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044_一种新型核壳结构的合成:超支化聚酯引发超支化聚醚
超支化聚醚/丁羟聚氨酯互穿网络的制备及力学性能

氮气保护 ,4 10℃反应 3h之后 , 真空, 抽 除去反应产
生 的水 。得到 改性 的超 支 化 聚 醚 分 别记 为 P l P 1 l,2 ,
P 1 P4 P 1 3 , 支化聚醚。依次类推 , 重复上述过 程分 别 制得 3代 、 4代 、 的超 支 化 聚 醚 。分 别 记 为 5代
P1 P 0, 3 P 0, 5 。 0, 2 P 0, 4 P 0
(H, l2 2 一C 一O —C 一) 36~3 9 2 一C 一 H H2 、 . . (H, H2
第2 5卷第 3期
20 0 9年 3月
高分子 材料科学 与工程
P OL YM ER ATERI S S ENC AND M AL CI E ENGI ERI NE NG
VO .5. . 12 No 3
M a .2 0 r 09
超 支 化 聚 醚 / 羟 聚 氨 酯 互 穿 网络 的 制备 及 力 学 性 能 丁
油 浴加 热至 15℃ , 0 回流 4h 。然 后 常压 下 , 步 升 温 逐
P U的相容性。然后将 H P -U在 超支化 聚醚的存 T BP 在 下原 位 固化形 成 超 支 化 聚 醚 仃 羟 聚 氨 酯 互 穿 聚合
物网络。 1 实验 部分
至 10℃, 4 在保持蒸馏头温度低于 7 8℃下 , 乙醇和 将
( TMP)分 析纯 , : 北京 化工 厂 ;, , 羟 甲基 乙烷 : 1 11三 分 析纯 , 北京 化工 厂 ; 酸 二 乙 酯 : 析纯 , 京 化工 厂 ; 碳 分 北
馏分。再次减压蒸馏 , 在油浴 温度 15℃ ~13℃和 0 1
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应用超支化聚合物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和多样的应用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合成方法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合成方法1.1 自由基聚合法自由基聚合法是一种常用的合成超支化聚合物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通过引入多官能团单体来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并利用交联剂连接单体分子,形成三维高分子网络结构。
自由基聚合法合成的超支化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1.2 离子聚合法离子聚合法是一种利用正离子或负离子进行聚合反应的方法。
这种合成方法可以控制聚合过程中聚合度和分子结构的分布,从而得到具有特定性能的超支化聚合物材料。
例如,通过调整离子聚合反应的溶剂和温度,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的超支化聚合物。
1.3 点阵聚合法点阵聚合法是一种利用模板分子在聚合过程中形成点阵结构的方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模板分子和单体,可以合成出具有高度有序结构和特殊功能的超支化聚合物材料。
点阵聚合法合成的超支化聚合物具有较大的孔隙尺寸和高的孔隙度,可应用于催化剂、吸附剂等领域。
二、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应用领域2.1 环境污染治理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由于其良好的吸附性能和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领域。
例如,通过改性超支化聚合物材料吸附剂,可以高效地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2 电子器件超支化聚合物材料在电子器件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其低介电常数和高绝缘性能,超支化聚合物材料常用于制备电容器、绝缘层和光学波导等元件。
此外,超支化聚合物材料还可作为电子器件中的填充材料,改善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3 药物传递超支化聚合物材料在药物传递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其多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超支化聚合物材料可作为药物载体,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方向,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2.4 功能性涂料超支化聚合物材料通过控制其分子结构和交联方式,可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涂料。
催化剂转移缩聚法合成超支化聚合物

催化剂转移缩聚法合成超支化聚合物超支化聚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得到广泛的研究关注。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超支化聚合物合成方法,即催化剂转移缩聚法(CTP),对其与传统合成方法区别、反应机理和优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重点介绍了Suzuki催化转移缩聚法。
标签:超支化聚合物;催化剂转移缩聚法;Suzuki催化转移缩聚法1 概述超支化聚合物具有高度支化的三维球状结构和大量的活性端基,因而具备低粘度、高溶解性、高反应性及修饰性等特点,使其在光电材料、涂料及药物载体等领域备受关注。
2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一般有ABn型单体缩聚法、自缩合乙烯基聚合法、开环聚合法、偶合单体法等。
ABn (n≥2)型单体缩聚法由Flory首先提出,是合成超支化聚合物最常用的方法,优点在于工艺简单。
但存在反应易凝胶化、易发生旁支反应、易发生环化反应等缺点,合成产物结构难以控制,官能团无序分布,分子量分布很宽。
自缩合乙烯基聚合法(SCVP)由Frechet首次提出,可以很好避免交联反应和凝胶的出现,常用乙烯基类单体,可引入可逆-加成断裂转移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等活性聚合手段。
开环聚合法建立在SCVP法的基础上,由Suzuki首先提出,其特点是操作简单,聚合过程不需除去小分子副产物就能得到高分子量的超支化聚合物。
开环聚合现有报道较少,选用单体有限,常用有环状氨基甲酸酯、环氧化物、内酯等单体。
这些方法大多本质上是逐步聚合机理,反应过程较复杂,很难对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及分散性进行有效的控制。
3 催化剂转移缩聚法催化剂转移缩聚法(Catalyst Transfer Polycondensation,CTP)利用催化剂活化聚合物链端官能团,与单体进行反应,然后转移催化剂到延长后的聚合物末端,使其遵循链式缩聚机理。
与逐步聚合机理相比,催化剂转移缩聚中单体之间不会发生发应,只与链增长中心发生反应,容易实现高分子量、低分散性的控制合成。
超支化聚合物

超支化大分子的最新应用进展超支化大分子独特的构筑使其合成与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尖注。
笔者对最近以来国内外超支化大分子的最新应用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对今后超支化大分子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最近几年以来,由于超支化大分子独特的构筑,使得超支化大分子的合成与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尖注。
与线性大分子相比较,超支化大分子具有内部多孔的三维结构,表面富集大量的端基,使超支化大分子具有较佳的反应活性。
其独特的分子内部的纳米微孔可以螯合离子,吸附小分子,或者作为小分子反应的催化活性点;由于具有高度支化的结构,超支化聚合物难以结晶,也无链缠绕,因而溶解性、相容性大大提高;与相同分子量的线性分子相比,超支化分子结构紧凑(较低的均方回转半径和流体力学半径),熔融态粘度较低;并且分子外围的大量末端基团可以通过端基改性以获得所需的性能。
此外超支化大分子的合成采用一锅法,合成方法简单,无需繁琐耗时的纯化与分离过程,大大降低了成本•因此超支化聚合物独特的结构和简单的合成方法使其在许多领域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将最近以来国内外超支化大分子的主要应用领域作一简要的总结与展望。
1 超支化大分子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具有自组织功能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由于其在生物工程、信息材料和药物传输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而备受人们尖注被人们称作architectural copolymer!聚乙烯醇共聚物组成的胶束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溶解性而在药物载体运输(药物缓释)和基因转移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与传统的由表面活性剂组成的低分子胶束相比较,由大分子组成的胶束具有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稳定性,通过调节不同结构嵌段比例可以使某种嵌段富集于胶束的内部或外部。
但是,大分子两亲嵌段共聚物的扰曲性产生的链缠结和较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限制了其应用。
采用内部具有高度支化结构的单分子胶束可以避免以上问题,通过对超支化大分子表面的改性可以捕捉不同的分子,因此此种结构的单分子胶束可以作为纳米反应器。
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超支化聚合物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其在多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合成方法、结构特点以及性能方面来探讨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一、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合成方法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合成方法有多种途径,常见的包括核壳聚合法、串联反应法和交联聚合法等。
其中,核壳聚合法是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
该方法首先通过引发剂引发一种低聚物在其表面聚合形成核,然后利用这个核作为引发剂引发另一种或多种单体在核表面继续聚合,形成含有多个支化链的超支化聚合物。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
二、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结构特点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主要结构特点是具有树状分子结构,即主链上带有多个支化链。
这种特殊结构使得超支化聚合物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
首先,超支化聚合物具有高分子量,这使得它们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溶剂性;其次,超支化聚合物的支化链能够增加材料的表面积,改善材料的界面性能;此外,超支化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分子扩散速率和较低的流变学性能,使其在各种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性能研究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性能研究是该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其中,力学性能研究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研究表明,超支化聚合物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和韧性,这主要归因于其特殊的树状结构。
此外,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热性能也受到广泛关注。
超支化聚合物材料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分解温度,这使得其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此外,超支化聚合物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因此在光电子器件和电子材料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结起来,超支化聚合物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在材料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随着各种合成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合成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使其性能具有了更好的可调控性。
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高分子材料提供了一个模型系统,而且对于推动高分子材料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超支化聚合物的出现,改变了多个领域的发展,如材料科学、制药学等领域。
这种新型的聚合物的出现,使得少量的单体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链接,表现出极佳的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能,使其成为众多科学应用领域中最具潜力的一类材料。
超支化聚合物是由少量的单体聚合而成,它们拥有比普通聚合物更高的支化水平。
在普通聚合物中,单体之间只形成一对原子键,形成一个链条或网状结构;而在超支化聚合物中,单体之间可以形成多个键,形成具有更高稳定性的高度结构定向的网状结构。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是一个挑战性的过程,首先,根据应用要求,确定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其次,开发有效的合成方法,以获得满足要求的结构可以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中使用高温反应、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引发的聚合和化学氧化聚合等方法。
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广泛。
它们可以用作湿润剂,在乳液、无水乳化剂、空气混合器和催化剂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用作润滑剂,生产出高性能的润滑剂,延长机械零件的使用寿命;它们可以用作润滑脂,在油基润滑脂中控制高温性能和抗静电性能;它们可以用于制备能源存储和转换材料,提高储能材料的性能,实现低成本储能;它们还可以用于改善制药物在人体中的溶解度,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有效抑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它们还可以用于大规模制备微纳米结构,构建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微纳米储能体系。
超支化聚合物的发展为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它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尤其是合成和应用工作的结合,需要进行更多的深入研究,以推动超支化聚合物的发展。
总之,超支化聚合物的发展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它在材料科学、制药学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
未来,这种新型材料将在众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将在科学和工业领域的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基金项目:武汉市科技攻关基金;作者简介:易昌凤(1964-),女,副教授,现主要从事乳液聚合、分散聚合、功能高分子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3通讯联系人。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易昌凤,陈爱芳,徐祖顺3(湖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摘要:综述了超支化聚合物合成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进行了描述,旨在加深人们对该领域的了解,从而加速该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超支化聚合物;合成;应用超支化聚合物因其分子结构而得名,它是一种经一步法合成得到的高度支化的聚合物[1]。
早在1952年,Flory [2]就首先在理论上论述通过AB X 型单体分子间的缩聚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可能性。
但是,对于这种非结晶、无链缠绕的超支化聚合物,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直到1987年,K im [3]申请了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专利,并于1988年在洛杉机美国化学会上公布了这一成果[4]之后,人们才开始对它产生兴趣。
迄今为止,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历程,本文对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论述。
1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目前,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除了研究的比较成熟的一步缩聚法外,近年来又发展了一些新的合成方法。
下面就文献中报道的一些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介绍。
111 缩聚反应缩聚反应是合成超支化聚合物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经典、研究得最成熟的方法,主要是采用AB X 型单体通过逐步增长的方式合成的。
一般采用最多的是AB 2型单体,有时为了控制支化度,得到结构更复杂的聚合物,可以采用AB 4、AB 6、AB 8型的单体。
目前已用此法合成出了各种类型的超支化聚合物,如聚酯类、聚醚类、聚酰胺类、聚醚2酮类、聚硅氧烷类、聚氨酯类、聚碳酸酯类等。
Y ang 等[5]以3,52二(42氨基苯氧基)苯甲酸为AB 2型单体,在235℃下进行缩聚合成了超支化芳香聚酰胺(见图1)。
产物的重均分子量M W 及分子量多分散指数分别为74600和216。
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表征及功能化研究

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表征及功能化研究作者:李昊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07期[摘要]超支化聚合物是一类高度支化的具有三维椭球状立体构造的大分子。
由于具有传统线形聚物所没有的低粘度、高流变性、良好的溶解性及大量末端官能团等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超支化聚合物自年代末在杜邦公司诞生以来便很快成为高分子科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预计其将在医药载体、基因工程、非线性光学、纳米材料、自组织超分子体系、能量传递及接受、大分子建筑“砌块”、催化剂、传感器、流变添加剂等诸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目前,超支化聚合物的发展还存在着以下三个主要问题合成方法单一,成本太高,难以大量制备,阻碍了进一步功能化研究及商业化应用超支化聚合物大多由型单体缩聚合而成,型单体一般由研究者自己制备,因而费时费力费钱特别是象超支化聚氨醋这类聚合物,由于其官能团的特殊性,很难用传统方法制得。
[关键词]超支化聚合物,高度支化聚合物,树枝状大分子,超支化聚矾胺,超支化聚酉旨胺,超支化聚氨醋,分子设计,新方法,荧光,荧光超支化聚合物,激基缔合物,碎灭,两亲性聚合物,两亲性超支化聚合物,自聚集,花标记,花探针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054-011.主要内容1.1 本论文紧紧抓住当前超支化聚合物发展的新动向,摒弃传统思维的束缚,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合成超支化聚合物的几种全新方法,由已商品化且价格便宜的单体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超支化聚合物,解决了当前超支化聚合物研究中合成工艺复杂、价格昂贵、结构可控性差等一些重要问题,为深入考察其结构一性能关系、进行功能材料设计及开发应用研究提供了可能。
进而采用在线皿、、等表征手段对聚合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考察,提出了聚合反应初期体系分子增长的一般历程。
在此基础上,采用封端法,将合成的部分超支化聚合物进行了功能化,制得了水溶性荧光超支化聚矾胺及荧光超支化聚醚,考察了浓度、酸碱度、金属离子等因素对荧光行为的影响,发现了超支化聚醚分子内的激基缔合物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yperbranched-Upon-Hyperbranched Copolymer with Polycaprolactone Spacer: A Unimolecular Core-Shell Structure
Changlei Xia, Hewen Liu Key Laboratory of Soft Matter Chemistry, Department of Polym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一种新型核壳结构:超支化聚酯引发超支化聚醚
夏常磊,刘和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软物质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26 关键词:核壳,超支化外超支化共聚物 高支化聚合物(包括树枝状分子和超支化分子)是一种具有密集的分枝、末 端含有大量的反应官能团结构的聚合物。由于高度支化分子结构上的特点,含有 高度支化分子结构单元的共聚高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比如, 含有高度支化侧基的高分子[1],含有高度支化结构的两嵌段[2]和星型超支化分子[3] 等多有报道。但是双层或多层超支化共聚分子却鲜有报道,只有严德岳先生等合 成了一种双层超支化聚醚结构[4]。 本文工作是希望合成一种超支化外超支化的双层 超支化共聚物(hyperbranched-upon-hyperbranched copolymer) ,如 Scheme 1。这种 聚合物具有很强的结构可控性,首先,两层超支化聚合物之间用线性链连接,通 过控制线性链的长度可以调节分子内空腔的大小;其次,两层不同物理、化学性 质共聚结构有利于聚合物在化学性能上有特殊的表现。
2D 计算 2D L13 1。 F Figure 1. 13C NMR profile of HbP-PCL2-HPG31
对分子结构的观察,可知 HbP-PCLn-HPGm 是具有大量内空腔的两亲性双层核壳结构,如
Scheme 2 所示。外层是具有大量羟基的超支化
HbP-PCLn star polymers. Then, the hyperbranched-upon-hyperbranched copolymers
were prepared by the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glycidol initiated from the hydroxyl group of HbP-PCLn. By adjusting the length of PCL chain, we could control the size of the cavity inside. And, adjusting the ratio of glycerol, the water-solubility or amphiphilicity of the products could be controlled too.
缩水甘油,易溶于水;内层 HbP 一种油溶憎水 结构;中间通过 16 条 PCLn 链连接。该分子具 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可用于药物缓释放单分子 载体。 通过控制 PCLn 链的长度和外层 HPGm 的 分子量可以调节空腔的大小,也可以调节该分 子在水中的溶解性。
Scheme 2.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ree-layer’s Core-shell structure of HbP-PCLn-HPGm, using for single molecule drug packing by its cavity 总之,我们合成了具有多层共聚结构的两亲性超支化外超支化共聚物,该分 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分子内空腔大小和分子的水溶性均可调节,可能用 作药物缓释放单分子载体。 参考文献:
Scheme 1. Synthesis of HbP-PCLn-HPG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0573072 和 No.50773076)
这种多层超支化分子是通过两步合成的,先制成超支化末端经己内酯线性扩 链的聚合物,该聚合物引发缩水甘油聚合得到外层超支化分子。 (1) 己内酯线性 Table 1. Block Copolymerization Conditions and Results of 扩链: 末端含 16 个羟 HbP (1) and ε-caprolactone (2) 基 的 超 支 化 聚 酯 sample Rfeed Runit Mn.th Mn.HNMR Mn.GPC PDI (HbP) 在辛酸亚锡催 HbP-PCL2 1:2 1:1.94 5397 5279 35380 1.14 化下,引发 ε-己内酯 HbP-PCL10 1:10 1:9.26 19998 18648 54252 1.17 开环聚合,得到所谓 HbP-PCL20 1:20 1:16.79 38247 32387 75644 1.15 超支化星型聚合物 (hyperbranched star),采物经 DMF 溶解、乙醚沉淀反复提纯,真空干燥后得到白 色粉末状固体。我们制备 Table 1 所示三种分子量的 HbP-PCLn。从中可以看出, PCLn 链段的长度具有很好的可控性,且分子量分布较小。 (2)外层 Table 2. Block Copolymerization Conditions and Results of 缩水甘油支化: HbP-PCL2 (1) and glycidol (2) HbP-PCL2 溶干 sample Rfeed Runit Mn.th Mn.HNMR Mn.GPC PDI 燥二氯甲烷中, HbP-PCL2-HPG15 1:15 1:14.56 23049 22535 23073 1.23 采 用 三 氟 化 硼 HbP-PCL2-HPG31 1:31 1:21.69 42018 30988 27113 1.38 乙 醚 作 为 催 化 HbP-PCL2-HPG63 1:63 1:28.79 79942 39399 30824 1.58 剂, 在冰盐水浴 下滴加缩水甘油单体, 反应 48h。 经水中透析纯化, 得到无色粘产物。 根据 HbP-PCL2 和缩水甘油理论投料比,可以使外层超支化缩水甘油达到树枝状缩水甘油的四代, 五代,六代的分子量。从 Table 2 可知,随着缩水甘油加入量增加,分子量分布略 微变宽,且 1H-NMR 计算得到的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偏差也变大。其原因可能是, 超支化分子流体力学体积与等分子量线形分子存在很大差异的缘故,而多层共聚 分子之间的界面效应可能进一步增加这种差异。 利用 13C-NMR 谱对其中 一个分子 HbP-PCL2-HPG31 的 支化度进行表征(Figure 1), 谱图中标示的各峰和 Scheme 1 相对映,根据文献[7]中的公 式 DB
[1] Cao C, Yan D Y. Prog. Polym. Sci. 2004, 29: 183. [2] Istratov V, Kautz H, Frey H, etc. Tetrahedron. 2003, 59: 4017. [3] Peng Y, Liu H W, Zhang X Y.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2009, 47: 949. [4] Xu Y Y, Gao C, Yan D Y, etc. Macromolecules. 2004, 37: 6264. [5] Jiang J, Liu H W, Xi F, etc.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2002, 40: 1167.
Key Words: core-shell structure, hyperbranched-upon-hyperbranched copolymer
Abstract: Novel amphiphilic hyperbranched-upon-hyperbranched polymers with a
hyperbranched core, and a hydrophilic hyperbranched polymer outer shell have been prepared. Hyperbranched polyesters (HbP) with 16 hydroxyl end groups were used as the macroinitiators for the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ε-caprolactone to prep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