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合集下载

中医药文化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中医药文化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中医药文化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养生。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养生保健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药文化强调的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在养生保健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像现代医学那样仅仅关注某个局部的病变,而是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人体的身心状态。

比如,当一个人出现失眠的症状时,中医不会仅仅给予镇静催眠的药物,而是会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来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在中医看来,失眠可能是由于心脾两虚、肝郁气滞、阴虚火旺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只有找到病因,进行全面的调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中医的辨证论治也是其养生保健的一大特色。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患者的证型,再根据证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养生方案。

这种因人而异的养生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比如说,同样是想要增强体质,体质偏阳虚的人可能需要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同时要注意保暖;而体质偏阴虚的人则应该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等,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还非常注重预防为主的理念。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思想,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包括了顺应自然、调摄情志、合理饮食、起居有常、适度运动等多个方面。

例如,按照四季的变化调整生活起居,春天晚睡早起,秋天早睡早起;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饮食有节,不过饥过饱,不偏食挑食等。

通过这些日常的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药在养生保健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中药具有滋补强身、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

比如,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的作用;枸杞能够滋补肝肾、明目;黄芪可以益气固表、托疮生肌。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健康与幸福是现代人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和健康。

而中医药文化传统智慧成为了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

本文将从中医药文化的传统智慧和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角度来探讨健康养生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1. 传统养生智慧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上,养生是重要的生活理念,包括了饮食调理、草药疗法、针灸、按摩等方法,通过平衡身体的阴阳五行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2. 中医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被发掘和证实。

许多中草药在治疗某些疾病和疼痛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如白露片、当归、人参等。

中医药的针灸、刮痧、拔罐等疗法也逐渐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认可。

3. 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健康饮食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健康饮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药强调食物对身体的影响,讲究“药食同源”,即食物不仅可以满足营养需求,还可以具有治疗和保健的功能。

例如,食疗方面的枸杞、石斛、山药等食材都被认为有益于身体健康。

4. 传统植物药物与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在研究和利用传统植物药物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

许多植物药物的活性成分被提取出来,并在现代药物中被应用。

例如,秦艽提取物可以用于抗菌和抗炎,补气养血等。

这种融合促进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交流。

5. 中医药与现代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的高压力生活导致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

这正是中医药文化传统智慧的应用的好时机。

中医药强调身心的和谐,通过针灸、按摩等疗法来调理人的身心健康。

这种传统智慧与现代心理健康的融合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身心健康保障。

6. 健康养生与传统文化的倡导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大力倡导中医药文化传统智慧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

传统文化注重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

中医药文化的概念

中医药文化的概念

中医药文化概念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中药与方剂、传统中医药礼仪、中医药养生以及中医药文化传承等方面。

1.传统中医药理论传统中医药理论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基础,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预防和调理。

2.中药与方剂中药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各种天然药物和部分具有药用价值的动物、矿物等。

中药的采集、储存、炮制和配伍都有一定的规律和讲究,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

方剂是中药的组合应用,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合理的配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传统中医药礼仪传统中医药礼仪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医患之间的礼仪规范、医学仪式以及医学用语等。

传统中医注重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要求医生以谦虚、诚恳的态度与患者交流,以获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4.中医药养生中医药养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绪等方面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注重整体观念,根据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如食疗、针灸、按摩等。

5.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是保持中医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传承包括对传统中医药理论、中药与方剂、传统中医药礼仪以及中医药养生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人应该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注重与时俱进,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中药与方剂、传统中医药礼仪、中医药养生以及中医药文化传承等方面。

学习和传承中医药文化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全民健康以及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演讲稿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演讲稿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有关健康养生与
中医药文化的话题。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而中
医药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将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
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中
医药文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健康养生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
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随之而
来的生活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诸多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健康养生,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运动、
作息等方式,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
的养生智慧。

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和调理,主张“顺应
自然、顺应人体”,提倡“和为贵”。

中医药文化中的针灸、推拿、艾灸等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调理身体、增强免疫
力的作用。

同时,中草药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广
泛运用于养生保健领域,其独特的药性和疗效备受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因此,将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医药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通过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让我们一起珍惜健康,传承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文化的智慧之光照耀我们的生活,让健康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谢谢大家!。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演讲稿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演讲稿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有关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的话题。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而中医药文化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健康养生。

健康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饮食习惯也越来越不健康,这些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来保持健康。

比如,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中医药文化的智慧来养生。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提倡“防病于未然”,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不平衡,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因此,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们共同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它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疗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药文化强调“以治未病为主,以治已病为辅”,注重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

中医药文化的养生理念也是与时俱进的,它不仅能够治病,更能够预防疾病,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因此,中医药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学习和借鉴中医药文化的智慧,将健康养生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让我们共同呵护我们的健康,共同守护中医药文化的瑰宝,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美好!谢谢大家!。

中医药文化与养身之道的有关文献

中医药文化与养身之道的有关文献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中医药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养生观念等方面。

在当今社会,中医药文化则是指引人们健康养生之道的重要内容。

有关中医药文化与养身之道的文献也是丰富多样的,其中既有古代经典著作,也有现代研究成果。

本文将就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之道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

一、古代经典著作古代经典著作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这些经典著作对中医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础,其中包括了关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医药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则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其中包括了关于疾病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对中医药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草纲目》则是关于中药药材的分类、性味归经等内容,对中药材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研究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之道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在中医药理论方面,一些学者对《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丰富了中医药理论体系。

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方面,一些学者对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草药疗法等,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中药药材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对中药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中药药材,这些研究成果为中药材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之道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之道是密切相关的,中医药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为养生之道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中医理论方面,中医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等观念,提倡“药食同源”、“四时养生”等方法,这些理论观念和方法对保持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关键词:运动养生情志养生】一、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内容及思想运动养生文化在我国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经不同时期的不同养生专家不断总结和补充,给运动养生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和新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

运动养生是指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

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调神、养精、练气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

1.强调“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经典的养生及医学论述中,大都提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比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等。

古人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则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

说明身体的活动能够使体内精气流通,活动是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

由此可见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运动健身是传统养生学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行身体活动达到健康的目的,是中医防病和养生的重点。

中医养生理论反对长时间坐卧,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说法,同时中医养生还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术数”,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各种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的运动养生健身法,以上均说明身体不运动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不难看出中医养生是非常重视锻炼,而且精于锻炼的。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认识到运动对人体健康及寿命的积极影响。

这些观点都说明了“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身体不间断地运动,才能使身体健康,从而不受疾病的侵扰,才能使整个生命过程充满活力。

所以,运动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应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全过程。

养生与中医药文化

养生与中医药文化

养生与中医药文化一、介绍养生的概念和重要性养生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保持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平衡和延缓衰老的一种综合性活动。

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诸多压力和疾病威胁,因此关注养生已成为人们的共同需求。

恢复身体健康体态、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是养生的主要目标。

从饮食起居到情志调摄,从运动锻炼到草药调理,都融入了中医药文化对于身体平衡和健康的认知。

二、中医药文化及其对养生的影响1. 中医药文化的渊源与历史背景中医药文化几千年来积淀了丰富而独特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临床实践经验。

它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体是一个微观宇宙,与外界环境、天地变化相互作用。

中医药文化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注重平衡,追求身心健康。

2. 中医药养生理念的核心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调整寒暑、保护精气神等理念在养生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四季养生”是中医药文化对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摄取以及调理的建议,它关注饮食起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3. 中医药文化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中医药文化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不同器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所以,在甄别和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全面观察患者的身体表现,并根据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综合性和个体化的诊疗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生观念的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在养生实践中的应用1. 饮食保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五味调和、食物烹饪的方法以及各种食材对于身体的滋补作用。

中医药文化在养生实践中强调饮食的平衡性,推崇以粗细搭配为主要原则。

冬季保持温暖、夏季清凉爽口,皆是从中医药文化中得到的经验。

2. 草药疗法中医药文化倡导天然、安全和温和的疗法。

草药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式之一,其丰富的植物资源提供了很多具有保健功效的草本植物,并已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领域。

不同植物所含有许多有效成分,如营养素、抗氧化剂等。

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并使用它们可以起到预防和改善身体健康状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先养心
摘要: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七情六欲。

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应。

我们的感情、情绪,我们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多方面的。

有不良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控制它、调节它,要及时地排解它,而不能让它任意发展,否则就会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而产生身体上的各种疾病。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养心,这里养心不是指保护好你的心脏,而是要调控好你的心态,即情志养生。

学会情志养生,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不仅对你身体健康有很大裨益,而且还可以治愈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养生养心情志养生身心健康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正如熟话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人们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致病内因。

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各种疾病。

所以七种情志一定要调理掌握适当。

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首先是精神上的错乱,然后就会影响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疾病。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

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

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故事。

周瑜是吴国的大将军,才华横溢。

而蜀国有一位诸葛亮,更是足智多谋。

周瑜心胸狭窄,经常生气,他有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生了我周瑜,何必再生诸葛亮?久而久之周瑜就积劳成疾。

最后一次他生气的时候,血往上涌,一命呜呼了。

所以怒则伤肝、伤气血,保持遇事不怒、不生气的心态非常重要。

还有《儒林外史》里面有一个故事《范进中举》。

范进考举人老考不取,到五十多岁还考
不取,屡考屡败。

最后一次在他自己都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接到通知考中举人了,这时候他是大喜过望,结果没想到,大喜之后就疯了。

为什么疯了呢?就是伤心了。

因为心是管思维意识、神志活动的。

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

可是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所以人也就迷失了,丧失神志,所以人千万不要大喜过望。

还有相思病等都是有情志导致的病症,养心就是保持心理平衡,那如何养心呢?
养心贵在静心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

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

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

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如果你的心里每天都是快乐的,那就说明你在养心方面确实是个高手。

养心首先要做到心静,心静自然凉。

善于静养心的人,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

如何才能做到心静?第一,心静必须清心寡欲。

因为少一分贪念,就会少一分心烦。

还要善于调节心情,尤其不能大喜大悲,中医有过喜伤心之说。

第二,多闭目养神。

有空就经常闭目养神,可帮助我们排除心烦杂念。

第三,多静坐。

因为静则神安,哪怕五分钟都会见效。

每次可在阴凉处或屋内静坐15~30分钟即可。

也可采取听音乐、看书、钓鱼、打太极拳等入静。

养心虽然没有灵丹妙药可用,但还是有人提出了种种建议,现摘录如下:
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曾提出十条要诀:
1.对自己不苛求;
2.对亲人的期望不要过高;
3.不要处处和人争斗;
4.暂离困境;
5.适当让步;
6.对他人表示善意;
7.找人倾诉烦恼;
8.帮助别人做事;
9.积极娱乐;10.知足常乐。

民间的智慧流传千百年的中华幽默诗句《莫生气》:
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来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坏谁如意,而且伤神又费力;
出门在外少管事,早去早归少惦记;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随他去;
娃娃降生皆欢喜,人到终年任他去;
吃苦是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男女老少多注意,莫生气啊莫生气。

情志养生还可治愈心理问题,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忧郁、沮丧、妒忌、嫉妒、愤世、虚伪、狡诈、品行不端等,这其中的大部分都与人的情志相关。

忧愁作为一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正常应答反应,不会对身体构成危害.相反,暂时而轻度的优伤,有助于对所遭挫折的重新认识,有助于人们在思想上获得正确的认识,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但是,当一个人的优愁悲伤太过,或者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人体自身所能调节的限度和承受的负荷,而在思想认识上,又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这种不良情绪,优就成为一种致病因素,严重者可因忧虑过度而丧命.善优多愁还可以伤脾,脾志伤则烦闷,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或二便不畅等.由于优则气郁,故以喜治优。

如果学生一直是郁郁寡欢、悲悲切切,可以多给予他们支持和安慰;如果学生表现为不善交际,与老师和同学关系相处不好,孤僻、退缩和与社会隔离,可以采用社交技巧训练、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其学会如何与人交谈和交往;如果学生因为感情矛盾、家庭破裂等出现的抑郁、悲观和绝望,可以考虑采取感情指导、家庭关系咨询协调以及心理治疗,从而缓解抑郁症状.当他们感到优郁,沮丧时,不妨去想一点令自己快乐幸福的事情.如回想一下和同学或好友一起
共度的美好时光,或者做一些愉快的活动,如唱歌跳舞、看电影戏剧,和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去逛街、旅游等,以达排忧消愁的目的。

中医认为,思为脾志,故过思最易伤脾,而致脾的升降功能失常,脾气郁结,,饮食不香,消化不良,腹胀等不适,所谓“思伤脾”;“思则气结”就是此意。

思则气结,故以怒胜思。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在忧思难解、不能自拔,如失恋、单相思等时,不妨想点对方引你愤怒的行为和事情,说不定有助早日摆脱痛苦,闲暇时可以欣赏音乐,调音乐可以疏通肝气,肝气疏达,则脾复健运,可解除脾郁思积。

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愈,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倘因事非或某些病理性易怒过盛,则可引起怒发冲冠,在这种盛怒而又持续的情况下,则可导致肝气上逆、横逆等病变.如“怒伤肝”;“怒则气上”都是这个意思.另外,忿怒之情郁积日久,不能发泄,更易导致肝的更多病变.怒则气逆,故以悲胜怒。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而我们许多人又常常会为这些事情同别人大动肝火,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调节我们的情绪,可以听一些节律低沉,凄切悲凉之曲。

喜为心之志.喜悦本来能使人气血调和,精神振奋,对人有益但暴喜,即突如其来的惊喜或过分的大喜,也是一种强刺激.大脑受到这种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促,体温上升,如果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造成体内紊乱.严重者可能会造成血管破裂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也可能造成思维紊乱。

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分激动,不但要防“气死人”,还要防’‘乐死人”。

“喜则气缓”,伤心、气缓,都是说明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的表现;甚至还可能出现哭笑无常,或精神失常,发狂妄语等.喜则气缓,故以恐胜喜。

在日常生活中当大喜临门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过分激动,不要放声大笑,还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想想,“可能搞错了吧”、“没有什么了不起”,以此来缓冲自己因惊喜而产生的急剧的情绪。

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就是指的这个肾主藏精,为生气之源,过于恐怖,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出现二便失禁,精遗骨痰,肢冷等症;“恐则气下”.恐俱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疾,恐则气下,故以思胜恐,以思胜恐,主要是通过“思则气结”,以收敛涣散的神气,使病人主动地排解不良情绪,以达到康复之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到惊恐不安时不妨多想一些其他的事情以分散自已的注意力,达到消除惊恐情绪的效果。

因此,保持好的心态,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适应环境及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心理素质,对我们生活学习十分重要。

养生,要先养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