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中国的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

中国的健康养生与中医药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医药传统,其中中医药文化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养生。
中医药强调平衡、身心合一的理念,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健康养生和中医药文化,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经验总结和不断实践的结果。
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维护健康。
它包括一系列的疗法,如中药、针灸、推拿和气功等,这些疗法在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都有显著的疗效。
第二部分:中医药在保健养生中的应用中医药在保健养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西方医学注重治疗疾病不同,中医药注重健康的维护和病症的预防。
基于中医药的保健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心理调节和草药等。
这些方法能够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饮食调理。
中医药认为食物有助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根据中医药理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质,可以起到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例如,人们可以选择温补性质的食材来增强体质,选择清热解毒的食材来降火,选择补肾的食材来增强肾功能等。
此外,中医药的推拿和针灸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养生。
推拿疗法通过按摩和推拿特定穴位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刺激身体的自愈能力。
这些疗法被证明对许多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有显著的疗效。
第三部分: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尽管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许多西方医学的疗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医药的独特价值。
中医药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身心的平衡,更符合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此外,中医药文化也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中医药的方法来改善健康状况。
许多国家也开始将中医药纳入其医疗体系,并进行研究和推广。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中医如何养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1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摘要】科学运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
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
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
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
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
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
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
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河南大学标准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专业:会计学姓名:纪国忠电话:155********选课时间:2014年6月周二9-10节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从小接触到的第一个给我留下人与自然印象的是《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从自己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我的理解中,从整体观来看,人既然是在自然中产生的,就应该顺应自然,因为两者是一个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部分与整体相协调,形体与精神并重,当然人与自然与社会也是密不可分;从统一性来看,人与自然、社会具有统一性,功能与自然相统一,这种思想在古代就被成为“天人合一”。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紫仁杰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体。
正是从我们人与自然统一性与整体性的观点,《千字文》中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也启发了我们要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养生和生活,以此来保证我们身体上的健康。
人体在不同的季节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春季篇春季,作为一年四季的开始,万物萌生,生机勃勃,人的新陈代谢也随着春季到来而日趋旺盛,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春三月,刺猬发春,万地俱生,万物以荣”。
由于人体的活动量在春季逐渐加大,所以,血液循环、营养供给都需要相应增加。
肝脏则是贮藏和调节血量的脏器,在春季到来之时,肝脏的生理活动即随新陈代谢的萌盛而相应增加。
所以,春季是肝脏机能活动旺盛的季节,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春应在肝”的道理。
如果肝脏机能正常,就可以适应春季的变化而健康无病,反之,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会出现由于肝脏失调而引起的一些病症。
肝气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绪随之高昂亢进,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气变化而出现激愤、骚动、暴怒、吵闹等状态。
同时,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春困,因为冬季皮肤血管收缩,春季天气变暖,血管、毛孔扩张,相对稳定的血流量供应皮肤的血流增加,供应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造成春困。
中医药养生文化范文

中医药养生文化范文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而保持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是养生的基础。
中医药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并防治疾病。
中医药对养生的理论以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为基础,强调防病于未然,注重调节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个体化的养生方法。
中医药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症状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养生。
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和环境变化,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需要注意阳气的补养,而阴虚体质的人则需注意调补阴气。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预防和调理。
中医药养生注重的是预防疾病,而不是等到出现疾病才治疗。
中医药理论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失去平衡而导致的,只有保持身体的平衡,才能远离疾病。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内外兼修。
中医药养生不仅注重调理内在的身体机能,还注重外在的调养。
中医药强调通过按摩、针灸、草药治疗等外在手段来调理身体。
例如,按摩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脏腑功能;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草药可以补养身体的气血。
中医药养生文化概括了这些方法,并传承至今。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平衡的生活秩序。
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认为人体需要与自然环境相应地作息、饮食、生活等。
中医药注重四时养生,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适应四季的变化,保持身体的平衡。
例如,在夏季要避免过度食用生冷食物,防止脾胃功能受损;在冬季要保暖,多摄入温热食物,增强体内的阳气。
总之,中医药养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整个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它注重个人化的养生方法,重视预防与调理,外养内修,并注重平衡的生活秩序。
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增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对于现代人们的养生方式也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关系浅论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关系浅论【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传承有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其中的中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虽同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且二者在文化体系的分类上是不同的,但从辩证角度上看二者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如养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的中医药文化理念,同时中医药文化中也渗透着许多养生文化的知识,认识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区别和联系,弄清楚二者的关系,对学习中医药学,更好地应用中医药学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区别;联系一、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区别1.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中医药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价值体系包含了很多方面,无法用文字将其全部表述出来,但主要的价值体系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天人合一,也可以将其解释为天人相应或者是天人和谐,这在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直接的体现,很多学者经过研究都表示天人合一不仅体现出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更可以反映出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1]。
其次是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其中大医精诚是对中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要求医者必须在精医道的基础上伴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而医者仁心则渗透出了一种佛家大慈大悲的思想,体现出了医者对病人的恻隐之心。
养生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顺应天道、修身养性这两个方面,其中顺应天道也被称为顺应自然,也就说人要适时而动,而修身养性指的对形和神的调养,强调清净无为,让人的身体更接近自然的要求。
2.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文化属性的不同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在漫长的历史进展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其中具备了我国传统辩证哲学、文学、历史学的知识。
中医药著作、中医大家、文物等是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中医药文化更重视中医理论和病症的发展规律,并将中医大家的理论、重要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作为了文化内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中医药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代表性地位,同时中医药文化也是东方科学和健康医学最明显的体现。
中国文化概论中医药与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中医药与养生文化中国文化悠久而深厚,其中中医药与养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
中医药作为中国特色的医学系统,从古代至今一直为人们提供健康保障。
与此同时,养生文化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与养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虽然其确切的起源时间已无从考证,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概念始终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中医药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慢慢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与天地万物相互联系。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总体注重平衡和和谐。
而中医药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中医药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中医药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许多人在生病时首选中医药,因为它被认为比西药更温和且对身体没有负面副作用。
此外,中医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养生领域。
许多人通过食疗和草药来调养身体,预防疾病。
中医药的理念也融入到了饮食习惯中,例如中医药认为相对平和的食物更有益于健康。
三、养生文化在中国的重要性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养生文化注重身心健康和谐,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中国,养生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到运动,从调节气息到保持情绪稳定,都有着养生的意味。
四、中医药与养生文化的结合中医药和养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中医药提供了系统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理论依据,而养生文化则强调预防和保健。
通过中医药的理念,人们可以更好地实践养生文化。
例如,通过调节饮食结构、坚持适量运动以及定期接受针灸和推拿等中医治疗,可以维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综上所述,中医药与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作为中国特有的医学系统,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养生文化则强调身心健康和谐,与中医药理念相辅相成。
中国文化中的中医与养生

中国文化中的中医与养生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其中中医和养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与养生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以中医和养生为主线,探讨中国文化中这两个与人们健康和幸福息息相关的方面。
一、中医的理念与特点中医源远流长,秉承自然万物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的万物相互耦合。
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关联,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平衡息息相关。
中医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个体化的诊疗。
中医注重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理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
通过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可以维护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二、养生的重要性与方法中国文化中的养生概念广泛而深入人心。
养生是一种维持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方式。
与西方医学注重治疗疾病不同,中国文化中的养生更注重预防疾病和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精神调节等。
在饮食调理方面,中国文化中追求的是“补虚弱、减过强”,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注重养生食材的使用,如人参、枸杞、黄芪等;在运动锻炼方面,传统的太极拳、气功等运动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中,通过舒筋活络、调理气血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在精神调节方面,中国文化中注重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平和,通过冥想、读书、品茶等方式来舒缓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中医与养生的结合中医与养生息息相关,两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
中医的诊疗和调理方法可以作为养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中医的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同时,养生方法也可以协助中医的治疗。
许多中医养生疗法,如食疗、气功等可以在疾病治疗的同时起到辅助作用。
比如,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良好的饮食结构和养生习惯可以加速康复,提高治疗的效果。
四、中医养生的现代价值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养生先养心摘要: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七情六欲。
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应。
我们的感情、情绪,我们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多方面的。
有不良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控制它、调节它,要及时地排解它,而不能让它任意发展,否则就会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而产生身体上的各种疾病。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养心,这里养心不是指保护好你的心脏,而是要调控好你的心态,即情志养生。
学会情志养生,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不仅对你身体健康有很大裨益,而且还可以治愈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养生养心情志养生身心健康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正如熟话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人们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致病内因。
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各种疾病。
所以七种情志一定要调理掌握适当。
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首先是精神上的错乱,然后就会影响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疾病。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
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文化养生之食与行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
关键字;运动养生情志养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
“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
而这恰恰就是中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中医是亲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对它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饮食与养生。
饮食养生指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人体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大的能力,是人类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各种饮食疾病吃的营养不均衡同样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如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
《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一是饮食宜清淡。
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二是晚上要少吃。
饮食的原则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
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
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
认识生活在自然之中的,自然气交之中。
《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
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第三、调畅情志。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
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的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的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是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中医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在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变化中,完成其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医更强调人是社会的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是人类特有的,而且这种情志活动是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比拟、代替不了的。
七情与内脏的联系肝主怒第四运动与养生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调节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尤其对心血管系统极为有益。
法国医生蒂索说:“运动就起作用而言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的一切药物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运动养生,又叫中医健身术。
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体育锻炼。
《吕氏春秋》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行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黄帝内经》中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应“和于术数”,我国比较流行的健身术有:1五禽戏 2八段锦 3;六字诀 4太极拳 5散步 6健身球在中医药文化中,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古人认为,饮食能资养人的血气,人体摄入食物后,五谷之精气就充足,气血就旺盛,筋骨就强壮。
人的身体之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
饮食进入人体后就会谷气充盈,谷气充盈就会血气旺盛,血气旺盛人也就精力强健了。
古人还认为,脾胃是由脾禀承而产生的,一年四季也都要以胃气为根本。
主身者神,养神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
从饮食中获得气,用气来益养精血,精血又抚养于气,气充足也就具有了神,而神气充满后,身体得到了保全,这都是相互作用的,故称食为生民之天,活人之本。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
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概其如此,聊因笔墨之暇,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以启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响耳。
”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元代宫廷太医忽思慧说:“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
”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
所以,光从口味出发来考虑饮食问题,是很不够的,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代生活中,人们应该从细微处体会到饮食对身体的重要性。
1.少量多餐,反对暴饮暴食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有节”。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告诫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
”因为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不断地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平衡,适量的运动是维持这一平衡的必要条件。
应该做到饱中有饥,饥中有饱。
吃得太饱,加重胃肠负担,对消化不利,特别在临睡前尤为不宜,能量过剩,除造成身体肥胖外,还可导致多种疾病。
2.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古人主张饮食的五味要配合得当。
大凡古人调和食物,按五行归类,酸属春,苦属夏,辛属秋,咸属冬,所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酸、苦、辛、咸四味调和食品。
现代医学认为:酸辛太过,会诱发或加重溃疡病;食用糖过量,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近视、龋齿都有密切关系;食用盐过量,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3.注意肉类卫生,少食肉我国养生学家历来主张饮食宜清淡,忌味重肥浓。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说:“厨膳勿使脯肉常盈,常令俭约为佳”,“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凡可食之肉本无毒,或自死及着疫死,则有毒,食之者心困闷而吐利(痢)。
”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诸肉臭败者不可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
清淡,是与浓厚肥腻相对来说的。
一是指五味的进食适可而止,口味不可过重。
二是说,宜常食新鲜蔬果、杂粮等营养丰富而易吸收的食物。
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水果等其他有益食物是很重要的。
清淡的食物,一般都有利于消化吸收,而且可防止多种疾病。
多吃肉,特别是肥肉,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所以饮食结构以素为主,以荤为辅,荤素同食,比较合理。
4.饮食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调和饮食滋味,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以饮食养生疗疾,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和调顺四时的原则。
《礼记?内则》上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也论及饮食与四时、气候的关系,并对四时的主食提出了他的主张:春宜食麦,夏宜食绿豆、菽,秋宜食麻,冬宜食黍。
炎暑之季,切忌过食生冷与油腻厚味,宜食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常可选食西瓜、冬瓜、白兰瓜等瓜果,常饮绿豆汤,并以灯心、竹叶、酸梅水、冰糖煎水代茶饮用,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攻。
秋气凉燥,当少食辛燥,选用蜂蜜、秋梨等柔润之物,山药、苡米等健脾补胃之品。
冬季万物潜藏,天寒地冻,阴盛阳衰,进食胡桃、羊肉之类,自可补肾助阳,以迎来年。
5.饮食时精神要愉快,勿抑郁,勿动怒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食前和食中保持这种情绪,对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清朝李渔说:“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
”忽思慧说:“薄滋味,省思考,节嗜欲,戒喜怒。
”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是养身的第一要诀。
吃饭的时候,如争吵动怒,或内心郁塞,都会影响消化,导致各种疾病。
6. 食后的卫生和保健孙思邈说:“食毕当漱口,令人牙齿不败。
口香……饭已,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
”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饱食不宜急行。
”养生之道,不能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都有损长寿。
食后应缓行数百步,并以此为修身养性之快事。
常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忽思慧说:“凡食讫,温水漱口。
令人无齿疾口臭。
”“凡清晨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
”饭后缓行、食后忌卧、饭后摩腹等观点,现在已经成为一般的保健常识。
除了饮食养生,还要注意生活中行为的养生之道。
平时我们经常重复的那些动作,跟我们健康极其相关。
疾病和生活方式有关,跟吃喝拉撒睡密切相关,主要是生活因素造成的,所以也称为生活方式性疾病,是现在疾病的主导性作用,也就说糖尿病,高血压,中风,肺癌,等等疾病都和生活方式有关。
怎样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首先,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用四个字来概括,叫做顺其自然,那我们看看怎么样才能顺其自然:吃的方面要顺其自然;要顺地域的自然;顺季节的自然;顺体质的自然。
我们生活中总会养成一些有形或无形的习惯,其中就蕴含了养生之道。
一、吃的习惯吃的习惯是因人而异。
吃的问题,无非是时间数量质量结构。
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
那么什么叫早餐吃好?高质量,精细。
早餐最低限度要保持有蛋白质,不要只有碳水化合物;中午要吃饱,是因为中午饭过后要到六七点钟才吃饭,所以要吃饱。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有些人吃饱了之后要午休,要躺,那“躺”要怎么躺才好?中午吃饱饭后千万不要立即躺下去,最少十五分钟以后再休息。
第三个是晚上少吃。
如果实在肚子饿,可以吃些流质性的食物,但不要吃得太多。
营养学会推荐的一个膳食宝塔,最基层就是谷粒,最上面的是油脂类的,豆类在第四层,豆类食品是非常高蛋白的。
二、喝的习惯。
喝,首先是水。
喝水多,肾脏就加速分解速率,加速排毒,但是不要等到感觉口渴才喝水。
少喝饮料,但不是不喝,有些功能饮料也能喝,但喝什么都不如喝开水,或者矿泉水。
喝酒绝对不能逞强,只要感觉这一杯和前面拿那杯的味道不一样了,就绝对不能再喝了。
三、三、拉的习惯大便最好保持每天一次,有的人每天两次也没事,但至少要有一次,如果总是不正常就会便秘,便秘就会刺伤肛门,时间过长,肛门的血管给压扁,就会出血。
解大便最好的时间就是晚上,而不是早上。
虽然有很多人选择早晨上厕所,但并不好,人体通过大小便及汗腺等器官向体外排出废物及毒素,尤其是大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越长,产生的毒素越多,所以每晚排空大便,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睡的习惯亚健康的一个突出表现是疲劳综合症。
一个人的睡觉时间最好能保持每天7~8个小时,包括午睡,而且午睡的时间不应超过一小时。
人的睡眠分两种,深睡眠和浅睡眠,深睡眠眼球是快速转动的,全身放松,所以最低限度一个人要保持两个小时的深睡眠。
最少保持在十二点到两点两个钟头的深睡眠。
睡觉的穿着,最好是裸睡。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