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诗歌朗诵技巧__教案新部编本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篇1古诗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2诗歌中的意境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四课时安排:四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二教学重点:诗歌基本常识三教学方法:讲解四教学过程:1诗歌的历史从人类开始有了劳动就有了诗歌人类最初的劳动号子就是诗歌的雏形,所以诗歌可以成为歌,因为可以配乐而歌2诗歌划分的阶段是从西晋谢灵运的山水诗开始的3诗歌的鼎盛时期是唐朝有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仙和诗圣4诗歌分类:诗歌2诗歌规则:押韵和平仄押韵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首诗的偶句的结尾一个字必须押韵即韵母相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2诗歌中的意境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问:四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律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多才多艺,能诗能画,精通音乐,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独具特色。
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觉敏锐,体物细微。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歌散译: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犹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有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查的骑兵,告知我都户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朗诵技巧教案

朗诵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包括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教授正确的朗诵技巧,包括发音、语调、节奏等。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朗诵技巧,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优秀的朗诵作品,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激发学生对朗诵的兴趣。
2.呈现:介绍朗诵技巧的概念、意义,详细讲解发音特点、语音语调变化等技巧。
3.示例:提供三个不同风格的朗诵示例,包括情感表达、语速控制、停顿处理等方面的技巧应用和效果。
4.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朗诵技巧的理解和感受,并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5.总结:回顾本节课教授的朗诵技巧,强调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在实践中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展示优秀的朗诵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学习。
2.讲解与示范: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诵技巧。
3.小组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安排学生分组练习朗诵段落,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2.作业:布置课后朗诵段落练习,要求学生将练习成果提交给教师进行评价。
3.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朗诵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表现,以及情感表达、停顿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优秀朗诵作品集锦:提供一些优秀的朗诵作品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2.语音练习软件:推荐一些语音练习软件,帮助学生进行发音和语调的练习和提高。
3.网络学习平台:介绍一些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七、结论本教案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通过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实践练习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节奏等方面的技巧。
《诗文朗诵技巧》名师教案1

诗文朗诵技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体会朗诵之美,感受朗诵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
2、学会运用基本的朗诵技巧。
3、运用技巧朗诵诗文,传达自己的情感。
重难点:朗诵技巧的运用。
学习过程:一、朗诵之美。
朗诵之美,美在声韵。
朗诵之美,美在创造。
朗诵之美,美在共鸣。
二、朗诵的基本要求: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深入的理解2.深刻,细致的感受3.丰富、逼真的想象三、朗诵的基本技巧:技巧一:停顿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
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传达感情的需要。
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一)顺应语法的停顿。
这类停顿可以依据标点来处理。
(二)显示层次的停顿。
文章的层次可以借助于朗读者的停顿得到显示。
(三)指向强调的停顿为了突出句中某些重要词语,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或后面稍加停顿,这便是强调性的停顿。
(四)表达音节的停顿朗读诗词时,必须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节奏感。
示例: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技巧二:重音1.语法重音2.强调重音训练片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技巧三:语速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诗歌朗诵技巧教案

诗歌朗诵技巧教案教案标题:诗歌朗诵技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朗诵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包括声音运用、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3. 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艺术素养。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诗歌作品。
2. 准备录音设备或视频设备,以便学生可以回放自己的朗诵表演。
3. 准备一些朗诵技巧的示范视频或录音,用于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诗歌朗诵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朗诵的定义和作用。
2. 引用一些经典的诗歌朗诵表演,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诵的兴趣。
技巧讲解(15分钟):1. 首先,向学生介绍声音运用的基本技巧,包括音量、语速、语调和语气的控制。
2. 着重讲解节奏感的培养,包括对诗歌的韵律和韵脚的理解,以及如何准确地把握每个字词的节奏。
3. 引导学生理解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讲解如何通过声音和语气传递诗歌中的情感。
示范与实践(20分钟):1. 播放一段优秀的诗歌朗诵表演视频或录音,让学生感受到优秀朗诵的魅力和技巧。
2. 让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
3.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诵表演,并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
4.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朗诵表演进行点评,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的朗诵技巧。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提出问题和困惑。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朗诵技巧,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在家中进行朗诵练习,并录制自己的朗诵表演。
2. 下节课时,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朗诵表演录音,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朗诵技巧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对学生的朗诵表演进行评价,包括声音运用、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他们的朗诵表演录音,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诗歌朗诵教学学习教案

诗歌朗诵教学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章《诗歌欣赏与朗诵》。
具体内容包括了诗歌的基础知识、诗歌的韵律与节奏、诗歌朗诵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重点章节为《诗歌的朗诵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理解诗歌的内涵与美感。
2. 培养学生诗歌朗诵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韵律与节奏,诗歌朗诵技巧的运用。
重点:诗歌基础知识的学习,诗歌朗诵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教材、诗歌朗诵示例音频。
学生准备:教材、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经典的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诗歌的基础知识,如诗歌的起源、分类、特点等。
(2)讲解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分析诗歌中的平仄、押韵等技巧。
3. 实践环节(15分钟)(1)教师示范朗诵一首诗歌,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诵。
(2)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练习,相互交流心得。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情感等。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诵,教师进行点评与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基础知识(1)诗歌的起源、分类、特点(2)诗歌的韵律与节奏2. 诗歌朗诵技巧(1)把握诗歌的情感(2)注意语音、语调的运用七、作业设计1. 课后自选一首诗歌进行朗诵,家长签字确认。
2. 完成课后练习:分析一首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作业答案:示例诗歌:《静夜思》韵律:五言绝句节奏:平仄相间感悟:诗歌表达了作者在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平仄相间的节奏,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诗歌朗诵教学,让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
关于诗歌朗读的教案

关于诗歌朗读的教案教案:关于诗歌朗读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诗歌朗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正确的诗歌朗读技巧;3. 提升自身的朗读表达能力;4. 培养对诗歌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高质量的诗歌朗读技巧;2. 对于诗歌意境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准备1. 录音设备;2. 多样化的诗歌作品;3. 朗读演示视频。
四、教学过程及任务设计任务一:了解诗歌朗读的基本概念(30分钟)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诗歌朗读的录音,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兴趣。
2. 讲解:简要介绍诗歌朗读的定义和特点,强调朗读是诗歌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
3. 讨论:学生就自己对诗歌朗读的认识进行思考和交流。
任务二:掌握正确的诗歌朗读技巧(40分钟)1. 输入:向学生展示一些高质量的诗歌朗读示范视频,并与他们一同观看。
2.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练习,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重音。
3. 反馈:学生进行朗读展示,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
任务三:朗读具有特定意境的诗歌(40分钟)1. 输入:老师将选取一些意境鲜明的诗歌作品展示给学生,与他们分享作者的用意和情感。
2. 合作朗读:学生分组合作朗读诗歌,并用肢体语言和声调表达对应的意境。
3. 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代表作品进行展示,并追加解读其意境,以及朗读所使用的技巧。
任务四:提升朗读表达能力(30分钟)1. 阅读理解:选择一篇未曾接触过的诗歌作品,并要求学生自行朗读。
2. 分层朗读:老师根据学生的朗读能力,将他们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进行朗读训练。
3. 自由朗读:学生进行个人自由朗读表演,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歌朗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了正确的朗读技巧,并通过练习提升了自己的朗读表达能力。
朗读诗歌不仅仅是朗读文字,更是通过声音传递情感与意境。
以后在诗歌朗读方面应该更加自信和有所准备。
六、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认真研读并进行朗读训练,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小学朗诵技巧教案

小学朗诵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朗诵的定义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朗诵兴趣。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诵姿势和呼吸方法,提高朗诵效果。
3. 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诵技巧,如停顿、语调、语气等。
二、教学内容1. 朗诵的定义和重要性2. 正确的朗诵姿势和呼吸方法3. 基本朗诵技巧的训练4. 诗歌、故事等不同类型文本的朗诵实践5. 学生间的朗诵交流与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朗诵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基本技巧。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诵姿势、呼吸方法和朗诵技巧。
3. 练习法:学生跟随教师练习,纠正错误,提高朗诵水平。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朗诵心得,互相评价。
5. 表演法:学生上台表演,展示自己的朗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朗诵的定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正确的朗诵姿势和呼吸方法:讲解并示范,学生跟随练习。
3. 基本朗诵技巧的训练:讲解并示范停顿、语调、语气等技巧,学生跟随练习。
4. 诗歌、故事等不同类型文本的朗诵实践:学生选择文本进行练习,教师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正确的朗诵姿势和呼吸方法。
2. 学生能运用基本的朗诵技巧进行朗诵。
3.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得到提高。
4. 学生间的朗诵交流活跃,能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朗诵定义、正确姿势、呼吸方法、朗诵技巧等知识点。
2. 诗歌、故事等不同类型文本:用于学生朗诵实践。
3. 视频资料:优秀朗诵表演,供学生欣赏学习。
4. 音响设备:播放音乐、背景音效等。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宽敞、安静,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2. 课桌椅:摆放整齐,便于学生上课时舒适坐姿。
3. 音响设备:确保音质清晰,无杂音。
4. 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PPT。
八、教学拓展1. 组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朗诵水平。
2. 邀请专业朗诵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感受专业朗诵的魅力,进一步培养朗诵兴趣。
诗歌朗读教案

诗歌朗读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提升诗歌朗读的技巧和表达能力,通过合理安排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要领,并鼓励他们在朗读中发掘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节奏感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艺术修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认识不同类型诗歌的表达形式。
2.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要领,包括语音语调、节奏韵律的把握。
3.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修养。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发掘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2.了解诗歌的特点(15分钟)通过教师的简要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押韵、象征、修辞等。
并展示不同类型的诗歌,如抒情诗、叙事诗、四行诗等,让学生对不同类型诗歌的表达形式有所了解。
3.朗读技巧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朗读诗歌的基本要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音语调:正确把握每个字词的发音、音调和停顿,使诗歌的韵律感更加明显。
(2)节奏韵律:按照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朗读,注意呼吸和停顿的合理运用。
(3)情感表达: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语调的转折,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4.朗读训练(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训练,并进行互相评价和改进。
教师可以在朗读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朗读技巧。
5.创作朗读(2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尝试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
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6.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展示部分学生的朗读成果,并对今后的学习进行安排和展望。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朗读中的表现,包括语音语调、节奏韵律的掌握,情感表达的准确与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学习诗歌朗诵技巧》教案及教学反思《学习诗歌朗诵技巧》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朗诵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诗歌名句接龙。
(2)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
二、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例1《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
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
“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
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
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
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一)把握作品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1. 正确、深入的理解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
(师生共同朗诵例2《海燕》片段)n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n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n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n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n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2.丰富、逼真的想象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以《囚歌》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叶挺,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皖南事变,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囚歌》。
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要有想象,并注意语调的处理: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想一想:朗诵诗歌时,想象和语调有关吗?(二)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u 语调语调是指一个句子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
不同的句调,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
句子尾音的抑扬是句调的主要标志,按照句子末尾非轻声音节的抑扬变化,句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平调——全句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
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或叙述等语气。
(2)升调——调子由平升高,句末明显上扬。
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
(3)降调——调子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抑。
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或请求等语气。
(4)曲调——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等语气。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的处理: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我渴望自由,(→)(庄严)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我希望有一天(→平调)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u 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
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
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⑤有些代词重读2.强调重音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重音的处理:u 节奏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
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重音、节奏的处理:三、课堂小结:说一说:朗诵诗歌,需要掌握哪些技巧?u 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想象。
u 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语调、重音、节奏。
四、朗诵《过雪山草地》歌颂长征的作品有很多,《长征组歌》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
今天,我们要来处理、朗诵学习《长征组歌》中的一首——《过雪山草地》。
1、把握作品的内容,运用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来处理《过雪山草地》。
红军长征时环境险恶、条件艰苦,不仅粮食弹药缺乏,而且处处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过雪山草地---长征组歌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2、配乐朗诵《过雪山草地》。
五、课堂结语亲爱的同学们,朗诵绝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朗诵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学习,注意积累,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朗诵家。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教学反思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
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
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
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
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
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
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我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支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就将《过雪山草地》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
鉴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统讲解朗读技巧,必然会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6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