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校选课论文)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在本学期的公共选修课中,我很荣幸的选上了中医养生学的课程班,很感谢张老师在这段时间来对我们的教导,我觉得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很容易学以致用的学科,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健康的生活。

虽然这段时间来我们都很认真的学习,但是我相信中国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无法在短期内学习完整的,所以在将来的生活中我也会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多研究这门具有深刻中国文化特色和巨大实用价值的学科。

以下是我这学期在中医养生学的学习中所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中医养生学的概论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而中医养生学就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养生学的原则如下:1形神共养2饮食调养3修练形体4顺应自然5谨慎起居6协调阴阳7和调五脏8疏通经络9动静适宜.中医养生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给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中医养生学的主要特点如下: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 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

和谐适度的宗旨: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

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

综合、辨证的调摄:人类健康长寿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

河南大学标准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河南大学标准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专业:会计学姓名:纪国忠电话:155********选课时间:2014年6月周二9-10节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从小接触到的第一个给我留下人与自然印象的是《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从自己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我的理解中,从整体观来看,人既然是在自然中产生的,就应该顺应自然,因为两者是一个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部分与整体相协调,形体与精神并重,当然人与自然与社会也是密不可分;从统一性来看,人与自然、社会具有统一性,功能与自然相统一,这种思想在古代就被成为“天人合一”。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紫仁杰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体。

正是从我们人与自然统一性与整体性的观点,《千字文》中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也启发了我们要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养生和生活,以此来保证我们身体上的健康。

人体在不同的季节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春季篇春季,作为一年四季的开始,万物萌生,生机勃勃,人的新陈代谢也随着春季到来而日趋旺盛,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春三月,刺猬发春,万地俱生,万物以荣”。

由于人体的活动量在春季逐渐加大,所以,血液循环、营养供给都需要相应增加。

肝脏则是贮藏和调节血量的脏器,在春季到来之时,肝脏的生理活动即随新陈代谢的萌盛而相应增加。

所以,春季是肝脏机能活动旺盛的季节,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春应在肝”的道理。

如果肝脏机能正常,就可以适应春季的变化而健康无病,反之,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会出现由于肝脏失调而引起的一些病症。

肝气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绪随之高昂亢进,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气变化而出现激愤、骚动、暴怒、吵闹等状态。

同时,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春困,因为冬季皮肤血管收缩,春季天气变暖,血管、毛孔扩张,相对稳定的血流量供应皮肤的血流增加,供应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造成春困。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关系浅论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关系浅论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关系浅论【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传承有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其中的中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虽同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且二者在文化体系的分类上是不同的,但从辩证角度上看二者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如养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的中医药文化理念,同时中医药文化中也渗透着许多养生文化的知识,认识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区别和联系,弄清楚二者的关系,对学习中医药学,更好地应用中医药学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区别;联系一、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区别1.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中医药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价值体系包含了很多方面,无法用文字将其全部表述出来,但主要的价值体系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天人合一,也可以将其解释为天人相应或者是天人和谐,这在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直接的体现,很多学者经过研究都表示天人合一不仅体现出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更可以反映出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1]。

其次是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其中大医精诚是对中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要求医者必须在精医道的基础上伴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而医者仁心则渗透出了一种佛家大慈大悲的思想,体现出了医者对病人的恻隐之心。

养生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顺应天道、修身养性这两个方面,其中顺应天道也被称为顺应自然,也就说人要适时而动,而修身养性指的对形和神的调养,强调清净无为,让人的身体更接近自然的要求。

2.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文化属性的不同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在漫长的历史进展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其中具备了我国传统辩证哲学、文学、历史学的知识。

中医药著作、中医大家、文物等是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中医药文化更重视中医理论和病症的发展规律,并将中医大家的理论、重要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作为了文化内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中医药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代表性地位,同时中医药文化也是东方科学和健康医学最明显的体现。

论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论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Me d i c i n e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h e a l t h p r e s e r v i n g ,d i e t r e g i n l e n ,h e r b a l h e a l h t k e e p i n g n i g o o d h e a l t h ,mo d  ̄ l - l l h e a l t h p r e s e r v a i t o n a n d me d i at e d
wi n e k e e p i n gi n g o o d h e a l t h . ‘
Ke y wqn d s : t r a d i i t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i c i n e;h e a l t h s c i e n c e ;f o o d h e a l t h;me d i c i n a l f o o d h e a l t h; e mo t i o n a l h e a l t h;me d i c i n a l wi ne h e a l t h
we a l t h wh i c hi s d e v e l o p e d b yt h eCh i n e s e n a i t o n d u r ng t i ho u s a n d s o f y e a r  ̄ I ti s n e c e s 町 f o r u st o u n de r s t a ndt r a d i t i o n a lC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u n —
关键词 :中医药 ;养生 学;饮食养生 ;药膳养 生;情 志养 生;药酒养 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关键词:运动养生情志养生】一、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内容及思想运动养生文化在我国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经不同时期的不同养生专家不断总结和补充,给运动养生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和新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

运动养生是指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

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调神、养精、练气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

1.强调“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经典的养生及医学论述中,大都提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比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等。

古人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则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

说明身体的活动能够使体内精气流通,活动是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

由此可见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运动健身是传统养生学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行身体活动达到健康的目的,是中医防病和养生的重点。

中医养生理论反对长时间坐卧,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说法,同时中医养生还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术数”,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各种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的运动养生健身法,以上均说明身体不运动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不难看出中医养生是非常重视锻炼,而且精于锻炼的。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认识到运动对人体健康及寿命的积极影响。

这些观点都说明了“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身体不间断地运动,才能使身体健康,从而不受疾病的侵扰,才能使整个生命过程充满活力。

所以,运动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应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全过程。

中医养生结课论文

中医养生结课论文

中医养生结课论文第一篇:中医养生结课论文在本学期选修选课的时候,我抱着极大的兴趣选择了中医养生这门课,时间过得飞快,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实在是有点舍不得这门课啊,因为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养生之道。

正所谓:没有长生之法,只有养生之道。

这学期的养生知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难得的巨额财富。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颐养生命,是指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涉及了饮食,体质,季节变化等方方面面,下面我要据我这学期所学来一一讲述。

首先,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

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

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

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

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

《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

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同时,饮食也提倡“专致”。

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

许多人以为这么做是节省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实不然。

饮食的过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进吸收,脑部的血液供给就相应减少了。

边饮食边工作,不仅此时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响了肠胃的运作,可谓得不偿失。

其次,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说,饮食的调配应当“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进行不同的匹配,找出最适宜的养生饮食方案。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浅谈中医养生伦理【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方法,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

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

”[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

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中医养生四个要诀 • (四)慎医药
我们在选择中药时,一定 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正 确使用中药,化害为利。
谢 谢!
其实,“十问歌”对每一个医生,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医药文化 简史
• 清代医学 • 中国医学在清代发生一大变化,便是西医 学的输入。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文化 侵略,欧美医学输入中国。和中国原有医 学,不相容纳,出现中西门户之争。张锡 纯为近代提倡中西医汇通的著名医家。他 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至今影响深远。
中医药文化 简史
• 金元理学一提倡时方 • 金元四大家,第一位刘完素创用凉药,所 谓降心火,益肾水。第二位张子和著《儒 门事亲》,专重攻下。第三位李东垣,他 的一家言是补中益气。第四位朱丹溪,主 张滋阴降火。
中医药文化 简史
• 明代-总结经验、新的探索 • 明代医家李时珍是对中医药最有贡 献的一位,著《本草纲目》,总结 明以前本草家的经验。这部书不但 是中国药物学巨著,也是世界上最 有名的中药著作。
中医养生四个要诀 • (一)顺四时
所谓顺四时,就是要顺应春夏秋冬这 一自然规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 冬藏的规律。
中医养生四个要诀 • (二)节饮食
节饮食最重要的一点是 要浅尝辄止,要根据自 身体内需要合理地选择 食物,使身体内物质处 于平衡的状态。
中医养生四个要诀 • (三)调情志
中医药文化 简史
• 周秦时代-医巫并存-中医学建立 • 扁鹊,秦越人,是战国时代名医,他第一 个主张医应该脱离巫祝独立,他是针灸治 病的创导人,也是历史上提倡脉学第一人。
中医药文化 简史
• 汉代一中医学全盛时期-完成三大医典——《内经》、 《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内经》不但是中国第 一部理论医籍,也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实践医籍,它的实践 就是针灸。内经在针灸方面的经验,极其丰富,今天的针 灸学还是遵守它的规范。 •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 《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国第一部药治经典著作,辨症识病, 随证用药的方法,是从伤寒论、金匮开始。汉末,外科也 有相当成就,三国时代华陀是中国第一位外科专家,他发 明麻沸散。华陀不但精于外科,还提倡体疗和健身运动, 他的五禽戏是中国最早的体育疗法和健身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院系:外语学院专业:英语非师范姓名:***学号:**********课程: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任课教师:***01/01/2011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医药文化。

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自身,还可以使我们身边的人受益。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发展、养生学的发展、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和药酒养生来进行论述。

关键字:中医药、养生学、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药酒养生、发展正文:中医药的发展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

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

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在国际上,针灸[2]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

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养生学的发展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

我国医学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

养生[3]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各种养生方法”一、体质养生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1.阴虚体质养生法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4]之养神大法。

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

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2.阳虚体质养生法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意思是肝脏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惧,又指出:“心气虚则悲”,这是说心脏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现悲哀的情绪。

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

有人指出,若在夏季进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20分钟所得的紫外线将能使用一年。

对于年老及体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让电扇直吹,亦不要在树阴下停留过久。

3.气虚体质养生法“吹”字功: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连续做十余次,属于“六字诀”中的“吹”字功,常练可固肾气。

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香菇、豆腐、鸡肉、、青鱼、鲢鱼。

若气虚甚,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

4.血虚体质养生法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

若气血两虚,则须气血双补,选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为丸长久服用。

二.饮食与养生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这当中,饮食养生也被我国古代医学家们大量研究,并且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张果在《医说》中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

[5]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并且不要过量。

古代养生家有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

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

”[6]。

这句话中的科学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肥胖者必须通过削减主食(谷气)来加强元气(脏腑功能),这样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带来的一系列胃肠道和心血管疾患,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中医饮食养生中,要注意一下几点(1)首先,饮食三餐要有规律,少吃零食。

(2)其次,饮食不能吃得过饱。

(3) 再次,饮食要一心一意,饮食后至少半小时内要减少运动和思考。

四.药膳与养生药膳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为满足防病治病、健体延衰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与有关食物相配,通过特殊的烹调加工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保健食品。

药膳主要分为补气药膳、补血药膳、滋阴补肾药膳、温肾助阳药膳四大类。

[7]1.补气药膳补气药膳是选用补气的中药,配合一定的食物,经烹调而成的药膳食品。

如“清蒸人参鸡”等就属于这一类。

它具有补肺气、益脾气、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力的作用。

适用于精神困倦、四肢乏力,或兼食欲不振、腹部虚胀、大便溏泄、浮肿、脱肛,或兼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动则喘气、易出虚汗、易于感冒等肺脾气虚之人。

2.补血药膳补血药膳是选用补血中药,配合一定的食物,经烹调而成的药膳食品。

如“当归羊肉羹”就属于这一类。

它具有补血养肝、补益心脾的功效。

适用于面色萎黄、唇甲无血色(或枯黄或淡白)、疲倦乏力、手足麻木等血虚以及肝血不足、心脾两虚之人。

五.药酒与养生药酒养生合宜为佳辨证应用药酒随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进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

治疗者有化痰、燥湿、理气、活血、消积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

即使是补性药酒也不宜多服,如脾胃虚弱的人过服含人参的补酒,可造成胸腹胀闷、不思饮食。

因此,要根据病情选用药酒,合宜而用。

[8]因人而异滋补类保健药酒一般用于气血亏、肝肾阴虚、脾气虚弱、神经衰弱的人群。

如阳热体质的人慎服热性药酒,阴寒体质不适宜用凉性的药酒。

选用药酒应根据自己的体质决定,最好事先与医师沟通,了解自己的体质,便于对症饮用药酒。

凡服用药酒或饮用酒,要根据人的耐受力,合理、适宜,不可多饮滥服,以免引起头晕、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

因时而异一般来讲,冬令进补为人们所共知。

如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凡合药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

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滓服,酒尽后,其滓捣,酒服方寸匕,日三;大法: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

”古法虽如此说,现在只要辨证明确,参以四时,四季均可饮用。

六.情志与养生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9]喜,指狂喜。

旧时有所谓“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捐生金榜题名时”。

这种突然的狂喜,可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

成语“得意忘形”,即能说明由于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体活动。

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

”[10]忧,是指忧愁、苦闷、担心。

表现在情绪上,失去欢乐,悲伤恸哭,气怯神弱。

轻者,愁眉苦脸。

事实上正是如此,东周伍子胥,因无计闯过昭关,一夜之间愁白满头青发;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才华出众,但由于遭到打击,长期被贬,沉闷、忧郁的贬谪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体质虚弱,得了毒疮又患霍乱,47岁就含恨长逝了。

[11] 怒,指暴怒或怒气太盛。

它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终于发怒。

轻者会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

思,思是集中精神考虑问题,但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

其中最易伤脾,脾胃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饮食不化,故中医有“思虑伤脾”之说。

悲,是指悲伤、悲痛、悲哀。

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或者是失恋;等等,都会感到非常难过和伤心,伤心到极点便会变成沮丧和绝望。

总之,悲的产生与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关;悲哀的程度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有关。

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

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

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

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疼厥。

综上所述,七情太过可致病。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即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静神的思想,倡始于老庄。

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静为躁君。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种静神思想,并以水为例阐明了神之当静的道理。

西汉刘安甚重静神,他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

陈师诚在《养生导引术·呼吸》中亦云:“心如猿,意如马,动而外驰,不易安定。

”[12]又如何做到“静以神藏”呢?一是抑目静耳。

眼耳为人体五官之一,是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着神的主宰和调节。

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

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这样就能减少外界对神气的不良刺激。

二是凝神敛思。

《医钞类编》里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

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

”反之,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里所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