可利用情志相克:思克恐,以防惊恐。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高度重视,一般认为七情之中以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最大,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死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
综上所述,心志活动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应注意调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对人体的影响,以促进健康。
清心养生8法祖国医学在发展中形成了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特点,并特别重视清心与养生的研究。
养生之道,贵在得“法”。
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不但要有清心的健康精神,还要有适性适人的养生方法。
因此,要掌握中华养生之道,还必须讲究具体的清心之术。
静思冥想法这是解除心理疲劳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个人可在心烦意乱时,独坐在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环境安静的房间里,双目微闭,深吸气后再慢慢呼出,反复几次,让放松的情感传遍身体各部。
然后,运用想象让自己处身于一个令人愉快的自然环境中,尽量体验想象环境中的美好,如海风轻拂、鸟语花香……使自己从声音、颜色、气味各方面体验出舒适,然后再慢慢睁开眼睛。
聊天健脑法聊天既是一项裨益身心健康的快乐活动,又是获得美好心情的一种有效而愉快的手段。
在节假日茶余饭后,亲朋好友相聚,合家团圆,吹吹“山海经”,侃侃家常话,无疑是做了一次趣味盎然的脑力保健操。
使大脑在和谐氛围里得到一次“健美锻炼”。
聊天还能消除积郁,忘却愁苦,使人得到快乐,而乐能怡情,乐能使人长寿。
精神胜利法人际交往并非处处都阳光灿烂,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愉快的事,要尽量学会从光明面看问题,要善于为自己找“下台梯子”,要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愉快、轻松的方面,使自己变得心安理得,乐观开朗。
治身养神法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有句名言:“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举贤能安邦兴国,养神可益寿延年。
诸葛亮把治身与治国相提,养神与举贤并论,足见养神之重要。
中医认为,神为一身之主宰,统帅五脏六腑。
神是人体生命活力的总括,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
我国古代医家和思想家在养生益寿的认识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和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昌与亡。
“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神是养生之本。
情志调节法七情可以致病,同样也可以治病。
情志疗法便是利用这一原理来调节情绪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这一疗法主要运用五行学说,依据五行相胜的制约关系,形成的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的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有通过提高患者的认识能力,明白过激情志致病的道理,以达到治疗或预防情志疾病的抑情顺理法;有运用激情和应激情况下所导致的生理、病理改变,以收到治疗之效的激情刺激法;还有运用情绪的两极性治疗情志疾病的相反情志疗法等。
言语开导法该方法源自《灵枢·师传篇》:“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里告、语、导、开便是言语开导的基本要领。
《普济本事方》记载的一个医案,就是通过给患者分析病理病机,使其心悦诚服,没有服药,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病功效。
“有董生者,患神气不宁。
每卧则魂魄飞扬,觉身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夕通无寐,更数医而不效。
予为诊视,询之曰:‘医作何病治?’董曰:‘众皆以为心病。
’予曰:‘以脉而言之,肝经受邪,非心病也。
……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
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
肝主怒,故小怒则剧。
’董欣然曰:‘前此未之闻,虽未服药,已觉沉疴去体矣。
’”移精变气法该方法属于中医祝由疗法。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即通过语言、行为、舞蹈等祝由形式,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转移其对局部痛苦的注意,改变其恶性循环,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血气,以调动人体本能的力量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静坐澄心法某些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环境,用静坐澄心的方法,坚持不懈地达到另一境界,以使疾病自然痊愈。
《友渔斋医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前明道林蒋先生偶抱疾病,岁乙亥病益甚,哕血几不起。
先生乃弃医药,借寓道林一室,只以一力自随。
闭目迭足,默坐澄心,常达昼夜,不就席。
一日忽香津满颊,一片虚白,炯炯见前,猛然有省之间,而沉疴已霍然去体。
”“清心养生”之法,古代不少诗人深得其旨,陆游的“人安病自除”,白居易的“心是自医生”说的都是养心为要,要防止产生心病。
朱熹的“心平气自和”,王静庄的“心宽出少年”都告诉我们,养心就是保持心态的宽和与平稳,一个人只要心不老,他将会永远年轻。
注意事项“调情志,重养德”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养生学不可或缺的,对强健身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就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精神情绪的恬静、安详,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杂念,体内的真气就会始终保持充足的状态,怎么会得病呢?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说道“千般难,不越三条”,即六淫、七情、饮食劳伤。
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七情不仅是致病的因素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现代医学也证实不良的情绪可以导致多种疾病。
所以调养情志是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七情致病中医学将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应。
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绪,统称“七情”。
每个人都会对各种事物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情感,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正如《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
”七情的条达与脏腑功能的正常有着密切关联,中医认为每一个脏腑都对应于一种情志——“心主喜,肺主忧,脾主思,肝主怒,肾主恐”。
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一旦情绪过激,比如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剌激,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范围,就会对相应的脏器造成影响,而产生相应的疾病,故过喜则伤心,大怒伤肝,思虑伤脾,悲泣伤肺,惊恐伤肾。
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
喜,指欢喜、高兴。
愉悦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人体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突然的狂喜,就会喜则气缓,即心气涣散。
心主血脉,心气虚则不能行血,血运无力导致血液瘀滞于心脉,出现心悸、心痛、中风甚至死亡。
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
”《岳书传》中牛皋因打败了完颜兀术,兴奋过度,大笑三声,气不得续,当即倒地身亡,这些都证实了过度的欢喜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致命的危害。
《儒林外史》有范进少时多次进京赶考,屡考屡败,到五十多岁终于中举,由于过度高兴,突然颠狂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喜伤心的病例。
至于现代人因为过喜导致猝死的病例也并不少见。
忧,是指忧愁、苦恼。
人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适当地忧愁担心无可厚非,但是忧虑太过,表现为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萎颓或紧张、心中烦躁,就会“忧则气乱”,因气机紊乱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心悸、胃痛、食欲减退、失眠等种种不适。
怒,即生气适度的生气有利于气机的宣泄和情志的调畅,对身体是有益的。
但是若暴气暴怒,“怒则气上”暴怒伤肝,就会导致肝气不疏,上犯头目,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肝区疼痛,烦躁易怒,甚至打人毁物。
或者气极反静,不言不语,俗称生闷气,这更有害健康,重者会因气厥而四肢抽搐,甚至昏厥死亡。
《三国演义》中周瑜乃一代英才,文韬武略,英姿勃发,但生性易妒,易气易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暴毙。
思,即思虑。
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都要思考,但若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有脾在志为思”,故过度思虑最易伤脾气,脾胃运化失职,就会造成食欲减低、胃脘涨满、腹胀腹痛等。
《吕氏春秋》有因思伤脾的例子: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使其气上,促其吐出胃中积食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