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遗传与基因研究进展(一)
银屑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银屑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因皮肤代谢障碍而产生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四肢伸侧,头皮及背部,以表皮过度增殖、伴角化不全及真皮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在我国的人群发病率由1984年的0.12‰上升至近年的0.72‰,存在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特点。
关键词:银屑病病因;发病机制;研究进展1、与银屑病相关的基因银屑病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多种基因与银屑作病的发病相关。
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定位于人类染色体6p21.3区,是第一个被发现与银屑病相关的遗传因子。
其中HLA-Cw*6是与银屑病最相关的等位基因,HLA-Cw*6和-B*57可能是银屑病的易感基因标志。
HLA-DRB 1 *0701, HLA-DQA1 *0201和DQB 1*0303在I型银屑病中表达。
与HLA-Cw*0602相比,八聚体转录因子3B的等位基因β与寻常型银屑病关系更为紧密。
CDSN(corneodesmosin)基因:位于6p21上距HLA-C端粒端160 kb处,表达于分化的角质形成细胞中,编码一种与颗粒细胞层成分同源的蛋白质。
人内生逆转录酶病毒K脱氧尿苷酸酶(HERV.KdUTP)基因:属于串联重复病毒HML-2家族成员,也是银屑病的一个易感基因,在银屑病正常皮肤、皮损处及外周血中均有表达。
p63基因:该基因编码的同源性肿瘤抑制蛋白因子p53的六个不同蛋白在外胚层衍生结构的正常发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有报道p63在银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KIR基因:有关KIR基因与银屑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2炎症介质2.1一氧化氮 (NO)NO作为一种炎症介质和免疫调节分子日益受到关注,它可在皮肤多种细胞中合成,已有多种证据表明,NO能和催化NO产生的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在银屑病皮损中有病理性表达,NO可致血管扩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炎症介质渗出,参与银屑病炎症反应的调节,同时能抑制表皮生长因子的活化,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增殖及新血管形成。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银屑病中的研究进展

氨基 酸。O D D D区含有 两个类 P S E T结构 域 即含 有脯 氨 酸 ( ) 谷 氨酸 ( 、 氨酸 ( ) 苏 氩酸 ( 的一段 氨 基酸 序列 , P 、 E) 丝 s和 T)
2 、 ) 葡萄糖转运 蛋 白( L T 1 等多个途径 引起真皮 乳头层 微血 管增生 和表皮 角质层 过度增 殖 , G U .) 致使 银 屑病 发生 发展。本 文 综述近年来 H F1 I一仪在银 屑病 中的作用 , 希望能为银屑病诊疗提供新 的思路。
银 屑病 的病 理 特 点及 发 病 机 制 表皮角质形成 细胞过度增殖 、 异常分化 、 化不 全 ; 角 表皮 与真皮 间显 著 的炎细胞 浸 润和 真皮乳 头层 内微 血管 的迂 曲 、 扩
( ) I— 的结 构 功 能 特 征 一 H Fl
H F1 由 Smez I一 是 e na等发现 的一种 氧依 赖转录激活 因子 , 纯化发 现 H F 1是一种 异源二 聚体 ( 经 I. 四聚体 少见 ) 结构 , 由一
个 亚基和一个 p亚基组成 , I一p为 H F 1的构建 型表达 , HF1 I. 是几种转录 因子 的共 同亚基 , 不受氧浓 度的调节 , 功能与保持 其 H F1 I。 结构稳定性和活性构象转变 有关。 因此 . I . H F1的生物活 性主要 取决 于 d亚型 , 目前 对 H F l的研 究 也就 主要集 中在 I—
OD D D区与蛋 白质在细胞 内迅速 降解 有密 切 的关 系 。人 HI.仅的 po0 Fi r83有天冬 酰胺 存在 , F 与 O 在 e :的直接作 用下 ,
银屑病(Psoriasis)

非药物治疗
安全性较高,但起效较慢,需要长 期坚持。
联合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 疗的联合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03
银屑病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避免诱发因素
了解和避免可能诱发银屑 病的因素,如感染、药物、 精神压力等。
保持皮肤清洁
定期洗澡理调适
规律作息
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减 轻精神压力。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 眠和休息时间。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增强体质,提 高免疫力。
04
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靶向生物制剂
针对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特定靶点,开发出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生 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白细胞介素抑制剂等。
合理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富 含维生素A、C、E和抗氧 化剂的食物摄入。
日常护理
皮肤保湿
使用温和的保湿霜或乳液,保持 皮肤湿润,预防皮肤干燥和瘙痒。
避免皮肤损伤
避免皮肤受到物理或化学刺激, 如过度摩擦、挤压、烫伤等。
定期检查
定期到医院进行皮肤检查,及时 发现并处理银屑病症状。
心理支持与健康生活方式
行治疗。
光疗
利用紫外线照射皮损部位,诱 导T淋巴细胞凋亡,缓解银屑
病症状。
生物治疗
利用针对特定免疫分子的单克 隆抗体进行治疗,调节免疫系
统功能。
温泉浴和矿泉疗法
利用温泉和矿泉水的成分进行 治疗,缓解银屑病症状。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比较
药物治疗
起效快,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副 作用,如肝肾损伤、骨质疏松等。
05
银屑病的常见误区与澄清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0—338X(2009)06-0059-03
银屑病的典型皮损为鳞屑性红斑.发病年龄以 青壮年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有明显季节性。 春冬季节易复发或加重,而夏秋季节多缓解。目前认 为本病是遗传因素与感染、内分泌、药物或环境因素 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免疫介导是 主要发生机制。中医学称银屑病为“白庀”,清《医宗 金鉴》说“白庀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有风 邪客肌肤,亦有血燥难荣外”【1]而得名。《:外科证治全 书》对“白庀”的记载:“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 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拆裂血出痛楚”。《外科金 诠》【2]日:“白庀俗名蛇虱……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 不能营所致”。中医药治疗此病疗效确定,且具有延 长缓解期、副作用小的特点。现将近年来中医学有关 寻常型银屑病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杂志,2009,28(2):104. [5] 郭思明.银屑病从虚、毒、络论治[J】.新中医.2009,28(1):
李燕燕㈨将银屑病分为10型.血热型治以清营 汤和五昧消毒饮以清热解毒;血瘀型用血府逐瘀汤加 减:湿热型方选苦参汤加托里消毒散;火毒型用解毒 汤和五味消毒饮;脓毒型用龙胆泻肝汤JJI{zll方活命 饮:血虚型方用当归饮子;肝肾阴虚型用杞菊地黄汤 加二至丸:冲任不调型用二仙汤合四物汤;风热型用 银翘解毒散加清风散;风寒型用麻桂合桃红四物汤。
银屑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银屑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它的发病率相当高,据统计,全球患者人数接近1亿,其中我国患者数超过2000万,成为较为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
银屑病患者的皮肤出现异常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异常和角质过多的现象,导致皮肤出现斑块,常伴有剧烈的瘙痒,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身体上的负担。
银屑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是有研究认为,它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目前已知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等。
遗传基因和家族史是银屑病最为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感染、药物、毒素、心理因素等,它们都可以影响角质形成和细胞增殖,从而诱发银屑病。
免疫因素直接影响着病变部位以及它们发作和缓解的时间,因此在银屑病的治疗中也尤其重要。
目前,对于银屑病的治疗,主要采用的是外用药物和内服药物两种方式进行治疗。
外用药物主要以角质溶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类似物、钙调蛋白抑制剂等为主。
这些药物都可以有效地缓解银屑病患者面对的瘙痒和病变。
内服药物则以治疗病因和调节免疫系统为主,包括口服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甲基泼尼龙、长春新碱、阿伦莫德等。
不过,这些治疗由于存在一定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因此在接受治疗时应仅由专业医师开给患者。
新研究显示,一些治疗银屑病的药物可以产生长期的治疗效果。
例如,和黄芪和葛根精华混合涂剂(BFOA)一种新的中药,被证实为具有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银屑病的效果。
该药物可通过促进表皮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强其内在防御功能,促进血清中干扰素的降解等机制,从而对银屑病进行治疗。
近年来,一些非药物治疗,如光疗和光动力疗法,生物制剂疗法以及手术切除等,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近年来,科学家们尝试利用基因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银屑病,并逐渐认识到和银屑病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等。
例如,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s) Rs755793在银屑病多发性致死性关节炎和外周心脏病毒血清型HI缺损病毒和百草枯敏感性中从已知转录的信号 (GWAS) 关联位点上被鉴定为新的可能遗传位点。
银屑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银屑病 又被称为 “ 牛皮 癣” ,是一 种以红斑 、丘疹 、覆盖有不等 鳞 屑 、病程 漫 长 、反 复 发作 的迁 延性疾 病 ,其 发病机 制 尚无完 全 清
・
文献综述 ・ 7 3
【] 陆再, 南山. 1 钟 内科学 [ . . : 民卫 生 出版 社, 0 : 018 M】版 北京 人 7 2 81 ・ . 0 5 5 【】 胡 皓夫 , 利 静 . 呼吸 窘迫 综 合 征 的诊 断 与治 疗 策略 【] 2 曹 急性 J. 实
用儿 科临 床杂 志, 1, (8: 8-30 2 1 61) 3 819 . 0 2 1 ‘
21 0 2年 5月第 1 0卷 第 1 期 3
忌用 。③液体 的合理输入 :在保 证血容量充 足 ,血压稳 定的前提 下 , 要求 出入量 轻度负平衡 (0 ~10mL 50 00 ),促进 肺水肿 消退 ,一般 不
用胶 体液 ,因为胶体液 可在受损 毛细血管渗入 间质 ,加 重肺水肿 。需
要输血 时用新 鲜血 ,避免 库存血 微型颗粒致微血 栓 。④营养补给 :应 维持足 够营养 ,可用静 脉营养或肠道 营养 ,防止肠衰竭 。⑤外源性肺
表面 活性物 质 (S P )替 代疗 法 :A D 患儿 多存在P 减少 或功能丧 ] R S s
[】 刘 家朋 , 红梅 . 呼 吸窘迫 综合 征 患者机 械 通气 策略 新进 展 3 覃 急性 [ _ 医 院临床 杂志 , 0 ,4: 012 J 实用 ] 2 8 () 3 —3 . 0 5 1 【] 刘 家 朋 , 红梅 , 先荣 , 呼气 未 正压 递增 法 肺复 张在 急 性 呼 4 覃 吴 等. 吸窘 迫 综合 征 治疗 中的 应用 研 究 [ . 实用 内科杂 志 , 0 , J 中国 ] 2 9 0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发布《中成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专家共识》,对各型银屑病的中成药治疗均有推荐用药。血热证推荐复方青黛胶囊、消银颗粒、克银丸等;血燥证推荐消银颗粒、紫丹银屑胶囊等;血瘀证推进丹参注射液。在专家共识中已做详细阐述,此处不再赘述。除了专家共识中的推荐,对银屑病治疗有效的中成药还包括以下几种。(1)清开灵注射液用于血热证:舒慧敏对180例银屑病患者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发现其疗效确定[8]。郭中华等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阐明清开灵注射液有效纠正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失衡状态,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9]。(2)白芍总苷胶囊用于血燥证:胡永顺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芍总苷能够迅速改善银屑病患者的皮损及严重程度[10]。(3)六味地黄丸用于血燥证[11]。(4)润燥止痒胶囊用于血燥证:徐君瑶通过临床研究对比养血润燥消银方与润燥止痒胶囊治疗血虚风燥型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患者发现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2]。
关键词:银屑病;中医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
银屑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有研究表明,世界上有1.3-2.2%的人被各种类型的银屑病影响[1];我国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人群银屑病的患病率为0.47%,此外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北方高于南方[2]。鳞屑性红斑是银屑病的典型皮损,往往表现出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给患者带来生理及心理的巨大困扰。我国古代医家将银屑病称为“白疕”、“干癣”、“风癣”、“蛇虱”、“白壳疮”、“松皮癣”、“银钱疯”等。在我国,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临床实践也表明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有着良好的疗效。本文将综述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2.3血瘀证
对血瘀证银“天地虫方”(白僵蚕、乌梢蛇、地鳖虫、枸杞子、鸡血藤、凌霄花、细生地、生乌梅、狼毒、黄精)。另有选方(白花蛇舌草15g,鬼箭羽10-15g,莪术10-15g,红花6-10g,桃仁6-10g,鸡血藤15-30g,丹参15-30g)等[3]。佘远遥研究表明口服安神止痒2号方颗粒剂(生龙骨30g、煅磁石30g、煆牡蛎30g、棕榈炭30g、珍珠母30g、三棱10g、地榆炭30g、莪术10g)对血瘀证银屑病疗效较为肯定,安全性高[7]。
银屑病疾病研究报告

银屑病疾病研究报告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银白色的鳞状皮损。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患者身心健康的严重影响,并且常常与其他系统性疾病有关。
本文将对银屑病的疾病研究进行探讨。
银屑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可能与其发病相关。
目前,学界大多认为免疫系统异常是银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异常的免疫反应会导致角质细胞的过度增殖和角质形成的紊乱,进而形成银白色的鳞状皮损。
此外,银屑病与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关联,研究发现,家族性银屑病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皮损、瘙痒、红斑和脱屑等。
疾病的病程状况也不一致,有的患者病情轻微,仅局限于部分皮肤,而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全身多处皮肤均受累。
在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同时,银屑病还可与多种其他系统性疾病相关,如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银屑病的治疗方案较多,但并没有有效的根治方法。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的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外用药物如外用激素、维生素D3类药物、角鲨烯类药物等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此外,光疗和系统性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疑难重症。
对于特殊情况,如银屑病合并关节炎等,需要联合多学科的治疗方案。
银屑病的疾病研究进展迅速,目前有许多新的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
例如,近年来,一些针对免疫系统调节的新药物开始应用于银屑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此外,一些新的生物制剂如生物免疫疗法也显示出治疗银屑病的潜力。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为银屑病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除了治疗方面,银屑病的疾病研究还包括对疾病的遗传学、免疫学、病理学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近年来,利用基因测序和基因组学技术,研究者发现了多个与银屑病相关的基因变异位点,这对于深入理解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银屑病的免疫学研究也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屑病遗传与基因研究进展(一)摘要:近年来银屑病遗传和基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发现某些HLA抗原及HLA单倍型与银屑病关系密切,并与银屑病的发病年龄有关。
通过“定点克隆”技术及全基因组扫描,已确定在染色体lq、4q、16q、17q、6q21及2、8、20上存在与银屑病易感基因相关的突变位点。
银屑病是一种在临床上有特征性皮损的、炎症性、过度增生性皮肤病。
在北美及北欧白人中约有2%的人患病,但在日本及北美、南美的黑人中患者相对较少1]。
通过大量的人群、家族及双生子研究均表明遗传因素是构成银屑病易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近年来在银屑病遗传和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HLA与银屑病的相关性银屑病的遗传特性,以及流行病学资料使人们设计研究方案来确定MHC的HLA位点是否与银屑病的遗传有关。
Nair等2]在12.5cM基因组范围内扫描,提示银屑病与HLA区域连锁(Zmax=3.52,P≤0.01),在HLA位点上存在银屑病的易感性位点。
Jenisch等3]应用传递/不平衡实验(TDT)及参数连锁分析的方法,发现银屑病与HLA-C,-B,-DR,-DQ边锁,其中以HLA-B,-C最为显著。
1993年,Schmitt等4]首次在DNA水平上检测到HLAⅡ类等位基因与Ⅰ型银屑病有明显的联系。
他们用序列特异的寡核苷核酸探针对47例Ⅰ型(40岁前发病,有阳性家族史)及17例Ⅱ型(40岁后发病,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显示:HLA-DBR1*701/02等位基因的频率在Ⅰ型银屑病患者中为36%,在Ⅱ型银屑病患者中为15%,在对照中为13%。
同时发现HLA-DQA1*0201,-DQB1*0303在Ⅰ型银屑病患者中显著增加:HLA-DQA1*0201在I型银屑病患者中的频率为37%,在Ⅱ型银屑病患者中的频率为15%,在对照组中的频率为13%,HLA-DQB1*0303的频率分别为21%、0%、5.7%。
以上结果的P值均为0.0001,表明有差异显著性。
作者进一步发现扩展单倍型HLA-DRB1*0701/02,-DQA1*0201,-DQB1*0303只在Ⅰ型银屑病患者中出现(频率为38%)。
Ikaheimo5]在一项对70例斑块型银屑病的芬兰人的研究中,同样发现银屑病患者HLA-DQA1*0201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例组的频率为40%,而对照组只有9%,同时发现在银屑病患者中最常表达的两个单倍型是:HLA-A2,B13,Cw6,DR7,DQA1*0201和HLA-A1,B17,Cw6,DR7,DQA1*0201,并已证实Cw6,DR7,DQA1*0201是银屑病危险单倍型的中心成分,而Cw6作为一个单独的基因与银屑病联系非常紧密,相反,单倍型B8,DR3,DQ2相对缺乏(124例患者中只检出2人携带,而106例对照中检出15例携带),这一发现促使人们去探究银屑病的遗传阻力因索。
IKaheimo6]还进一步研究了以上两种常见单倍型两侧的区域、DQ(QAP和QBP)的URRs和TAP1、TAP2基因,以了解它们是否与银屑病的易感性有关。
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QAP2.1的频率的银屑病患者中增高(Pc=3.6×10-2,RR=5.0),而QAP4.1的频率则减少(Pc=4.2×10-2)。
因此进一步得出结论:单倍型A2,B13,Cw6、DR7,DQA1*0201,QAP2.1和A1,B17,Cw6,DR7,DQA1*0201,QAP2.1是芬兰人银屑病患者中两上最常见的HLA单倍型标记,而QAP2.1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银屑病危险等位基因。
为了进一步估计HLA与银屑病的相关性,Schmitt等7]通过PCR特殊序列寡核苷酸杂交及血清方法对60例Ⅰ型患者及30例Ⅱ型患者的单倍型进行了研究,146例按种族配对的供血者为对照。
在Ⅰ型,根据B等位基因EH57.1命名的HLA扩展单倍型Cw6-B57-DRB1*0701-DQA1*0201-DQB1*0303显著超表达(Pcor=0.00021),这一特殊单倍型在Ⅰ型银屑病患者中有35%表达,而在对照中只有2%表达;EH-57.1阳性个体患Ⅰ型银屑病的危险是EH-57.1阴性个体的26倍;对三代受影响的银屑病家系进行分析表明银屑病在EH-57.1处存在联合分离。
这些研究结果充分表明:家族性银屑病的一个基因与Ⅰ类HLA扩展单倍型Cw6-B57-DRB1*0701-DQA1*0201-DQB1*0303有关。
综合目前国外资料显示:HLA-Cw6,-DR7,-B13,-B57,DRB1*0701,-DQA1*0201,-DQB1*0303,Cw*0602在Ⅰ型银屑病中出现的频率比在Ⅱ型中高7-9],而B27,Cw2,B44和Cw5与Ⅱ型有关8]。
二、寻找银屑病的致病基因仅仅是HLA表型和环境因子并不足以引起银屑病发病,说明还存在其他的致病基因,而且用lod积分分析或用同胞配对法进行的家系基础上连锁研究并没有提供确切的证据来支持在HLA位点上或附近存在一个主要的银屑病致病基因。
对银屑病高遗传性的研究表明易感等位基因能从没有银屑病个人史或家族史的父母中遗传下来,进而支持这一论点:一个或多个与HLA位点不连锁的其他基因是银屑病易感性的决定性因素1]。
有人报道位于HLA-C区域附近或在6号染色体补体区域上的三个位点(S基因,TNF-1,HSP-60)是候选基因,这些位点在表达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可能对疾病的易感性非常重要。
已经证实与局部感染有关的HSP65可能参与银屑病的皮肤炎症反应10]。
在上皮分化过程中,至少有20个基因,它们已被定位在1号染色体长壁的近端11]。
最近已经证实了1号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产物与银屑病有关,包括:银屑病素,游走抑制因子相关蛋白(MRP8,MRP14),微小富含脯氨酸蛋白(SPRR),而且与正常皮肤活检样本相比,在银屑病皮损处进行的角膜力活检样本显示较少范围的钙周期蛋白超表达12]。
这些基因产物的超表达提示局部控制区域(即DNA序列,能与不同的转录因子进行高密度连结,随后使附近的基因进行高水平表达)可能被卷入或在疾病的进程中可能发生基因调节序列的重复。
Mischke等11]提出:编码表皮角化结构蛋白的基因和S100钙连接蛋白在染色体1q21上组成一个基因复合体,称为“表皮分化复合体”,基因在 1.9Mbp范围内按照下列顺序连接:S100A10,毛透明蛋白,前丝聚蛋白,包壳蛋白,sPRR3,SPRR1B,SPRR1A,Coricin,S100A9,S100A8,S100A6。
最近Bowcock等13]对美国的一些家族进行基因组扫描,同样在1q上确定了一个重要区域(1q21-q23,Zmax=2.37),而在其他人群的基因组扫描中未发现此结果。
表明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结构的家庭中,银屑病的易感基因存在相当大的异质性。
Capon4]等最近在对一组意大利家族的研究中发现了与染色体1q21的一种新的连锁关系。
他们对一个连续三代大多数成员均患银屑病的家庭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设定银屑病遗传方式为显性遗传,外显率为70%,用lod积分方法分析,在染色体1q21上的一个标记(DIS498)的lod积分为1.69。
进一步对这一标记进行分型,并对另外21个意大利家庭分析发现,在DIS498侧面的三个标记的最大两点lod积分为3.75。
除了扫描以前已经扫描的候选基因外,也能通过“定点克隆”技术,用微卫星多态检测与银屑病连锁的标记来寻找银屑病的易感基因。
Tomfohrde15]用这种技术在8个多发家系中,在基因组范围内用一个银屑病易感位点进行联合分离来寻找DNA标记,并确定了一个基因位点(D17S784)与银屑病易感性有关,这个基因定位在染色体17q远端。
Matthews和Nair16,17]等在随后进行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与D17S784标记连锁的证据,但确定了银屑病的遗传异质性,至少还存在一具其它主要的银屑病易感位点。
Matthews18]最近在一大的复合家系中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寻找银屑病的易感位点,参数连锁分析表明家族性银屑病的一个易感位点定位在染色体4q上。
进一步用参数及非参数的方法,在5个多发家系研究这一位点,仍明显表明定位在染色体4q上,用微卫星标记D4S1535获得的最大的总配对lod积分为3.03(θ=0.08),用GENEHUNTER进行的非参数多点分析表明在这一位点上存在显著的等位基因过剩(P=0.0026)。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结果可能与各种因素有关,如人群异质性、样本或诊断学方面的差异等。
TNF-α被认为是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介质。
Hohler19]等通过在高加索人早发银屑病患者、银屑病性关节炎及健康对照中进行寡核苷酸特殊序列杂交及直接测序来探寻TNF-α启动子的多态性。
在60例早发银屑病患者中有23名TNF-α启动子238号位置上发生突变(38%,P<0.0001),62例银屑病性关节炎患者中有20例也发生突变(32%,P<0.0003),而99例对照中只有7例(7%)发生突变。
研究显示238号位置的TNF-α启动子多态性与银屑病及银屑病性关节有很强的联系,这种启动子的多态性或一个与TNF-α连锁不平衡的基因是导致银屑病发病的易感因素。
为了进一步明确银屑病的发病机理,Trembath等20]利用二步法探查人类基因组,以寻找银屑病的易感基因位点,他们从68个家庭中选择了106例患病的同胞对。
结果显示:四个主要的可能连锁区域确定在染色体2,8,20上(P<0.005),同时观测到6p21上的MHC区域的标记(P<0.0000006)存在明显的连锁不平衡(P<0.00002)。
这一基因组范围的分析证实:至少在以上所研究的人群中,在MHC范围内靠近Ⅰ类HLA位点的一个或几个基因是决定银屑病遗传基础的主要因素。
Burden21]最近对1250例银屑病先证者及其家庭进行了调查,同样发现与染色体6p存在明显的连锁(D6S291上最大的两点lod积分为4.63)。
同时发现银屑病发病与父母是否患病有关,大多数先证者父亲发病而母亲则不发病,在其中764例填表的患者中,13%的父亲发病,而母亲发病的只有11%(P=0.44),因此银屑病有明显的父系遗传倾向。
Nair等2]在12.5cM基因组范围内扫描,以寻找银屑病的易感位点,提示有两个区域与银屑病连锁:16q(Zmax=2.50,P≤0.01)和20p(Zmax=2.62,P≤0.01)。
同时注意到16q与局限性结肠炎的一个易感位点重叠,在局限性结肠炎患者中得银屑病的人数比对照中多,因此认为在这一区域存在能影响这两种疾病的免疫调节位点。
Tamiya等2]在人类Ⅰ类MHC区域内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基因组测序过程中,用二核苷酸至五核苷酸在HLA-B,-C,-E基因附近重复,确定了262个微卫星序列,其中26个微卫星用60个HLA纯合子B细胞系及60个随机抽取的健康人来重复多态性,这些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的平均数目为9.6(PIC=0.69),这些新的多形性微卫星表记对于连锁分析中,在HLAⅠ类区域内精确定位疾病相关基因将可能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