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诗词趣谈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校园相声古诗词趣谈.docx

最新整理校园相声古诗词趣谈.docx

最新整理校园相声:古诗词趣谈校园相声:古诗词趣谈甲:好久不见最近忙什么呢?乙:我最近正在研究古诗词。

甲:为什么突然间对古诗词有了兴趣呢?乙:哎,别提啦!前几天几位老友聚会,一位朋友根据我的谈话说了两句古诗。

甲:什么古诗?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甲:就这么两句诗就激起了你对古诗词的兴趣。

乙:是啊,我不理解这两句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甲:这你都不懂还研究什么古诗词。

乙:那你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甲:“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离题万里。

隐含的意思就是说你说的话让人听不明白。

乙:高才呀,你这样一解释确实让我茅塞顿开。

甲:这都不懂,你研究的是古诗词哪一方面?乙:太多啦!甲:能说说吗?乙:张口就来,问什么答什么。

甲:带数字的每个字来一句。

乙:没问题。

甲:带“一”的。

乙:“碧玉妆成一树高。

”甲:带“二”的。

乙:“二月春风似剪刀。

”甲:带“三”的。

乙:“白发三千丈。

”甲:带“四”的。

乙:“四面荷花三面柳。

”甲:带“五”的。

乙:“五月人倍忙。

”甲:带“六”的。

乙:“毕竟西湖六月中。

”甲:带“七”的。

乙:“七月七日长生殿。

”甲:带“八”的。

乙:“平林云鸟八窗秋。

”甲:带“九”的。

乙:“疑是银河落九天。

”甲:带“十”的。

乙:“十年生死两茫茫。

”甲:带“百”的。

乙:“采得百花成蜜后。

”甲:带“千”的。

乙:“千山鸟飞绝。

”甲:带“万”的。

乙:“”万里长征人未还。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用数字来一首完整的行吗?乙:太容易啦。

甲:真的?那你来说说看。

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太多啦。

”甲:不错,不错。

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来两句行吗?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甲:这是宋朝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

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甲:这是宋朝辛弃疾写夏天的《西江月》。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重点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重点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重点笔记一、《草原》1.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2. 课文描绘了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

3. 重点语句理解:-“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碧绿,给人一种开阔、舒畅的感觉。

-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丘的柔美和草原的广阔。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丁香结》1. 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

代表作有《红豆》《弦上的梦》等。

2. 课文从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花,同时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3. 重点语句理解:-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这里的“积雪”指的是丁香花,作者把丁香花比作积雪,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的洁白和繁盛。

-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以丁香结象征人生中的问题,告诉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三、《古诗词三首》1. 《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夜景,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诗以空旷的原野和低垂的树木、清澈的江水和明月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乌云比作翻墨,把雨点比作跳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雨的迅猛。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古诗词的常见鸟类趣谈

古诗词的常见鸟类趣谈

古诗词的常见鸟类趣谈1、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地位高尚。

雄的叫“凤” ,雌的叫“凰”。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一一唐•李贺《李凭箜篌引》点评:用凤凰的叫声来形容乐声动听、李凭弹奏箜篌技艺高超,想必凤凰的叫声是非比寻常的。

但实际上是怎么样个动听法呢?《左传》云:“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表明凤凰的叫声是清脆洪亮的;也有说像箫声,其音可以引来百鸟。

传说当年舜作《箫韶》曲的时候,凤凰都被招来了,想必是凤凰听见声音以为遇到同类缘故吧。

2、青鸾传说中的五神鸟之一,多为神仙坐骑。

赤色多者为凤,青色多者为鸾。

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

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

——唐•李白《凤凰曲》点评:在诗中,青鸾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大灯泡啊。

嬴女即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她的丈夫箫史一同仙去,“神仙眷侣”这个词简直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

不知这只青鸾在飞的过程中感受着背上夫妻二人恩爱,是否会感慨自身形单影只,神鸟也是有自己的思想呀。

3、丹雀传说中象征祥瑞的赤色雀。

《拾遗记・炎帝神农》中提到“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在传说中,要不是丹雀帮忙,我们也许就吃不到香喷喷的米饭了。

丹雀衔书来,暮栖何乡树?一一唐•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点评:丹雀很低调,在古诗词中打酱油露脸的次数很少,好不容易在杜甫诗作中冒个泡,衔个书来就没有下文了,神龙不见首尾,一向符合其高冷神秘形象。

4、黄鹂也称“黄莺”、“黄鸟”,体型中等,羽毛一般由金黄色的羽毛组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一唐•杜甫《绝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 宋・晏殊《破阵子》点评:看到黄鹂鸟,有没有感到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呢?黄鹂鸟被称为“大自然的歌唱家” ,鸣叫声清脆悦耳,使人在早春中感受生机盎然、在暮春里体会闲淡宁静。

在树丫上啾啾鸣叫,萦绕着树上枝叶,三三两两飞往新树筑巢,这只黄色小鸟身上总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实在是隐居环境的必备之鸟。

孔平仲杂体诗趣谈

孔平仲杂体诗趣谈
孔 平 仲 , 毅 父 , 作 毅 甫 , 宋 临 江 新 淦 人 , 兄 长 孔 文 字 一 北 与 仲 、 武 仲 俱 以 文 章 名 世 , 北 宋 末 享 誉 颇 高 , 称 “ 江 孔 于 号 临 孔 ”存 世 诗 文 有 《 江 j孔 集 》 时 人 多 把 孔 与二 苏 列 , , 清 。 可 见 当 时 三人 盛 名 三孔 巾 , 歌 存 世 最 多 且 尤 工者 为孔 平 仲 。 诗 翻 开 《 江 孔 集 》 难 发 现 , 平 仲 有 三 卷 诗 题 为 《 清 不 孔 诗 戏》 列 , 谓 “ 戏” 细读得知 , 些诗皆人名 、 名 、 单 何 诗 ? 这 药 回文 、 集句之类 , 为诗人游戏之笔 , 得“ 戏 ” 盖 因 诗 之 。 此 类 诗 早 在 两 汉 魏 晋 即 已 产生 , 人 皮 日休 在 《 陵集 ・ 体 诗 序 》 总 称 唐 松 杂 中 为“ 杂体 诗 ” 与古 诗 、 诗 等 正 体 区分 。 以 前 , 体 诗 尚难 入 , 律 宋 杂 文人法眼。宋继唐后 , 尚变 , 文 学 艺 术 的 审 美 情 趣 上 转 为 以 在 俗为雅 , 于是 宋 人 一 面 视 杂 体 诗为 游 戏 , 面 义 喜 为 乐 作 。杂 一 体 诗 发 展 到 宋 代 .终 于 在 士 大 夫 文 化 天 地 的 诗 苑 占有 一 席 之 地 。但 宋 代 诗 人 的 杂体 诗 创 作 多 偶 一 为 之 , 以显 雅 兴 , 平 仲 如
孔 平 仲 对 各 体 一 一 试 行 精 巧 新 变创 作 的 实不 多见 。 本 文 撷 取
203 ) 10 8
孔 平 仲 三 卷 《 戏 》 中能 够 代 表 其 杂 体 诗 创 作 特 色的 数 首 品 诗 读 , 读 其 求趣 、 难 的 创 作 原 则 , 借 此 进 一 步 了 解 宋 人 以 解 求 并 作诗 为 智 力遣 玩 、 文娱 乐 的风 气 . 人 . 关键 词 : 平 仲 杂 体诗 诗 戏 孔

对联趣谈活动教案: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对联趣谈活动教案: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对联趣谈活动教案: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古诗词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艺术魅力,是中小学语文课程重要内容之一。

在很多学生看来,古诗词却是一道难题。

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给各位老师分享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案——对联趣谈活动。

一、对联趣谈活动介绍对联趣谈活动是一项通过对联联想,学习和欣赏诗词的活动。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联趣谈活动在形式上更为有趣,更为接地气,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通过对联联想,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妙,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二、对联趣谈活动的教学设计1. 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了解古诗词的用典与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感悟和鉴赏能力2. 活动内容:·教师介绍对联作为古诗词的一种写作方式,并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和形式。

·教师提供与当前课程相关的名句或诗句作为对联的上联,让学生自行创作对应的下联。

·每一组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一组对联,教师随机抽取几组对联,让学生分析对联的好坏与不足之处,并进行点评。

·结合对联的成语和典故,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借此介绍相关文学知识。

3. 活动过程:·第一步,教师介绍对联作为古诗词的一种写作方式,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和形式。

·第二步,教师提供与当前课程相关的名句或诗句作为对联的上联,让学生自行创作对应的下联。

·第三步,每一组学生按时完成创作后,教师随机抽取几组对联,让学生分析对联的好坏与不足之处,并进行点评。

·第四步,结合对联的成语和典故,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借此介绍相关文学知识。

三、对联趣谈活动的实施效果对联趣谈活动既能从实际入手,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情况,又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学习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开展对联趣谈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一门语言艺术,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古诗词鉴赏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之古诗词鉴赏PPT课件

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意象:传递诗意 表达诗情 构建诗境
二、思想感情
诗词既反映现实,体现其社会作 用,又感物吟志,情物交融,突 出其抒情性,情与志是并重的。
首先是知人。
1.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 比如:“建安风骨”、陶渊明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诗佛”王维、“诗鬼”李贺...... “花间派”温庭筠 “婉约派”李清照、周邦彦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
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夭》
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 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 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
荷花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 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 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层层递进中的深沉诗意: 做客思乡的一般含义——羁旅的孤独——悲秋的情感—— 多病的苦闷——离乡万里——人在暮年
悲壮慷慨
感情悲壮,出语高昂,充满 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 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 结、愤慨不平......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第四讲 诗情生命
一、高洁的品性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 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 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 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古典诗词教学方法趣谈

古典诗词教学方法趣谈

古典诗词教学方法趣谈古典诗词是汉文化的精髓,其融合凝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回味品评的。

然而古诗词的教学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如何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古诗文教学贴近学生心灵,既让学生获得对古诗词的认知,进而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技能的提高、智力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颇感困惑的问题。

下面,就我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画解诗语文教学中的写景诗可谓比比皆是。

诗人多通过景物描写,展现美好风光,或借景抒情,或情蕴景中.每一篇诗词都是一幅意境优美的图画。

如果在教学中能将作品的意境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会更好地领会古诗词的动人魅力。

我的经验是以画解诗,以画促学。

教师在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朗读等的基础上,先是示范性地在黑板上将所学的内容用一幅简笔画勾勒出来,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来看图画,找出图画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改。

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想象创作能力,同时可从中认识到诗词不是死文章,而是一幅活色生香的美丽风景,学习也就从被动接受的枯燥转为主动欣赏的乐趣了。

等学生已经能够用图画来表达文章的内容时,所有古诗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以教《兰溪棹歌》为例: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它向我们展现了兰溪一带山水之美以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先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自读,将诗中的景物一一找出:月、柳、山、雨、鲤鱼。

然而这些景物只是作为一个代词存在的,内容上还不够鲜活,特点上还不够鲜明。

通过反复吟诵,玩味诗中景的独特之处,更深地体会、联想:这是什么样的月?什么样的山?雨?柳?这些常见的景物构建的画面又蕴含着怎样一种情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联想。

【语文趣谈】第150期:先秦诸子著作中的典故——《论语》(19)

【语文趣谈】第150期:先秦诸子著作中的典故——《论语》(19)

【语文趣谈】第150期:先秦诸子著作中的典故——《论语》(19)【典故篇】简介典故具有言简义丰和耐人寻味的特点,古诗词中用典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而目前典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也不轻。

从应试角度看,典故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阅读部分,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扩展思维、陶冶情操,丰富作文素材。

那么,何为典故?许慎《说文》中“典”释为“五帝之书,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

”“庄都说,典,大册也。

”均释义“典”为重要的典籍书册。

“故”其中解释做“故旧,古旧”。

“典故”即古旧的典籍书册。

《辞海》的解释则更通俗灵活:典制和掌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在此,我们选取《辞海》释义中的后者,即汉语言文学典故,分著作选录典故出处,并加以诠释,同时列举相关诗文引用,方便将其中的内涵挖掘、传递给学生。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栏目信息官宣!语文趣谈文化“淘金”之旅即将开启!《论语》中的典故(19)【风雩】【风雩咏归】【浴沂】典故出处:《论语·先进篇》:孔子要几位弟子陈述各自的志趣,子路、冉有、公西华说后问到曾皙,“‘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点!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节奏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位所持的观点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妨害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曾皙的想法呀。

”曾皙不言从政之事,而愿意到山水间游泳乘凉,唱着歌回家。

孔子很赞赏他。

后借“风雩”表示不愿仕宦之志。

以“风雩咏归”比喻清高潇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古诗词趣谈宝塔诗是一种杂体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

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

【一字至七字诗】白居易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一字至七字诗·竹】韦式竹。

临池,似玉。

裛露静,和烟绿。

抱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一字至七字诗·书(同王起诸公送白居易分司东都作)】范尧书。

凭雁,寄鱼。

出王屋,入匡庐。

文生益智,道著清虚。

葛洪一万卷,惠子五车余。

银钩屈曲索靖,题桥司马相如。

别后莫暌千里信,数封缄送到闲居书。

【一字至七字詩茶】(唐) 元稹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古代“十七字诗”我国的民间文学遗产十分丰富,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了汉语言文字的长处,创造出许多别具特色文学样式,“十七字诗”便是其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

十七字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跌落而为一顿,在节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这种诗歌样式不仅保持了一般诗歌的概括性、抒情性和音乐性,而且具有独特的趣味性、通俗性和幽默诙谐的韵味。

十七字诗兴起于北宋中后期,在明清两代盛行。

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载:正德年间,有人好作十七字诗,见太守祈雨不成,作诗嘲讽曰: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

太守得知大怒,命人把他拘捕,重责十八大板。

太守说:“你再作一首十七字诗,我就饶了你。

”那人又吟了一首: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太守笑着把他轰出了公堂。

明代《笑笑录》载:一位士子自号西坡,善作十七字诗。

因作诗得罪了本州太守,被拘至公堂。

太守让他写诗自嘲,他应口诵曰: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比——差多!后来,他被发配,到了云阳配所。

当地官员们让他当场撰写一首,他应声诵曰:环佩响叮当,夫人出后堂;金莲三寸小——横量。

古代十七字诗语言通俗明快,内容多含戏谑,充满谐趣。

古代十七字诗都是都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诗体。

冯梦龙《笑府》有一段精彩的文字:“一儒生姓潘,赴京应举,沽酒市肆,酒姬陆姓者,作十七字诗赠之曰:'秀才本姓潘,应先赴长安;一举登高地——做官。

’潘答云;'佳人本姓陆,美质无瑕玉;念我客窗寒——同宿。

’姬怒其狎戏,走讼于官。

道遇一耆老,诘问其故,亦作十七字诗,劝其息讼可省烦扰,诗曰;'潘郎与陆嫂,无事寻烦恼;若还到官衙——不好。

’”在明代,这种十七字诗不仅文人能撰,而且连酒店女老板、乡间老汉都会作,可见流传之广。

带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字的古诗明代作家吴承恩有一首咏夜景的诗,意境十分开阔: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

八河船只绵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宫五府回官宅,四海三江罢钓纶。

两腐楼台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卓文君答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很重要的一位文学家。

他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尤其令人津津乐道。

据说司马相如进京考取功名后,产生了休妻的念头,于是就写了封信给卓文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意为我们从头开始到现在,可环境变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回到起初的样子。

卓文君伤透了心,就以他的信的内容展开回了封信,可谓是经典之作。

司马相如阅信后大为惭愧,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回夫家书------汉:卓文君一别之后,两地心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挂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孤身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间心寒不敢摇蒲扇,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催花瓣,四月芭蕉未黄我愈对镜心愈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扯断,唉,郎君兮,盼只盼,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古诗词(相声)甲:好久不见最近忙什么呢?乙:我最近正在研究古诗词。

甲:为什么突然间对古诗词有了兴趣呢?乙:哎,别提啦!前几天几位老友聚会,一位朋友根据我的谈话说了两句古诗。

甲:什么古诗?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甲:就这么两句诗就激起了你对古诗词的兴趣。

乙:是啊,我不理解这两句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甲:这你都不懂还研究什么古诗词。

乙:那你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甲:“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离题万里。

隐含的意思就是说你说的话让人听不明白。

乙:高才呀,你这样一解释确实让我茅塞顿开。

甲:这都不懂,你研究的是古诗词哪一方面?乙:太多啦!甲:能说说吗?乙:张口就来,问什么答什么。

甲:带数字的每个字来一句。

乙:没问题。

甲:带“一”的。

乙:“碧玉妆成一树高。

”甲:带“二”的。

乙:“二月春风似剪刀。

”甲:带“三”的。

乙:“白发三千丈。

”甲:带“四”的。

乙:“四面荷花三面柳。

”甲:带“五”的。

乙:“五月人倍忙。

”甲:带“六”的。

乙:“毕竟西湖六月中。

”甲:带“七”的。

乙:“七月七日长生殿。

”甲:带“八”的。

乙:“平林云鸟八窗秋。

”甲:带“九”的。

乙:“疑是银河落九天。

”甲:带“十”的。

乙:“十年生死两茫茫。

”甲:带“百”的。

乙:“采得百花成蜜后。

”甲:带“千”的。

乙:“千山鸟飞绝。

”甲:带“万”的。

乙:“”万里长征人未还。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用数字来一首完整的行吗?乙:太容易啦。

甲:真的?那你来说说看。

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太多啦。

”甲:不错,不错。

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来两句行吗?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甲:这是宋朝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

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甲:这是宋朝辛弃疾写夏天的《西江月》。

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甲:这是唐朝刘禹锡写的《秋词》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甲:这是唐朝柳宗元写冬的《江雪》。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花中四君子每个来一首完整的行吗?乙:小菜一碟。

甲:写梅的。

乙:宋朝王安石写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甲:写兰的。

乙:宋朝朱熹写的《兰》:“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甲:写竹的。

乙:唐朝白居易写的《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甲:写菊的。

乙:宋朝陆游写的的《新菊》:“老去流年不耐催,微霜又见菊花开。

莫言冷落西风晚,也有飞飞小蝶来。

”甲:哇塞,你太有才啦!乙:那里,那里,你问的这也太小儿科啦。

甲:那你研究最多的是什么?乙:改诗呀!甲:怎么改呀?乙:杜牧的《清明》你听说过吗?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乙:对,我能把它改写成“六言诗”、“五言诗”、“四言诗”、“三言诗”、“词”、“小剧本”……。

甲:了不起,我今天才知道火车是推的,牛皮是吹得。

乙:你不信。

甲:当然不信,好,大家鼓掌,请我这位同伴开吹!乙:六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甲:有意思。

乙:“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童指杏花村”。

甲:这是五言诗乙:在请听四言诗:“清明节雨,行人断魂。

酒家何处?有杏花村。

”甲:高!乙:“清明雨,酒何处?杏花村。

”甲:这是三言诗,那词呢?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甲:剧本呢?乙:“有两个人物,两句台词,剧名《清明》。

[舞台提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①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②牧童(遥指):杏花村。

”)甲:我今天算是服啦,你能就咱们同台演出也改一首诗或词吗?乙:去年咱们合作中,你我常常获殊荣。

今日你我共登台,同盼依旧载誉归。

甲:剥皮诗你也会呀!; 改编成歌曲的古诗词?李清照的《一剪梅》,歌曲名《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煜的《虞美人》,歌曲名《问君能有几多愁》&;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陆游的《钗头凤》,歌曲名《钗头凤》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岳飞的《满江红》,歌曲名《满江红》《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柳永的《雨霖铃》,歌曲名《雨霖铃》雨霖铃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歌曲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gé),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